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生煤熟煉

包括信陽在內,三百里桐柏山目前算得安全、且可挖掘的耕地資源,可能都不到一百萬畝,其中坡地、梯田還要佔到一大半。

這點耕地資源,即便全部用來種植糧食,可能還不及江南富庶一縣。

更何況人除了要吃飯餬口,還要穿衣遮體保暖,這點耕地資源還需要騰出大量的田地用來種植桑麻木棉。

徐懷在楚山,極力壓制大姓宗族及中小地主居中盤剝,確保自耕農、佃戶手裡能保留更多的糧食以及用於紡紗織衣的桑麻,也確保足夠的田賦、口稅能徵收上來,但這點耕地資源想要解決目前楚山直屬二十萬軍民的吃飯與穿衣問題,都是相當勉強的。

然而,想要維持一支有戰鬥力、成規模的兵馬,要保證州縣及鄉司對地方有足夠掌控力的治理,僅解決吃飯與穿衣是遠遠不夠的。

鑄制兵甲戰械、修造城池營壘、疏浚河道、開闢道路、屯墾新地,維持那麼大規模的戰馬牧養,以及總計逾兩萬的軍卒、事吏的薪俸錢餉發放,哪一項不是天大的口子,需要無數錢糧去填?

徐懷以往數戰皆得大捷,看繳獲的戰利品,看似極爲可觀,但已經消耗一空,往後倘若僅僅依靠襄陽每月額外輸入四萬餘貫錢糧,是無法彌補缺口的。

目前楚山所能增補的大宗收入,一是包括金砂溝在內的砂金開採,每月淨得約計錢糧一萬餘貫,但在找到新的砂金礦場或其他金礦之前,這一部分的收入很難有大幅增漲。

楚山還有一宗直接能支用的收入,就是桐柏山匪亂之後,唐徐兩家所經營的桐油籽、茶藥、礬石、鹼石、騾馬等物產販售,都轉由鑄鋒堂接手。

桐柏山茶藥歷來都是往外輸出的大宗物產。

而除開木作所需外,江淮以及廣南等地造船業近百年蓬勃發展,對作爲填漏劑原料之一的桐油需求量極大。

桐柏山目前能拿得出手的大宗物產,桐油籽的產出已經超過茶藥。

不過,鑄鋒堂在接手唐徐兩家的貨棧、商隊之後,從桐柏山收購大宗物產販運出山,規模還擴大許多,但商隊、鋪院、貨棧的維持成本也高,每月淨入也僅勉強能與金礦收入持平。

而汴梁失陷之後,不計其數的難民南涌,淮南、南陽之間的商旅也不會再往來於桐柏山之間,以往每年少說得有四五萬貫的過稅收入,短時間內不可能指望恢復。

楚山還有一項大宗收入,也可以說是最爲重要的一項,就是在桐柏山匪亂剿滅之後,在唐天德的協助下,鑄鋒堂接手唐氏十八里塢鐵礦場,並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兵甲軍械鑄造。

因桐柏山匪亂攪動極大,之後赤扈人又兩次南侵,京西南路、荊湖北路不僅僅監司大規模徵募兵馬,州縣乃至村寨都加強廂軍鄉兵的徵募、操練。

這使得桐柏山周邊的州縣,對兵甲軍械的需求激增。

而偏偏這些地方以往的兵甲軍械鑄造能力極弱。

鑄鋒堂抓住這個機會,短短兩年內不僅十八里塢鐵場一再擴大規模,負責鑄制兵甲軍械的匠工也擴大到一千餘人,向荊湖、襄陽兩地販售數以萬計的刀矛盾甲。

也虧得有這一部分收入,鑄鋒堂纔有餘力鑄制自身發展所需的兵甲,與連戰大捷所繳獲的兵甲軍械一起,將目前楚山行營所轄的天雄軍及廂軍一萬五千兵卒都武裝起來。

要不然的話,天雄軍一萬正卒、州兵馬都監司所轄的五千廂軍,配備數以萬計的兵甲軍械,絕對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天文數字。

目前左右驍勝軍、左右宣武軍以及荊湖北路所轄的宣威軍,是擴編到九萬人,但兵甲軍械還是嚴重的不足。

襄陽、南陽等地還要組建更大規模的地方兵馬,對兵甲軍械的需求只會更大,不會更小。

短時間內,鑄鋒堂所鑄制的兵甲戰械不愁賣,每月能爲楚山賺得兩萬餘貫的淨入。

不過,景王南下襄陽之後,元帥府除了在襄陽組織擴大兵甲軍械鑄制外,還下令荊湖、江淮、川峽等路監司同時都擴大兵甲軍械的鑄造,以供應兵馬的擴編。

江淮荊湖等地大量的私家匠坊,看到有利可圖,也正紛紛鑄制兵甲器械以供有司。

景王不管多信任徐懷,都不可能讓楚山壟斷大越兵甲軍械的生產、供給;周鶴、高純年等人打破腦袋都會阻力。

更何況江淮、荊湖、川峽等地的冶鐵技術近百年來得到長足的發展,同時官府一直以來也都鼓勵私人開辦鐵場採礦鍊鐵。

大越官營鐵場相比較前朝,規模沒有多少擴大,但私人採礦鍊鐵發展極速。

大越私人鐵場以十分爲率,官府徵收其二爲稅。

以天宣元年諸監場所徵收的鐵稅統計,江淮荊湖川峽等地的年鍊鐵規模,至少不低於三千萬斤。

楚山鑄鋒堂目前的年鍊鐵規模,僅二十萬斤而已。

桐柏山鐵礦資源充裕、木炭資源也充裕,但最大的限度就是運輸。

以往唐氏所經營的十八里鐵場,所生產的鐵器以及生熟鐵料,主要供應山裡;經陸路運輸出去,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競爭力了。

