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二)

bookmark

剿滅了閻海山部土匪,令張作霖收穫頗豐,僅是收障的土匪嘍囉就達120餘人,另外還有不少的糧食物資。這時張作霖部己收納了新的土匪成員近500人,因此張作霖在近期內不打算再出擊,而是先將新收納的土匪成員整編並訓練好。

和人民軍的這一個連在一起並肩作戰了兩個多月,張作霖也學到一些東西,由其是人民軍的訓練方法,讓張作霖頗感興趣,也在自己的隊伍中推廣,不過原來隊伍畢竟是張作霖的老班底,總不能完全推倒重來,只能逐步的改進,而現在正好拿這批新收納的成員練練手。

不過就在這時,張作霖接到了人民軍的命令,要求他立刻率領至少2000的部隊,趕赴瀋陽,參與護衛鐵路沿線的工作。

原來華東政府決定首先發動滿洲里戰役,徹底擊敗俄軍,因此也立刻着手準備的工作,這時中東鐵路已經全線修復,可以通車,將在這次戰鬥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不過鐵路的保護工作也被列入重點。

自從英法兩國宣佈組成聯合遠征軍之後,日俄兩國也進入戰備,同時爲了破壞人民軍的備戰和後勤供應,日俄兩國的間諜人員也向人民軍發起了十數次襲擊,由其是鐵路,成爲日俄兩國間諜的重要襲擊目標,在一個月內己發動數次對鐵路的襲擊,不過人民裡的守備嚴密,加上日俄間諜人員能夠攜帶的**有限,因此並沒有給鐵路造成大的傷害,僅有一次讓鐵路線出現中斷,但經過鐵路工程兵的搶修之後,僅僅只中斷了5個小時,就又重新恢復。

不過現在人民軍的第2、3軍都集結趕赴哈爾濱,準備對俄作戰,儘管從駐守鴨綠江邊的第5軍調來一部份軍隊,但也不足以彌補2、3軍撤離之後的空缺,因此未來的鐵路防護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不過這時青島方面已經做出決議,在東北地區設立東北戰時管理委員會,負責在戰爭期間,全面管理東北的軍政事務,由秦錚擔委員長,全權負責。

儘管這只是一個臨時機構,但由於權力過大,只能由夏、秦、肖、王、徐五巨頭出任,而夏博海是華東政府的一把手,肖建軍主管軍事,王雲鵬主管政務,是肯定不能動的,因此只有在秦錚和徐濟超兩人選擇一人,但東北戰時管理委員會是全面負責管理東北的軍政事務,而徐濟超不懂軍務,自然是隻有秦錚是唯一合適的人選了,而秦錚的職務,元老議院議長到是可以放一放,暫時由副議長接任。

而秦錚也沒有推辭,接授了這個任命,同時提議讓新任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都兼任副委員長。因爲東北的工作開展離不開這三個省的配合支持,因此讓三個省的**兼任副委員長,當然是可以更好的進行工作。

對秦錚的提議,行政院很快就批准,同時任命王勝、曾東三人出任遼、吉、黑三省**。這三個人原來是擔任濟南、煙臺、青島三市的市長,現在也算是晉升了一步。這是華東政府第一次正式設置**的職務,本來在考慮三個**的人選時,有一種意見是從行政院九部委屬的各部級機構中選擇,甚致可以直接由委員出任,因爲東北三省的位置十分重要,既有經濟利益,又有地緣政治利益,必須要由得力人選出任。

不過經過討論之後,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意見,因爲現在整個華東政府都沒有有相應經驗的人員,而且現在行政院的委員、部長都缺乏地方治理的經驗,最好是從幾個大城市的市長中選拔,不管怎麼說,他們畢竟是有管理地的經驗。另外這三個人的年齡都不大,都不超過40歲,這也算是對年輕幹部的歷練。雖然現在行政院成員的平均年齡只有50出頭,做爲政治人員,這個年齡可以用十分年輕來形容,但也有必要考慮接任者,畢競這一批中樞的官員的成長都有殘缺,下一步就應該循序漸進的培養。

