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聯軍,勢如破竹,撕破了河灘防線,一路掩殺追擊,消滅了數萬齊軍,然後駐紮在清河鎮,整軍備戰,接下來要進攻齊國的腹地了。
過了黃河,齊國就是一馬平川了,距離臨淄也不過幾百里。
聯軍要攻臨淄,必經此地,博昌與章丘城,必破其一,大軍人馬才能過去,否則從其它側面繞路,即使繞過去,也是孤軍深入,到時候前後加攻,斷其後路,聯軍必敗。
所以要攻打齊國的都城,真正重創齊國,聯軍必須穩紮穩打,一步步推進,這兩城邑屯兵十六七萬,兩城之間都是營寨和壕溝,箭塔與伏兵,不消滅這裡的主力,聯軍是不該冒然繞過去的。
但是燕趙聯軍渡過黃河的消息,傳入臨淄城,還是驚起了一些波瀾。
齊王田闢疆無法淡定了,西路軍正陷入鏖戰中,南面戰場,雖說有把握抵禦住,但是北面的境況,可就危險了。
趙武靈王親自掛帥,有趙奢、秦開這等戰國名氣顯著的大將,二十萬精兵來襲,齊國朝野都擔驚起來,諸臣子們心裡明白,單靠田軫、馮冰兩個人的才能,難以抵擋得住,而是齊國偏偏缺少名將。
“如今形勢危急,只希望蘇丞相抵達燕國後,能說服燕王退兵,那麼北部威脅就能減輕不少了。”齊宣王忍不住嘆氣道。
這時信陽君道:“君上,那趙武靈王親自掛帥,鼓舞士氣,三軍莫不用命,如果君上也能到前線坐鎮,鼓舞三軍,說不定能大破燕趙聯軍——”
“萬萬不可!”這時蘇厲站出來反駁道:“國不可一日無君,現在三面對敵,形勢危急,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民間百姓四處逃荒,如果君上貿然前往戰場,一旦有個閃失,後果不堪設想!”
“蘇大夫,你怎麼只想着君上會受傷,不想着君上大破敵軍呢,難道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嗎?”
“非也,事有輕重緩急,現在這個時候,需要君上穩坐王宮,運籌帷幄,穩住三軍之心,纔是上上之策!”
兩人相互辯論起來,齊宣王一時也沒了主意,以前有孟嘗君、蘇秦在殿上,總會說出一番見解和定計供他參詳,現在亂成一團,他也不知該聽誰的是好,都有些道理,卻截然不同的觀點,讓人頭疼!
“不要吵了,讓寡人好好思考一下,諸位卿家,還有什麼事要奏嗎?”齊王問道。
這時一位上大夫晏湫站出來道:“啓稟君上,臨淄城與黃河距離過近,現在趙燕聯軍距離王城只有幾百裡,十分危險,正所謂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請君上提前做好遷都的準備,一旦北部戰事失利,當立即下令遷走王宮,可南下沂南城,也可東遷即墨城,遠避戰火!”
齊王田闢疆雖然不願意,可是這件事,預備後路,也算未雨綢繆,不得不考慮了。
他望着大殿頂的雕龍壁板,心中感慨:難道齊國真的躲不過此劫數嗎?
如果我齊國不是真命之主,難道是秦國嗎?
………
蘇秦十餘日的車程,過了易水,近鄉情更怯,看到燕國境內的豐衣足食,百姓安樂,心中忍不住快哉,熱淚盈眶。
他在燕國待了十多年了,已經埋下深厚的感情,後來燕國發生內亂,蘇秦痛心疾首離開燕國逃難,直到二公子姬職登基燕王之位,掃除外患,平定內患,開燕國六百年先河,推行變法強國之路。
短短六年時間過去了,燕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速度,幾乎超過了老燕以前六百年的積累。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肯定無法想象這一切的變化!
以前燕國貧困偏僻,鄉農大被同眠,女子來客接宿,風俗野蠻,文化落後,被世人稱爲:老燕、貧燕,弱燕!
可如今燕國相繼三次變法,改變國人思想,創造出許多新鮮的工具、用具、生活用品,新設學堂,廣開民智,設立郵驛,增加往來,互開坊市,加強交流和貿易,番邦過來交易,促進周邊的文化交流,燕京城儼然成爲了戰國最有影響的大城市。
蘇秦很激動地抵達了燕京城,不過按照信函中的約定,只是住入了普通驛館,燕王和朝廷,似乎並不待見他。
到了晚上,蘇秦像沒事的人一樣,早早就睡覺了,一路舟車勞頓,也有些乏了。
翌日,蘇秦前去拜訪燕國的權臣樂毅,也是燕朝的丞相。
樂毅正在府內翻閱書籍,聽說蘇秦來了燕京,正在府外等候拜見,頓時放下書卷,讓僕人把蘇秦接到客廳,他換了一身青色長袍,走出去與蘇秦相見。
“蘇兄,別來無恙啊!”
“樂賢弟,平步青雲,春風得意啊!”
兩個人當面寒暄幾句,然後分主賓之禮坐下,婢女上了待客茶,盈盈退出。
樂毅這才問道:“蘇兄不是正在齊國任丞相嗎,怎麼忽然悄然來燕京了?”
蘇秦一臉悲慼的樣子,沉痛道:“唉,樂賢弟還不知道嗎,燕、趙、楚、魏、韓,五國聯軍,足足五十萬人馬,正在猛攻齊國,眼看着齊國岌岌可危,就要崩塌了,我這當丞相的,能穩坐王宮,不出來想法子嗎?”
“你是要幹縱橫老本行,來當說客的?”樂毅凝起眉頭,詢問道。
蘇秦嘆道:“正是,我來燕國,正是要遊說燕王,從盟軍中退兵,扯出聯盟,與齊重新交好,奈何蘇秦現在乃一外臣,要入朝堂叩見燕王,也需要人引薦帶路,所以就來樂賢弟這了。”
“這個時候,遊說君上退兵,難!很難——”樂毅雖然並不知蘇秦是燕王派往齊國的細作,但是對現在五國伐齊的事態來看,估計幾個諸侯王都有瓜分齊國的想法,不可能中途罷兵的。
蘇秦卻一臉堅定神色,大義凜然道:“蘇某人既然身爲齊國丞相,在齊國生死存亡之時,就是再難,也要向燕王覲見遊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爲兄總也要盡人力,纔不後悔,請賢弟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