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化導衆庶

第八回 化導衆庶

歷山之農多是外地移民,在那遠古洪荒時期,由於教化缺失,愚昧而頑固,野蠻刁悍,不通世務,不懂情理,弱肉強食的動物本能表現的特別突出。先到爲君,後到爲臣,倚強凌弱,霸佔他人田地,搶奪他人財產的現象司空見慣,民風極壞。就在重華正在興致勃勃耕耘之際,村裡的一些豪強眼紅了,他們覺得重華是個異地的客作,又孤身一人,就不斷尋釁滋事。後來,幾個黨羽勾結在一起,在舜所已經開墾之地,越畔侵佔,攘以爲已有。

面對豪強的欺凌和霸佔,重華總是不和他們計較,還恭而有禮的對待,這些人看到重華從不反抗,以爲他軟弱可欺。不但沒有覺悟,反而變本加厲。

重華是個能人,他爲了能營造一個舒適的生存環境,他在閒暇之時經常改造他的茅屋,使他所造的茅屋結構合理,美觀舒適。那些豪強心裡妬(dù同“妒”)忌,說他住處太奢華了,有點欺壓他人,就想將他趕走。於是,他們就將重華的柴扉(古時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推倒,或者將重華所編的槿弄破,種種騷擾,不一而足。但重華始終不和他們計較。這些人見趕不走這個外來的客作,又想辦法將重華的水源斷絕,不許舜取水。

沒有水是不能生存的,重華就在自己的屋後自鑿了一眼井。

由於又象的幫忙,不到兩日,那眼水井就鑿好了。

遠古時期的人類,全都是靠自然吃飯,喝水都是從自流下來的泉水中攝取,哪見過水井?那些豪強,看到重華挖的井都覺得非常得稀奇,有些人竟然猜測重華是有妖術的,有些說這個外來人是有神功的,不管幹什麼都有神來助力;有的說這個人會妖術,淨做些別人辦不到的事;有的說這個人大概是天降之神。議論紛紛不一,那些豪強看到這些奇異現象,聽到這些議論,從此再也不敢來侵擾了。

一日,重華在耕作之暇,偶然取出老師務成子所贈的琴來,坐在自家門口鼓了一曲,隨即又唱了一歌。那些鄰近的人聽見了,老**婦,都紛紛前來聽看。看的上癮,人們不捨離去,就一再要求重華再彈再唱。

大家盛情,重華便繼續爲大家鼓曲唱歌。

耕夫們對這悠揚的曲調和動聽的歌聲聞所未聞,個個手舞足蹈。又是一陣紛紛議論:

“重華手中是何物?爲什麼那麼好聽?”

“神了!這個人絕對不是一個凡人!”

“看來這是神給我等降下來的福,是要他給我們增添樂趣的。”

此時,觀看人羣中有一個老者卻好像見到過這種樂器。於是,他就大聲說道:

“我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那個東西叫作琴,我從前看見庠舍裡的大庠師彈過的,有多少年沒得聽了。”說罷,又轉身問重華道:

“喂,你從哪裡學來的?你進過大庠舍嗎?”

重華很謙和地答道:“你說的很對,這個玩意兒就叫琴。我沒有進過大庠舍,這個琴是我師父送給我的,彈唱也是我師傅傳授的。”

有一箇中年人問道:“你是個農夫小百姓,學它做什麼?”

重華道:“你們不知道,這種樂器懂了之後對人有很大的幫助。可以陶養性情,可以增人的品格。偶然煩惱的時候彈一曲,可以解除憂愁,忿怒的時候奏一曲,可以消除暴氣。它的用處多得很呢!”

又有一箇中年人搖搖頭道:“我不相信。”

重華道:“剛纔我在這裡彈的時候,老哥聽得有趣嗎?”

那人道:“有趣的。”

重華就因勢利導,說道:“那麼是了,聽的人尚且有趣,彈的人當然就可以抒發自己的旨趣,發揮自己的胸襟,豈不更有趣嗎?”

衆人聽了,似乎都已相信,不斷髮出了嘖嘖的讚歎聲。

大家都認可了,重華便順勢將樂歌的原理與做人的道理,夾雜着向衆人進行了一番演說,想利用機會化導衆生的刁悍之心。衆人聽了,彷彿都有點醒悟,心裡漸漸開始敬重重華了。

第二天,重華中午歇息之時,重華又在家門口鼓琴。人們照例前來欣賞。沒有想到,聽的人中間有幾個居然情願受業。

“你能教教我們嗎?”

“當然可以!”

