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章 更新換代

“各位,我現在宣佈一下總參謀部下達的新命令。+,”彭毅走進會場之後看了一眼在伊朗戰爭中自己的下屬後說道。“現在把你們所有的29型坦克都留在倉庫,移交給新來的友軍和伊朗部隊,所有坦克部隊人員輕裝撤出。”片刻的寧靜之後,人們終於反映過來,會場中頓時出現一些竊竊私語,然後是較大聲音的一輪。田勇對旁邊的周宣說道:“一紙命令就讓我們從裝甲兵變成步兵了?還是靠兩條腿走的那種!”

“別瞎想了,把這些坦克弄回去成本也挺高的。還不如移交給友軍。放心吧,少不了你們的坦克。順便,我給大家透露一個消息,我國準備大量處理剩餘的29型坦克了,在伊朗的不過是第一批而已。至於爲什麼,我想大家應該多少都能想到一些。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都要和這些老夥計說再見了。”彭毅的話語十分平淡,不過這平淡的話語背後卻隱藏着一個重要的信號,那就是華夏準備大規模換裝了!

早在伊朗戰爭之前,華夏各大坦克製造廠就已經展開了新式坦克的設計和樣車製造工作。早在一年前的軍隊高層會議上,徐傑就提出了29型坦克需要適時放棄的要求。30多噸的坦克底盤雖然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改裝成坦克殲擊車和突擊炮,但是作爲坦克本身,卻沒有太大的提升了。作爲穿越者徐傑對歷史還是有些瞭解的,雖然歷史上的t44和t54同樣是30多噸的戰場,尤其是t44只有32噸不到。就擁有了車體正面上部90mm傾斜60度的防禦。車首下部也有90mm傾斜45度的防禦水平。側面裝甲最厚也有75mm。再加上一門100mmd10t主炮,數據簡直是太出色了。以30多噸出頭的坦克滅掉歷史上的虎式坦克的標準啊!

但是實際上這款坦克的產量並不大。而且開始的時候還存在各種穩定性問題,比如說因爲發動機橫置雖然減少了車長和重量。但是卻引起散熱不好的問題。這款坦克紙面性能確實不錯,但是備彈量和人機功效以及開始時的穩定性實在有些差。徐傑不知道如果自己搞這款坦克的話到底能弄出個什麼結果。這個位面華夏不是俄國,需要儘可能降低坦克生產難度來保證數量。所以徐傑寧可將坦克造的大一些,穩定性好一些,故障少一些。如果將目標放到2戰歷史上後期的重型坦克上的話,紙面性能最好的無疑是俄國人的is3型坦克,這款的正面裝甲是由3塊鋼板拼接而成的,其中正面最大的兩塊是厚達110mm的裝甲板。其中相對於垂直的角度爲56度,水平方向還有30度的傾角。據說相當於61度的傾斜角。而側面防護也不錯。側面上段的厚度爲90mm傾斜60度。下段爲60mm垂直裝甲這個側面上段防護拿出來可比歷史上的豹子正面都要強不少!

而炮塔防禦也不錯,炮塔底部的裝甲厚度達到了240mm以上,而隨着向上傾斜的角度越來越大,裝甲厚度開始下降,不過也超過了120mm。這樣的紙面防禦絕對堪稱超一流水平。如果光看紙面數據的話,這款坦克同樣也是可供選擇的產品之一,但是和t44一樣,人機功效太差。另外加上一點,is3的122mm主炮的炮彈重量太大了。而且操作人員的空間又太小,所以is3的火炮射速一分鐘也就是1.5發左右,考慮到當時坦克悲催的首發命中率,再考慮一下當時坦克的設計距離。如果is3衝到前面的話,很容易被繞死啊!再加上122mm火炮太沉了,而且轉動力矩比較大。導致了is3的炮塔轉速也比較悲催,所以更加增大了被繞死的可能性。據說。據說啊,is2曾經還在近戰中被追獵者繞死!後者可是坦克殲擊車啊!總之對於徐傑來說。俄國人的設計是可以借鑑的,但是不能搞的那麼極端!畢竟人機效應還是很重要的。

相對於坦克的噸位和設計,火力反而是最好選擇的,因爲協約國和華夏是盟友,雙發可以共享一些技術,實際上英美兩國真正發力後再火炮方面也是強於德國和俄國的,英國人的17磅炮的身管長度不到60l,就已經和德國黑豹坦克的75l70一個水平了,使用脫殼彈的時候還有超出,而美國的m3型90mml50火炮出來之後也幾乎和虎王的88mml71一個水平。所以說華夏下一代中型坦克直接用歷史上的90mml50火炮就可以了。當然,在一代神彈t33出來之前,m3型坦克炮還沒有那麼神。

