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部落擴張,守衛的力量已經不夠了。石路從溫泉回到華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擴充武力。比起過去,現在守衛的地方多了,他不得不採取新的制度,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是完善民兵體制。石路在每個村子都建立了一個訓練營,由守衛那裡的警衛隊負責訓練常駐的族人。由於有些據點相對安全,他只派兩三個士兵在那充當教官,這樣就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
其次是警衛隊的擴充。由於要負責的事務增多,原先簡單的編制已經不夠,所以他增加了新的編制。等擴充完成後,警衛隊將接近千人,其中有一半是脫產的。
管理俘虜、看押違規族人、守衛保密地方的隊伍被獨立了出來,不再參加警衛隊的輪調。石路又從中抽出一小隊人,作爲救災或者滅火的隊伍。
騎兵由於馬匹的不足,只能維持原樣。不過石路擴大了步兵的規模,變成一千人。和已經在谷口和關山建立了新的訓練營,新兵訓練過後就會被派駐到各處。
警衛隊和陸軍擴充後,編制人數都相對統一。石路把排當做基礎編制,各個據點的守衛力量輪換時,就按照排的順序安排任務。警衛隊的一個小隊,等同於陸軍的排。
爲了方便調度,石路完善了指揮系統。華村設立了總指揮部,統一指揮陸軍、警衛隊和民兵。石路在村裡的時候由他實際指揮管理,他外出時由長老會議共同負責。
由於警衛隊更多的事務是處理部落內部事務,石路把其指揮權交給政務組,實際由陸果和葉管理。只有在受到外來入侵時,指揮權才歸陸軍。
和繼續作爲陸軍的總指揮,陸蔥、華楓和牛箭的職務也沒變,只不過指揮的人變多了。
百里村、牧馬場和北華部落分設了三個指揮部,指揮人員由和以及三個兵種指揮決定並上報石路批准。
爲了在遇到危險時能夠方便指揮,遇到入侵時,這三個指揮官要負責指揮區域內的所有防禦力量。
新的編制完成後,和就帶着隊伍開始新的訓練。石路要求他在華部落的地盤內進行熟悉地形的行軍訓練,而不是固定在一個點。
由於族人的增多,內部衝突也變得更多。單靠以前的手段已經無法有效管理了,石路爲此在政務組中設立了治安隊。
治安隊類似於警察部門,負責處理糾紛,制止鬥毆,協助審案。在部落裡,只有他們能夠對族人採取強制措施,懲罰違規的人。
這個新設立的隊人數並不多,所有的人都稱爲治安官。華村安排了十個治安官,其他每個村只安排一個。當他們需要人手時,就抽調管轄範圍內的警衛隊。
石路本來想把這些職能都交給警衛隊,不過警衛隊的事情已經很多,而且只是部分脫產,因此只能分開設立。在適當的時候,他考慮從警衛隊中抽出一部分,完善警察系統。
這些暴力機構改編後,石路發現政務系統還是過於簡單,有些混亂。一旦碰上據點被入入侵,政務和武裝的聯合指揮容易出問題,所以他決定改善一下。
玉河高原上,華部落的地盤統稱爲玉村,鹿村變成玉村的下屬村子。百里村作爲三岔河一帶的中心,未來附近的村子都是其下屬據點。南梅河村變成錫村的下轄村落,南梅河中上游的指揮中心就變成錫村。
石路這麼安排,是打算在未來把這些中心村子建成小城,方便防禦和管理。同時,也減少華村的管理壓力。
中心村的管理模式也有了變化,除了原有的村長、駐地武裝指揮官和祭司,治安官也列入管理會議,並改名爲村長會議。
神馬谷和煤村,未來不會有下轄的村子,不過級別和中心村一樣,直屬於華村。北華部落和牧馬場比較特殊,都設總督,級別比中心村高一級。總督的權力也比中心村的村子大,暫時不設管理會議。
完成了各個據點的區域管理變更後,部落的管理系統也明確了。石路把管理人員分成幾個層次。
最高的就是族長,接下來就是長老會議和神廟,這樣,神廟的地位就提升了一些,增強了權威性。
政務組被改成政務部,陸果由族長成爲部長。政務部下轄的就是各個具體的組,組下面被稱爲隊。
神廟下轄醫療組和祭祀組,同時也管理各個據點的小神廟。爲了讓宗教更加完善,石路把華村的神廟稱爲華廟,作爲祭司的最高管理機構。
在管理人員的級別上,總督的級別相當於組長,比長老低一級。中心村的村長,相當於隊長,比組長低一級。