秦錚將東北戰時管理委員會設在瀋陽,上任之後秦錚就很敏銳的發現戰爭重啓之後,守備的兵力就不足了,因此秦錚才決定從東北地方的軍事力量中挖掘潛力。

在張作霖投靠人民軍之後,也帶來了巨大的連動效應,短短几個月內,又有兩股東北的地方勢力馮麟閣、馬龍潭都先後和人民軍談妥,和張作霖一樣,作爲人民軍的外編軍事力量。

馮麟閣、馬龍潭都是舊時空裡近代東北地區的風雲人物,在這個時候,這兩個人的資歷、聲望、勢力都還在張作霖之上。

馮麟閣又名馮德麟,遼寧海城人,比張作霖年長9歲,早年也在綠林中闖蕩,頗有公正俠勇之名,在甲午戰爭之後,東北地區陷入動盪。一些地方鄉紳爲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寧,聯名請示政府,申請招撫綠林豪客,成立遼河南路兩岸招撫局,並公推馮麟閣被推舉爲總團練長。而那時張作霖剛從清軍中歸來,生活較爲潦倒,一度在馮麟閣的部下任事。而在庚子國變之後,馮麟閣在遼陽的高家坨子拉起保險隊, 聲稱保境安民,頗很得民心,隊伍發展到數百人,聲勢浩大,控制了遼河兩岸地區,這時張作霖的事業纔剛剛開始起步。在日俄戰爭期間,馮麟閣倒向日本,對俄作戰,在遼陽首山戰役中,馮麟閣的部隊出力甚大,戰後日本特獎賞他寶星勳章。

不過隨着人民軍入關參戰,日軍大敗,退出了遼東境內,馮麟閣也意識到需要重新尋找靠山,但他對人民軍並不瞭解,因此也不敢輕舉妄動,而就在這時傳來張作霖己投靠人民軍,於是馮麟閣也不敢再等待,也派人和人民軍聯繫,投靠到人民軍的旗下,這時己幫助人民軍,剿滅了3股土匪勢力。

而與張作霖、馮麟閣都是綠林出身不同,馬龍潭則是標準的將門之後,他的父親馬奇峰在1867年被封爲振威將軍,並受封世襲雲騎尉。庚子國變期間,馬龍潭正隨同鄉應招參加關外營口鐵路修築,沙俄入侵東北,馬龍潭被工友推舉爲首領,募集數百人投軍,被編成蓋字軍,因保護瀋陽皇陵及文物祭器有功,清朝皇帝特賞賜馬龍潭四品花翎,被委任爲遼陽總巡、通化總巡,守衛遼陽、復縣、海城、蓋平等地,從而走上仕途。

由於馬龍潭的出身好,而且廣爲交遊,爲人又極爲仗義、疏財,濟危扶困,爲鄰里釋難解紛,遇有荒旱年景,便開倉賑民,因此極得鄉里敬重,而且德高望重,比馮麟閣年長9歲,比張作霖年長18歲,在舊時空裡,馬龍潭、吳俊升、孫烈臣、張景惠、馮麟閣、湯玉麟、張作霖、張作相等8人在1907年結拜爲盟兄弟,馬龍潭年齡最長居首,馮張兩人一生對其都極爲敬重。

馬龍潭畢竟是正途出身,在關內也有大量的親朋故友,因此對人民軍、華東政府的事情並不陌生,於是早在人民軍一入關參戰,他就在關注人民軍的動向,並且尋找和人民軍接觸的途徑。不過對於人民軍的態度,馬龍潭的心裡頗爲複雜,一方面他對人民軍主動出戰,擊敗日俄軍隊的壯舉相當敬服,但在另一方面又對華東政府公然舉旗獨立,與清廷爲敵的舉動則頗爲牴觸。

雖然馬龍潭對大局有相當瞭解,知道清廷積重難返,難有回天之力,反到是華東政府是新興勢力,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大有取而代之的可能,而且行事作風也頗有開朝建基的氣概,這大勢恐怕是不可挽回。但馬龍潭畢競是將門之後,忠君思想頗重,一時也放不下情面。於是他一面和人民軍接觸,並且也給予人民軍一定的支持,但又不主動出面,保持若近若離。當然在馬龍潭心裡也有幾分自持身份,待價而沽的想法,最好是人民軍能主動登門相請,自己也好借梯下牆。畢競馬龍潭也才50歲,還有幾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但馬龍潭沒有等來人民軍上門,反到是知道馮麟閣、張作霖己投靠人民軍的消息,而且現在華東政府在東北地區己基本紮根,因此的馬龍潭也有些沉不住氣了,於是才主動向人民軍投靠。

而人民軍對馮麟閣、馬龍潭都是一視同人,先接納再進行觀察考驗,並不因聲望、勢力不同而區別對待,因爲在人民軍眼裡,張作霖、馮麟閣、馬龍潭都是一樣的人,來主要投靠,自然是接納,但卻是要按我的規據來;不來投靠,人民軍也決不可能主動上門去邀請出山,反正缺了不少,有了也不多,別真把自己當諸葛亮了。

