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李謝二人復相4

韃子的事完了,但是其實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纔是完。但是朝會這時卻也不能繼續爲這個話題糾纏下去了!因爲今天的朝會還有更加重要的事要辦,所以待韃子使節下去之後。劉健又是慢慢的站了出來,他有話要說。

他現在是首輔,他能夠上任除了是弘治皇帝早前的安排以及青睞之外,也是因爲徐溥這位首輔的致仕之前的推薦。所以劉健能夠上任也是有着徐溥的一番努力,但是現在的內閣只有劉健一個人,但是內閣不能只有一個人。

所以,內閣要增人,並且必須要增加人。而這個增加人的提議弘治皇帝不會提出來,朱厚照也沒有權力來提,六部的諸位更是不好提。唯一能夠提出且只能夠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只有劉健。

一來今天說起來本來就是弘治皇帝給他的一個恩典,揚名與立威的機會。

所以,當劉健再次站出來的時候。他表示定了定神說道“陛下,臣有奏!”

“奏來!”弘治皇帝一擡手後說道!

“陛下,內閣缺員,臣請陛下降旨准許增加內閣人員!”劉健這樣的的回奏很是有些他個人濃烈的風格,簡單又頗爲的直接。讓他後面一貫習慣於雲裡霧裡的諸位文武們很是不適應,但是這也是要一個需要適應的過程!

從徐溥再到劉健,文武們需要適應的並不只是一個人而已,更多的則是一套官場方式以及手段還有環境的變化!雖然有人常常會說自己是個適應能力極強的人,但是實際上卻是沒有人能夠真正適應環境的變化。

沒有!

包括弘治皇帝以及也是如此,徐溥的穩重在這十幾年裡讓弘治皇帝已經很是適應了!但是劉健這樣的強硬風格,弘治皇帝也要重新適應。倒是朱厚照對於劉健心中頗爲的歡喜,他心裡知道劉健雖然爲人古板,脾氣火爆且臭,但是至少在對待外敵之上兩人卻是空前的一致!先前在韃虜問題之上劉健算是附和了一次朱厚照,所以馬上朱厚照也是還上劉健一個附和!

“此事朕也是思之已久,徐閣老致仕朕心甚是哀傷。但是徐閣老爲國爲朝廷勞累一生,老年暮市也該頤養天年。如今內閣只有劉愛卿一人,卻也是急需增補人員了!既然劉愛卿此番由此奏,那麼愛卿可有人選?”

“此事還要陛下聖裁!不過臣卻又兩個人人選向陛下推舉,爲李東陽還有謝遷二人。”劉健說道!

“內閣事關大明國政是否暢通,朕心中也無好人選,剛好此時朝會。所以諸位愛卿也都是議上一議吧!”

事在人爲,弘治皇帝愛才也會識人。李東陽和謝遷有才嗎,有,而且非常有才。不過有才也不代表弘治皇帝就是屬意他們兩人入閣,不然之前他們也不會一直是一個參贊機務的身份,並且一出現了‘南北之爭’這兩人就是被打發出閣了。顯然他們在內閣之中起到的作用並沒有達到弘治皇帝對於他們的預期,不然僅僅是文人之間的小小爭論就是會讓兩人丟了閣員之位?

弘治皇帝還有劉健都是說了,那麼朱厚照也是不能落後了。所以他也是在六部之前站出來說道“陛下,兒臣以爲元輔舉薦兩人乃是大才大能,用心爲民忠心爲事之人。”說了這麼一句沒有來由又是很突兀的話,朱厚照又是便退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就好想他這句話是人用銀子買來的一樣,噼裡啪啦的飛快說完生怕自己多說會虧本一樣。

朱厚照的話劉健並不奇怪,但是使得底下的六部諸位還有李謝兩人有些摸不着頭腦了。這是什麼意思?是同意還是不同意?是在誇獎還是其他意思?

朱厚照一打岔文武朝班之中原本幾個想要站出來支持李謝兩人的官員,都是生生的止了自己的腳步不敢出面。此時局勢不明朗,沒有人願意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爲李謝二人說話。

至於,六部,很顯然這個時候也是該他們說話了。

而第一個站出來的,當然是吏部尚書屠滽。因爲弘治皇帝在說完之後就是看向了屠滽,身爲大明的吏部尚書不說對於這大明千千官員每人都是熟悉,但是能夠夠得內閣閣員一職的人,還要要有屠滽的推薦與背書纔是最合適的。如果你都是沒有入吏部尚書的眼睛,你有什麼資格來當這個內閣大臣呢。

即便是當了,吏部尚書也是會一道彈表讓你在那個待不長久。

屠滽雙手捧着朝笏走到班列中間,很是珍重的說道“回稟陛下,李謝二人吏部考察皆是無有問題,爲官期間頗有官聲。”並不複雜表達了自己對於李謝二人入閣的想法之後屠滽又是說道“現有吏部有二人向陛下舉薦,一爲前吏部尚書,現任宣達總督王恕。二爲兵部尚書馬文升。”

