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大敗,丟了河灘防線,黃河天險被佔領,等若攻破了魏國的北大門。
黃河與大梁城相隔三百多裡,水路發達,原本支撐着大梁經濟的河道,現在成了咽喉之刺。
華夏軍截住航道,就能遏制住北面水路通往大梁城的糧草和物資,東面原齊國境地也被控制,現在大梁城只有南面和西面能通行了。
當消息傳到大梁城,城內數十萬人頓時驚慌失措,朝野震動。
魏昭王剛登基不久,王位還沒有坐熱,就面臨國邦將傾亡的事情,不禁大驚,連忙召開朝會,尋求對策。
“君上,燕國勢大,兵強馬壯,猛將如雲,國力強盛,先後滅亡了強趙和富齊,非我魏國能敵,不如求和,割地賠款,納歲稱臣,奉燕國爲天子,取周而代,我們繼續做諸侯國,名義上仍做候伯,不稱王,這樣燕國也就達到稱霸天下目的,我們也不必大戰了。”有大臣官職奉常的帶佗提出這樣的和解之策。
一些保守的大臣也站出來紛紛贊同這個提議,絕對不必動干戈,讓燕國稱霸,取周代之,成爲燕天子,魏國繼續做侯伯,分封國,保持魏朝廷不滅亡。
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當年周朝建立,將整個天下分爲畿內和畿外兩大組成部分,畿內由周王直接來統治和管理,而畿外則要藉助於各地的諸侯來統治。
正是由於分封天下,於是後來形成了大大小小諸侯國,爵位分公侯伯子男,與周王室有血緣關係,或功勞非常大的封國,國主可稱公,其餘大國稱候、伯,貴族稱爲子、男。
推崇議和的大臣們,都擔心戰爭會加速魏國的滅亡,到時候會引發燕國的怒火,他們的氏族和權位、性命不保。
一時間,朝堂之上,近乎三分之一的臣子紛紛支持這種言論。
“哈哈哈!”甘茂忽然一聲大笑,打破了朝廷的議論。
“甘丞相,在朝堂上大笑,有失斯文與身份!”有御使納言諫官黃文絡開口。
魏昭王見丞相站出來嘲笑羣臣,知道他有話要說,於是趕忙問道:“丞相是否有不同之論?”
甘茂一身錦袍官服,眉鋒一挑,帶着輕蔑的笑意掃過剛纔提出議和的同僚,冷笑道:“議和求存,企圖回到周分封之時,實在幼稚!數百年前,周朝推行分封制,是因爲天下矇昧,各地氏族林立,小邦衆多,武王伐紂,並非周人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數百部落和小邦的兵力集合,會師在一起伐商。武王勝利後,天下地廣人稀,周人依靠自己力量,根本無法統治畿外的領土和氏族,也沒用那麼人口和兵力,所以纔會分封天下,把姬姓王室子弟以及有功之臣分封出去,進而控制一些重要地方,天下拱衛周朝畿內!”
“但是,時局已變,舊勢不復,如今諸侯國都有足夠的正規軍和百姓,分封制一去不復返了,而且燕國已改名華夏,可見其野心和宏圖,是要把華夏之地全部囊括進去,魏國與燕之戰,不可避免,無論是否議和,燕王都不會罷休的!”
甘茂說的鏗鏘有力,在大殿上餘音繚繞,震驚着所有人,一些大儒還想拿出孔孟之道,復古禮制那一套進行辯駁,但顯得蒼白無力了。
魏昭王聽完之後,冷汗直冒,心中焦急,問道:“丞相可有何對策,解魏於危難?
甘茂從容道:“現在燕軍度過黃河,劍指大梁城,形勢危急,我大魏的軍力不足,已經沒有多少軍卒了,需要立即招募,並且挖壕溝、築高牆,抵禦燕軍的腳步,同時立即聯合韓、楚、秦等國,進行連橫制燕,否則脣亡齒寒,他們的下場也好不了。”
“燕軍勢大,恐怕韓、楚兩國都不敢出兵啊!”魏國老臣擔憂道。
甘茂道:“所以必須派出能言善辯的外令官,分別與三國交涉,求得援軍解圍!”
“誰能擔此重任?”魏昭王詢問羣臣。
這時武陵君魏鈺站了出來道:“臣願去楚國結盟,搬來救兵!”
魏昭王看着自己這個王弟,一直以來與自己爭權奪勢,所幸自己勝出,登基王位,由於時間太短,還沒來得急收拾他,就發生了魏國危難之事,是否用他,心中一時猶豫不決。
其實魏昭王並不想提用他,對他芥蒂很大,即使不處死魏鈺,也要囚禁在大梁內,派人監管,但此時朝廷將亡,內鬥也就要掩蓋下了,暫時同仇敵愾了。
甘茂道:“魏公子頗有在諸侯國內信名,可以擔此重任。”
魏昭王點了點頭,神色複雜道:“那好,出使楚國的事,就交給王弟了,本王在大梁城聽後好消息!”
魏鈺心中一鬆,彷彿如龍脫困一般,拱手道:“臣一定鞠躬盡瘁,不負使命。”
“另兩位卿家是誰?”
“臣願意出使秦國!”一位大臣倪良站出來。
………
潛伏在魏國大梁城內的華夏間諜們,再次活躍起來,大街小巷散播着魏國將亡,生靈塗炭的消息,使得大梁國人憂心忡忡,風聲鶴唳。
何謂民心?民心是大勢所趨,這個大勢就是利;避害趨利就是民心,別以爲老百姓很傻很愚,在沒有凝聚起來時,他們是不會甘願這樣陪葬的。
商鋪、車行、酒肆、青樓……這些地方三教九流,各個階層都有涉及,消息從這裡傳出,瞬間流傳起來。
“知道嗎,燕軍已經攻破了黃河的防禦,馬上就要打到大梁城了。”
“難民可逃亡齊地避難,那裡有燕軍駐守,善待各國百姓,並不歧視!”
“什麼燕軍啊,現在燕國更名華夏,但凡華夏子民,一視同仁,照我看,魏朝廷滅亡就滅亡吧,反正之後我們會成爲華夏國的百姓,聽說華夏國的稅收很低,而且老有所養,子有所教,真正的‘大同’‘小康’之世!”
各種說法層出不窮,連朝廷官員們都陷入人海戰術中,他們的左鄰右舍、丫環奴僕、馬伕書童,甚至夫人兒女,都逐漸接受了這種思想,覺得華夏滅魏並不可怕,反而會過的更好,因此戒備、抵抗、排斥之心也就淡了,更別說要誓死保國了。
輿論是把利劍,有時候發揮的作用,勝過千軍萬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