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德國戰俘的貢獻

正是有了這些原因,所以楊震在各個兵工廠真正投產的時候,一直要求穩住。先少量生產解決有無,真正掌握相關的生產技術,並培訓出需要的技術工人。尤其是培訓出大量真正掌握了生產技術的技術工人,這纔是他制定的四二年和四三年的最終目標。

而且在培訓工人的時候不是一個工廠,只培養自己所需的工人。按照楊震的要求,一個工廠至少要培養出兩個,甚至更多同類型工廠的工人。至於真正的量產,他倒是沒有太着急。

至於要求更高的冶金行業和煉油、化工等一些建設週期長產業的投產,則被他推到了四三年,甚至是四四年。而原因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除了這些工廠建設週期長之外,一樣還是對大量的急需技術工人的培訓。

即便是大量德軍戰俘中的工程師,以及德軍之中從汽車、火炮、冶金、化學、飛機產業徵集的熟練工人出身的士兵抵達根據地後。楊震也沒有過於着急,而還是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培訓。

因爲他知道,這些德國人是永遠代替不了本國自己的工人。中國人要想建立真正的自己工業,就必須要有自己大量的掌握現代技術的產業工人。尤其是高級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設計人員。

更何況有着外來的裝備可以利用,自己的量產也不急於一時。現在的問題,是先打好最關鍵的基礎。基礎不牢,說什麼都沒有用。楊震可不想高射炮的事件,重新在這些更加致命的重武器身上上演。

所以從四二年中開始製造的T三四坦克,連同裝備八五口徑坦克炮的型號,自行生產的所有坦克全部加在一起也不過一千餘輛。裝備八五口徑的新型號,更是隻生產了二百多輛。這個數量幾乎只及得上二戰各國坦克生產的零頭,甚至連蘇聯的零頭都趕不上。一百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全部加在一起生產的數量也差不多。

而美援裝備之中除了卡車、作戰飛機,特別是對日轟炸所需的戰略轟炸機之外,援助的地面裝備數量始終不充分。直到四三年底,纔開始大規模的援助M四中型坦克。之前原本定於轉交給抗聯的M四坦克,都被美國人給了英國人和蘇聯人。

抗聯獲得的坦克,還是以美軍在北非戰場淘汰的M三、M五輕型坦克。以及英軍已經退出一線的馬爾蒂達步兵坦克、十字軍巡洋坦克爲主。連同英軍轉交的M三中型坦克在內,整個四二年和四三年,抗聯獲得的美製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輛。

其中還有二百餘輛是性能極其糟糕的,即便是極度缺乏坦克的蘇軍也不愛要,被稱之爲七兄弟棺材的M三中型坦克。美製坦克中性能最好的M四中型坦克只有不到六百輛,而且全部都是最初的型號,甚至其中還有一部分爲英軍使用過的二手貨。

直到四三年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連續遭到連續慘重的失敗,始終未能將攻入澳大利亞,並搶佔了北部相當一部分土地面積的日軍驅趕或是殲滅的之後,纔開始大幅度的增加對抗聯的坦克援助。

但是數量始終無法滿足需要,連同之前援助的M三、M五輕型坦克數量加在一起不到四千輛的情況之下。在想要打牢自身工業基礎的想法之下,楊震便將目光盯上了美英蘇三國繳獲的德國貨。而這些德國貨的抵達,也極大的緩解了抗聯自身能力不足之下,對重裝備的急需。

不僅僅是武器裝備中大量使用了德制裝備,同時依靠從蘇聯交換回來的德軍技術維修保障人員,組建了數個火炮、坦克、飛機大修工廠。以及爲各個縱隊,裝甲和炮兵部隊,組建了一大批的隊屬野戰修理廠。

還利用這些德軍技術維修保障人員精湛的技藝,嚴謹的工作態度,最關鍵的是超一流的機械維護和製造能力。爲抗聯培養了一大批技術精湛,工作認真負責裝備技術保障人員。保證了戰損裝備,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維修。

到四四年,整個抗聯的戰場戰損裝備的搶修,已經達到德軍四二年的標準。後送戰損裝備的搶修率,也從之前的短時間之內連百分之四十都不到,上升到了四四年的百分之七十。這個標準遠遠超過了蘇聯,甚至超過了美軍的標準。

