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四年的春天比去年的來早了幾天,進入三月初的時候,梅河就開始解凍。
這時候部落的勞作重心逐漸的轉移到了耕作上。除了留下兩百多人繼續克服沒完成的城牆基以外,各組的人都基本回到自己的位置。
薛已經開始在十里平原燒製紅磚,堆起來燒比放在窯裡燒更容易一些,因此出磚的速度快了不少。
他的燒磚隊伍增加到兩百人,這麼多人一邊燒製磚頭一邊製作更多的生磚,畢竟三月份的風雪已經減少,春雨不算太大,曬制一個月到四月播種時,已經能燒了。
這種爲城牆而特製的磚頭個頭相對較大,而且對泥土的要求也不那麼高,唯一的問題就是運輸困難。
陸果帶着種植組以及部分俘虜共兩千人開進了平原中,一邊挖掘樹根砍伐樹木,給薛提供燃料,一邊就整理土地,挖掘較淺的溝渠,準備灌溉。
石路給陸果的任務是今年春天要把十里平原開墾一半,桑葉泉到華村的沿路丘陵要新開墾出三千畝的粟田和麥田。同時維護水利工程的臨時小組要負責注意水的蓄積以及開挖通往地裡的淺溝渠。
只是一開始隊伍就被一個問題難住了,運輸。這次勞作的地點比起過去遠,冬天的時候還能用雪橇,到了春天,運送所需的工具、採集到的材料等變得困難起來。
其中薛是最煩惱的,燒成的磚頭需要運回村裡,差不多要走五里到十里不等的路才能到。憑藉人力就會佔據勞動資源,而且效率不高。用獨輪車或者現在用的簡單的牛車,既費力又慢,在村裡搬東西還行,到野外那麼糟糕的路上就行不通了。
當問題反映到石路這裡時,他才發現,平原上的磚頭除了神馬谷東面工地裡距離河比較近以外,其他地方都無法用水運。就南邊兒的水壩附近是磚頭最多的工地,要用水運的話,把磚頭搬到最近的河邊同到村裡沒啥區別。
道路問題已經是急需解決的關鍵,運輸工具也得改善。不過相對於冬天搞的水利工程來說,修路就顯得輕鬆一些,所以他打算一蹴而就。華村周邊正式修過的路只有通往溫泉那一條,平時都是走一些走出來的道。
在前幾年,耕地就在村子不遠處,用不着專門的道路,不過即將開墾的土地就需要一些運輸的通道了。實地查看了以後,他決定先修四條主要的路,等耕作完成以後再把路延伸開。
第一條是華村西南南邊水壩的路,差不多是斜穿過十里平原。到了那個被命名爲果壩的水壩後,又會沿着丘陵的邊緣延伸到神馬山,最後北拐到準備安放水車的地方。未來運輸時,平原南邊離着河比較遠的地方,就可以用馬車牛車在村子和三個點附近運轉,靠近河的把東西搬到河邊然後水路運輸回村。
第二天是加固通往溫泉的路,並且中途要分出兩個岔道,一個通往連接兩條溪水的水壩,另一條通往採石場。俘虜們在那裡已經開採了幾個月的石頭,現在就全堆在那裡,一點點的用其他石頭把大的石塊磨成方形,這是爲地基準備的基石。
第三條是通往東邊的關山的路。一直以來,由於考慮安全的問題,石路都沒有動華坪以及那片沼澤,保持原樣更能隱藏自己。如今部落規模已經擴大,不用再擔心一般的威脅,開發那裡的時機已經到了。不過不論是未來要居住,還是改做耕地,都得先把路修通。今後關山會設立一個據點,作爲守衛村子的前哨,因此路就得通往那裡。
第四條是沿着河邊修到離着村五里的地方,那裡已經有了一個據點,關着部分俘虜和牲畜。未來還將把路一直修到水車那裡,最終和神馬谷相連,這樣沿河開發的地方,要運輸物品時可以迅速的沿着路到河邊,加快裝船的速度。
一開始的路,雖然距離上看很長,不過石路並不打算一次性建成牢固的硬實的路面,只要先標出路基,除掉草木,然後把鬆軟的地方固定緊了,遇到溪水架個木橋就行。路面沒多寬,就一米五左右,能容納一輛現有的牛車通過。
修路時,前面趕着牛車,後面的人拿着工具往前修。遇到車過不去的地方,加固一下就行。這樣壓一段時間後,雨季一定會成爲泥濘,那時候再把碎石頭等填進去,路就好了。
修路大軍的動作很快,第一天,負責修建通往關山的小組就完成了任務。十里平原裡的進度也快,五天內就完成了東段的任務,運磚不成問題。只有通往溫泉的路由於丘陵多,所以花費了十天。