本來接着屠滽應該就是馬文升的發言,但是當屠滽的說完之後。本來心中腹稿多番的馬文升不得不停止了自己動作,然後默默對着屠滽看了一眼,剛剛準備收回目光的時候確實不自覺的迎面撞上了太子的眼神,溫柔平和,現實老幼見面時的眼神。但是馬文升確實不無歡喜,直接收回眼神不去看朱厚照。

這就是太子對他的動作了,馬文升心中如實想着。但是馬文升並不希望離開兵部的位子,不過現在看來太子對於這個位子謀劃已久了。

怎麼辦?他是硬的留下,還有就此挪挪位子呢?如果他離開了,誰會來接替他的位置?如果他不離開,又是會有怎麼結果?幾個瞬間馬文升就是有了計較,那就是不離開。因爲一旦是離開兵部,那麼對於他來說無疑是很危險的。

而後馬文升又是想起來前些日子裡東宮曾經和他提過,現在兵部缺員一位右侍郎。想到這裡馬文升很快明白太子這是什麼意思了,太子這是在向他要這股右侍郎的位子了。看來劉大夏是註定回不來了,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哪裡惡了東宮。以至於東宮對他如此這般的不喜歡,不說讓他重回中樞就是讓他有個一官半職的都是不太願意。

但是馬文升還是想爭取一下的,比如將劉大夏送到河東去。若是劉大夏能夠在哪裡做出成績,東宮對於他的厭惡是不是會少一些?

最終馬文升站了出來,他同意了劉健的人選。但是也是說道內閣完全就是可以恢復以前的四人規模,所以他也是向弘治皇帝舉薦了一個人,那就是南京秦紘!順便身爲兵部尚書馬文升也是再次強調了一下自己對於西北問題以及設立河東三司的看法,兩個字同意。

接下來禮部徐瓊出來了,他不同意李謝二人入閣,也不同意在河套設立三司因爲她認爲那是野蠻之地,沒有什麼設立三司的必要還不如用這筆錢用在目前的學校事上去。近來,徐瓊因爲主持學校事務竟然讓他在民間尤其是在士林之中取的了不少的好名聲,因爲他不知道從哪裡想出來了一個朝廷假款資助那些貧困學子。通白來講就是助學貸款一樣的制度,禮部發出通知以後會撥出一部分款項專供那些實在貧困的學子的借用,不收利益本金借還,然後歸期可分五年,十年,十五年。

這大受寒門學子的歡迎,也博取了一番士林讚美。因爲按照弘治十年恩旨來說,以後待待大明學校完成整改之後,蒙學(也就是村學或者叫社學),縣學都會死免費的,並且家中不論幾個孩子必須有一子讀書至縣學三年課程讀完,可自行決定是否繼續考讀府學。

府學及時要自己花錢了,朝廷也沒有餘糧。所以徐瓊此項政策一出一時間就是叫好聲一片,就是大明旬報都是對此大肆報道。但是要是學子知道徐瓊這一政策來源完全就是因爲他小舅子青樓賭錢借的高利貸沒還,被人催到家裡來纔是想起了這麼個搏名的法子會不會哈哈大笑呢?

不管怎樣,徐瓊官聲漸漸好。他在朝會之上說話也是腰桿子挺的直直的,動不動就是天下蒼生。

所以有挑動文人對立的李謝二人,自然是被天下文人的管理者禮部所厭惡了。徐瓊是不會同意的,甚至他都是有點想將李東陽頭上頂着的禮部侍郎的名頭給彈劾掉,如此故意挑動他人紛爭之人,真是斯文掃地!

你問問,這段日子由這位禮部正堂官親自取消掉李謝二人身後的所謂茶陵木齋文人的學籍有多少?

禮部,戶部,還有禮部都是表過態度了。戶部尚書周經其實沒有什麼意見,反正內閣再打它也管不到戶部。但是他表示了棄權,他本人與出身江南的李謝二人並不熟悉,甚至有些相對。要不是兩人在朝廷爲江南多番走動舉旗,戶部對於江南的稅收一定不是現在這番爛賬。

爲此,周經曾經親自將戶部中江南出身的官員都是暗中調查了一遍。果然都是碩鼠多也,周經倒是與焦芳不同只是他很是反感南方尤其是江南官員們這種只爲江南計的行爲。

現在的戶部,其實亂的很啊。

棄權,只是爲了省了以後的麻煩。

待到最後弘治皇帝說話的時候,其他兩部包括都察院也都是說了自己的想法。其中衆人又是重新舉薦了王恕,秦紘,以及章懋甚至是王越入閣。但是弘治皇帝當庭沒有采納也沒有回絕,只是在簡單說了李謝復入內閣參贊機務之後,便是宣佈的退朝。

今天倒是顯的沒有什麼大轉折了,對於其他來說這都是一種理所應當一樣。但是隊李謝兩人來說卻是恍惚的,因爲好像他們佈置的都是沒有用上,甚至他們各自聯繫的人都是沒有怎麼開口,他們就是復入閣了。

有些不真實!

