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姐妹離開孃家後,蘇青芷才收到消息。
她微微一笑,也不曾把事情放在心上。
果然女子之間的友情,在彼此成親之後,總是無法長長久久。
幾天後,林望舒隨口反而提了提那對姐妹夫婿的事情。
原本就不是多難的事情,只不過是因爲他們兩人想要調換好一點地方,纔會顯得艱難一些。
有關官場的事情,蘇青芷聽蘇豐道提過,別瞧是小小的事情,有時候卻會因小失大。
蘇家二小姐的夫婿這些在外面,他一直不曾回來過,他任職的地方越來越偏頗,官職卻相對有所提升。
蘇豐道跟蘇青芷分析說:“二姐夫這種情況,家中有漸漸長大的嫡弟,我聽說那位少爺智慧,將來前途暫時不論,至少家裡的人脈資源只會全力扶持他。
如果二姐夫在安甕城裡當差,他本來就能幹實幹,時日久了,也能有自己的人脈。然而他的人脈關係,最後他未必能留得住,指不定是爲他嫡弟白辛苦一場。”
蘇豐道跟蘇青芷說這話的時候,正是蘇家二夫人起了心思想勸女婿回來的時候。
蘇豐道跟蘇青芷肯定的說,蘇家二老爺是不會贊成蘇家二夫人的行事,只有蘇家二夫人婦道見識才會覺得她所思所想是爲了女婿的前程。
她覺得女婿有本事有能耐,在外面能行,他回到安甕城來,有他家族的幫襯,他一樣更加能行。
蘇青芷由蘇家二夫人的事情上面,她反思自個,早已經決定將來是不會干涉男人的事情。
她要遇事實在不明白,也會在私下裡問林望舒,要不然,她還可以尋蘇豐道要答案。
有一個萬能的好哥哥,蘇青芷是一次又一次的感恩蒼天厚報與他。
林望舒見到蘇青芷對外面的事情有興趣,她又從來不會把他們夫妻間的話,往外面去說。
林望舒有興趣的時候,便常會跟蘇青芷說一說外面發生的事情。
有的時候,蘇青芷的問話,反而會無意當中提醒林望舒需要注意的地方。
林望舒還是白天去與兄弟們在一處說話,晚上回來陪妻子和女兒,歡歡樂樂度了過年的假期。
林望舒去當差之後,林靜琅留在家裡的時辰多了許多,她有些失落的跟蘇青芷說:“母親,哥哥們和姐姐們去走親戚,我們什麼時候去一去?”
那些生老病死的人生大事,蘇青芷也不想跟她說得仔細,只能笑着跟她說:“你姑姑嫁得地方太遠,我們以後有機會再去探望她。”
小人兒一時之間也不曾想到還要近處的親戚要走動,她很是惋惜的跟蘇青芷說:“母親,那我陪你吧。”
小人兒很是貼心的拿起一本書冊子,學着林望舒的樣子,她翻開一頁來,蘇青芷很是捏了一手汗水的瞧着她。
她的小手指在上面點了又點,好一會後,她擡頭跟蘇青芷說:“母親,好多團團,我不認識,我讀我認識的字給你聽。”
蘇青芷緊繃的一顆心放緩下來,慶幸她沒有生下天才一般的女兒。
這個時代,是不適合女天長生長的時代。
林靜琅的聲音有些糯糯:“母親,團團團團一,團林團團團團團團,團團團、、、、、、。”
蘇青芷聽了滿耳朵的團團字,她聽得明白,林靜琅不會認識的字,全成了團字,而且是一頁字下來,團字無數多,她認識的字,大約也只有四五個字。
林望舒和蘇青芷都不曾起心要教導這麼小的女兒認字,她能認得四五字,對蘇青芷來說已經是一份驚喜。
林靜琅辛苦讀完一頁書後,她滿臉歡喜的瞧着蘇青芷說:“母親,我讀得好嗎?”
蘇青芷肯定的點頭,誇讚說:“琅兒,好本事,還會認字。誰都的琅兒啊?”
林靜琅用小手捂住臉,隔了一會鬆開手,她笑嘻嘻的說:“哥哥們教我認字,我會認一,我姓林,我會認林。”
至於那個團團團團,那是林靜琅聽小哥哥讀不會認的字,就用團團來表示。
當然這事情,蘇青芷是事後說給劉氏聽,經劉氏解釋之後,才明白原來林靜琅深受哥哥們的影響。
林靜琅又頭輕輕趴在蘇青芷的肚子上面,她聽一聽,很是失望的跟蘇青芷說:“母親,弟弟幾時出來和我玩耍?”
蘇青芷瞧着她的神色,她伸手摸一摸她的頭髮,跟她說:“琅兒,要不要常福送你去大伯母那裡尋哥哥姐姐玩?”
林靜琅輕輕的搖頭說:“不去。”
蘇青芷很是詫異的瞧着她,平時只要提及去明氏那裡,林靜琅是非常的高興。
林靜琅有些委曲的擡眼望着蘇青芷說:“我等哥哥們來接我去。”
蘇青芷莞爾一笑起身理了理衣裳,又幫林靜琅彎腰穿了鞋子,她笑着同小人兒商量說:“那琅兒陪母親在院子裡走一走,可好?”
林靜琅很是歡喜的牽着蘇青芷的手,母女兩人在院子裡迎着寒風和小雪花,在院子裡緩緩漫步。
兩人順帶欣賞了院子裡的風景,這個時候的風景,大約只有孩子的眼裡,認爲處處皆美吧。
林靜琅瞧着那雪泥混在一處的地方,她都能瞧得出來幾分美,還想動手去摸一摸,給蘇青芷笑着擋了擋,勸她等到下一次,林望舒回來的時候,由父親陪着她好好的欣賞。
兩邊鄰居家是喜氣滿滿,聽上去,兩家都來了許多的客人,然而那喧譁聲音不曾停過。
蘇青芷只能慶幸她還年青啊,受得住這樣的喧囂。
唐氏早一年就同她提過,她已經不太習慣太過吵鬧的家居生活。
所以她回孃家去,那也只是回一趟瞧一瞧雙親,至於小住的事情,她只要想一想家裡衆多的晚輩,就沒有那個心思。
蘇青芷曾悄悄的問過唐家太夫人,如何能記得住這麼的家裡人?
唐家太夫人悄悄與蘇青芷說:“那可能記不住啊,每一次他們來請安,總會先問候我,然後自報輩份。
他們來多幾次,我自然能記得住,再說自家的兒孫,我總是一眼能認得出來。”
親緣有遠近,相處陪伴是最爲簡單加深親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