當然超過美軍相當一部分的原因是二戰美軍在身後強大國力的支撐之下,顯得相當的財大氣粗。在戰場上在一定時間之內無法搶修的戰損裝備,大多數都是主動炸燬之後放棄,甚至壓根就是直接的拋棄。

而且面對着德軍優勢的坦克炮火和反坦克炮火,裝備易燃汽油機的美軍坦克在捱上幾炮之後,也大多數徹底的燒燬和被炸燬,而沒有什麼搶修價值了。所以超過美軍的搶修水平,其實水分是很大的。但是達到了德軍標準,遠遠超過蘇軍的搶修水平,卻是實實在在的。

當然這個戰車搶修率如此之高與日軍的火力,尤其是反坦克火力遠遠無法與德軍相比有相當大的關係。整個二戰之中除了一式四十七毫米反坦克炮之外,日軍唯一能依靠的有效反坦克武器,就是九零式野炮。

雖說日軍在戰時,爲了對付抗聯以及美軍坦克,引進並仿製德制五十毫米反坦克炮,但是小氣的日軍只肯使用老式的鋼芯穿甲彈,拒絕生產昂貴的鎢芯穿甲彈。使得這款在歐洲戰場起到了相當大作用的反坦克炮,在中國戰場的表現並且比日軍一式反坦克火炮好到那裡去。

在整個戰爭期間,日軍給抗聯坦克部隊的最大威脅就是九零式野炮。至於其他的反坦克武器,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只要沒有被日軍威力最大的九零式野炮,在近距離之內直接命中,戰損的坦克基本上都可以進行維修。

不過儘管有這樣和那樣的原因,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些德軍戰俘中的技術人員,給抗聯乃至幾年後的整個解放軍的戰場保障與維修能力,都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和相當過硬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整個底子都是這些德國人給打下的。而這種影響,一直持續了幾十年。

這些帶來了抗聯最需要的高標準工藝和技術的戰俘到來,不僅改善了抗聯之前薄弱的戰損裝備維修和保養能力,同時也爲抗聯仿製美製和蘇制汽油、柴油發動機,以及飛機發動機,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而且抗聯還用這些德國技術維修保障人員之中的工程師級別的人物,在蘇聯人和美英轉交的德制六輪和八輪裝甲偵察車的基礎上,加裝單管的二十三毫米高炮或是美國人援助的二十毫米厄利空高炮,加上美國援助的裝甲車用鋼,研製出世界上第一種輪式步兵戰車車。與美德製造的半履帶裝甲車一同,大量裝備裝甲師屬機械化步兵團。

只是M三輕型坦克上,裝備的是兩臺總計達到二百五十馬力功率的發動機,對一輛裝甲運兵車來所明顯有些過大。所以在這款輪式步兵戰車上,每輛只裝備了單臺功率也達到了一百二十馬力的發動機。

不過雖說因爲後置發動機,使得步兵上下車,只能從兩側的小門之中進行。而且因爲是輪式車輛,只能抵禦小口徑武器的射擊,以及越野能力稍差。但是卻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大幅度伴隨坦克作戰降低步兵傷亡的問題。

雖然這種世界上第一種輪式步兵戰車的性能只是一般,但因爲使用抗聯仿製的美製M三輕型坦克使用的汽油發動機,以及優秀的裝機鋼,大致性能也接近了幾十年後蘇制BTR七零型裝甲運兵車的標準。

而火力和防護性能,要比只裝備了一挺十四毫米機槍的BTR七零裝甲車強的多。性能更是遠比現在各國作爲主力的半履帶裝甲車要優秀的多。不僅火力和防護性更強,而且機動性能也相差無幾。

除了世界上第一款輪式步兵戰車之外,抗聯還利用德國人對機械天生的敏感性和天分。利用戰損程度已經達到無法修復的德國三號和四號坦克底盤,研製並製造了一批世界上第一批履帶式的步兵戰車。

只不過因爲可以選擇的坦克底盤本身的數量少,以及工藝相對複雜,而只有百餘輛的產量,只裝備了一個獨立機械化旅。與生產數量達到了兩千多輛的輪式步兵戰車相比,簡直少的可以直接忽略掉。

