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7章 殿議

李之問。

河東太原府人氏,算是金國降臣。

降秦之後,曾在河東宣撫使府入幕,後隨大將軍趙石北征草原,任隨軍書記。

當韃靼乃蠻諸部歸附,大軍迴轉之際,此人自請留在草原,此後數載,遊歷北方草原諸部,足跡幾乎遍佈漠南漠北各處。

大秦成武七年春,隨木華黎討伐不亦魯黑汗部。

大秦成武七年動,此人終於來到了大秦京師長安。。。。。。。。。。

傳奇的人生,不需要過多的解釋。

毫無疑問,趙石很欣賞這個人。

不論此人才幹品性如何,這人的韌性,毅力,以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兒,都讓人不得不心生佩服之意。

看到這個人出現在乾元殿中,那麼皇帝陛下此次召集幾位重臣到來,爲的是哪般差不多也就清楚了。

唯一讓趙石有點惱火的是,李之問來到京師,李刑那廝竟然沒跟他說一聲。

做事還能靠譜一點嗎?趙石暗罵了一句。

不算冤枉李刑,和他的祖輩比起來,李刑的心思確實過於簡單了些,除了領兵征戰以外,旁顧不多,標準的軍人模樣。

李之問曾獻平胡策,在草原遊蕩數載,爲的其實還是這個。

這樣的人,在文人中可謂絕無僅有。

趙石不由有些期待,這次李之問能帶來什麼。

實際上,李之問入宮已有兩日,用一句冠冕堂皇的話來說,陛下待之甚厚。

不過,這人穿着一身白衣入宮,多少有點僑情,他身上是有大秦官職的,算不得布衣百姓。

文人們口中的布衣卿相,不是沒有,但絕對不會和朝中重臣混爲一談。無論見識還是權柄,都無法跟朝中大臣相提並論,總的來說,沒那麼神奇。

像李之問這樣的例子。都非常罕見,就更不要說布衣卿相了。

那樣的人,趙石到勉強算是見到過一位,就是當年在景王府中給他和成武皇帝授課的陳老先生。

也許,當年他會覺得這位老先生很神秘。但到了如今再想,也就那麼回事了,幕僚之屬,就算是皇帝的幕僚,也還是幕僚,上不了檯面。

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白身書生,到底不過是文人們的意淫想象罷了。

試想一下,皇帝不聽朝中重臣之言,而納幕僚之語。那是怎樣一個可怕的情景。

殿中很安靜,在座的都是大秦重臣,各有威勢,不會在皇帝面前行那竊竊私語之事,正襟危坐之下,殿中空氣都好像凝滯了下來。

趙石入座之後,氣氛略有鬆動。

種燧和張承都頷首示意,趙石回京已差不多兩個月了,這還是三位樞密副使頭一次碰面。

兩人心裡面怕不有千言萬語要說,但就算是他們自己。也都明白,趙石避而不見,不是自己有意於樞密使之位,就是不想摻和此事了。

當然。應是以後者居多,他們都還有機會。

趙石到了,人也齊了。

畢竟,像趙石這麼自由,可以在自家府中等到陛下傳召的人並不多。

議的第一件事,就是西遼。

西遼有稱臣之意。這可以說,是繼吐蕃之後,第二個明確表達想要向大秦稱臣的意圖的國家。

沒錯,就是國家,草原諸部,無論強大還是弱小,卻都沒有立國,和西遼有本質的區別。

即使是吐蕃,其實也只是名義還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實際上,作爲的吐蕃帝國,早已名存實亡。

