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2章 興革

軍旅的整編,尤其是編制職責等的改變,與其他朝廷大事不太一樣。

只要狠下心來,從上而下的發動,會非常之快,而且,京軍駐守京師,就在皇帝陛下以及朝廷重臣的眼皮子底下,又無軍中重將掣肘,所以京軍的變動雖多,但在二月底的時候,便差不多完成了。

留下來的首尾,則是左右屯衛積弱日久,想要擴充,需要一段時日,左右宮門御衛,乃當初景興皇帝所設,練兵於皇宮內苑,王虎身死後,左右宮門御衛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如今重新撿起來,其實和重建差不多,皇宮值守又乃重任,所以,收攏了一些身家清白的雄武軍兵卒,再加上羽林左右衛消減下來的人手,先將架子搭了起來,但真要成軍,也需一段日子才成。

至於長安府衙諸事,那就是中書的事情了,樞密院和兵部只負責雄武軍遣散事宜,其他一概不管。

最好辦的其實還是羽林左右衛,只需要在承恩湖畔建上一座軍營,其他的事情,就全歸兩位指揮使大人折騰了。

實際上,京軍整編到了這個時候,最忙的人就是樞密院和兵部的書記官們,他們必須來往於兵部,樞密院和吏部之間,將京軍各部從將領,到兵卒的名單重新錄寫下來。

這個工程真的不小,而且後續之事,還不定拖到什麼時候呢,弄的一個個書記官臉都綠了,很多日子裡。渾身上下都散發着一股筆墨的臭味兒。

當京軍整編之事大體已定。樞密院。兵部的大人們在稍微喘了一口氣之後,便紛紛將目光對準了越來越龐大的殿前司禁軍。

這個事情已然蓄勢待發已久,但該如何下手,卻是衆說紛紜,沒有定議,不過,對於殿前司禁軍的整編之議,卻是大勢所趨。沒有什麼能阻擋的了了。

景興年間,撤銷了地方團練,其實是讓大秦軍旅變成了兩部,一部爲地方軍旅,乃是殿前司禁軍轄下,一部爲邊軍,也就是鎮軍。

河中,河東,河洛,西北。蜀中夔州等地,駐守於這些地方的軍旅。皆在鎮軍之列。

鎮軍有充足的糧草,有精良的武器裝備,戰馬也會優先配備給鎮軍所部,可以說,景興年間的變革,對於大秦軍旅而言,是有着非常多的好處的。

一來,團練併入殿前司禁軍,讓大秦的軍制變得統一了起來,二來,消減了軍中冗員,爲大秦國庫減輕的負擔。

三來,地方軍旅的裝備以及訓練,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換句話說,作爲鎮軍的後備軍旅,殿前司禁軍不但人數上有了增漲,而且他們的戰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是大秦軍伍正規化的重要一步,無人能夠抹殺景興軍旅改革的功績。

而且,事實也證明,改編後的殿前司禁軍完全可以勝任一些攻城拔寨的激烈戰事。

但隨着大秦的擴張步伐逐漸加速,所有人都發現,殿前司禁軍漸漸成爲了一個龐然大物,開始決定一些戰事的勝負,鎮軍在他們面前,最多隻能算是一把銳利一些的刀子罷了。

而殿前司禁軍的龐大數量,也補足了他們戰力不足的問題。

這樣一來,殿前司禁軍和鎮軍之間,主客易位將成爲難免的事情。

而如此帶來的混亂,也開始漸漸顯現了出來。

殿前司禁軍到了河中,其中一些便成了鎮軍,再到河東,又被留下一些,等到西北滅夏戰事結束,殿前司禁軍各部乾脆就代替了當年的西北鎮軍。

而剛剛結束的河南戰事當中,殿前司禁軍和河洛鎮軍之間,也越發混亂了起來,由此造成的後果,就是後勤上的紛亂。

其實戶部尚書李吉,也非常的冤枉,許多時候,戶部押運糧草的官吏,根本分不清哪部是鎮軍,哪部又是禁軍,出了不少的錯漏,最後卻都成了他離職的罪名。

其實後果可不只這一點,大軍指揮系統上的紊亂,纔是致命的。

在紛亂的河南戰事當中,其實就體現了這一點,守衛地方的殿前司禁軍和鎮軍之間,無法配合默契,於是,坐失戰機,見死不救等事,也就紛擾而來了。

其實,對於這些弊端,朝堂上已經議論了不少時日,從西北戰事結束,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朝廷的許多重臣都在爲此事殫精竭慮,或明或暗的討論,也非一次兩次了。