“那你就教我們吧。”

“好吧,願意學習的就跟着我學。”

重華看到自己的五絃琴竟然起到了啓蒙的作用,心裡很高興,於是,就不吝教誨,教大家音樂和唱歌,教大家鼓琴。有興趣者就開始跟上重華學習鼓琴。

音樂是一種高雅的東西,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是用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表現的,彈琴更爲四大才能之首,是爲高貴賓客演奏用的高級樂器。那些粗心暴氣和資質愚魯的人,哪裡學得來琴呢?過了兩日,手生指硬,依然不能成聲,不覺都有點厭倦起來。

重華看到這種情形之後,對那些學琴的人說道:

“這個琴學來煩難。我以後就教你們另外一種樂器吧。”

“好!給我們教好學的樂器吧!”

那些人都有了畏難情緒,聽重華這麼一說,都異口同聲地應道。

這日下午,重華沒有到田裡耕耘,他到嬀水便砍了許多細竹帶回家裡。回家以後,他就將那些細竹斷成無數竹管,管口用細小之竹塞住大半,再用小竹葉片嵌在塞子中間,共總二十三管,並排平列,用木板夾住,再用竹板鑲其兩頭,編成了一種樂器。 最長之管,長一尺四寸,以次遞減,其形參差,彷彿鳳凰之翼。尚餘下十六管,又編成一個小的,最長之管只有一尺三寸。按着宮商角徵羽五音,輕重、長短、高下、清濁,聲音個個不同。製成之後,試吹了一下,竟然悠揚婉轉,如鸞吟風鳴,非常悅耳,舜自己亦頗覺得意。

次日,中午吃飯歇晌,諸人又來請教。

舜便從屋裡將製成的樂器拿了出來,拿出了其中一具,自己先吹了一曲給他們聽。然後對大家說:“這個東西好學,願意學的每人拿上一具。”

重華晚上之做出了三具,哪夠這麼多人使用,三具竹簫被幾個手快的人一搶而空。

那些手中拿到竹簫的人非常興奮,舉起來就吹。

因爲不得要領,雖說都能吹響,但卻難聽之極。重華就開始叫大家如何用手、用嘴、用氣,耐心教導大家吹的方法。衆人學了一會兒,不同程度都有了一點進步,個個樂不可支。

但是樂器只有大小三件,你也要吹,我也要吹,不免爭奪起來。重華慌忙勸阻道:

“不要爭奪,奪壞了誰也不能吹了!”接着,他趁勢便將做人應當禮讓的大道理給大家講了一番:

“人和禽獸之所以不同,就是有一個禮字,禮爲之人們的德行,禮就是相讓。禽獸是沒有禮的,遇到想要的東西就去爭奪,食物也爭,雌雄也爭。兩物爭一食,兩雄爭一雌,可以說是常見的。爭之不已,則奪;奪之不已,則相咬,相噬。大家想想,我們人是不是應該這樣呢?”

重華的發問沒有人迴應,他知道這不是一日之功,於是就接着說道:

“假使人人心中都只知道有自己的利益,而不知道禮和理,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一日安寧。人是應該互助的,共同生存在一個地方,你助我,我助你,和和氣氣,那該是何等的快樂呀!如果爲了一點利益,你不肯讓他,他不肯讓你,那麼,結果只有一個:爭奪。爭奪激烈,必然毆鬥,必然兩敗俱傷,這樣何苦呢!就說現在,爲了這個樂器,你要吹,他也要吹,他和他又要吹,遂至於相爭相奪,奪到後來,勢必奪破,樂器壞了大家都沒得吹了。沒得吹了事小,爭奪之時造成乙方或兩方甚至幾方都受傷了那就事大了。你說這豈不是兩敗俱傷嗎?如若知道退讓,他吹了你吹,你吹了他吹,既不至於相鬧,又不費力氣,不費時間,何等的好呢!你們假使剛纔不爭,互相推讓,此刻早已大家都吹過了。”

衆人聽了這番話,仔細一想,覺得重華說的很有道理,同時也覺得剛纔的那一番爭鬧,的確無謂而可笑,於是就有一個人問道:

“那麼,你說我們誰應該先吹?誰應該後吹?是拈鬮還是抽籤呢?”

重華笑着說道:”我看拈鬮和抽籤都用不着,用得着的是講禮。禮別尊卑,禮分長幼。尊者先,卑者後;年長者先,年幼者後。這是天然排定的次序。何必抽籤拈鬮呢?”

有一個曾經搶佔過重華田產的人突然問道:“你一直講讓,講禮。請問,我們弄破你的茅屋,侵佔你的田地,斷絕你的水源,你總不和我們計較,這是不是就是讓呢?”

舜道:“是呀,這個就是讓。假使我不讓,勢必要和諸位相爭,爭的結果,無論是那一方失敗,終究都會大傷感情或打傷了身體。古人說得好:‘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本來都是好好鄉親兄弟,何苦相互傷害感情呢,所以我就情願退讓了。”

又有一個人問道:“假使我們只管侵佔你的田,你怎樣呢?”