而西遼,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異族國度。

在這件事上,中書與樞密院意見相左,之前各自也都有上書。

中書衆臣以爲,契丹人即有稱臣納貢之意,當欣然納之,遠人來投,正是大秦強盛的體現,若峻拒之,既寒遠人之心,於將來也無益處。

這說的其實並非沒有道理,今日契丹人來投,大秦若緊閉門戶不納,便開了個壞頭兒,將來若有異國欲要向大秦稱臣,不免會有所戒懼。

樞密院這邊兒的意思是,契丹人臣服於大秦,以求得大秦庇護,必須付出代價,不如以回鶻汗國相挾,一來可收回鶻人之心,二來,也可消弱契丹人實力,讓其不敢再有反覆。

隨意見不同,但根子上卻沒什麼區別,都不想在這個時候,在遙遠的天山北麓,給契丹人開戰。

而他們的意見,也同時體現了軍人和文人的不同。

一個想要以德服人,立足於長遠,一個着眼於利益,看到的是眼前。

皇帝陛下把這個拋出來作爲開頭,讓在座衆臣議之,顯然除了心中委決不下之外,還有。。。。。。。。

李之問縮着腦袋,聽的津津有味兒。

他心中所有的忐忑和不安,在進宮兩日之後,已經剩下不多了。

他這人好像生來便膽氣隨身,在金國治下,也練就了一副歹毒心腸,這樣一個人,若非際遇坎坷,不定早已稱雄一方,成了個人物。

如今,不但能於大秦皇帝陛下身前暢所欲言,而且還能旁聽大秦重臣們議論國事,這樣的恩遇,是他做夢也沒能想到的,所以心中也不時感慨,大秦能強盛至此,非是無因。

不過,當他見到趙石出現在殿中的時候,心中還是一拎。

大秦上將趙石趙柱國的聲名,在黃河以北,已是家喻戶曉,而且,他還曾隨在趙石身邊一段時日,更是深知此人實是可懼可畏。

這人不但有着金人貴族的殘暴冷酷,大手一揮,千萬人頭落地,眼也不眨一下,長刀所向,萬千勇士敢死應命,從河東到草原,幾乎是用敵人的鮮血鋪就的征程,北地魔王之名,實至名歸。

那會兒,他就時常在想,大丈夫當如是乎?但卻沒有半點取而代之的想法。

而且。更讓他從心底裡忌憚的是,這人很能聽得進去別人的話,但卻從不會對誰言聽計從。。。。。。。

他甚至知道,這人對他有着厭惡之心。不喜他心計深沉的模樣,但不論是他在河東宣撫使府,還是隨軍到草原,卻還是能得到這人在一定程度上的信任和倚重。

多年的經歷告訴他,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品性。也可以稱之爲度量,能夠忍受厭惡的人在身邊任職,卻又從不放縱那些心腹。

古之梟雄,莫不如此。

但據他這些年對大秦內外的瞭解,卻也深深體會到,大秦皇權旁落的可能極微。

皇權穩固,君明臣賢,將士用命,這一切無疑都是王朝定鼎之兆。

所以,他終於結束了草原行程。來到了大秦京師長安。

若趙石有權臣之相,他必然會先到晉國公府,但現在,他卻在皇宮之中逗留,由此可見他的選擇了。

如果說之前他還有些沾沾自喜的話,那麼等他見到趙石來到,心裡便只剩下了忐忑。

他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他只是擔心,爲大將軍趙石所忌。

至於西遼之事,他認爲。契丹人如此虛弱,正該趁機用兵,而非是給其以喘息之機,更不能幫助其攻伐花勒子模。

那樣的話。大秦無異於在扶植又一個党項,因距離遙遠,若任其坐大,大秦西北,將永無寧日。

但他也知道,別看這兩日裡他多受禮遇。但大秦皇帝陛下。。。。。。可不是什麼庸碌之君,春風化雨之時,可以讓你感激涕零,效死以報。

雷霆震怒之際,不定就讓你生死兩難。

所以,他斷不會以爲,在這樣的軍國大事上,有插話的機會。

而且,他也知道,大秦志在天下,什麼是天下,沒有中原沃土,怎能稱得上天下?

大秦欲要定鼎中原,那麼在外事上,會如何選擇,他覺得應該沒有什麼意外才對,就像這些大秦重臣,對於西遼稱臣之議,都持着同意的態度,分歧只在於,得到多少好處而已。。。。。。。

議論良久,殿中文武皆無不耐,都在試圖說服皇帝陛下,這樣的爭執,這兩年在文武當中,已經很是常見,連他們自己都沒覺出什麼不妥,據理力爭之餘,還都暗自拿捏着分寸。。。。。。。。

李之問到底初來,聽着聽着,就有點心驚肉跳的感覺,他甚至對皇帝陛下的權威,又有了些懷疑,臣下在君王面前各執己見,爭吵不休,這可不是一位賢明的帝王所應有的威嚴。。。。。。。

不過,當殿中終於有了點火藥味的時候,皇帝陛下襬了擺手,殿中立即安靜了下來。

只聽皇帝陛下道:“晉國公的病,應該好的差不多了吧?”