但此事真的沒有一定之規,也沒有人敢輕易動手。

要說,按照唐制,應該很合適,但唐末時,府兵軍紀之敗壞,也都歷歷在目,將殿前司禁軍弄成唐時府兵模樣,那是要留下千古罵名的。

所以,到了現在,已經出現了整編殿前司禁軍的契機,卻沒有人願意輕言殿前司禁軍諸事,即便是有志於此的樞密副使張承,也有了畏難之意,就遑論他人了。

所以,大秦成武七年二月,殿前司禁軍指揮使,大將軍種燧終於被召回了京師,殿前司禁軍指揮副使楊勝,也在回京的途中。。。。。。。。

就在此時,樞密使李承乾拋出了他的建軍規劃。

說起來,這個時機並不算太好,朝廷上下,都在爲太子出巡忙碌,也在盯着殿前司禁軍整編之事,商事之上的議論,也未真個平息下來。。。。。。。

朝廷的大臣們,無論文武,都想趁着沒有戰事幹擾的這一年,做一些事情。

但李承乾已經無法等下去了,再等,殿前司禁軍一旦開始整編,他就沒多少機會提出自己的建軍計劃。

大將軍趙石要在三月間出京,巡遊河洛,這是他建軍計劃最有力的支持者,一旦離京,他說話的份量和力度,都不會如現在般大。

所以,樞密使李承乾只能硬着頭皮,將自己的奏疏送到了皇帝陛下的龍案之上,爲已經有些紛紛擾擾的朝廷,又添上幾許亂麻。

可以說,大秦成武七年,是一處分水嶺。

之前,大秦兵戈勢如破竹,讓天下震動,西夏滅亡了,金國也在大秦的進攻中流了一地的血,最終失血過多而死。

草原上很多部族,臣服在了大秦兵鋒之下,吐蕃人最終四分五裂,很難看到他們再有合爲一處的可能,現在看來,他們最終的歸宿,很可能就是大秦的一個屬國,甚至有可能被大秦乾脆的一口吞下去。

在河南,大秦和後周戰做一團,最終好像誰也沒討到什麼便宜。

而在河南戰事結束後的大秦成武七年,大秦咄咄逼人的腳步卻是戛然而止。

大秦朝堂上先就亂了起來,但和大秦歷代爭奪皇位時的亂法不一樣,這是因爲事情太多太雜,而顯出來的忙亂。

好像從成武元年一直到現在,因爲征戰不休,而積攢了數載的事情,在成武七年,一時間都爆發了出來。

讓大秦朝堂上的重臣們,皆都應接不暇,再也無法顧及外間之事了。

大將軍種燧回京,在國武監偷閒的晉國公趙石,也不得不在這紛紛擾擾中,匆匆的回到樞密院坐鎮,並在殿前司禁軍整編上獻策獻力。

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

有些人總願意將各種改革套上華麗的外衣,並給改革者們樹碑立傳,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改革者們最值得誇讚的其實只有勇氣,他們有勇氣打破舊有的桎梏,推行自己的理念,有這樣勇氣和膽魄的人,是值得稱道的。

但話說回來了,自古以來很多事都證明,敢吃第一隻螃蟹的人,不論成敗,下場都不會好。

商鞅,晁錯,王莽等人,與其說是改革者,不如說是殉道者。。。。。。。

而大秦景興鼎革之初,李圃等人上書便曾說,興革之舉,國之大事,非臣等私意也,在堅定景興皇帝鼎革之心的同時,也在爲自己等人辯白,留下退身的餘地。

事實證明,景興鼎革非常成功,奠定了大秦強盛的基礎,同時也釀成了長安之亂這樣的變亂,其實這也正是鼎革之舉的利益和風險所在。

所以,不用過於誇大改革者的功績,每一次改革,都是血淋淋的,也不是每一次改革都會成功,失敗的改革,比比皆是,只不過在文人筆下,更在乎那些鬧出了天大風波的人物罷了,他們寫下這些歷史的時候,在乎的只有皇權,而非改革本身。

而成武七年,大秦的軍事改革方興未艾,這一次軍事上的革新,很難說誰是主導者,誰又是首倡之人,更像是一次偶然。

所以,這一次軍事鼎革,一開頭就顯得極不尋常。

先是在大秦成武七年的正月裡,京軍一下變了模樣,也象徵着軍事鼎革的開始。

在將矛頭對準殿前司禁軍的時候,有大將軍趙石,大將軍種燧坐鎮長安,幾乎沒有誰能在這兩位大將軍的注視下,敢於違抗他們的意圖,即便是河洛的張大將軍,此時也要退避三舍。

正在殿前司禁軍將領們在等待朝廷的雷霆雨露的時候,樞密使李承乾卻在極力主張在北邊建立數目龐大的新軍。

而大將軍趙石等人,非但沒有激烈的反對,反而頗有興趣的選擇了附議,這樣不務正業的改革者,真的是非常少見。。。。。。。。。(未完待續。。)

