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內山英太郎的嗅覺

當然也不是杜開山過於大意,更不是他目中無人。在他決定合圍這個六十六旅團的時候,北平周邊的戰場槍聲已經落幕。北平周邊的部隊正在兼程南下,先頭部隊的一個師,已經進至大城一線。

正是因爲北平戰場南下的主力,先頭部隊已經抵達冀中。杜開山的底氣才相當的充足,纔敢膽子這麼大,敢於如此的部署。在側翼被突破之時,拒絕了冀魯邊軍區與冀中軍區兩位司令員後撤至二道防線的建議,堅持不放棄其餘方向的一線陣地。

不僅沒有收縮防禦,在幾個重點方向,甚至還打出了一系列的精彩反擊。將滄州的二十二師團,與河間的六十四師團牢牢的牽制住。使其眼睜睜的看着六十六旅團打開的缺口,卻無法利用。

當楊震帶着他的前指,趕到任丘縣城的時候。集中了兩個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營,一個一二二火箭炮營,以及兩個師屬炮兵羣的杜開山。在一個空軍中隊的配合之下,正在一口口的將六十六旅團解決。

在楊震帶着前指抵達之後,知道冀中戰場眼下拉鋸的態勢,肯定要改變的杜開山。壓根就沒有想着和他們拖得太久,在完成對被壓縮在呂公堡的六十六旅團包圍之後。直接上來便是以炮火掩護坦克步兵,發起集羣式突擊。

六十六旅團從側翼突破之後,爲了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達成想要的戰術目的。基本上是輕裝前進,重武器基本上沒有攜帶。結果面對抗聯的炮兵和坦克掩護之下的輪番衝擊,雖然多次試圖突圍,但其突圍行動最終還是無果而終。只能龜縮到呂公堡一線,拼命的呼叫救援。

在幾次突圍失利之後,還不知道他的對手,根本就不在乎眼下基本上是空城一座的任丘縣城,會不會被其攻佔。爲自己過於想當然,而放棄了有利戰機的下枝龍男少將,恨不得給自己幾個大嘴巴。

他並不知道,按照楊震無論是野戰醫院還是後勤倉庫,一律不得設置在縣城以及人口密集地帶的命令。儘管是河間戰場的大後方,但整個任丘縣城內除了冀中一個分區的部分人員之外,其實哪裡什麼都沒有。

河間戰場的物資儲備基地,就在他向河間戰場側翼攻擊的重點目標,二十里鋪以西不足五公里的地方。即便讓他進入任丘縣城,也撈不到任何的好處。同時也會很不幸的,與從北平戰場南下抗聯部隊,來上一個親密的接觸。

就算他搶佔了任丘縣城,也會與他三十二師團的同僚一樣坐困孤城。而能起到最大的作用,就是牽制住抗聯二線部隊,以及後續部隊的部分兵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抗聯在正面反擊,所需要面對的日軍數量。

並給抗聯對整個冀中戰場正面之敵的分割,創造了一定的戰機。因爲他在念祖橋一線突破,並深入“敵後”之後,在身後日軍留下了一個不小的空檔。在其他兩個方向的日軍,被自己正面的抗聯不斷的戰術反擊牽制住後,這個突破口反倒成爲日軍整體部署的軟肋。

至少在新的增援兵力沒有抵達之前,無論是滄州還是河間的日軍,在自己正面抗聯部隊發起不斷的戰術反擊之下,都沒有足夠的兵力去填補這個空檔。尤其是作爲重點的六十四師團,自身都疲於應付,那裡還有精力去利用念祖橋這個突破口。

否則如果任丘縣城真的是河間戰場輜重基地的話,杜開山那裡會真的那麼大膽,放他進入呂公堡之後,才發起合圍作戰?早就在其突破念祖橋的第一時間,調動二線的預備隊,將他重新趕出去。

正是對戰局進行的了整體的分析,並在滄州與河間縣城以西其他方向,接二連三發起戰術反擊。將日軍二十二師團與六十四師團兩部牢牢牽制住,使其無法使用六十六旅團打開的突破口之後。杜開山纔敢於誘敵深入,將其徹底的與其他兩部日軍之間的聯繫分割開來。

此次日軍正面突擊與側翼迂迴的戰術,非但沒有達到其想要的目的,自己反倒是搭進去了一個旅團被合圍。在滄州一線日軍,不僅沒有借到念祖橋一線被突破的光,反倒是削弱了在滄州戰場的實力。