重華回答道:“天下之大,空地甚多。即使諸位將我的田統統佔去,我亦還有別處之田可以去耕,何必定要與諸位相爭呢?人生在世,禮讓爲先,情誼爲重,貨利財產等等,皆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朝可以散,夕可以聚,只有禮讓情義纔是最最重要的,因爲這是人和禽獸最大的區別,是最要緊的所在。假使棄去了禮讓,滅絕了情義,雖則得了一點便宜,佔到了一些財產,但終究是得不償失的。諸位以爲如何?”

衆人聽了,良知漸漸發現,不覺都呆在了那裡,寂無一聲。

重華看了看大夥兒,心裡覺得已經有了效果,便笑了笑繼續說道:“這種樂器是我創造的,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簫。這種樂器製造起來比較容易,昨晚我一個人就做成了兩個,如果大家制造都動手製作,不要幾個晚上,村子裡的人都可以有簫可吹了,不知道大夥兒願意不願意跟我學做這種樂器?”

“好!我願意學。”不少人異口同聲地說道。

“那麼這樣,這一會兒想吹簫的人就輪流去吹;想跟着我製造的就跟着我學,如何?”

“好!”大家齊聲說道,聲音很大!說罷,大家都開始推讓起來了,大傢伙都不要吹,都願意跟着舜學習製造。於是,重華告訴大家,想學制簫的人下午收工的時候到河邊砍上幾根細竹,晚上到我家來學。

衆人高興地散開離去。

這天晚上,那些願意學制簫的人都相繼來到重華的家裡。

教者盡心,學者用心,在重華的耐心教導下,這些笨拙的農人竟然都學會了制簫。

這可是開天劈地的希奇事,大家高興的手舞足蹈!

終究是人多力量大,一個晚上的功夫就製成了三十多具,來的人每人不但都有一具,竟然還有多餘的。有人提議,將那些餘多的簫就存放在重華的住處,等以後有人再來讓舜分配。這個提議很好,大家異口同聲贊同。

晚上散夥了,那些農人們每人拿着一具自己親手製作的簫,從重華家裡出來以後,一路吹,一路走,整個山村的夜空迴盪着悠揚的音樂之聲。

自此之後,歷山的人個個都非常敬重重華,鄰里間的爭鬥執都要請重華去裁判,重華的話大家都很佩服,都聽他的裁判。

重華初到歷山,就顯露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他那高尚的德善思想開始在這片荒蠻的土地上生根、萌芽,他那卓越的教化能力從此充分的顯現出來。歷山這個古老而愚昧的村落從此開始發生變化。正可謂:“化愚頑而歸良正,脫俗見而遵新化。”

重華勤快,加之有大象幫忙墾荒,有鳥兒幫他耘田,不但擁有了好多田地,田裡的草也被除得乾乾淨淨。

在家的時候,重華就是個最好的莊稼把式了,現在,田地好了,他管理得更細,莊稼的長勢很茂盛,歷山之人都很羨慕,紛紛前來向他請教。重華不吝賜教,手把手地給歷山人教稼薔。

面對歷山的變化,重華心裡非常高興,但當他一想起自己得罪父母,隻身遠竄,不能事奉的家事時,不由得滿腹惆悵。特別是當他看到鄰居之人,一家父母、兄弟和睦相處,其樂融融,而自己則零丁孤苦,有家不得歸的時候,卻覺得非常傷心。

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十四回 河濱製陶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二回 虞槹續絃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三十一回 虞舜讓國第三十一回 虞舜讓國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十回 遭繼母陷害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十一回 雷澤捕魚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二十四回 雙井逃生第二回 虞槹續絃第三十一回 虞舜讓國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十四回 河濱製陶第九回 回家探親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十二回 鳳凰咀聚賢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第二回 虞槹續絃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二十回 全家團聚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十一回 雷澤捕魚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十四回 河濱製陶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十二回 鳳凰咀聚賢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二十八回 代堯攝政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二十四回 雙井逃生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
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十四回 河濱製陶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二回 虞槹續絃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三十一回 虞舜讓國第三十一回 虞舜讓國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十回 遭繼母陷害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十一回 雷澤捕魚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二十四回 雙井逃生第二回 虞槹續絃第三十一回 虞舜讓國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十四回 河濱製陶第九回 回家探親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十二回 鳳凰咀聚賢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第二回 虞槹續絃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二十回 全家團聚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十一回 雷澤捕魚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十四回 河濱製陶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十二回 鳳凰咀聚賢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二十八回 代堯攝政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二十四回 雙井逃生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