徐傑將新一代中型坦克的重量定在40噸出頭。主炮的暫定爲90mml50級別的火炮,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更換90mml70火炮。(這一款也是歷史上的火炮。)在徐傑看來,這個級別的火炮基本上可以包打所有55噸以下的坦克了吧。而且正常備彈量應該在50發以上。輔助武器爲機槍和位於車頂的一挺m2型50口徑機槍。正面防禦的話,徐傑的選擇是增加傾角。55度肯定不行,60度其實也不是特別夠。歷史上最大傾角好像有78度的(比如瑞典的s型坦克,好吧那貨更像是一輛坦克殲擊車。)徐傑做的不那麼絕,至少也要達到65度左右吧。

華夏新一代坦克的正面上部防護應該在90mm傾斜65度左右。首下防護爲90mm傾斜50度左右。如果重量不行的話,首下部分可以稍微削弱一些。炮塔部分的防禦同樣不能弱了,歐美坦克的炮盾和炮塔前部裝甲共同構成防禦的模式徐傑並不是很喜歡。因爲炮盾和炮塔的重合部分有限,而且角度不是很好。徐傑的意思是借鑑歷史上is3的鑄造炮塔。炮塔下部厚一些,上面隨着角度的增加逐漸削弱。鑄造炮塔的質量雖然可能沒有焊接的炮塔好。但是其以生產性還是壓到了性能上的瑕疵。

因爲重量限制在40噸出頭,同時還要求保證載彈量和成員空間。所以坦克的側面防禦就非常有限了。華夏陸軍的解決辦法還是強化前部,弱化後部,前部的75mm傾斜30度。然後車體前部靠下的位置是60mm垂直。後部車體的上部削弱爲50mm傾斜30度。下部則是50mm垂直。這樣的防護使得戰車前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疫75mm火炮的側擊,只要不是特別猛的就行。

動力系統選擇的是500hp左右的發動機,徐傑不是沒想過橫置來減少車體長度進而削減車重,但是橫置悲催的散熱讓華夏技術人員十分的猶豫。所以在試製養車的階段中,華夏研製了兩種樣車,一種是使用橫置發動機的樣車,而另外一種則是縱置發動機。而後者的重量比前者重了大約3噸左右。

這款坦克暫定名稱爲35型坦克。其將成爲華夏裝甲部隊在2戰時期的標準配置。而以這款坦克爲基礎。華夏同樣打算設計一個系列車組,35型坦克殲擊車自然是重中之重,尤其是當華夏情報部門獲得了德國人的虎式坦克的隻言片語之後更是認爲這是華夏新一代重型坦克出來之前,需要有一款在防禦狀態下可以抵禦對手的坦克殺手。雖然華夏對這款德國坦克的性能不是很瞭解。但是據說其正面防禦力不會低於100mm傾斜55度角的防禦標準。這就對華夏目前的火炮構成了極大的挑戰。至少目前華夏沒有一款火炮可以在700米外打穿對手,使用金幣彈也不行!這麼名詞是徐傑發明的,難道是因爲高速穿甲彈中的鎢合金太貴了?反正徐傑是這樣解釋的。

而在火力選擇方面,華夏軍隊內部出現了很大分歧,單純從火炮製式上就有3種,分別爲90mml70火炮、105mml63火炮以及122mml55火炮。這些火炮的支持者們都有十足的理由。90mm火炮最成熟,而且彈藥較小,可以保證較高的備彈量。而105mm火炮威力更大而且將是下一代重型坦克的制式火炮,兼顧了武器的通用性。而122mm火炮不用說威力肯定更大。尤其是榴彈威力。讓人十分滿意。29型突擊炮的戰果讓陸軍中的一些人傾向裝備更大口徑的火炮。唯一的問題是火炮重量太大,而且是分裝彈,無論從備彈量還是從射速上來說都存在一些問題。