修路期間,族長石路則在準備改進馬車。原來的馬車就兩個笨重的輪,而且是橫切的那種大輪子,顯得比較笨重。
這次由於在實驗水車時有了經驗,工匠們就按照石路畫的圖,製作了新車輪。車輪裡有輻條,有堅固的輪芯兒,輪軸也換成箍着銅的硬木。車廂也經過改進,不再是厚重的木頭拼起來或者是薄薄的竹片,全部換成木板。車軸和車廂的相連處,加上了銅做的套環,外面加一個保護罩防止雨水,平時經常加一些油脂,就比以前的車快。即便沒有軸承,這簡單的東西也能用一陣子。
考慮到平原里路還不是太好,四輪馬車只做了幾輛,在村內使用,而兩輪的輕便形馬車就開始大量製造。一個工匠做一個輪需要十天,不過幾十個工匠一起動手,石路指揮他們用預製備件的方式,一下子就造出了不少。
路修好以後,陸果繼續帶着人開荒,馬車牛車做出來後就迅速的投入使用,大量的磚頭和石頭被運回村子。不過石路卻不再理會這裡的勞作,他正等着梅河完全能夠航行,然後帶着工程組的大部分勞力前往南梅河,要把峽谷的路修的更好。
以後那裡將用牛車和馬車運送物品到三岔河,再裝船。
在城牆工程剛剛開始的時候,調集力量集中的突擊,似乎有些浪費,不過石路也沒辦法,錫村的礦石是目前急需的。銅礦那邊已經儲存了好多的原料,就差錫礦了。
三月中旬的時候,種植着播下的稻穀以及長成秧苗,再過一個月就能夠移植插秧的時候,石路帶着工程組出發了。這時梅河已經能夠航行,他動用了所有的竹排和船隻,花了兩趟才把將近一千人運送到三岔河。
這個築路隊首先要做的是先沿着過去從草叢樹林中走出的道路清理植被,接着在沿途建設一些有着柵欄的棚子,未來真正的築路大軍到達以後才能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南梅河谷有一定坡度,並且水流湍急,路基本上就是在河的北岸修建。南岸倒是零星的開闊地帶,只是要過去的話就得搭建木橋,暫時還不能考慮開發的問題。
一路砍一路修,經過半個月的時候,一條最簡單的土路才通到瀑布,離着錫村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找到合適的路,繞上去。如果繼續用原來的路,坡度太大,馬車根本上不去,人上下都是爬來爬去的。
考察了瀑布附近地形以後,終於找到了一條合適的路,那需要繞過兩座山,彎曲的往上挖,平整土地以後才通到錫村,距離是現在所用的路的三倍。山上修路的工程是大,但卻很有必要,石路決定先規劃好,等春耕完成以後,派遣一組人馬常駐在這裡,一定要修好。
把正式修這條路的規劃往後推遲,他帶着人把將來要修路的地方清理一下,做好標記,同時觀察邊上的猛獸情況後就去了錫村看看。
錫村情況穩定,第一次採用的複製部落管理模式到據點取得了成功。周邊的部分地域的探索也按照他的要求進行了一部分。
這裡的村長提出請求,如果能夠得到足夠的工具,他能夠帶人把路修一部分,這樣工程組只要負責三岔河通往瀑布這一段漫長的路。
石路心想這樣也好,於是就派人回村裡,讓人撥付物資,同時讓葉給錫村調集兩百俘虜。錫村中抽取兩百人回華村,這樣就能解決錫村的人融入華部落的難題,畢竟在這裡他們佔據大多數,除了強制手段以外還沒有更好的方法。這部分人和俘虜也不同,嚴格來說是虎族的人,用強制手段也不大適合。
在錫村四周看了看,石路決定在這裡種植亞麻。附近的植被顯示,這裡應該是接近溫帶的高山氣候,小麥以及亞麻能生長。這時候錫村還有一些沒有融化的積雪,估計要到四月中旬纔有花開放,五月種植都來得及。
等華村的種植完成以後,就可以派人來此地開墾,充分利用資源。未來錫村將是錫礦、亞麻、楓糖的基地 ,小麥則要看周邊的地形以及種植後的收穫情況才能決定以後種多少。
對錫村做了一些規劃以後,工程隊將繼續留在這施工一段時間,石路返回華村,準備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