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京師裡的躁動(四)

朝議可是門有着大學問的勾當,這可跟上奏章完全不同——奏章可以在家中慢慢地思考着寫,感覺不佳還可以撕毀了重來,就算寫好了之後,一旦聽得風聲不對,還能不上本,進退間選擇的餘地大得很,可朝堂奏對就沒那麼輕鬆了,出口便是鐵案,改不得口,一旦有誤,那樂子可就大了去了,縱使面對着的是號稱“以人爲鏡”的一代聖主李世民,衆人也不敢在沒摸清楚聖意之前輕易表態,尤其是自年初魏徵死後,李世民漸漸已聽不得不同意見了,因言而獲罪的人雖尚不多,可畢竟比起前些年來,這言論的寬鬆程度已是驟然緊縮,諸大臣不肯在此等大事上輕易表態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陛下,老臣以爲此番安西大捷乃奇功也,當得大賞三軍,以勵前方將士之心,西域能安,我大唐無邊患矣,老臣不敢不爲之賀。”別人都不吭氣,中書令蕭瑀卻是滿不在乎地第一個站了出來,高聲表態道。

“嗯,蕭愛卿此言甚得朕心,前方能勝,皆將士用命之故,朕自不會冷了諸軍之心,傳朕旨意,着吏部、兵部對有功之官兵議功行賞,議定之後速報與朕知。”蕭瑀的話音剛落,李世民立刻出言拍了板,吏部尚書蘇定方,兵部尚書李績二人忙各自站了出來領命不迭。

李世民這麼一表態不打緊,滿大典的文武百官可就聞出味兒來了——大勝乃是將士用命之功,那指揮官李貞的功勞在哪?大賞三軍倒是說到了點子上,可李貞保上來的保薦名單呢?渾然沒見李世民置上一詞,這裡頭沒有蹊蹺纔是怪事了,只不過聽出不對是一碼事,要不要站出來當那個出頭鳥卻又是另一回事了,誰也不敢肯定自己的想法就一準能符合聖意,倒不如先聽聽旁人如何說的,再做定奪也不遲,於是乎,待得蘇、李兩位尚書應了諾,這大殿裡竟然又冷了下來,氣氛詭異得很。

“陛下,微臣有本章要奏。”就在這麼一片寂靜之中,有着“張大口”之稱的監察御史張琪率先冒了出來,一頭跪倒在殿前,高聲奏道:“陛下,安西大捷乃我朝之大勝也,臣不敢不賀,然則臣有一疑慮不得不奏:按我大唐體制,親王可領都督之銜而不可理其事,而今安西已有六州三十縣,百餘萬人口,若循舊例,當分而治之,方爲國泰民安之要務,此臣之愚見也,懇請陛下明察。”

監察御史張琪一向就是吳王一系在京的喉舌與打手,他這麼一率先出頭,自是明確地表露出吳王一系人馬的意思,那就是要將安西分而化之,使其不能成爲一個整體。

“張御史所言甚是,望陛下明鑑。”

“臣同意張御史所言,而今安西已稍定,是該行政務之道也。”

“陛下,禮法不可輕毀,體制不可輕改,望陛下三思。”

……

張琪這麼一開聲,吳王一系的人馬立時全都站了出來,紛紛出言附和,一時間大殿裡倒是熱鬧了起來,只不過作爲吳王一系核心人物的葉凌卻並沒有參與其中,而是皺着眉頭站在隊列中,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在葉凌看來,李世民未必就能容忍李貞的勢力這麼無休止地擴張下去,這從先前派程葛、蕭大龍到安西任職就能看出些端倪來,是故,對於己方提出要肢解安西的建議,葉凌心中還是有一定的把握能投李世民的所好的,然則,他卻不敢肯定此建議一定能得以通過,其關鍵除了李世民之心意不好揣度之外,還得看羣臣們的態度,尤其是太子、魏王這兩路人馬是如何想的,現如今己方的底牌已現,可不單李貞一邊的人馬沒有動靜,便是連太子、魏王那頭也全都沉默着,這令葉凌心中涌起一陣不安的預感——吳、魏兩方是時常聯手,然則卻不是一路人,葉凌實不敢保證魏王那頭會完全按照己方的步調來走,再聯想到李千赫與蘇勖之間的奇怪會晤,更是令其心煩意亂,是故,儘管己方人馬盡出,他也不敢輕動,只能等,等着各方的底牌現出來之後,再做出反應。

