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民兵連沒有了自制槍械作爲武器,但民兵連卻依然在正常運作,甚至比以前更加忙碌了!
作爲一座孤僻山村內的唯一羣衆性自保力量,山楊村民兵連的地位作用跟平壩子裡的那些村落完全不同。按照楊烈的說法,民兵連目前有三大任務,一是防止野獸傷人、損害莊稼;二是防止壞分子進山偷獵和從事違法犯罪活動;三是保護本村山林資源,積極支援本村經濟發展建設。
圍繞這三大任務,民兵連自楊烈代理連長以後,就沒有停止過訓練和巡邏。
沒有了自制槍械,楊烈讓人從山中砍伐一些毛竹,截成同樣長短,將竹竿外表拋光,纏上一圈挨一圈細細的麻繩,再用清漆刷了晾乾,最後在細的一端套上一隻多長的精鋼槍頭,製成了類似長矛和標槍的武器。
楊烈又讓人採集山中的藤條,將這些藤條去皮浸泡之後,編製成一米見方的橢圓型護盾。楊烈還請民間老手藝人進山教授弓箭的製作方法,嘗試着用山中產出的材料製作長弓和箭矢。
按照楊烈的說法,既然上級不允許我們使用熱兵器,那麼我們自制一些冷兵器用來保境安民,該不算犯法吧?
有了竹製標槍、藤盾和簡易長弓的民兵連,照樣在村裡威風凜凜,天天被楊烈各種操練。大家發現,因爲沒有了威力大的自制槍械作爲依憑,所以實際訓練的強度和難度反而增加了。楊烈不僅把山林生存的各種方法傾囊相授,還傳授大家一些八極拳的招式路數,使得民兵連這個小團體更有衝擊力和爆發力。
如果從熱兵器思維退回冷兵器思維算是楊烈的一次逆向嘗試,那麼他積極與鄉武裝部聯繫,呼籲鄉民兵營組織開展實彈射擊訓練,則算是正向延伸。沒有了自制槍械,沒關係,咱光明正大的參加武裝部組織的真槍實彈訓練!
楊烈的申請已經交上去了,但能不能參加實彈射擊訓練,何時組織實彈射擊訓練,不是他能決定。但爲了全村的安全,
楊烈覺得不能被動等待,所以他特意拉着覃大鵬跑了一趟縣裡,拜訪了縣公安局、林業局等部門,弄到了動物麻醉槍的使用資格。
既然不準咱使用自制槍械,而正規制式的槍彈那就更不用想,那咱弄幾幹麻醉槍來保護村民生命安全,總是合情又合法吧?
於是,山楊村民兵連的彈藥庫內多出了三支麻醉槍和一箱子麻醉彈。
有了麻醉槍,民兵們又不安分了,紛紛來找楊烈,說想吃野豬肉,結果被楊烈笑着罵回去。楊烈告訴大家,春天的時候,野豬發情,拿着麻醉槍去打野豬,跟找死沒有區別。再說了,野豬多了是禍害,但也不能趕盡殺絕,得給野豬留下繁衍生息的時間,不可以竭澤而漁。
既然不能打野豬,楊烈就把民兵組織起來搞基建。
楊烈早就看上了虎跳澗裡那潭清水,他想把山泉引進村裡,方便村民平時洗菜做飯。
楊烈想到就幹,親自帶頭先將虎跳澗上游山谷兩旁的枯枝敗葉和雜草清理乾淨,接着間伐了一些長不大的林木做成木架,蓋在水潭上面,防止動物屍體落入潭中污染水源。然後楊烈組織人手在水潭下游不遠處修建了一座小堤壩,爲了確保堤壩的牢固,楊烈發動全村勞力,從山外一袋一袋的揹回來了幾千斤的水泥。
堤壩修建成功後,楊烈將潭水引入壩中,等到壩子裡水滿了,楊烈又用一節一節碗口粗細連接起來的竹管子,把水從虎跳澗引到了村子裡面。這樣一來,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用水。
在楊烈的長遠計劃之中,等以後村裡有錢了,還可以把水壩改建成消毒池,把竹管換成鐵管,還可以充分利用山勢地形,在壩子下方修建一座水塔,在全村實現自來水。
弄完了“給水工程”,楊烈又把主意打到了污水處理上。以往山楊村的污水處理幾乎全靠各家屋後的旱廁糞坑來自然分解,這在用水量少,人口少的情況下沒有問題,但若是用水量快速增加以後,僅靠
各家各戶的那些糞坑來收集污水,顯然是不夠的。
楊烈經過挨家走訪和實地觀察,對於山楊村現在乃至以後的污水解決方案,有了通盤考慮。用一句高大上的話來說,就是實現污水的分級處理。
各家各戶的茅坑還要不要,答案是當然要,必須要!但茅坑都要改造,不能露天敞着口子,得弄成密封的化糞池,不要讓人看到各種排泄物,家畜屍體和死老鼠漂在糞坑裡的噁心樣子!
化糞池的容積有限,所以只能是人畜的糞便尿液才能入池,最後轉化成沼氣和農家肥。至於洗衣、洗澡、洗菜做飯所產生的生活污水,則通過地下排水溝,引到村子下游的小湖裡面去。
現在村裡沒有錢,也只能看着小湖裡污水在經過初步沉澱之後,再通過河溝流出山外,流進大青河。等以後村裡有錢了,就可以對小湖進行淨化處理,將污染降下來,對湖水進行循環利用。
修建沼氣池和化糞池需要花錢,而且對於貧窮的山村住戶而言,還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村民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楊烈沒有權力強行逼迫村民修建沼氣池和化糞池,但他可以用經濟補償的方式誘導村民往自己想要看到的局面上走。
楊烈提出,凡是願意改建自家廁所的村戶,村裡的建設基金在今年年底分紅的時候,獎勵500元現金。別看這500元數目不大,但要想到劉朋一家以退出基金會爲要挾,最終也只拿到了528塊錢!所以,楊烈的這個獎勵措施一出臺,馬上就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村支書林興華看着楊烈在村裡“大興土木”,卻也沒有權力干涉,因爲楊烈沒讓村委會掏一分錢,他這個村支書可以管楊烈的理論學習,可以管楊烈的思想彙報,但就是不能干涉楊烈的日常工作。
楊烈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熱情,給林興華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小小的山楊村裡,有兩個大學生村幹部,誰幹的好,誰幹的孬,羣衆心裡可是有桿秤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