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伏擊戰(三)

但儘管二六零聯隊長橋本孝一大佐,不顧迎面打來的密集火力,組織殘存的幾百名剩餘的部下,加上柳川真一中將給與的師團警衛部隊以及師團部所有的軍官,採取豬突戰術多次輪番出擊。

可面前的那道因爲多年無人維護,已經殘缺不全的河堤,卻成了攔在二六零聯隊外加一百二十師團面前,無法穿透的銅牆鐵壁。而就在這個時候,抗聯部署在縱深的遠程炮火,也加入到對他垂死掙扎的火力打擊之中,更讓他的反擊行動雪上加霜。

兩面的炮火夾擊,讓發起突擊的二六零聯隊殘部,就像是一道在驚濤駭浪中,已經被風浪打的殘破不堪,但卻不想就此沉沒下去,還在試圖玩命掙扎的小船一樣,幾乎無任何抗衡的辦法。

眼下這種態勢,別說此刻橋本孝一手中,不過只有二六零聯隊的殘兵敗將,外加師團部的警衛部隊。就是他的二六零聯隊齊裝滿員都在這裡,恐怕也扛不住這種兩面同時一起放血的打擊。

丟光了所有重武器,面對着抗聯的優勢火力,幾乎無任何還手之力的二六零聯隊,最後的垂死掙扎全部遭到了失敗。近一個小時反覆衝擊下來,非但未能打開一條通道。二六零聯隊連同加強的師團警衛部隊,在反覆的突擊之下耗盡了最後一點血脈。

但在當面抗聯密集火力,以及其身前、身後打來的炮火面前。日軍這種決死的進攻戰術,成了徹頭徹尾的送死戰術。發起反擊的日軍,被兩面打來的炮彈,以及正面敵軍的步兵火力成片的撂倒。

擔任火力掩護的三挺輕機槍,被壓制的連頭都擡不起來。半個小時的時間,就被全部摧毀。近一個小時的激戰下來,從馬頰河北岸河堤直到他所在的位置。七百多米的距離內,鋪滿了日軍殘缺不全的屍體。傷員的呻吟聲,幾百米外柳川真一指揮部所在,都能聽的清清楚楚。

在傷亡慘重卻遲遲打不開局面的情況之下,打紅了眼的橋本孝一大佐,在集中最後殘存兵力親自帶隊,發起最後一次衝鋒。卻被一發一百二十毫米迫擊炮彈,炸成了一堆再也無法還原的零部件。

突圍的最後希望成了一堆泡影,而身後越來越近的喊殺聲,以及不斷落在二六零聯隊最後一點殘部頭上的大口徑炮彈。都在告訴柳川真一突圍已經無可能,自己連同一百二十師團最後時刻已經到來。

到了這個時候,柳川真一反倒是冷靜了下來。他沉着的命令身邊的軍官,立即將所有的軍旗全部燒掉。各個軍旗都是天皇賜予的,絕對不能落到敵軍的手中。至於焚燒軍旗的儀式,也沒有時間再舉行了,乾脆一把火燒掉更加的節省時間。

至於電臺和通信兵,這個時候早就不知道已經被衝到哪裡去了。反倒是省了發訣別電,以及銷燬電臺的麻煩。而電臺和掌握着密碼的通訊兵,能不能落到敵軍的手中,柳川真一中將已經不去考慮了。

一一五師團的密碼都被人家繳獲了,造成了自己突圍行動的徹底失敗。想必對於眼下蝨子多了不癢的十二軍和大本營來說,也不在乎再多丟一個一百二十師團的密碼本了。丟一個與丟兩個,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在下達完畢燒燬軍旗的命令後,柳川真一給身邊殘存的百餘名日軍官兵,下達了分散突圍的最後一道命令。他認爲到了這個時候,在堅持下去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手中這麼一點殘存的兵力,再繼續進攻下去,已經沒有任何的希望,而留在這裡只能是等死。

趁着敵軍還沒有對自己所在的位置合圍,能衝出去一個也算是爲帝國保留一分元氣。一百二十師團可不是一一五師團那樣的,準備用於在佔領區駐防維持治安的師團。一百二十師團是爲了作爲機動力量使用,而組建的正兒八經野戰師團。

所有的軍官即便不是陸士培養出來的,也是從新兵之中精心挑選出來後苦心培養的。全師團的軍官,無一個二次動員的軍官。三個聯隊長兩個是陸大畢業的,這對於現在啓用了一大批後備役大佐的日本陸軍來說,已經是相當難得了。全師團所有的士兵都是青壯年,沒有一個老弱病殘。