陸軍最終的選擇還是傾向於105mml63火炮。這種火炮和華夏下一代重型坦克的主炮是一樣的,而且尺寸和規格適中。105mm火炮幾乎是目前華夏坦克手可以人力快速裝填的最大口徑的整裝炮彈了。如果繼續擴大口徑的話。那就只能用分裝炮彈,29型突擊炮的榴彈威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其射速同樣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爲一款坦克殲擊車,再有一門威力巨大的火炮的同時還要有較高的射速用來較射。至於說爲何放棄90mml70火炮。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威力不夠。即使90mm火炮擁有可以和105mm火炮比肩的垂直穿深(這裡的垂直穿深是說打0度傾角的裝甲。)但是在面對大傾角裝甲時,小口徑火炮有着必然的劣勢,而且隨着距離的增加,這種劣勢會進一步放大。

從華夏目前的戰術需要上來看,華夏的35型坦克的正面雖然強悍,但是作爲一款撕裂對方防線的坦克來看還是不夠的,因爲這款坦克的側面防護太差了,2戰和後世冷戰要求不同,在擁有一個強悍的正面的同時,還要有一個能抵禦大多數攻擊的側面防禦纔算可以。而35型坦克很難實現這個目標。所以陸軍方面希望有一款專門的“突破坦克”。這種坦克數量可以不用太多,但是必須足夠強大,能壓住目前得知的所有他國坦克。以及未來4年內出現的新式坦克。新式坦克的重量被暫定爲55噸。而這個指標被送到徐傑那裡後,徐傑大筆一揮又加上了一句話:“在穩定性可以保證的情況下,坦克重量可以增加到60噸!”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想想德國人歷史上在戰爭後期鼓搗出來的虎王式坦克,徐傑對的德國人在坦克重量上的追求從來不懷疑。這個位面德國人的工業能力更強,資源更多,能出一款70噸坦克似乎問題也不大。“德國人會不會把獵虎的128mm火炮給按在虎王上啊。”沒事的時候徐傑腦袋中蹦出了這樣一個想法。而且從歷史上看,冷戰初期的重型坦克似乎沒有低於60噸的,比如說is7、m103還有徵服者坦克。(is3什麼的就不說了。)就算抱着未雨綢繆的想法,徐傑也願意將這款坦克造的好一些。這款坦克是真的只要性能和穩定性,不考慮造價了,而且有足夠長的時間來慢慢研究,其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華夏參戰時間會比較晚,另外一方面是徐傑認爲35型坦克對抗目前的德國新式坦克似乎差不多也能夠用,反正坦克不行的話就上坦克殲擊車。但是實際上,這個位面的新虎式坦克還是有些超出了徐傑的預料!

既然時間、經費足夠,而且不用太多的考慮造價因素。所以華夏的設計師們把一些原本處於設想階段的事情都搬到了新式坦克上,比如說垂直穩定和水平穩定儀。再比如說在坦克上安裝光學測距儀。如果說前者的難度還不算大的話,那麼後者恐怕就有些難度了,因爲坦克畢竟太小太輕,在通過凹凸不平的路面時會產生顛簸,這會導致光學測距儀的誤差。而一旦出現誤差,負責的測距儀實際上還沒有原有的簡單瞄準體系好用。

而在動力系統上,設計師們也別出心裁,原有的坦克發動機和用航空液冷式發動機改出來的備用動力組已經無法滿足設計師們的需要了,有的人甚至提出把快速魚雷艇的柴油機扔到坦克上的建議,這個建議着實把人嚇了一跳。而火炮方面軍費也提出了使用120mm火炮的計劃,而爲了保證狀態速度,坦克上可能要配兩名裝填手......。於是乎坦克乘員又從4名變成了5名。

就在華夏的坦克設計人員們打算搞出一臺舉世無雙的戰車時,海軍方面也沒閒着,在徐傑的親自督促下,華夏最新一級航母也在醞釀之中。

感謝書友zhouyu1976的打賞~~~,以及書友吃掉你的點心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續。。)