不過馮麟閣、馬龍潭的先後投靠,也令人民軍在東北地區的聲威大振,因此還有吳俊生、杜立三等勢力也都派人來和人民軍聯絡,商談投靠的事務。

張作霖是投靠人民軍最早,現在己快有3個月,而且這幾個月裡的表現很令人滿意,不僅在剿匪方面十分積極,並且也按照人民軍的要求對自己的隊伍進行一些改造,雖然也有藉機擴大自已的勢力,和日本也爲徹底斷絕聯絡,但這也並無傷大礙,因此秦錚認爲對張作霖的信任等級可以提升一級,於是決定徵招張作霖的部隊協助人民軍守衛鐵路沿線。

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四一六章 北京攻略(十二)第二七一章 陰島(二)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八十二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上)第六零九章 朝見風波(一)第一六五章 年終(下)第十四章 艦炮發威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五九二章 上海租界(四)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五八二章 青島密約(二)第一八四章 德國海軍戰略(二)第七十七章 水災(二)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五二二章 外交施壓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三二四章 海參崴(七)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一八四 商務招標(二)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五三零章 調查報告(上)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擊(二)第一二六章 天津會議(下)第四四二章 進京(九)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一五五章 回師(下)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三一六章 軍隊擴編計劃(四)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五五四章 接受談判(六)第二四三章 王家寨(五)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一八七 封存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八十六章 安置營(二)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五四六章 土地改革(一)第一四五章 徳國之行(二)第四八一章 登陸作戰(三)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三九六章 談判(四)第二一七章 青島戰役(二)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二九零章 仲裁結果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四八九章 激烈博弈(三)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三八八章 對馬海戰(十四)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六七四章 大獲全勝(五)第五六五章 美國(八)第十三章 怪異的軍艦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作者發言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四三二章 進攻北京(十一)第九十四章 青州之亂(七)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二九三章 漁人行動(五)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五八零章 進攻瀋陽(四)第三九五章 談判(三)第八十三章 災民(三)第九章 俄國求和(下)第一四三章 北倉之戰(二)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四九八章 各方態度(一)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一八六章 護僑行動(八)第一一零章 接管天津(二)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四六四章 武昌之行(五)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三五九章 徳國特使(七)第一七五章 德國之行(七)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九十九章 天津租界(六)第三八八章 對馬海戰(十四)第三四二章 軍事計劃(上)第三一五章 軍隊擴編計劃(三)第五九五章 濟南衆態(五)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一九九章 蒙古攻略(二)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四六五章 迎擊俄軍(二)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
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四一六章 北京攻略(十二)第二七一章 陰島(二)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八十二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上)第六零九章 朝見風波(一)第一六五章 年終(下)第十四章 艦炮發威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五九二章 上海租界(四)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五八二章 青島密約(二)第一八四章 德國海軍戰略(二)第七十七章 水災(二)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五二二章 外交施壓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三二四章 海參崴(七)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一八四 商務招標(二)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五三零章 調查報告(上)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擊(二)第一二六章 天津會議(下)第四四二章 進京(九)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一五五章 回師(下)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三一六章 軍隊擴編計劃(四)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五五四章 接受談判(六)第二四三章 王家寨(五)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一八七 封存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八十六章 安置營(二)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五四六章 土地改革(一)第一四五章 徳國之行(二)第四八一章 登陸作戰(三)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三九六章 談判(四)第二一七章 青島戰役(二)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二九零章 仲裁結果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四八九章 激烈博弈(三)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三八八章 對馬海戰(十四)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六七四章 大獲全勝(五)第五六五章 美國(八)第十三章 怪異的軍艦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作者發言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四三二章 進攻北京(十一)第九十四章 青州之亂(七)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二九三章 漁人行動(五)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五八零章 進攻瀋陽(四)第三九五章 談判(三)第八十三章 災民(三)第九章 俄國求和(下)第一四三章 北倉之戰(二)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四九八章 各方態度(一)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一八六章 護僑行動(八)第一一零章 接管天津(二)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四六四章 武昌之行(五)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三五九章 徳國特使(七)第一七五章 德國之行(七)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九十九章 天津租界(六)第三八八章 對馬海戰(十四)第三四二章 軍事計劃(上)第三一五章 軍隊擴編計劃(三)第五九五章 濟南衆態(五)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一九九章 蒙古攻略(二)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四六五章 迎擊俄軍(二)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