這種素質的軍官和士兵,在眼下兵力已經使用到了極致,國內動員力量也同樣使用到了極致。眼下新組建的師團以及現役師團補充兵員之中,充滿了大量多次動員的老兵,從三四十歲到十七八歲老弱病殘的日本陸軍來說,可謂是相當少見了。這些人在眼下都是寶貴的力量,多死一個人就等於削弱了帝國的一分元氣。

所以在形勢已經發展到最後關頭,柳川真一下達了分散突圍的命令,而沒有下達全軍決一死戰的命令。試圖利用最後的機會,讓這些年輕的軍官和士兵,尤其是軍官儘可能的多突出去一些。以便維護他心目之中,帝國陸軍的元氣。

他身邊的這些軍官,是在橋本孝一準備發起最後一次衝鋒的緊急關頭,被他又調回來的師團部軍官。而他師團部的這些軍官,清一色都是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就這麼全部丟在已經是徒勞無益的衝鋒上,柳川真一認爲太過於浪費了。

這些帝國陸軍士官學校,苦心培養出來的精英,應該在更重要的崗位上,發揮他們的才華。哪怕就是帝國在這次戰爭之中徹底的失敗,但這些年輕人只要存在,就總會有一天會重新壯大起來的。一戰後的德國,不就是這麼做的嗎?

所以在最後關頭,柳川真一寧願冒着士氣徹底崩潰的可能。從橋本孝一大佐那裡將這些軍官,甚至二六零聯隊中的部分士官,也都調了回來。然後就下達了這個焚燒軍旗後,分散撤退的命令。

在下達完畢這兩個命令之後,就連身邊的副官和勤務兵也趕走,此刻成爲真正孤家寡人的柳川真一。獨自走到了馬頰河北岸的一顆大樹之下,將自己佩戴的那款九四式將官軍刀,拔了出來略微的擦拭一下後,在身邊的石塊上砸成兩斷。

又拿出在遭遇敵軍伏擊時,爲了避免他身上的軍銜和勳表,暴露他師團長身份而成爲首選打擊目標,摘下的軍銜和勳表鄭重其事的全部重新佩戴上後。拔出自己的配槍,伸進了自己的嘴巴扣動了扳機。

他沒有選擇更有武士尊嚴的切腹,因爲就連副官都被他遣散走之後,已經沒有人在給他介措。也就是在最痛苦的時刻,補上那麼一刀讓他提前結束痛苦。他可不想敵軍已經衝上來,自己人卻還沒有死。自己切腹之後痛苦的掙扎,被敵軍看到眼裡,有失他身爲帝國陸軍中將的尊嚴。

柳川真一中將的自殺,實際上也就預示着這個一百二十師團,作爲日軍成建制的一支部隊已經徹底的解體。儘管四女寺河故道北岸的二六一聯隊,已經寥寥無幾的殘部,還在拼命的掙扎。但整個嚴家務一線的這場伏擊戰,可以說已經大致結束。

在嚴家務一線戰事大致結束後,陶淨非除了留下一個團,清理四女寺河北岸最後僅存的三百多殘敵之外。命令該師的主力立即就地,向西一一五師團殘敵背後插過去。配合正面攻擊的部隊,完成對一一五師團的最後解決。

而留下的一個團,在完成對二六一聯隊殘部清剿之後,就地在嚴家務一線渡過馬頰河,進入無棣境內轉爲防禦,以保證整個德州以東戰場背後的安全。而其眼下唯一可以防禦的目標,就是膠東半島的四十八師團。

不僅該團會在無棣縣境內轉入防禦,在整個德州以東戰場背後的祁口戰場上,對第九師團殘部最後清剿戰鬥已經基本結束的抗聯一個團,並渤海軍區主力也將陸續南下,渡過馬頰河,全力保障整個冀魯邊戰場最後戰鬥的順利進行。

德州以東戰場攻擊進行的相當順利,基本上是按照陳翰章的計劃來。而沿着馬頰河南岸無棣至臨邑公路正在高速推進,一路上根本就不與沿途日僞軍,做任何糾纏的杜開山裝甲集羣,也已經抵達臨邑境內的宿安,可以說已經距離津浦鐵路近在咫尺。

但在德州正面並津浦路戰場,卻是在這個關鍵的檔口出了問題。在一百師團被徹底的殲滅,並接到內山英太郎交替掩護撤退的命令後,原本在德州以西戰場成了孤軍的六十五師團,立即快速收縮回津浦路沿線。