第1255章 遭遇戰第483章 巷戰第52章 北洋的困境第626章 無畏入場第998章 雷霆瑟布魯斯第1362章 最強之劍第694章 分割第852章 爆發第1489章 被打斷的計劃!第111章 意外衝突(二)第281章 艦隊整編第445章 變局第856章 再次出擊第1203章 懸崖邊緣第789章 平靜的日子?第1176章 沉默的德國海軍第1166章 空中壓制第213章 全線進攻第676章 四打六第342章 見到熟人了第1511章 致命的碰撞第87章 天津機械製造局第841章 嚇唬一下第497章 無畏之王第1166章 空中壓制第1114章 經驗教訓第147章 新船計劃第1266章 魚雷之夜第1237章 連鎖反應第499章 東南亞攻略第973章 斷尾第388章 北海道風雲第109章 艦至巴達維亞第258章 接戰第174章 戰力之源第400章 內亂開始第36章 把船賣到北洋去第238章 大殺器!!第398章 不宣而戰的傳統第480章 雙保險第227章 短暫的平靜第318章 制定計劃第990章 諸神的黃昏2第279章 大布局第1360章 螻蟻化龍第1513章 目標東線!第389章 只是棋子而已第1014章 16寸風暴第163章 豐島海戰(三)第737章 埃森的困局第1287章 爭分奪秒第611章 潛艇戰與反潛第246章 與中樞談生意第1054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407章 應對第64章 “六國聯軍”進北海(二)第702章 代號“發電機”第773章 很有前途的部隊第749章 落下帷幕第726章 鋼鐵狂潮第350章 無從抉擇第761章 新式輕武器第89章 徐氏步兵班(二)第312章 巡洋戰爭第355章 破局第329章 第二回合第489章 馬卡諾夫的計劃第1410章 跑跑跑!第1368章 定海神針第1203章 懸崖邊緣第1439章 大西洋啓示錄4第89章 徐氏步兵班(二)第582章 最後的裝巡第160章 北洋大閱第136章 早產的風暴突擊隊第514章 鐵道炮兵第1087章 大戰略第39章 論海軍第1318章 最後的追逐第1043章 船廠密談第1114章 經驗教訓第796章 大家一起瘋吧!第887章 接觸和試探第976章 憤怒的英國人第1373章 同盟國最終戰略2第688章 輕鬆的首戰第652章 取捨第301章 艦隊出訪第875章 防禦專家第1256章 糾纏第359章 T字橫頭第954章 聖納澤爾第851章 交易與善後第574章 俄式快速部隊第463章 風聲鶴唳第1003章 爭分奪秒第585章 速度很重要嗎?第842章 調停與陰謀第1452章 繁華背後
第1255章 遭遇戰第483章 巷戰第52章 北洋的困境第626章 無畏入場第998章 雷霆瑟布魯斯第1362章 最強之劍第694章 分割第852章 爆發第1489章 被打斷的計劃!第111章 意外衝突(二)第281章 艦隊整編第445章 變局第856章 再次出擊第1203章 懸崖邊緣第789章 平靜的日子?第1176章 沉默的德國海軍第1166章 空中壓制第213章 全線進攻第676章 四打六第342章 見到熟人了第1511章 致命的碰撞第87章 天津機械製造局第841章 嚇唬一下第497章 無畏之王第1166章 空中壓制第1114章 經驗教訓第147章 新船計劃第1266章 魚雷之夜第1237章 連鎖反應第499章 東南亞攻略第973章 斷尾第388章 北海道風雲第109章 艦至巴達維亞第258章 接戰第174章 戰力之源第400章 內亂開始第36章 把船賣到北洋去第238章 大殺器!!第398章 不宣而戰的傳統第480章 雙保險第227章 短暫的平靜第318章 制定計劃第990章 諸神的黃昏2第279章 大布局第1360章 螻蟻化龍第1513章 目標東線!第389章 只是棋子而已第1014章 16寸風暴第163章 豐島海戰(三)第737章 埃森的困局第1287章 爭分奪秒第611章 潛艇戰與反潛第246章 與中樞談生意第1054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407章 應對第64章 “六國聯軍”進北海(二)第702章 代號“發電機”第773章 很有前途的部隊第749章 落下帷幕第726章 鋼鐵狂潮第350章 無從抉擇第761章 新式輕武器第89章 徐氏步兵班(二)第312章 巡洋戰爭第355章 破局第329章 第二回合第489章 馬卡諾夫的計劃第1410章 跑跑跑!第1368章 定海神針第1203章 懸崖邊緣第1439章 大西洋啓示錄4第89章 徐氏步兵班(二)第582章 最後的裝巡第160章 北洋大閱第136章 早產的風暴突擊隊第514章 鐵道炮兵第1087章 大戰略第39章 論海軍第1318章 最後的追逐第1043章 船廠密談第1114章 經驗教訓第796章 大家一起瘋吧!第887章 接觸和試探第976章 憤怒的英國人第1373章 同盟國最終戰略2第688章 輕鬆的首戰第652章 取捨第301章 艦隊出訪第875章 防禦專家第1256章 糾纏第359章 T字橫頭第954章 聖納澤爾第851章 交易與善後第574章 俄式快速部隊第463章 風聲鶴唳第1003章 爭分奪秒第585章 速度很重要嗎?第842章 調停與陰謀第1452章 繁華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