其實對於岡村寧次的這個部署,直接負責一線指揮的內山英太郎中將,並不是很贊同。在兩翼攻擊短時間能不能取得較大戰果,還並不清楚的情況之下。這種部署即便能夠取得一定的進展,但是整體的聯繫肯定要被打亂。

一旦無法打亂敵軍的部署和陣腳,那麼向任丘方向突入的六十六旅團,很容易造成孤軍突入的態勢。到時候別打不到狼,自己反倒被狼狠狠的咬上一口,甚至有可能搭上整個六十六旅團。

但岡村大將卻是一直繞過了他這個軍司令官,給冀中戰場上各部直接下達命令。搞的他這個軍司令官,在抵達冀中之後一直到現在,只能指揮保定戰場上的這五個聯隊。至於其他的各個方向參戰各個師團,都是由岡村寧次大將直接指揮。

他的任何反對意見,基本上直接被忽視了。儘管在六十六旅團展開行動之後,他再三給下枝龍男少將下達命令,要他在行動上一定要穩重。一旦打開了突破口,不要急於向任丘方向發起攻擊。

而是將重點放在河間戰場的側翼,可六十六旅團還是在岡村大將的督促之下,一步步的踏進了人家的合圍圈。他這個軍司令官卻是毫無辦法,既無援軍也指揮不了其他兩個師團。只能眼睜睜的看着一個旅團的兵力,在敵軍的坦克和重炮的圍攻之下,陷入苦苦的掙扎。

在北平戰事落幕之後,坐鎮石門指揮的十二軍司令官內山英太郎中將,便已經感覺到有些不妙。他多次請示大本營與岡村寧次,是不是全軍退回滹沱河南岸。以滹沱河爲天然阻擊陣地,防止當面抗聯的繼續南下,並圍剿華北共產軍的所謂冀魯豫軍區部隊。

但急於穩定冀中的岡村寧次大將,卻是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的這個請求。要求他在先期增援部隊抵達之後,立即以攻代守穩住冀中戰局。爲後續增援兵力抵達,徹底瓦解抗聯在冀中的攻勢做好準備。

儘管岡村寧次大將再三嚴格命令參戰各師團,不得削弱進攻力度,但內山英太郎中將還以其敏銳的嗅覺。在北平周邊的抗聯部隊南下,以及在自己身後的華北共軍所謂的冀魯豫軍區部隊,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之後,察覺到了抗聯恐怕即將要着手進行反擊。

而且這個反擊不會是戰術性的,一旦真的來臨,那絕對會是天崩地裂。敵軍苦心經營這麼久,不惜調動東北共軍進關參戰,那麼絕對不會只控制河間以北的冀中平原之後,便有任何收手的行爲。他們的目標,絕對會是整個冀中大平原。

在後續援軍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抵達,敵軍的全面戰略反擊又即將展開。憂心忡忡的內山英太郎在保定戰場,將除了以一個聯隊經完縣,繼續向滿城方向拼命的發起攻擊。在保定身後的戰略要地清風店,留下了兩個步兵大隊,以保證自己的身後之外。

集中其餘所有兵力將戰場東移,試圖與高陽一線的六個步兵大隊靠攏,以增強自身的作戰實力。他在之前的進攻之中,抗聯在冀中戰場投入的大量坦克兵力,在大量援軍抵達之後,反倒是始終未能出現在戰場之上,一直都讓他始終有種不安的感覺。

只是應對敵軍可能會開展的坦克攻勢,幾乎是束手無策的內山英太郎中將。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一邊在狠狠的咒罵了那個超級敗家,短時間之內將三個坦克聯隊,以及一個戰車旅團的主力,大部分都浪費的乾乾淨淨的酒井康中將。

一邊則不斷的試圖在不終止向漕河以北發起進攻,以給岡村大將一個交待的同時。使勁渾身解數,想辦法將高陽與保定兩個戰場合成一個,將兩地的日軍靠攏在一起。背靠背的收攏在一起,增加應對風險的係數。

以唐河與漕河,爲天然阻擊陣地,避開敵軍隨時可能出現的坦克集羣衝擊。並命令在豫北、冀南各個機場上的航空中隊,抽出一批老手偵察機飛行員,對整個保定至河間沿線,敵軍縱深三十公里的地帶,進行嚴密的偵察。