鑄鋒堂的兵甲軍械販售還想繼續擴大,包括鐵器在內,還想從中彌補一部分度支上的缺額,唯一的辦法就是鑄制的兵甲軍械以及民用鐵器足夠質優價廉。

爲提高楚山鍊鐵的效率、降低成本,莊守信、徐武良等人也想過很多辦法,但中原鍊鐵已經有一兩千年的歷史了,基礎工藝短時間內想要有大的改良,談何容易?

莊守信、徐武良等人都主張縮減刀矛箭簇盾牌等簡單兵械的生產,滿足自身所需即可,重點放到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鎧甲鑄制上。

徐懷卻沒有同意。

史軫也認爲相比較農耕生產,大規模的煤鐵開採及冶煉,纔有可能爲桐柏山容納大量的青壯勞動力——而青壯勞動力纔是楚山未來得以持續發生的真正潛力。

大量流民南涌,楚山目前只能盡一切可能往荊湖、南陽等地疏散,不是徐懷不想將他們留下來,實在是桐柏山相對安全區域能承載的人口太有限了。

專攻造甲,獲利或許頗豐,但造甲除了需要熟練匠工不說,所容納的匠工人數也極爲有限,一兩千人就頂天了。

倘若楚山的鍊鐵業能發展起來,容納一兩萬青壯年也非難事,加上附隨的家屬,楚山直接轄管的人口就能出多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來。

而大規模鍊鐵,通過鐵料、鐵器交易糧食進山,同樣能增強山裡糧食儲備的彈性;運輸能力也會得到極大的增強。

鍊鐵一業發展起來,所能附帶的好處,不是簡單用錢糧能衡算的。

史軫主張就算薄利,也要不斷擴大山裡的鐵料冶煉規模,以此不斷吸納流民中的青壯勞力。

當然了,說到鍊鐵的基礎工藝,木炭是不可或缺之物。

楚山也曾想過用生煤取代木炭,但生煤所煉之鐵除鬆脆易折外,更爲主要的是生煤置入爐底點燃後,極易鬆散,徹底燒盡後更是一堆鬆散的灰渣,與鐵水混於一起。

不是不能用生煤取代木炭,但在找到更優良的生煤之前,即便用來生產普通的農具,性價也大大不如木炭。

“採桐柏石炭,以木炭之法熟煉之,用以冶鐵,以觀其效!”藉着與趙翼吹牛打屁的空當,徐懷便手書一封秘信,着史珀安排人手立即攜信馳歸楚山交到史軫手中。

徐懷對此也滿懷期待,他心裡清楚生煤熟煉之法倘若管用,對冶鐵變革將會產生多大的促進。

桐柏山木材資料雖然富足,但木材分散於險峻山間,砍伐後就地建窖煉製木炭,再運往鐵場,極耗人力。

這些都是成本。

倘若桐柏山的冶鐵業想要真正發展成爲楚山財力的支撐,吸納大量的青壯勞力,規模還需要擴大十倍、數十倍,這時候還純粹依賴於木炭,也會很快將桐柏山的木材資源消耗一盡。

相比較之下,桐柏山目前所發現、開採的幾座石炭礦洞,儲量卻是極大,關鍵可以集中開採、熟煉,從而大幅降低冶煉的成本……



第一百一十五章 驛名廣成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七十一章 斷謀第二章 舊識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七十七章 去留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六十二章 氈衣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一百章 風起第二百二十八章 獻策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九十三章 定計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五十六章 形勢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一百九十三章 生煤熟煉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二十一章 刀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六十八章 籌謀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城(二)第一百零九章 未雨綢繆時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一百一十一章 以剛克剛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十三章 人心第七十八章 奪馬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一百三十四章 嵐州風雪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十章 去淮川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五十三章 且待江湖遠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二十章 討糧路行遲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十八章 悅紅樓裡說風情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二百六十七章殘都第七十八章 奪馬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二百章 議事第二十三章 黑鍋能否習慣第四章 嶽海樓
第一百一十五章 驛名廣成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七十一章 斷謀第二章 舊識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七十七章 去留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六十二章 氈衣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一百章 風起第二百二十八章 獻策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九十三章 定計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五十六章 形勢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一百九十三章 生煤熟煉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二十一章 刀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六十八章 籌謀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城(二)第一百零九章 未雨綢繆時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一百一十一章 以剛克剛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十三章 人心第七十八章 奪馬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一百三十四章 嵐州風雪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十章 去淮川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五十三章 且待江湖遠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二十章 討糧路行遲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十八章 悅紅樓裡說風情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二百六十七章殘都第七十八章 奪馬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二百章 議事第二十三章 黑鍋能否習慣第四章 嶽海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