沒有辦法除了底盤要求高之外,還因爲這種改進,幾乎相當於整個重新設計。將坦克後置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挪一個位置,改裝成爲步兵戰車前置發動機工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就不是那回事了,幾乎相當於重新設計一遍。

在輕型坦克爲底盤滿足不了需要,以及還要改裝自行火炮的情況之下。讓楊震拿着德制三號、四號坦克、T三四坦克和M四坦克這些抗聯主要的坦克,在已經裝備了大量美德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情況之下,去改造步兵戰車,打死他也不會做的。用內部空間相對較大的德制裝甲偵察車,去改造輪式裝甲運兵車也就成爲他的首選。

這些戰俘不僅爲抗聯研製自己的裝甲車輛做出了相當的貢獻,而且戰俘之中爲數衆多的理工科大學畢業生,以及相當一部分的工程師,也在抗聯的理工大學、東北局新成立的東北大學,以及隨後成立的幾十所專科學校,以及興建的大量技術學校之中,擔任了多個學科教師。緩解了這部分教師數量,始終不足的局面。

抗聯理工大學的裝甲車輛工程系、火炮工程系,就是在這批德國戰俘之中的坦克、火炮工程師爲基礎創建的。而且這些德國人培養出來的工程師,也大大的加快了汽車、坦克發動機仿製等一些高端專業的建設。

