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水力鍛錘

水力鍛錘從結構上,與水碓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利用水力帶動碓錘反覆錘擊目標物。

然而水碓從最初的穀物脫殼,到前朝發展涵蓋紙漿、香料、礦石破碎等作業,卻沒有應用到金屬鍛造上,絕非數百年來都沒有一個匠師考慮到這點。

徐懷與沈約、喻承珍等人分析過,主要是中原地區炒灌等法鍊鐵頗爲成熟,所出鐵料直接鑄造普通農具,質量就已經夠用,無需反覆鍛打。

需要反覆鍛打的高品質刀械槍矛,對錘擊落點的精準度要求極高,又非笨重的水碓所能勝任——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傳統水碓錘擊的頻率太低了,地盞茶工夫才能鍛打十幾下,還不如使用人力。

同時傳統水碓又需要建造成水流湍急的河道旁,場地限制性太大。

當世鐵甲以魚鱗甲、扎甲爲主,每一片甲葉都較狹小,????????????????同樣不適合笨重的傳統水碓進行鍛打。

楚山採用冷鍛法制造瘊子甲,因爲對甲葉的反覆鍛打次數遠遠高過傳統的札甲,同時楚山又極缺青壯勞力,纔將一部分甲械工房建造溪澗旁,利用改良水碓進行鍛打作業。

然而就算楚山很早就高度重視水力器械,而且在桐柏山中大規模建造溢流堰壩,但使出渾身解術,最初每年也僅能製備一兩百套瘊子甲。

後面因爲人力太缺乏了,軍械監甚至不得不縮減瘊子甲的製造,以製造傳統的札甲爲主。

新式水輪機採用變速齒輪結構,首先是極大擺脫場地的限制,不再需要陡峭地形的湍急水流,僅需要大型水輪機能叫適當坡度的水流緩慢推動起來就可以,而工作組件的運轉頻率則完全可以通過變速齒輪實現。

又因爲當世的工作組件重量都極爲有限,也完全不用擔心水流緩慢會導致作功不足。

對水流的要求大幅降低,意味着相對平緩的場地,在每一條河渠兩側可以部署大量的水力器械,還可以在一座陂塘或堰堤的下方同時開鑿多條河渠進行引水,擴大工場的縱深。

龍潭嶺新建鍊鐵爐能夠同時採用四組水輪風箱進行鼓風,主要是在爐體一側開鑿弧形引水暗渠,將四臺水輪機呈弧形密集的部署在鍊鐵爐的一側——這是傳統水排絕對無法實現的。

而變速齒輪的使用,不僅使得鍛錘的鍛擊頻率遠高於以往,工作部件也能製造得足夠精準,同時可以使用重逾一兩百斤甚至三四百斤重的鍛錘,鍛擊力度也遠非人力能比——而鍛擊的均勻程度,也非嫺熟匠師能比。

不過,當世所謂的“快速”齒輪,與後世的高速齒輪,完全是兩個概念,單以轉速論,大概要差到兩個數量級,甚至用鑄鐵都能製造出合格的變速齒輪來,完全不用擔心目前京襄(楚山)所制的精鐵齒輪性能不能滿足要求。到這一步,水力鍛錘已遠非人力能及了。

徐懷在韓圭、徐武磧等人陪同下,走進鐵場南側的制甲工坊。

這座工坊才完成初期建設,主要也是對水力鍛錘的使用進行前期驗證,除了倉儲、辦公以及匠工宿舍外,才建成一座工房。

不過,目前已經有十六臺水力鍛錘投入使用,專門負責瘊子甲冷鍛甲葉的製備。

由於京襄(楚山)一直都在用傳統水碓式鍛錘製備甲葉,早就培養出一批成熟的制甲匠師,現在初步調來一批嫺熟匠師上手使用新式水力鍛錘,完全沒有什麼不適應。

水力鍛錘還專門設計了簡單的離合裝置,控制變速齒輪部件的脫離與搭接,實現水力鍛錘的啓停,操作上更爲便捷。

僅初期建造的制甲工坊,在過去半年時間裡,就鍛造上百套瘊子甲,抵得上別處產出的一倍有餘。

而軍械監的工師也早就注意到水力鍛錘的使用,適????????????????宜鍛造更大面積的鎧甲部件。

傳統札甲、鱗甲,瘊子甲也屬於鱗甲的一種,都是用小型甲葉連綴成衣,在戰場之上,防護力還是存在缺陷,通常都會用護心鏡加強對胸背要害部位的防護。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com 換源App】

利用水力鍛錘,鍛造成型的肩、胸等甲具部件,所帶來的防護力提升,也足以令隨行軍將滿心振奮。

而韓圭、程益、徐武良、喻承珍、沈約、莊守信、莊庸、徐勝等人所看到的,則是另一幅更爲激動人心的圖景。

天宣五年王稟在盧雄的護送上踏入桐柏山,那一年桐柏山羣寇動|亂,然而也是那一年徐懷與楚山衆人着手在桐柏山修建一座堰壩,而且還是多階溢流堰壩——徐武坤、徐武良、柳瓊兒、徐灌山、徐勝等人全程負責組織人力、錢糧進行督戰。

當時的目的是在徐氏大寨與獅駝嶺之間的山谷,多開墾三四千畝糧田,並將徐氏大寨與新寨所在的獅駝嶺連成一體,加強抵擋外敵的防禦力,但同時也開啓了楚山衆人在桐柏山有意識推廣使用水力器械的序幕。