吳王一系的人馬在朝中並不算太多,攏共也就三十餘號人馬,呼啦啦地站出來扯了一通之後,也就沒了後續,而滿殿的大臣們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並沒有站出來響應,這熱鬧自然也就持續不了多久,很快便沒了聲響。

端坐在龍椅上的李世民始終不曾表態,面色平靜如水,直到吳王一系人馬都扯完了之後,這才虛擡了下手,示意一起子大臣們退下,掃了眼排在最前列的諸位衆臣們,這才緩緩地開口道:“諸位愛卿,張御史之提議如何?喬松(房玄齡的字),爾先說說罷。”

房玄齡見李世民第一個便點到了自己的名字,忙站了出來道:“啓奏陛下,老臣以爲張御史之言乃合體制之道,只是塞外風雲變幻,終歸與關內不同,是否該因地制宜,臣心中並無把握,望聖上明斷。”房玄齡不愧是羣臣之首,一番話說得頭頭是道,滴水不漏,貌似言之有物,實則到了末了,還是將皮球又一腳踢回到了李世民的腳下,這番能耐可不是一般臣子能辦得到的。

“嗯。”李世民面無表情地點了點頭,並沒有就房玄齡的話作出絲毫的反應,而是將臉轉向了長孫無忌,語氣平緩地問道:“輔機,爾如何看此事?”

長孫無忌別的本事或許不見得高到哪去,可裝傻的本事卻絕對是一流,此番來前他便早已有了相關之安排,此時倒也不急着去打擊李貞,只是憨憨地笑了一下道:“陛下聖明,一切聽憑聖裁,老臣並無異議。”

聽着一正一副兩位宰相都是這麼個說法,李世民的臉色雖正常,可眉頭卻不爲人察地皺了一下,並沒有再繼續往下點人頭,而是揮了下手道:“塞外乃我大唐之邊關重地,須輕忽不得,朕不得不慎之,諸位愛卿暢所欲言好了,朕聽着便是。”

兩位宰相都含糊其辭,剩下的大臣們自是不敢妄言,待得李世民說完了話,場面又一次詭異地處於冷場狀態。

就在這麼一片死寂中,一名大臣從文官隊列中走了出來,口中高聲道:“陛下,微臣有本上奏。”衆人見有人當了出頭鳥,各自心情一鬆,再定睛一看,發現竟然是戶部侍郎蘇勖,立時亂哄哄地議了起來,那嗡嗡的聲響大作之下,使得蘇勖不得不停下了上奏的言語。

“愛卿有話儘管說罷。”李世民見諸臣私下裡瞎議論,臉頓時沉了起來,冷冷地哼了一聲,壓住了羣臣的私語,這纔看向蘇勖,語氣和緩地說了一句。

自昨日李千赫提出那等誘惑力極強的交換條件之後,蘇勖便已思索了許久,也曾派出了“響鈴”的人手去摸底,但卻始終未曾探查出李千赫此舉的真實用心所在,故此,在上早朝之前,他已暗示己方人馬按兵不動,靜觀其變,然則,到了此時,他已斷明瞭形勢,那就是李世民是決心要對安西做出一些調整了,所差的只是調整的幅度大小罷了。在蘇勖看來,李世民心目中多半是認定安西那地兒沒有李貞這麼個強人鎮着,一準要出大亂子,然則若是任由李貞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對朝廷來說,也絕對不是啥好事情,這便是李世民要做出調整的根由所在,再聯想到李千赫提出的那個建議,心中已然有了定數,此時聽得李世民發問,蘇勖不慌不忙地磕了個頭道:“陛下,微臣以爲塞外之地乃邊關重鎮也,非常人不可鎮之,今幸有越王殿下英明神武,方能屢破強敵,拓地數千裡,然則,戰與治並非一體,殿下雖文武雙全,然年歲尚輕,政務一道瑣碎繁雜,恐有礙難之處,是故,老臣建議加派人手以爲越王殿下分憂可也,微臣以爲駙馬都尉、太僕少卿柴令武老成持重,深慍政務,若以之爲越王殿下之輔,當可安邊塞矣。”

