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第九師團的困局

杜開山感覺當年對他們的老大哥第四師團作戰,也沒有一次性俘虜過這麼多人的時候。第四師團也的確戰鬥意志不強,可也不至於弱到這個份上吧。形勢不利的時候,也曾經反覆突圍。

在突圍失利的時候,也曾經頑強的堅持抵抗。絕對比這個四十四師團,要表現的頑強的多。這次小鬼子可是成建制的放下武器,就是足足近兩個中隊的兵力。甚至那些被打散的散兵遊勇,被發現不用招呼自己就找了過來繳槍。

直到審訊報告交上來的時候,杜開山才知道這些傢伙自登陸那天起,就沒有吃過一口飯所有的給養都丟在了灘頭陣地上,而在祁口戰場上被日軍控制的幾個村落,也被堅壁清野相當徹底,別說糧食找不到一粒。就連水井也全部堵死,或是想法子污染掉。

而在這到處都是苦鹹水的渤海之濱,雖說這水有的是,但找到能喝的淡水可不容易。水井不是被填死了,就是裡面堆滿了臭魚爛蝦,甚至人畜的糞便。整個戰場周圍幾十平方公里內,又連個人煙都沒有。

不投降,只能活活的渴死、餓死在戰場周邊。戰死都尚且不能接受,更何況是餓死、渴死在這裡?那些飢渴交加的散兵不用找,面對抗聯與渤海軍區的清剿部隊,自己主動找上門來投降。

除了九十三聯隊被俘的七八百人員之外,在三虎莊一線居然俘虜了這麼多的日軍。都讓他有些懷疑自己的空中火力打擊,究竟有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否則不過四千多人的一個加強聯隊,怎麼會一下子俘虜了這麼多的日軍?

整個三虎莊一線的日軍九十二聯隊,加上第九師團一部總共五千多人的兵力。在自己出動了那麼多的飛機,並加強了大量炮兵的炮火打擊之下,居然還有這麼多的人活下來,被俘的人數佔到了總兵力的近四分之一,這讓他第一次對自己的火力部署性價比上有了一絲懷疑。

其實這次出現的日軍俘虜數量如此的多,杜開山倒也不用意外。日軍戰線拉的太長了,多年的大戰下來,有生力量的損失也太大。多次的大規模動員之後,使得國內可動員的兵力質量都在不斷的下滑。

四十四師團是由大阪師團管區動員並組建的的,這番號雖說靠前,但卻是四四年初才完成組建。在這個四十四師團組建之前,大阪師團管區除了第四師團之外,還陸續組建了一零四師團、三十四、六十八等三個師團。

這其中除了一零四師團,是日軍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第一批動員組建的特設師團之外,其餘的兩個師團分別是四二年,以及去年組建的。在加上給第四師團動員的補充兵員,以及同批同樣以大阪師團管區爲基礎,組建的九十四師團。之前那些正當年的精兵強將,早就被動員送上戰場。

剩下的都是二次,甚至是三次動員的退伍老兵,以及前三次動員淘汰下來的職員、商販、學生。如果說第四師團是商販師團,渾身上下都充滿了討價還價,只想着佔便宜、不想吃虧的商人氣息。那麼這個四十四師團,則堪稱商販中的老油條組成的。

這些人一個個拖家帶口的,再加上大阪人的天性,能死戰到底纔怪呢。但不管怎麼說,都是日軍嚴格訓練出來的。戰鬥意志薄弱是一回事,軍事素養還是普遍不錯的。在保命第一的情況之下,有些人總會想辦法保護自己。所以杜開山眼下,其實也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的。

不過對於杜開山來說,雖說這俘虜多的有些出奇,但四十四師團的全軍覆滅,孫正莊一線的日本海軍陸戰隊也停止抵抗,也就完成了他第一階段的作戰目標。剩下在虎狼莊一線還在苦守的第九師團,基本上已經成了孤軍。

在完成對四十四師團作戰後,杜開山沒有任何猶豫的,立即將對四十四師團作戰的部隊,加入到對虎狼莊的圍攻上。同時將手中八成的炮兵,也全部調往了虎狼莊一線,準備收拾最後的殘局,徹底解決祁口登陸的日軍所部。

杜開山對第九師團做好了最後總攻擊的準備,而坐困在虎狼莊一線,在聽到兩翼三虎莊和孫正莊方向槍炮聲,陸續徹底平息下來之後。知道那兩個方向恐怕已經全完了,明白自己已經成了孤軍的原守中將,面對着眼前的困局卻是毫無辦法。