命令配屬給自己指揮的航空兵,不惜一切代價找出並摧毀,敵軍的坦克集羣、物資集散地以及重炮陣地。哪怕就是所有參戰的飛機都拼光了,也要在空中徹底的削弱敵軍的坦克集羣突擊能力。

因爲此時的他除了兩個戰車第一旅團的殘部,以及之前日軍三個坦克聯隊已經寥寥無幾的殘部之外。只有從華東調過來的幾個裝甲車中隊,以及騎兵戰車中隊。這些皮薄、火力弱,根本就沒有能力與敵軍坦克較量的裝甲車,已經是他手中僅有的裝甲力量。

更讓他頭疼的是,在保定戰場之上的五個聯隊之中,只有五個戰防炮中隊。因爲大家都是從其他戰區調來的,所面對的對手不同,起裝備的反坦克炮不僅數量不足,就連型號還是老式的九七式速射炮。

重慶方面眼下僅剩的那幾輛雜牌坦克,還用不到威力太大的反坦克炮。所以相對實實在在面臨坦克威脅的關東軍和華北方面軍,無論是配備在華中還是華東的十一軍和十三軍,還部署在華南的二十三軍,因爲基本上無任何的裝甲威脅。

所以都沒有裝備太多數量的反坦克炮,型號也都是以老式的爲主。即便是少量配備的新式反坦克炮,在此戰之前也幾本上都調撥給了華北方面軍,主要就是第一軍以及方面軍直屬的平津周邊幾個師團。至於其他的戰線,幾乎無任何的有效反坦克手段。

儘管在出發之前,也下過苦心蒐羅,但依舊無法滿足需要。僅有的幾個戰防炮中隊,別說新式的五十毫米反坦克炮一門沒有,就是威力好一些的一式速射炮,全部加在一起,也不過才六門。一旦敵軍發動大規模的坦克衝擊,除了使用肉彈之外,幾乎是毫無應對的辦法。