這句話出口,別說幾位文臣,便是張承等人,心裡也都有些幸災樂禍。

早朝你不上,樞密院你也不來,卻到國武監那裡躲着,嗯,應該時常還會去公主府享享溫柔滋味兒,這病。。。。。。要是擱在咱們身上,自家也不妨病的重一些,長久一點。

趙石這裡,一邊暗罵着皇帝陛下不是東西,一邊拱手,“多謝陛下垂問,微臣的身體好多了,正想明日早朝就去站班,沒想到陛下今日傳召,這病也只能早好一天了。”

一句玩笑,之前的那點升起來的火氣,立馬消散無蹤,殿中文武皆都露出了笑模樣,晉國公爲什麼得病,大家心裡可都明白着呢。

皇帝陛下微笑點頭,若是私下裡,皇帝陛下定還要調侃幾句,但現在對着殿中文武,便要像個帝王的樣子了。

“如此就好,諸位愛卿之意已然明瞭,朕想聽聽,晉國公之意爲何?”

這是又要做一次惡人了。

也不用埋怨皇帝陛下又找他背黑鍋,像他這樣一個地位,若沒有自己的定見,也無法在朝堂上立足。

“陛下容稟,微臣以爲,無論契丹,党項,女真,皆爲我大秦仇寇,先有契丹,党項建遼國,西夏,後有女真,建金國。”

“如今,西夏,金國已滅,唯餘契丹賤種,龜縮於偏僻之地,搖尾乞憐,以求苟存,然諸位可曾想見,其族與黨項,女真又有何異?當年契丹據有北地,殘我生民,淫我妻女,耀武揚威,張狂不可一世,殘暴之處可輸於党項,女真半分?”

“也許有人會說,此乃多年之前故事,言之無益,然契丹今日示弱,求得苟安,又欲借我之勢,攻伐花勒子模,野心勃勃,何異於當年起於草莽蠻荒之時?”

“我今示之以仁,異日契丹強盛時,諸位可有人敢說,契丹人能存仁恕之心,不來侵擾?”

說到這裡,趙石冷笑一聲,“不要說我大秦能千秋萬世,一直強盛於天下,潮有漲落,不肖子孫敗光萬貫家財者,比比皆是,也不要說契丹人軟弱至此,何能復起?不用看什麼百年之後,就說如今,若我大秦出兵攻花勒子模,或者庇護於西遼,西遼定趁勢蠶食西域,不久便可收諸國之兵,與我抗衡了。”

“所以,依微臣之見,不如趁勢拔之,斬其魁首,滅其苗裔,順便立威於西域,也能讓我西北新得之地,再無後顧之憂。”

趙石話音停住,半晌,殿內依舊安靜如初。

再沒有人說話了,之前與晉國公趙石在乾元殿中爭執的還是前樞密使汪道存,如今,大將軍趙石已經是晉國公,汪道存卻已身敗名裂,差點回不到故土。

而同門下平章事李圃,也在較量一番後,黯然辭位。

晉國公趙石不說話則已,既然說了,如今也就相當於有了定論,當然,這只是就軍事而言,沒有誰會在此事上跟大將軍趙石當面唱反調,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敏感的時節。

這就是做惡人了,與所有人意見不一致,還能一錘定音,這個所謂惡人的含義,也就十分的清楚了。

好處也不是沒有,政見這東西,一般來說,是朝中重臣們必須具備的,沒有自己定見的人,在朝堂上會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排擠,牆頭草嘛,不排擠你排擠誰?