他不是沒有想過突圍,但是向那個方向突圍,對於眼下的第九師團來說,都不是一件能夠做到的事情。向東突圍即便跑到海邊,在海軍和陸軍的所有船隻,不是被擊沉、擊毀在渤海灣,就是已經撤退的情況之下,也沒有船隻運載他們離開。

向其北突圍,那是敵軍佔領區的縱深。以第九師團眼下這麼一點殘存兵力,向北面突圍那是自找死路。向南面突圍,友軍還在幾百裡之外的樂陵一線。即便是一百二十師團與自己在戰略上進行一定的配合,也根本無法策應和支援自己。

最關鍵的是他的部隊都是步兵,在這一馬平川的渤海平原地形上。即便是能突出去敵軍的合圍圈,可根本就不可能跑得過敵軍的坦克機械化集羣。如果突圍在軍心已散的情況之下,在平原地形上一旦被敵軍追上,暴露在光禿禿的平原上只能是死的更快。與敵軍坦克集羣在平原上賽跑,那是傻瓜纔會乾的事情。

但在兩翼的友軍都已經全軍覆滅,眼下僅剩的名義上是一個師團,但其實不過一個加強聯隊的兵力。繼續困守虎狼莊一線,面對着已經完成調頭的敵軍全線攻擊,也只不過是多拖了一點時間而已。敵軍幾百輛坦克一旦全線壓上,就是壓也將自己的這點兵力碾成肉泥了。

之前敵軍只是採取了蠶食戰術,並未將主攻方向放在自己這裡。但幾十個小時的激戰下來,自己手中的兵力在敵軍坦克裝甲集羣的不斷削弱之下,兵力已經損失三分之一,重火力已經所剩無幾。

剩餘的這不到三千的兵力,在失去了所有的支援和策應,還能堅持多長時間,第九師團從上到下,都沒有半點的信心。最關鍵的是本就不多的攜行彈藥,在經過幾十小時激戰之後,基本已經消耗餘燼的情況之下,誰都清楚第九師團繼續抵抗,只不過是苟延饞喘而已。

而且有限的補給物資已經消耗餘燼,殘存的部隊困守在這渤海灣平原上,連口水都喝不到,在堅持下去即便敵軍進攻,就會餓也將剩下的人餓垮了。打不過、守不住、逃不掉,就是虎狼莊的第九師團所面臨的局面。

面對眼前局面束手無策的原守中將,看着對面敵軍在自己望遠鏡可及的地方,幾乎可以說是在事無忌憚的在調整兵力。大量的坦克機械化部隊,當着前沿觀察哨的面從兩翼戰場開了過來。

知道這次敵軍再次發起攻擊,恐怕就不是之前那種小範圍的多路出擊、逐步蠶食了。恐怕當炮聲在一次響起的時候,敵軍的攻擊將會是鋪天蓋地。敵軍調集了這麼多的兵力和裝備,這是要一錘定音了。

只是敵軍就在自己眼前明目張膽的調動兵力,但原守中將和他的部下也基本上無可奈何。整個第九師團現在手頭所剩的彈藥,已經是所剩無幾。別說打一場大規模的戰術反擊,就是敵軍進攻,估計也堅持不到半個小時,就會耗光所有的彈藥。

即便眼下第九師團參謀長角良晴大佐,已經下令將全部剩餘的彈藥,全部集中給部分輕重機槍使用。好在第九師團這三種步兵主要武器,在彈藥上可以通用。如果要是換了三八式步槍,大正十一年式或是九六式輕機槍,在加上九二重機槍的配置,恐怕重機槍都得斷糧。

不過即便將所有的彈藥,集中到有限的幾挺機槍上使用。但虎狼莊一線的日軍,在彈藥上依舊異常顯得的窘迫。兩挺重機槍不過各三個保彈板,五挺九九式輕機槍各五個滿彈匣。裝備量最大的九九式步槍,每支只留下五發子彈。

擲彈筒榴彈,全部都改爲手榴彈使用,就這樣也五個人才能配發一枚。僅存的幾門火炮,再無一發炮彈只能用手榴彈炸掉炮閂。而作爲新式武器下發的火箭筒,因爲是一次性使用的武器。幾十個小時激戰下來,火箭彈與一次性使用的發射器,同樣也已經消耗餘燼。