只是這個師團在收縮津浦鐵路沿線,並與德州正面戰場之二十二師團匯合在一起後,卻做出了一個異常驚人的舉措。兩個師團在整個津浦路以西,只留下二十二師團一個聯隊,外加六十五師團之步兵七十一旅團,進行防禦準備。以防備陳翰章所部,切斷津浦線分割兩個師團之間的聯繫之外。

抽調出六十五師團所屬之步兵第七十二旅團,並二十二師團一部,在整個德州並德州以南津浦路沿線控制區,突然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其此次掃蕩的目標很明確,並不是以中國軍隊爲對手,就是抓捕整個控制區內所有的中國人。

整個德州周邊本身就是魯北地區,人煙最密集的地區。津浦鐵路沿線,本身又是大量人口的聚居區。日軍此次掃蕩行動,並不需要向兩翼縱深跑多遠。沿着津浦鐵路沿線十餘公里範圍之內,就基本上抓到了他們想要的人數。

再加上日軍此次行動目標,又不是抓捕勞工,以及本地的抗日分子。只要能走的動的中國人,都在他們的範圍之內。並不需要費太多的精力和力氣,進行甄別或是區分。在加上德州城內居住的幾萬中國老百姓,僅僅短短的一天多時間,這兩個日軍師團手中便控制了十餘萬的中國百姓。

在抓捕到這十餘萬中國百姓之後,日軍將這些被他們抓捕的中國百姓,全部趕到日軍一線陣地。每一個步兵大隊陣地周邊,都安排了幾千的中國百姓。一時之間兩軍陣地前沿,到處都是一片哭喊聲和呻吟聲。