第一百六十六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九十六章 始料不及第一百零四章 餘波之楊震之膽氣的來源第一百零三章 探討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足之處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下(2)第一百零五章 餘波之百年海軍第五十章 日軍的增援第三百五十章 坐山觀虎鬥第四百零七章 連帶的其他影響第三十八章 軍中無戲言第二百八十六章 職責與使命第一百四十一章關鍵時候的逆轉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在一起打第三百一十九章 眼光的不同第一百二十六章 林志強的思路第二百六十四章 做的如此徹底第二百四十二章 糧食之困第三百零三章 軟柿子?第八十二章 自食惡果第一百八十三章 釣到了一條大白鯊第一百七十九章 海軍派來的刺頭第三百一十二章 爲下一場戰爭做準備第二百二十一章 頑強的日本海軍第一百零七章 備戰(1)第三百一十五章 海上游擊戰第三章 開始着手準備第八十四章 萬鈞重擔第三十七章 楊震的堅持第一百六十五章 背後隱藏着什麼?第四十五章 酒井康的意圖第三百四十章 解了燃眉之急第三百零二章 戰局如棋盤第二百三十一章 夜談第一百七十五章 反常的魯西北戰局第四十二章 冀中之戰(二)第一百九十一章 接受與調整第五十四章 打的是我們的臉第二百五十九章 郭邴勳的秘密第三十二章 總算可以勉強喘口氣第八十三章 形勢變化第一百七十四章 戰局的走向第二十三章 一鼓作氣的戰略設想第265章 那一片失去的國土第六十三章 不歡而散第三百零二章 戰局如棋盤第261章 思念第一百一十一章 日落冀中(四)第九十七章 過於謹慎的穿插第三百五十九章 最後的準備第五百四十三章 時機到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在一起打第三百九十二章 總動員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工廠與未婚妻第三十八章 龍入大海(5)第三百八十七章 標杆作用第226章 連皮毛都算不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局突變第二百二十七章 韓仁和的猜測第四百零二章 王德耀的機會第一百零七章 備戰(1)第六十三章 霸氣的答覆第二百零八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一十三章高田泰宏的思維第一百八十一章 血肉雙城(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這個任務我接了第三百八十章 楊震的感慨第二百九十四章 血腥新廣武第二百二十九章 這次手槍沒有卡殼第五章 戲要做足第二百四十八章 勢在必得第三百一十四章 穩重一點應該的第一百七十四章 日本人的天分第二百九十五章 做好犧牲準備第四百三十一章 蘇英奇的三條路線第一十九章 與初衷不相符第二百七十四章 楊震的心病第二百六十七章 殺人機器第一百七十八章 授勳的原因第三百五十九章 全線轉入防禦第三十九章 就按照你的思路打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死不休第二百六十三章 不能太明火執仗第225章 一號最看重什麼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機會第五百章 交換的後續影響第三百六十二章 需要的是耐心與堅韌第236章 不幹點什麼對不起自己第二百六十二章 不是避重就輕第三百零三章 不知所措的片山少將第一百二十一章 重任第一百四十六章 鐵幕第二百零八章 各懷鬼胎第261章 思念第三百一十七章 飲鴆止渴的牧達夫第一百五十章 損失和代價第七十二章 凝固汽油彈的威力第三百六十二章 時局如棋第243章 今昔類似第三百八十八章 全國人民在關注着我們
第一百六十六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九十六章 始料不及第一百零四章 餘波之楊震之膽氣的來源第一百零三章 探討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足之處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下(2)第一百零五章 餘波之百年海軍第五十章 日軍的增援第三百五十章 坐山觀虎鬥第四百零七章 連帶的其他影響第三十八章 軍中無戲言第二百八十六章 職責與使命第一百四十一章關鍵時候的逆轉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在一起打第三百一十九章 眼光的不同第一百二十六章 林志強的思路第二百六十四章 做的如此徹底第二百四十二章 糧食之困第三百零三章 軟柿子?第八十二章 自食惡果第一百八十三章 釣到了一條大白鯊第一百七十九章 海軍派來的刺頭第三百一十二章 爲下一場戰爭做準備第二百二十一章 頑強的日本海軍第一百零七章 備戰(1)第三百一十五章 海上游擊戰第三章 開始着手準備第八十四章 萬鈞重擔第三十七章 楊震的堅持第一百六十五章 背後隱藏着什麼?第四十五章 酒井康的意圖第三百四十章 解了燃眉之急第三百零二章 戰局如棋盤第二百三十一章 夜談第一百七十五章 反常的魯西北戰局第四十二章 冀中之戰(二)第一百九十一章 接受與調整第五十四章 打的是我們的臉第二百五十九章 郭邴勳的秘密第三十二章 總算可以勉強喘口氣第八十三章 形勢變化第一百七十四章 戰局的走向第二十三章 一鼓作氣的戰略設想第265章 那一片失去的國土第六十三章 不歡而散第三百零二章 戰局如棋盤第261章 思念第一百一十一章 日落冀中(四)第九十七章 過於謹慎的穿插第三百五十九章 最後的準備第五百四十三章 時機到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在一起打第三百九十二章 總動員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工廠與未婚妻第三十八章 龍入大海(5)第三百八十七章 標杆作用第226章 連皮毛都算不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局突變第二百二十七章 韓仁和的猜測第四百零二章 王德耀的機會第一百零七章 備戰(1)第六十三章 霸氣的答覆第二百零八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一十三章高田泰宏的思維第一百八十一章 血肉雙城(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這個任務我接了第三百八十章 楊震的感慨第二百九十四章 血腥新廣武第二百二十九章 這次手槍沒有卡殼第五章 戲要做足第二百四十八章 勢在必得第三百一十四章 穩重一點應該的第一百七十四章 日本人的天分第二百九十五章 做好犧牲準備第四百三十一章 蘇英奇的三條路線第一十九章 與初衷不相符第二百七十四章 楊震的心病第二百六十七章 殺人機器第一百七十八章 授勳的原因第三百五十九章 全線轉入防禦第三十九章 就按照你的思路打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死不休第二百六十三章 不能太明火執仗第225章 一號最看重什麼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機會第五百章 交換的後續影響第三百六十二章 需要的是耐心與堅韌第236章 不幹點什麼對不起自己第二百六十二章 不是避重就輕第三百零三章 不知所措的片山少將第一百二十一章 重任第一百四十六章 鐵幕第二百零八章 各懷鬼胎第261章 思念第三百一十七章 飲鴆止渴的牧達夫第一百五十章 損失和代價第七十二章 凝固汽油彈的威力第三百六十二章 時局如棋第243章 今昔類似第三百八十八章 全國人民在關注着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