最關鍵的是這些最大有效射程不過三十米火箭筒,根本就沒有來得及發揮多少作用。遠了打不穿,等熬到到了標定射程,可敵軍的步兵已經將火箭筒手打成了螞蜂窩。敵軍步兵、坦克配合的異常嚴密,留給這種射程只有三十米的火箭筒,可以利用的機會並不多。

而且這種火箭筒是打一發,火箭筒也隨即報廢,根本就無法再裝填。在沒有新的補充,或是充足儲備的情況之下,這種武器消耗的相當的快。幾十個小時的激戰下來,第九師團消耗光了手中的所有火箭筒,取得戰績卻有限的可憐。

上百支火箭筒,一共只擊傷了敵軍五輛坦克。取得的戰果,還沒有那幾門只有幾發炮彈的五十毫米反坦克炮大。這個結果讓原守中將對這種被大本營寄予厚望的武器,可謂是相當的失望。

面對着不利的戰局,以及除了少量的五十毫米反坦克炮之外,對橫衝直撞的敵軍坦克集羣基本上的束手無策。被寄予厚望的新式武器,根本就沒有能夠發揮作用,。讓原守中將在心中,不止一次對大本營武器研發部門破口大罵。

如果大本營在武器研發上能夠少跑偏一些,就不會出現這種所謂的新式武器,還不如肉彈好使的情況。有那個功夫從德國去引進這種華而不實的武器,還不如集中精力仿製當面這些對手的武器。

穿甲厚度一百多毫米有個屁用,有效射程才三十米。那麼近的開火距離,你當人家的步兵都是傻子啊。敵軍步兵手中是什麼武器?射速都趕上輕機槍了,這麼大的火力密度,要三十米開火,那不是送上門去給人家當靶子?

