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完畢後,石路讓各據點的負責人返回,他接着去查看了陶器和銅的生產情況。
進入作坊裡,族人正在忙碌。如今礦石供應穩定,神馬谷那邊每天能出產五十斤的粗銅。錫村每五天能夠運礦石回來一次,加上煤炭如今也在生產。所以薛就不用爲別的瑣事分心,能一直專注於華村裡。
冬天的寒冷更有利於冶煉的進行,幹起活兒來比其他季節舒服許多。薛打算多做一些銅器,爲來年做準備。
實際上目前的產量並不算多,加上技術條件的限制,銅還不能廣泛使用。目前,部落裡也就是軍隊的武器由石器變爲銅、個別小組有銅製作的工具以外,其他小組依然使用大量的石器。
木工擁有足夠的鋸子和刀斧等,因此他們的技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能滿足族裡的需求。
桃那裡,依然缺少工具。除了有幾把伐木用的斧頭和鋸之外,整理枝葉都只能用石刀。採石使用的部分,銅工具的消耗很大,每天都有工具需要回爐。
公共食堂裡有銅鍋和部分銅菜刀,普通族人家裡還只能用陶器。爲了讓長老們方便,石路特地讓薛給長老們一家送兩個鍋,算是特殊待遇。
“現在做出來的銅器容易損壞,繁忙的時候修理都跟不上。”薛說,“除了銅鍋和武器,幾乎每隔幾天就得修理一次。”
“你做幾個大錘。”說着石路在地上畫出了形狀。薛趕緊安排人去製作模具,按照石路所說,做了些錘子和敲打用的臺子。
過去薛只依靠鑄造的方法,加工各種工具,做好之後在石頭上打磨。現在就試着結合鍛造的手段。
石路一開始也沒有太大的信心,他對金屬的瞭解也不是太多。不過當薛做出來更硬的銅鑽子後,他的擔心就沒了。
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薛能敲打出很薄的銅皮。根據不同的厚度,銅皮就有各種用途。首先能夠在木犁上覆蓋上銅,敲打過後就是犁頭,非常節省資源。
除了犁頭,弓上也能用上,讓弓箭的韌性更好,增強了射程。其他的用途如車輪、船上等都用得上。
磚瓦的製作,是最成熟的技術。這些年由於建築的需要,幾乎天天都在準備這些材料。
“現在熟練的人多嗎?”石路問。
“很多了,有十幾個人,能夠獨立完成,不用我再看着。”薛答道。
“分開幾組,到各個村都建些磚瓦窯,不能什麼都集中在華村。”石路吩咐道。
這是石路一直想做的事情。畢竟從華村運出去,是一件費力的事兒,不是萬不得已,就不必如此耗費周章。
同時,由於華村附近能夠利用的土,已經不多。畢竟要得到好的材料,總不能隨便的選土。隨着建設的進一步展開,說不定還得從外面調集磚瓦回來。提前做好安排,未來就減少些繁瑣的事情。
城牆所需的磚頭倒是已經積累了不少,只需要等石頭地基完成,就可以隨時開始往上建設。那時候,進度就能加快不少。
陶器如今也形成了一定的製作規模,部落裡早就夠用了。不過隨着交換的擴大,還需要囤積更多的成品。這可是目前華部落的優勢,石路希望通過陶和鹽,控制接觸到的區域的交換。
目前,薛製作的陶器種類還不多,主要是陶盆和陶罐。石路讓他多做些陶碗和陶壺,並且給他畫了圖樣。
這對於如今的薛已經不是難題,他能夠做出更多樣式的物品。陶土的加工,他已經有一套別樣的工藝。
現在薛的製陶作坊很大,也不像一開始那樣簡陋。陶土挖出來後,就會經過幾個池子,在裡面沖洗,沉澱。最終才形成能用的泥。
這樣精細的工藝,製作出來的陶不像一開始石路搗鼓的土鍋那樣容易漏水,可塑性也增強了許多。
爲了增強防水性能以及外觀的華美,薛還在陶胚外面塗上一層塗料,這是用一些植物和有顏色的石頭搗鼓成的。燒製以後,陶器就變成暗紅色的,還有些光澤。
這過程中石路並沒有指導他,不過做出來的效果卻非常棒。在衆多族人中,薛算是一個能鑽研的人了,石路爲此很高興。只要多出這樣的幾個人,凡事就不必他親力親爲了。
雖然這裡並沒有太好的土質,瓷器似乎很遙遠。不過石路也不在乎,能有的用就行。至於進一步的美學之類,還不在他考慮的範圍,只能順其自然。
“族長,能燒石灰的石頭,華村已經不多,我們也不能挖華洞。”薛在石路看石灰窯的時候說。
“別的地方有沒有發現合適的?”