並參與了相當多的抗聯自己研製裝備的設計和改進工作。同時技術工人出身的戰俘,也在抗聯建立的各種工廠之中,做出了相當卓越的貢獻。在仿製日式九二式加農炮和美製汽車發動機以及美製大功率柴油機的時候,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能打架的部隊還能打仗?第三百二十四章 新的攻勢第五十七章 合圍第一百九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八十四章 眼光的問題第四百八十章 也是一種壓力第一百九十一章 接受與調整第一百一十二章 時不我待第一百二十五章 這個決心很難下第二十一章 四三年的戰略第三百五十九章 新京是臺絞肉機第三百九十四章 汽車的問題第三十七章 楊震的堅持第三百四十一章 李延平眼中的楊震第三百六十六章 不可思議的轉變第三百零九章 對手外加最好的學生第七十九章 一隻狡猾的狐狸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賢若渴第二百六十八章 永遠都是一家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妥協第三十四章 燃料空氣炮彈第一百九十九章 被矇住的西山福太郎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瓦廖夫的真實身份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勢惡化第三百五十六章 砸鍋賣鐵的關東軍第一百六十四章 封鎖區第三百八十三章 解惑第一百二十九章 我還是任參謀長第二百二十七章 韓仁和的猜測第八十四章 萬鈞重擔第一百九十七章 只能打着看第十八章 中央的戰略意圖第二十九章 崩潰的前夕第二百八十四章 戰火再起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內部隊的問題第五百三十六章 解救與難題第三百二十六章 無力再戰第二百八十六章違令調兵第二百五十五章 楊震的爲難第二百四十四章 時候未到第一百一十七章 統一思想和認識第三十五章 龍入大海 (2)第三百七十七章 求援與爲難第三百零二章 美國人會自己找來的第一百二十章 承諾第四百一十五章 拜訪第十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5)第一百三十三章 正處於關鍵位置第三百二十二章 無翻盤的可能第一百一十九章 處 置第四百六十七章 王光宇的幻覺第六十五章 敲山震虎的戲第一百零一章 恐怖的一幕第二百一十八章 失聯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醒第三百零六章 無兵可調的吉本貞一第四百一十三章 賭和賭還是不一樣的第四十九章 那一場絢爛的煙花(1)第二百八十五章 驗證第一百零三章 探討第三百零一章 實戰化的裝甲兵指揮學校第一百四十四章 那是迷惑手段第三百四十一章 最適合的部隊第二百八十七章 唱一出假戲給日軍看第四百二十四章 趁你病要你命第三百四十五章 肉疼的社會部長第四章史上最黴的穿越(4)第二百一十七章 這是什麼武器?第三百一十八章 機會有的是第265章 那一片失去的國土第二百八十章 判斷失誤?第三百二十九章 改變路線第三百零四章 太急躁了第三百零四章 飯村穰的計劃第九十六章 自己解決掉他們第四百三十九章 不見得是壞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石頭落地第一百四十九章 臨陣磨槍第十八章 谷壽夫的節操第四百四十五章 受阻第九十章 這次發大發了第四百零六章 轟炸目標的選擇第三百零四章 太急躁了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會干涉第十章 幸虧有了你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難打也要打第一百六十九章 鐵路輸送第二百八十八章 斯大林鐵錘第一百二十八章 我們更需要錢第二百九十七章 壓力第一百七十二章 悲催的艦載航空兵第四十二章 冀中之戰(二)第三百零二章 新戰法第一百零四章 只想做你身後的小女人第六十三章 秘營(2)第二百三十七章 形勢突變第六十一章 有些杞人憂天了第五十七章 分兵南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自私自利的英國人第七十九章 清風店(三)
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能打架的部隊還能打仗?第三百二十四章 新的攻勢第五十七章 合圍第一百九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八十四章 眼光的問題第四百八十章 也是一種壓力第一百九十一章 接受與調整第一百一十二章 時不我待第一百二十五章 這個決心很難下第二十一章 四三年的戰略第三百五十九章 新京是臺絞肉機第三百九十四章 汽車的問題第三十七章 楊震的堅持第三百四十一章 李延平眼中的楊震第三百六十六章 不可思議的轉變第三百零九章 對手外加最好的學生第七十九章 一隻狡猾的狐狸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賢若渴第二百六十八章 永遠都是一家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妥協第三十四章 燃料空氣炮彈第一百九十九章 被矇住的西山福太郎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瓦廖夫的真實身份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勢惡化第三百五十六章 砸鍋賣鐵的關東軍第一百六十四章 封鎖區第三百八十三章 解惑第一百二十九章 我還是任參謀長第二百二十七章 韓仁和的猜測第八十四章 萬鈞重擔第一百九十七章 只能打着看第十八章 中央的戰略意圖第二十九章 崩潰的前夕第二百八十四章 戰火再起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內部隊的問題第五百三十六章 解救與難題第三百二十六章 無力再戰第二百八十六章違令調兵第二百五十五章 楊震的爲難第二百四十四章 時候未到第一百一十七章 統一思想和認識第三十五章 龍入大海 (2)第三百七十七章 求援與爲難第三百零二章 美國人會自己找來的第一百二十章 承諾第四百一十五章 拜訪第十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5)第一百三十三章 正處於關鍵位置第三百二十二章 無翻盤的可能第一百一十九章 處 置第四百六十七章 王光宇的幻覺第六十五章 敲山震虎的戲第一百零一章 恐怖的一幕第二百一十八章 失聯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醒第三百零六章 無兵可調的吉本貞一第四百一十三章 賭和賭還是不一樣的第四十九章 那一場絢爛的煙花(1)第二百八十五章 驗證第一百零三章 探討第三百零一章 實戰化的裝甲兵指揮學校第一百四十四章 那是迷惑手段第三百四十一章 最適合的部隊第二百八十七章 唱一出假戲給日軍看第四百二十四章 趁你病要你命第三百四十五章 肉疼的社會部長第四章史上最黴的穿越(4)第二百一十七章 這是什麼武器?第三百一十八章 機會有的是第265章 那一片失去的國土第二百八十章 判斷失誤?第三百二十九章 改變路線第三百零四章 太急躁了第三百零四章 飯村穰的計劃第九十六章 自己解決掉他們第四百三十九章 不見得是壞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石頭落地第一百四十九章 臨陣磨槍第十八章 谷壽夫的節操第四百四十五章 受阻第九十章 這次發大發了第四百零六章 轟炸目標的選擇第三百零四章 太急躁了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會干涉第十章 幸虧有了你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難打也要打第一百六十九章 鐵路輸送第二百八十八章 斯大林鐵錘第一百二十八章 我們更需要錢第二百九十七章 壓力第一百七十二章 悲催的艦載航空兵第四十二章 冀中之戰(二)第三百零二章 新戰法第一百零四章 只想做你身後的小女人第六十三章 秘營(2)第二百三十七章 形勢突變第六十一章 有些杞人憂天了第五十七章 分兵南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自私自利的英國人第七十九章 清風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