這並不是理想的管理模式,石路打算等私有制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再做新的變更。
目前族人還是不希望被直接安排到各個據點一直住下去,只能是輪換。只有等到有了固定的居民,新的管理模式才能啓用。他相信一兩年內,情況就會改變。
把新的制度制定出來,交給長老們去完成後,石路又讓長老們提出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爲這幾年部落的擴大,積累了許多沒能完成的事兒,他又一時忘記了。
首先是陸果提出的工分交換的事情:“族長,現在族人幾乎天天要從政務組換取東西,但一直都是由管理倉庫的負責這事兒,比較亂。”
桑也說道:“族人之間也開始交換一些東西,帶來的糾紛也比較多。部落缺少一些規矩,他們找到審判組的時候,我們無法處理。”
“建立內部集市和店鋪吧!”石路決定在私有制上邁出一步。
石路首先在華村內,找出一塊特定的區域,作爲市場。市場上設立了一些部落的店鋪,以及提供給族人使用的攤子。想要出售自己物品的族人,可以擺攤。
族人之間的交易,也是用工分來衡量,價格參照部落的店鋪。不過如何把自己的工分轉移到別人的賬上,卻成了一個難題。
貨幣是石路首先想到的。華部落遠離海洋,沒有貝殼。銅錢的話他又擔心被其他部族得到後拿去做武器,所以一時定不下來用什麼好。
雖然暫時其他部族並沒有得到大量的金屬工具,製作工藝也沒有擴散出去,但是這是遲早的事情。
石路希望貨幣能夠被推廣出去,而不是限於內部。如果用銅的話,得到銅幣的部族可能會很少拿這些東西去交換,而是儲存起來或者融掉做工具武器。華部落承受不起這種只出不進的貨幣消耗。
金銀的話,只是在銅礦中有所發現,鹿村那裡還沒開始冶煉,一時也沒法用上。同長老們商議以後,石路決定先用錫和鉛的合金,鑄造貨幣,等時機成熟,再考慮用銅。
薛對於鑄造工藝已經十分熟悉,他自己有了一套特殊的方法,因此能夠滿足石路的要求。鑄造的貨幣很輕,上面還帶有鑄造的年份和麪值。
鑄幣的面值就按照鹽的重量來確定。由於族人交換的規模不大,因此基準面值是兩。最大的面值,暫時定爲十兩,表示能換一斤鹽。接下來還有五兩、二兩、一兩、五錢等小的貨幣。
“暫時先這麼用着吧!你們根據儲存的鹽的多少,鑄造相等的貨幣。鹽不足了煮出來,貨幣不夠了就鑄造。”石路在長老會議上交代陸果他們。
石路暫時並沒有把貨幣發放到族人手中,他們需要的時候,要到政務組把工分換成貨幣,再拿去交換物品。部落的店鋪,既用記賬的方法用工分交易,也接受貨幣。族人之間就只用貨幣。
“管理人員中,算術太好的不多,這樣比較麻煩。”陸果很擔心。
“先試用一段時間,讓他們多學習。以後我再想辦法改進。”石路說道。他想通過一個試水的階段,然後找到合適的方法。
現在已經有了初步的稅收,族人自己有了收穫的時候,神廟已經向他們收取部分的東西。石路把這權力歸給政務組,並且建立了市場管理機構,負責相應的事情。
和提出的問題同石路家面對的一樣。就是大人都忙碌,孩子還沒法扔到教育組,他想要人去家裡幫忙。
其他長老多少也提到了這事兒,特別是水鹿。這個部落裡最老的人,他的女人也是四十多,兩人需要得到照顧。
爲此,石路決定從俘虜中挑選可靠的人,作爲僕人分給需要的人。不過條件相對比較嚴,首先僕人需要用工分換取,其次他們只有使用權,等僕人的考覈合格後,就會成爲遊民。
各個村的生產過程中,不再是按照計劃推行。石路先給各村制定了生產任務,完成後,多餘的部分可以用來同部落交換。換到的東西,就屬於村裡的資產,可以由他們自由使用。
這樣一來,華部落的私有化就更進了一步。石路給他們規定的任務,相當於是稅收,只不過較重而已。等到有些村嚐到甜頭後,推行定居的計劃也就更容易些。
爲了防止一些村落的做大,石路也規定了一切新的墾荒以及開採都需要政務組的統一指揮。外派出去的人,如果是比較危險或者條件差的,也會得到工分的補貼。
這些制度的推行,是進一步發展的前奏。現在部落裡平均分配的格局,在一點點的被改變,有些族人已經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東西。石路打算等一年以後,制定出更好的規則,就進一步的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