“煤村東邊的桃花林,那裡的斷崖多的是。”薛回答。
“開春就去建窯,剛好那裡不用擔心燃料。”石路決定道。
薛聽完後,就帶着衆人去忙活了。石路坐上雪橇,趁着這幾天風雪很少,去神馬谷看了看。
如今煮鹽的地方已經形成一個大的作坊,那個充當倉庫的山洞隨時堆滿了煮好的鹽。爲了節省燃料,在天氣好的時候也能曬鹽,陸果還在東邊開闢了一塊廣場,作爲鹽田。
煮鹽的工具由陶盆換成了七八個大銅鍋,鹽井也被擴大了。這裡每天能夠煮出將近一百斤的鹽,春秋兩季陽光好,還能增加不少產量。這麼多的鹽,已經足夠族人日常所需以及交換的需要。
現在整個製鹽的工序也改善了很多。年初的時候,石路特地讓薛和陸果按照自己的意思,改變了過去簡單的方法。
煮鹽的時候,先是汲出滷水,然後曬成粗鹽。粗鹽再放進銅鍋裡慢慢的熬,並且用麻布做成的紗網過濾。這樣得到的就不是又苦又澀,還帶有腥味的鹽塊了。
爲了運輸方便,過濾完畢的鹽水,會被放進銅鍋裡繼續熬。這時用的銅鍋,應該是一個銅鼎的樣子,長方形的。
當水分煮幹之後,鹽就凝結成一塊,端出鍋翻過來輕輕的敲打,一整塊長形的鹽就倒了出來。這樣做出來的鹽塊很堅硬,拿到炭火邊烘烤過後,敲碎下來都很費勁。
每塊鹽磚的重量,在二十斤左右,這是爲了同外族方便的交換。交易的時候,就不必每次都過秤,至於族內所需的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了,鹽粒和小塊的鹽磚都行。
石路之所以採取這個方法,是因爲目前用麻袋或者陶罐裝,成本不合算。至於獸皮袋,同樣不合適,潮溼的時候,整的鹽有怪味。
換給大荒原和南方的部族後,他們怎麼敲碎使用,石路也就管不着了。這鹽塊總比過去用獸皮袋裝的粗鹽好很多,南方的部族都把這叫做雪鹽。
石路統計了一下,今年被換出去的鹽已經夠多了。其中南方去了兩千斤,北方去了三千斤。這幾乎把前幾年囤積的都掏空了,要不是今年增產,可能都不夠。
不算不知道,原來這裡的鹽礦也不算小。換出去那麼多,怪不得造成南北兩邊的原始貿易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就華部落的需求來看,每人一年需要三斤鹽左右。至於其他部族,遠遠達不到這標準。過去的羚族就沒法天天都吃到鹽,一年裡換來個幾十斤是常有的事情。
“還是要擴充人手,保證每年有足夠的鹽能換出去。”石路說道。
他決定添加幾個鍋,把長期保持不變的煮鹽人數擴充爲四十個。至於鹽井他不再擔心,現在有了銅,能夠鑽出更深的的礦。
銅礦一直都在忙碌着,別的地方需要人手時,陸果也不會從這裡抽調。銅已經去跟着牛箭忙活了,如今就由警衛隊管着一幫俘虜在挖礦。
現在的礦基本上還是在地表,俘虜們每天都拿着石錘敲敲打打,效率不是很高。不過一天能保證四五十斤的粗銅產量,已經不錯了。
這個礦的儲藏量有多少還是未知,石路也不知如何估算,反正先讓他們開採着,等挖完再說。礦井的建設還不着急,畢竟那樣子比露天開礦危險許多。
要不是當初這裡出現過滑坡,挖礦就沒這麼簡單了。也許要發現銅礦都得很久以後,因爲石路也不懂怎麼探測地下有什麼東西。
他那可憐的地質知識加上任何工具都沒,主動去找的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找到。
叫過一起來看的陸果,石路吩咐道:“在神馬谷裡多建一些房子,今後逐步的安排人來常住。”
這裡是華部落的命脈,石路必須開發並且防衛好這裡。不過這裡的優勢很明顯 ,東西兩邊都不用擔心,唯一有可能的就是來自神馬山西南的入侵。
他決定明年沿着神馬山,爬上南華山脈看一看,如果有合適的開發據點,就建一個。這麼一來,華谷簡直就成烏龜殼了。
神馬山未來的規劃是作爲竹材和木材的供應地,桃已經按照要求在建設。華谷中大部分的竹林都會被開墾,到時候必須保證竹子的供應,目前部落根本無法缺少這種簡便的材料。
當初長老們也提出在山上修路,被石路否決了。目前銅礦的鹽作坊通往河邊碼頭的路已經夠用,除非是山上發現別的資源,暫時就不用費那個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