第1565章 相議(二)第1章 少年第402章 獎懲(七)第1398章 戰爭(二)第56章 奪功(一)第1415章 心眼第727章 意外第632章 人來(五)第1076章 分封(二)第379章 豪傑(三)第78章 操練第1254章 突擊(二)第314章 異數第600章 來人第190章 相交第16章 血戰(三)第425章 軍務第1087章 瘋狂第1332章 對議第1485章 師徒第58章 奪功(三)第857章 大事第456章 驚變(二)第634章 人來(七)第1421章 建軍第294章 精兵第380章 風雪(三)第1237章 西涼第27章 完勝第222章 來人第1531章 惱怒第1056章 宴請(四)第544章 父子第401章 獎懲(六)第781章 議和(三)第566章 謀算第601章 來人(二)第148章 計議第1078章 重生第947章 借力第1289章 歸來第479章 圍城(二)第1397章 戰爭第338章 遇敵(三)第724章 洛陽第1395章 虎牢第157章 比鬥(三)第1370章 聚飲(五)第267章 猛將第693章 重遇第177章 壽筵(四)第150章 陌刀第1092章 終結(五)第373章 北行第504章 雲涌(四)第1547章 大將第995章 一夜第1122章 盟約(十七)第557章 寨子第1214章 財富第263章 拜會(一)第691章 新鮮(五)第1514章 緣由第1461章 怪事第130章 先生(一)第1344章 大坑第833章 平靜第845章 牢獄第1186章 種家第566章 謀算第352章 祝壽(二)第67章 剿匪第430章 遊園(三)第49章 定軍(二)第90章 馬球第1281章 天狼(二)第1035章 獻策第693章 重遇(一)第1429章 書信第562章 話題第1212章 富貴第九十一章第861章 回府第183章 刺殺第417章 家事(二)第720章 開端(九)第954章 自薦第52章 春光第1447章 遊玩第45章 說笑第590章 要命第1119章 盟約(十四)第857章 大事第183章 刺殺第473章 打聽第1451章 揪心第890章 國武第800章 頒賞第1119章 盟約(十四)第915章 混亂
第1565章 相議(二)第1章 少年第402章 獎懲(七)第1398章 戰爭(二)第56章 奪功(一)第1415章 心眼第727章 意外第632章 人來(五)第1076章 分封(二)第379章 豪傑(三)第78章 操練第1254章 突擊(二)第314章 異數第600章 來人第190章 相交第16章 血戰(三)第425章 軍務第1087章 瘋狂第1332章 對議第1485章 師徒第58章 奪功(三)第857章 大事第456章 驚變(二)第634章 人來(七)第1421章 建軍第294章 精兵第380章 風雪(三)第1237章 西涼第27章 完勝第222章 來人第1531章 惱怒第1056章 宴請(四)第544章 父子第401章 獎懲(六)第781章 議和(三)第566章 謀算第601章 來人(二)第148章 計議第1078章 重生第947章 借力第1289章 歸來第479章 圍城(二)第1397章 戰爭第338章 遇敵(三)第724章 洛陽第1395章 虎牢第157章 比鬥(三)第1370章 聚飲(五)第267章 猛將第693章 重遇第177章 壽筵(四)第150章 陌刀第1092章 終結(五)第373章 北行第504章 雲涌(四)第1547章 大將第995章 一夜第1122章 盟約(十七)第557章 寨子第1214章 財富第263章 拜會(一)第691章 新鮮(五)第1514章 緣由第1461章 怪事第130章 先生(一)第1344章 大坑第833章 平靜第845章 牢獄第1186章 種家第566章 謀算第352章 祝壽(二)第67章 剿匪第430章 遊園(三)第49章 定軍(二)第90章 馬球第1281章 天狼(二)第1035章 獻策第693章 重遇(一)第1429章 書信第562章 話題第1212章 富貴第九十一章第861章 回府第183章 刺殺第417章 家事(二)第720章 開端(九)第954章 自薦第52章 春光第1447章 遊玩第45章 說笑第590章 要命第1119章 盟約(十四)第857章 大事第183章 刺殺第473章 打聽第1451章 揪心第890章 國武第800章 頒賞第1119章 盟約(十四)第915章 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