第二百七十四章 楊震的心病第二百九十六章 始料不及第四百零二章 自食惡果第一百三十章 苦怕了的關內部隊第一百七十七章 摸一摸他的底牌第三百八十六章 楊震的遠見第一百一十章章 南下(1)第六十四章 政委第四十七章 你們是種子第三百四十四章 手伸出去更合算第一百六十七章 英軍貢獻的威脅第一百二十一章 重任第二百一十五章 冷血的決定第三百五十四章 是牢騷,但也是實情第四十八章 殘酷的冀中第一百一十三章 特批強買強賣一次第三百六十九章 空戰後的插曲第三百零九章 必須打的準,打的狠第二百七十三章 政治任務第二百零九章 虧了大本的日本海軍第八十九章 是我忽略了第二百五十七章 量力而行第四百五十九章 越快越好第三百零一章 實戰化的裝甲兵指揮學校第三百二十八章 落幕第一百三十四章 最難解決的是心結第三章 郭邴勳的不同建議第十六章大本營的最低要求第一百六十八章 釜底抽薪的毒計第三章 郭邴勳的不同建議第三百一十九章 地面伏擊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野路子與正規化的衝突第七十二章 凝固汽油彈的威力第七十二章 蘇聯人的出賣第三百八十五章 他是一隻雄鷹第一百九十六章全線反擊第二百零三章 感覺與惱火第五十九章 政治任務第五百零三章 使用德國戰俘帶來的麻煩第二百八十二章 秦彥三郎的準備第二百八十九章 打瞎他們的眼睛第三百五十二章 最後一個伏擊圈第一百三十章 苦怕了的關內部隊第三百九十三章 各懷心思的三個聯隊長第二百八十五章 咱們秋後算賬第一百六十九章 鐵路輸送第二百章 惱羞成怒第一百九十四章 顛倒的資源優勢第四百三十二章 壯大聲勢的打第四百二十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九十七章 楊震的警覺第二百二十九章 太原城下第二百零九章 你不能再帶兵了第九十六章 自己解決掉他們第一百八十七章 野心第二百八十七章安全第一第八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3)第四百六十一章 終生的信念第一百六十七章 兩害相權取其輕第六章 防微杜漸第四百七十七章 真正到了關鍵時刻第二百零七章 輕敵的日本海軍第七十八章 錯過了最佳時間第五十二章 誤會第三百三十四章 李梅的心思第二十八章 借道第五十七章 合圍第三十章不能說的秘密第一百三十二章 楊震的無奈第一百四十一章輝煌的開端(9)第一百三十九章 輝煌的開端(7)第十四章 炮戰的結果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地觀戰團第一百四十四章 血耗幹了第三百二十八章 你這是自欺欺人第二百四十二章 快慢機之爭第四百五十一章 都沉住氣第三百零九章 一個都不能少第四百八十三章 要給予極高的警惕第三百一十六章 在堅持一下第四百六十九章 可怕的感覺第三百一十章 三十軍的覆滅第四章 迷魂陣還要擺下去第一百三十六章 險棋第二百一十六章 彈雨的洗禮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力迴天的日軍第三百八十八章 敲打第二百零九章 巴掌和手指頭那個打人疼第三百九十九章 走極端的轉變第三百六十八章 鬱悶的日本人第九十一章 儘可能挑軟柿子第二百一十六章 最頭疼的事情第三百五十三章 統統給他們退回去第二百九十四章 突襲機場第一百八十六章 沒有選擇的選擇第二百二十三章 嗅覺靈敏的蘇聯人第二百五十章 首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別無選擇第243章 今昔類似第二十二章 戰略上的短板
第二百七十四章 楊震的心病第二百九十六章 始料不及第四百零二章 自食惡果第一百三十章 苦怕了的關內部隊第一百七十七章 摸一摸他的底牌第三百八十六章 楊震的遠見第一百一十章章 南下(1)第六十四章 政委第四十七章 你們是種子第三百四十四章 手伸出去更合算第一百六十七章 英軍貢獻的威脅第一百二十一章 重任第二百一十五章 冷血的決定第三百五十四章 是牢騷,但也是實情第四十八章 殘酷的冀中第一百一十三章 特批強買強賣一次第三百六十九章 空戰後的插曲第三百零九章 必須打的準,打的狠第二百七十三章 政治任務第二百零九章 虧了大本的日本海軍第八十九章 是我忽略了第二百五十七章 量力而行第四百五十九章 越快越好第三百零一章 實戰化的裝甲兵指揮學校第三百二十八章 落幕第一百三十四章 最難解決的是心結第三章 郭邴勳的不同建議第十六章大本營的最低要求第一百六十八章 釜底抽薪的毒計第三章 郭邴勳的不同建議第三百一十九章 地面伏擊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野路子與正規化的衝突第七十二章 凝固汽油彈的威力第七十二章 蘇聯人的出賣第三百八十五章 他是一隻雄鷹第一百九十六章全線反擊第二百零三章 感覺與惱火第五十九章 政治任務第五百零三章 使用德國戰俘帶來的麻煩第二百八十二章 秦彥三郎的準備第二百八十九章 打瞎他們的眼睛第三百五十二章 最後一個伏擊圈第一百三十章 苦怕了的關內部隊第三百九十三章 各懷心思的三個聯隊長第二百八十五章 咱們秋後算賬第一百六十九章 鐵路輸送第二百章 惱羞成怒第一百九十四章 顛倒的資源優勢第四百三十二章 壯大聲勢的打第四百二十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九十七章 楊震的警覺第二百二十九章 太原城下第二百零九章 你不能再帶兵了第九十六章 自己解決掉他們第一百八十七章 野心第二百八十七章安全第一第八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3)第四百六十一章 終生的信念第一百六十七章 兩害相權取其輕第六章 防微杜漸第四百七十七章 真正到了關鍵時刻第二百零七章 輕敵的日本海軍第七十八章 錯過了最佳時間第五十二章 誤會第三百三十四章 李梅的心思第二十八章 借道第五十七章 合圍第三十章不能說的秘密第一百三十二章 楊震的無奈第一百四十一章輝煌的開端(9)第一百三十九章 輝煌的開端(7)第十四章 炮戰的結果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地觀戰團第一百四十四章 血耗幹了第三百二十八章 你這是自欺欺人第二百四十二章 快慢機之爭第四百五十一章 都沉住氣第三百零九章 一個都不能少第四百八十三章 要給予極高的警惕第三百一十六章 在堅持一下第四百六十九章 可怕的感覺第三百一十章 三十軍的覆滅第四章 迷魂陣還要擺下去第一百三十六章 險棋第二百一十六章 彈雨的洗禮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力迴天的日軍第三百八十八章 敲打第二百零九章 巴掌和手指頭那個打人疼第三百九十九章 走極端的轉變第三百六十八章 鬱悶的日本人第九十一章 儘可能挑軟柿子第二百一十六章 最頭疼的事情第三百五十三章 統統給他們退回去第二百九十四章 突襲機場第一百八十六章 沒有選擇的選擇第二百二十三章 嗅覺靈敏的蘇聯人第二百五十章 首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別無選擇第243章 今昔類似第二十二章 戰略上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