第一百八十四章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第三百八十章 不是什麼好消息第一百八十六章 興山要塞第一百七十章 狼來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夜深、狼多第四百零一章 苦心謀劃第九十章 爲誰而戰(1)第一百二十二章 穩 準 狠第一百二十一章 這個惡人我來做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張旗鼓第三百三十九章 終究還是一場空第三百一十四章 攔截第一百七十三章 烽火羣策山(5)第三百三十八章 勾心鬥角第二百一十六章 祁口之戰之釜底抽薪第一百四十九章 臨陣磨槍第九十章 別樣的動員會第二百四十二章 快慢機之爭第十五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七章 是該調整部署了第二百八十一章服部卓四郎的眼光第三章 史上最黴的穿越(3)第一百二十一章 收買第十章 關東軍最佳的選擇第三百七十章 那就是一羣土匪第四百零四章 江北的新要求第九十八章 徹底的摧毀第二百八十四章 完不成任務殺我的頭第三十一章 詭異的毒品發作第一百八十五章 劉長順第二百七十三章 應變第四十六章 佈置第三百三十三章 更加慎重第一百零八章 難得的機遇第五十章 那一場絢爛的煙花(2)第一百二十章 忐忑的杜開山第三百四十六章 最嚴厲的處罰第二百六十九章 別無選擇第二百二十九章 中央代表團第三百四十一章 李延平眼中的楊震第二十二章 戰略上的短板第九章 以己度人?第二十六章 懊悔的町尻量基第二百七十一章 楊震的抱怨第三百章 把你的想法都說出來第一百八十四章 歸綏之戰(四)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下(5)第三百一十九章 日軍的嘗試第二百四十六章 慎重對待第八十八章 撲敵背後第八章 家事之楊繼財的婚事第二百一十八章 用好、用足第二百九十四章 煙霧第一章 一切儘可能的手段第三百零二章 跑掉一個算一個第八十五章 先打好預防針第三百五十八章 那個人跑了第四百三十五章 膽寒與恐懼第三百八十七章 標杆作用第三百零五章讓事實證明第五百七十一章 後悔不迭的李賀第四十七章 陳翰章的決心第三十三章 毀滅(4 )第三百五十五章 梅津大將的保證第三百六十七章 後續影響的隱患第八十九章 是我忽略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難道是想一網打盡?第一百八十六章 血肉雙城(七)第二百六十八章 夜幕下的血戰第三百八十三章 解惑第二百五十章 但求問心無愧第九十六章 特訓第二百八十三章我可以跳傘第三百七十五章 朝鮮戰場的終結第二百四十九章 來日方長第六十三章 霸氣的答覆第三百四十二章 因爲我們都是軍人第一百五十章日軍手中的英軍饋贈第七十九章 糜爛的戰局第二百三十一章 救援(五)第一百七十二章 悲催的艦載航空兵第一百三十二章 楊震的無奈第五百三十九章 通遼外圍爭奪戰(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血耗幹了第三百四十九章 絕不拋棄第四百三十二章 二十三師團的困境第一百九十七章 要區別對待第一百一十八章 出關部隊的困境第二百八十六章 反擊時機的選擇第二百七十七章 越平靜的地方越危險第五十六章 被困(2)第十一章 楊繼財的不安第五十九章 楊震的警告第二百一十九章 旗幟應該怎麼樹?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國利劍第五百三十一章 自己不會動腦子了第三百二十六章 艱難的遷移第二百九十八章 變數第三百二十三章 事後餘波之爭吵第一章 史上最黴的穿越者(1)
第一百八十四章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第三百八十章 不是什麼好消息第一百八十六章 興山要塞第一百七十章 狼來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夜深、狼多第四百零一章 苦心謀劃第九十章 爲誰而戰(1)第一百二十二章 穩 準 狠第一百二十一章 這個惡人我來做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張旗鼓第三百三十九章 終究還是一場空第三百一十四章 攔截第一百七十三章 烽火羣策山(5)第三百三十八章 勾心鬥角第二百一十六章 祁口之戰之釜底抽薪第一百四十九章 臨陣磨槍第九十章 別樣的動員會第二百四十二章 快慢機之爭第十五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七章 是該調整部署了第二百八十一章服部卓四郎的眼光第三章 史上最黴的穿越(3)第一百二十一章 收買第十章 關東軍最佳的選擇第三百七十章 那就是一羣土匪第四百零四章 江北的新要求第九十八章 徹底的摧毀第二百八十四章 完不成任務殺我的頭第三十一章 詭異的毒品發作第一百八十五章 劉長順第二百七十三章 應變第四十六章 佈置第三百三十三章 更加慎重第一百零八章 難得的機遇第五十章 那一場絢爛的煙花(2)第一百二十章 忐忑的杜開山第三百四十六章 最嚴厲的處罰第二百六十九章 別無選擇第二百二十九章 中央代表團第三百四十一章 李延平眼中的楊震第二十二章 戰略上的短板第九章 以己度人?第二十六章 懊悔的町尻量基第二百七十一章 楊震的抱怨第三百章 把你的想法都說出來第一百八十四章 歸綏之戰(四)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下(5)第三百一十九章 日軍的嘗試第二百四十六章 慎重對待第八十八章 撲敵背後第八章 家事之楊繼財的婚事第二百一十八章 用好、用足第二百九十四章 煙霧第一章 一切儘可能的手段第三百零二章 跑掉一個算一個第八十五章 先打好預防針第三百五十八章 那個人跑了第四百三十五章 膽寒與恐懼第三百八十七章 標杆作用第三百零五章讓事實證明第五百七十一章 後悔不迭的李賀第四十七章 陳翰章的決心第三十三章 毀滅(4 )第三百五十五章 梅津大將的保證第三百六十七章 後續影響的隱患第八十九章 是我忽略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難道是想一網打盡?第一百八十六章 血肉雙城(七)第二百六十八章 夜幕下的血戰第三百八十三章 解惑第二百五十章 但求問心無愧第九十六章 特訓第二百八十三章我可以跳傘第三百七十五章 朝鮮戰場的終結第二百四十九章 來日方長第六十三章 霸氣的答覆第三百四十二章 因爲我們都是軍人第一百五十章日軍手中的英軍饋贈第七十九章 糜爛的戰局第二百三十一章 救援(五)第一百七十二章 悲催的艦載航空兵第一百三十二章 楊震的無奈第五百三十九章 通遼外圍爭奪戰(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血耗幹了第三百四十九章 絕不拋棄第四百三十二章 二十三師團的困境第一百九十七章 要區別對待第一百一十八章 出關部隊的困境第二百八十六章 反擊時機的選擇第二百七十七章 越平靜的地方越危險第五十六章 被困(2)第十一章 楊繼財的不安第五十九章 楊震的警告第二百一十九章 旗幟應該怎麼樹?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國利劍第五百三十一章 自己不會動腦子了第三百二十六章 艱難的遷移第二百九十八章 變數第三百二十三章 事後餘波之爭吵第一章 史上最黴的穿越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