第108章李謝二人復相1第136章‘學亂’也是動亂第55章拜訪兩任首輔第112章事分三家各議第98章邊打邊佔邊談第42章右衛保衛之戰第22章錦衣起大同變下第102章攪亂大明文壇第128章科舉試題泄露3第96章吵架也有目的2第29章於無聲處改變中第153章朝廷勢力突顯1第118章用京察嚇死你第61章新年有新氣象第118章用京察嚇死你第10章有些事天註定第81章邊地再現狼煙第158章雨綿綿愁長長第80章都是你的錯誤第115章南邊也不安寧第35章有本事你上啊無題第92章戰火蔓延邊地無題第40章悲歡並不相通第124章科舉前的京城第150章弘治十三年到第16章王家不死不休第72章強硬平定叛亂無題第157章朝堂勢力突顯5第126章科舉試題泄露第42章右衛保衛之戰無題楔子第30章於無聲處改變下第149章模範城市通州下第112章事分三家各議第87章屋漏又有暴雨第160章西苑是大軍營上第69章東番海上盜影第51章頒恩旨與御宴第115章南邊也不安寧第155章朝堂勢力突顯3第145章大明水師威武上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無題第75章京營佔役問題第77章四衛營與東廠第112章事分三家各議第70章帝暈厥紫宮變第49章節大同忠民到來第87章屋漏又有暴雨無題第13章平靜時才最險上第130章科舉試題泄露4第158章雨綿綿愁長長第164章孤之底氣所在第53章君子大比開始第11章那年的那句話第13章平靜時才最險上第145章大明水師威武上第140章嚴海禁封海令第134章故衣社是個啥第148章模範城市通州中第165章兵所指有兩處第74章邊事成了心病第144章大明戶部專營第130章科舉試題泄露4第17章你不認我不仁第32章文人文官文事第136章‘學亂’也是動亂第22章錦衣起大同變下第69章東番海上盜影第11章那年的那句話第68章皮島升起龍旗第125章此科科舉新規第62章遼東哈密之謀第52章公子自南而來第25章朝堂下的齷齪第36章朝廷積極安排第160章西苑是大軍營上楔子第116章絲綢引發恐慌第39章風起雲涌大同第37章大同升起狼煙第5章還有“贖屍銀子?”第54章恩旨引發爭鬥第68章皮島升起龍旗第144章大明戶部專營第127章科舉試題泄露2第85章南邊有人謀反第114章兵戈難止新墳第64章可嘆美人遲暮第100章不安分的遼東第11章那年的那句話第28章於無聲處改變上第32章文人文官文事無題第146章模範城市通州上
第108章李謝二人復相1第136章‘學亂’也是動亂第55章拜訪兩任首輔第112章事分三家各議第98章邊打邊佔邊談第42章右衛保衛之戰第22章錦衣起大同變下第102章攪亂大明文壇第128章科舉試題泄露3第96章吵架也有目的2第29章於無聲處改變中第153章朝廷勢力突顯1第118章用京察嚇死你第61章新年有新氣象第118章用京察嚇死你第10章有些事天註定第81章邊地再現狼煙第158章雨綿綿愁長長第80章都是你的錯誤第115章南邊也不安寧第35章有本事你上啊無題第92章戰火蔓延邊地無題第40章悲歡並不相通第124章科舉前的京城第150章弘治十三年到第16章王家不死不休第72章強硬平定叛亂無題第157章朝堂勢力突顯5第126章科舉試題泄露第42章右衛保衛之戰無題楔子第30章於無聲處改變下第149章模範城市通州下第112章事分三家各議第87章屋漏又有暴雨第160章西苑是大軍營上第69章東番海上盜影第51章頒恩旨與御宴第115章南邊也不安寧第155章朝堂勢力突顯3第145章大明水師威武上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無題第75章京營佔役問題第77章四衛營與東廠第112章事分三家各議第70章帝暈厥紫宮變第49章節大同忠民到來第87章屋漏又有暴雨無題第13章平靜時才最險上第130章科舉試題泄露4第158章雨綿綿愁長長第164章孤之底氣所在第53章君子大比開始第11章那年的那句話第13章平靜時才最險上第145章大明水師威武上第140章嚴海禁封海令第134章故衣社是個啥第148章模範城市通州中第165章兵所指有兩處第74章邊事成了心病第144章大明戶部專營第130章科舉試題泄露4第17章你不認我不仁第32章文人文官文事第136章‘學亂’也是動亂第22章錦衣起大同變下第69章東番海上盜影第11章那年的那句話第68章皮島升起龍旗第125章此科科舉新規第62章遼東哈密之謀第52章公子自南而來第25章朝堂下的齷齪第36章朝廷積極安排第160章西苑是大軍營上楔子第116章絲綢引發恐慌第39章風起雲涌大同第37章大同升起狼煙第5章還有“贖屍銀子?”第54章恩旨引發爭鬥第68章皮島升起龍旗第144章大明戶部專營第127章科舉試題泄露2第85章南邊有人謀反第114章兵戈難止新墳第64章可嘆美人遲暮第100章不安分的遼東第11章那年的那句話第28章於無聲處改變上第32章文人文官文事無題第146章模範城市通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