而趙石在朝堂上的風格十分明顯,強硬而又具有攻擊性,現在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一個鮮明的形象,這會讓他之後行事,多出很多便利,這不用一一贅述,就像帶着一把刀,總是插在鞘裡是不成的,偶爾揮出去幾次,大家也就知道,這是個會隨時拔刀之人,當你再次揮刀之時,大家也就不會感到有多奇怪了。

阻擋你的人,也會越來越少,因爲大家都有了這個心理準備。。。。。。。。。(未完待續。)

第1414章 兄弟第297章 先鋒第43章 書吏第830章 截殺第687章 新鮮(一)第1478章 突兀第1121章 盟約(十六)第776章 鏖兵(九)第1299章 小事第1105章 商人(八)第1545章 空文第1247章 西涼(十二)第652章 多事第260章 佈置第128章 選擇第753章 無辜第1492章 過往第1510章 較量第1226章 西北第1521章 長亭(三)第1478章 突兀第1540章 驚喜第1094章 草場第139章 來訪(二)第1510章 較量第764章 入甕(二)第1378章 政治第1252章 峽口第28章 等?退?第15章 血戰(二)第164章 前夜第1292章 大案第599章 皇子第1200章 祭祖第723章 偏師第1093章 終結(完)第896章 悄臨第490章 勞軍(二)第902章 勇烈第217章 年關(十)第628章 人來第897章 交底第1229章 軟硬第1430章 巡狩第962章 突襲第17章 血戰(四)第1308章 獻捷第961章 卡勒第1089章 終結(二)第113章 夜宴(四)第991章 小戰第64章 京官第1351章 搗亂第1352章 官員第683章 相遇(六)第729章 決斷(一)第496章 風起(五)第1004章 所見第682章 相遇(五)第684章 相遇(七)第932章 震懾第1202章 祭祖(三)第1446章 文樓(六)第597章 提議第726章 解州第1166章 人情第828章 小人第960章 李刑第482章 參議第287章 平靜第1365章 滑頭第1496章 名氣第379章 豪傑(三)第23章 衝動第8章 煩惱第191章 故人(一)第1310章 君臣(二)第860章 爲誓第589章 大將第696章 苦口第1285章 漢官第373章 北行第460章 原委第966章 衝鋒第1523章 太子第1530章 學問第38章 解圍第4章 親事第1295章 求懇第238章 血夜(六)第971章 忽難第119章 驚訝第811章 駙馬第976章 會盟第940章 收穫第1284章 興慶第446章 關城第388章 回京(三)第540章 宮城第451章 因由
第1414章 兄弟第297章 先鋒第43章 書吏第830章 截殺第687章 新鮮(一)第1478章 突兀第1121章 盟約(十六)第776章 鏖兵(九)第1299章 小事第1105章 商人(八)第1545章 空文第1247章 西涼(十二)第652章 多事第260章 佈置第128章 選擇第753章 無辜第1492章 過往第1510章 較量第1226章 西北第1521章 長亭(三)第1478章 突兀第1540章 驚喜第1094章 草場第139章 來訪(二)第1510章 較量第764章 入甕(二)第1378章 政治第1252章 峽口第28章 等?退?第15章 血戰(二)第164章 前夜第1292章 大案第599章 皇子第1200章 祭祖第723章 偏師第1093章 終結(完)第896章 悄臨第490章 勞軍(二)第902章 勇烈第217章 年關(十)第628章 人來第897章 交底第1229章 軟硬第1430章 巡狩第962章 突襲第17章 血戰(四)第1308章 獻捷第961章 卡勒第1089章 終結(二)第113章 夜宴(四)第991章 小戰第64章 京官第1351章 搗亂第1352章 官員第683章 相遇(六)第729章 決斷(一)第496章 風起(五)第1004章 所見第682章 相遇(五)第684章 相遇(七)第932章 震懾第1202章 祭祖(三)第1446章 文樓(六)第597章 提議第726章 解州第1166章 人情第828章 小人第960章 李刑第482章 參議第287章 平靜第1365章 滑頭第1496章 名氣第379章 豪傑(三)第23章 衝動第8章 煩惱第191章 故人(一)第1310章 君臣(二)第860章 爲誓第589章 大將第696章 苦口第1285章 漢官第373章 北行第460章 原委第966章 衝鋒第1523章 太子第1530章 學問第38章 解圍第4章 親事第1295章 求懇第238章 血夜(六)第971章 忽難第119章 驚訝第811章 駙馬第976章 會盟第940章 收穫第1284章 興慶第446章 關城第388章 回京(三)第540章 宮城第451章 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