赤扈人第一次南侵那年,徐懷率部從朔州南歸,楚山置縣,爲解決桐柏山耕地匱缺、糧產不高的矛盾,在桐柏山掀起大規模建設陂塘、堰壩,開墾坡地梯田的高|潮——爲加強桐柏山的資源生產能力,大肆擴大十八里塢鐵場的生產規模,改良冶煉鑄鍛技術。

然而當時的桐柏山,一方面因爲匪亂損失大量的青壯勞力,一方面又需要將大量的健銳編入營伍抵禦胡虜,爲解決人力的矛盾,利用已經建成的堰壩、陂塘提供穩定的水流,建造大批水力器械,用於桐油壓榨、礦石破碎、穀物脫殼、研磨等作業。

隨着喻承珍、莊守信等大匠級人物攜帶弟子南下,楚山除了兵甲製備外,水力器械的製造水平也日益提高——水力器械也陸續用於兵甲鍛造上。

然而傳統的水力器械,必需依賴於陡峭地形的湍急水流,使得楚山這些年陸續建成投入使用的上千部水力器械,都分散於廣袤的羣嶺之中。

雖說這些年楚山鐵料產出以及水力器械的大規模使用,使得徐懷憑藉地狹人稠的桐柏山爆發出驚人的實力,最終如鋼鐵長城橫亙於汝潁以南,擋住赤扈鐵蹄南下的步伐,但這還稱不上具備劃時代的意義。

楚山這些年更多是利用精細化的組織能力,極限的挖掘傳統的生產方式的潛力。

大量的水力器械分散於廣袤的羣嶺之中,不僅極大加劇人力組織、管理上的難度,往返崎嶇地區的物料運輸,也抵銷掉一部分水力帶來的便捷。

然而隨着新式水輪機的投入使用,集中使用水力器械進行大規模生產作業,已經變成觸手可得的現實。

目前制司除了在龍潭嶺的前期建設生產外,目前在向城縣北部地區,於東趙河兩岸已經修建六座中型蓄水陂塘,爲後續大規模????????????????使用水力器械進行生產作業奠定基礎。

除開專門的水輪機及相應配套如鍛錘、切磨機、風箱、拉絲機等設備製造工場外,軍械監還計劃將主要的兵甲、器械製造基地都轉移到龍潭嶺來,而將軍械監原先爲了便於利用水力、分散於桐柏山間的工房、工場,陸續轉交地方接手。

隨着繼續新建配套新式水力風機的鍊鐵爐,鐵礦開採的青壯勞動力需求將激增——除開即將建成的三座新式鍊鐵爐外,還將對原有的八座鍊鐵爐進行改造,煤鐵監計劃爭取年底之前,使得龍潭嶺的鐵料產出突破以往所不敢想象的四千萬斤。 ωωω⊕ тTk дn⊕ c o

最初爲了在龍潭嶺形成年產一千萬斤鐵料及五十萬件瓷器的生產規模,徐懷從各地徵調匠工及家屬萬餘人以及兩千輜兵進行封閉作業,目前龍潭嶺附近聚集居住的人口已經超過兩萬。

然而接下來爲了保障生熟煤及鐵礦石的供應,僅礦工、燒炭工就要增加近兩萬青壯勞力。

制司預估向城以北地區,到年底包括家屬在內,居住規模將達到十二萬人。

這也是史軫、韓圭力主謀奪荊襄的關鍵,不把南陽、襄陽、荊北四縣及南蔡縣抓在手裡,就算朝廷每年多波付幾百萬貫錢糧,不要說兵員了,如此之大的青壯勞力缺口如何解決?

此時京襄坐擁四百萬人口,除開各地的中下層農戶青壯外,作爲屯兵、制司掌握着可以直接調動的青壯男丁就高達四十萬之多。

也只有如此,京襄才能夠在以往那些年所積累的基礎之上,直接在伏牛山南麓打造出一座超過時代的工業城鎮,去支撐後續對赤扈人的戰事……

當然,這一切也離不開廉價而充足的糧食供應——倘若還是以往糧價飛漲的局面,整個京襄多增加十數二十萬脫離農業生產的匠工隊伍及家小,就會將糧食供應體系給壓垮掉。

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二十二章 風月渡河第一百六十章 奪營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十九章 相邀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九十七章 軍怨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二百六十六章 盡殲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一百三十九章 借爾子一用第十六章 援至第二百六十五章圍殲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一百九十八章 不動如山第八十四章 有詐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一章 前路知己第一百章 風起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十九章 泌陽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六十二章 老卒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九十章 說服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七十九章 以山爲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事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四十五章 夜謀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二百三十一章 圍敵阻援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五章 惡緣第一百七十四章 誤會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二十三章 打草驚蛇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一百一十一章 狹路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二十七章 黃龍坡驛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四十九章 接應
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二十二章 風月渡河第一百六十章 奪營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十九章 相邀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九十七章 軍怨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二百六十六章 盡殲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一百三十九章 借爾子一用第十六章 援至第二百六十五章圍殲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一百九十八章 不動如山第八十四章 有詐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一章 前路知己第一百章 風起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十九章 泌陽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六十二章 老卒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九十章 說服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七十九章 以山爲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事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四十五章 夜謀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二百三十一章 圍敵阻援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五章 惡緣第一百七十四章 誤會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二十三章 打草驚蛇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一百一十一章 狹路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二十七章 黃龍坡驛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四十九章 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