蘇勖這個魏王一系的大腦人物既然表了態,那其餘魏王一系的重臣自是不會落後,於是乎,太常卿韋挺、金紫光祿大夫張亮、芩文本等袞袞諸公紛紛出列表示支持此議,因着魏王一系人多勢衆,這一附和起來,自是熱鬧非凡,而堂下諸臣瞧不清形勢之餘,不由地再次私底下議了起來,滿大殿頓時又跟菜市場沒啥兩樣了。

一聽蘇勖將柴令武擡了出來,葉凌可就有些子發急了,雖說掩飾得好,從表面上看起來還是一副鎮定自若的神色,然則,其內心裡卻有如驚濤駭浪般地翻滾開了——沒錯,吳、魏兩方是時常聯手壓制太子一方的同時,也沒少合着夥給越王那一頭下點眼藥、找個茬子啥的,可雙方卻並不是一條線上的,只不過是相互利用罷了,就這一點而言,魏王那一頭又何嘗不能與越王一系同流合污一把?當然了,葉凌身爲智者,自是有着自己的判斷,在他看來,如今諸王中勢力最大的其實不是坐東宮裡那位狗屁不通的太子,而是遠在塞外的越王李貞,吳、魏雙方若是不聯手加以壓制的話,到了末了,一準是被李貞後來居上的結果,這一條固然是毋庸置疑的,可問題是蛇有蛇道,鼠有鼠路,魏王那頭有自己的想法也屬正常之事,倘若真讓魏王那一頭從安西分走了一塊蛋糕,那原本就勢力最弱的吳王一方勢必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頭,遲早將被徹底地邊緣化,而這正是葉凌所不能容忍的,只不過眼下形勢微妙,再考慮到李千赫始終不曾表態的表現,葉凌實無法斷明若是自己上前去要分一杯羹的話,會不會被魏、越雙王的人馬夾擊一把,眼瞅着魏王一系的干將們叫得歡快,葉凌心中的焦急自是可想而知了的,正所謂急中生智,這人一急,有些想法就這麼神秘地冒將出來了。

“陛下,微臣以爲蘇侍郎所言乃謀國之道也,而今西域初平,是該有老成持重者主持政務,方可確保無虞,然則臣以爲柴少卿雖是才高,卻無行武之經驗,就職塞外這等四戰之地,恐非佳選,依臣之見,譙國公柴哲威文武雙全,又通政務,可當其任也,此臣之愚見耳,望聖上明斷。”就在魏王一系人物紛紛表態之際,葉凌從後頭走了出來,高聲奏道。

譙國公柴哲威,柴紹之長子,柴令武之兄長,時任羽林軍右屯營將軍,與其弟柴令武旗幟鮮明地支持魏王李泰不同,柴哲威從不參與黨爭,與諸皇子皆無往來,而一身所學承襲其父柴紹與其母平陽公主,可謂文武雙全之輩,並非柴令武那等半桶水的貨色所能比得了的,這一點滿朝文武都清楚得很,一聽葉凌將柴哲威拖出來與柴令武打擂臺,不少大臣立馬笑了起來,便是高坐在龍椅上的李世民都忍俊不住地莞爾一笑。

www⊙TTKΛN⊙C○

蘇勖之所以將柴令武推將出來實是有着其考慮的,當然了,其實也是種無奈——魏王一系人馬中重臣不少,可全都是老頭子,一個個年高德劭不說,還都位高權重,怎麼算也不可能派到西域那麼個窮鄉僻壤之地去輔佐越王李貞的,至於年輕一輩的雖也有着不少中層官員,然則卻沒幾個像樣的人物,也就只有柴令武稍稍拿得出手罷了,不過麼,蘇勖其實並不在意柴令武能不能真兒個地去安西赴任——在他看來,柴令武能去固然是好事,好歹算是給李貞製造了些麻煩,不能去也無所謂,左右柴令武也不可能是李貞的對手,真要是去了,鬧不好就得落個前任伊州刺史王栓的悽慘下場,蘇勖此舉的用心說穿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引蛇出洞,不單要引葉凌出來,還要引李千赫出馬,從而將局面徹底攪亂,看能不能從中漁利一、二,是故,當葉凌提出譙國公柴哲威來打擂臺之際,蘇勖並沒有出言反駁,而是默默地立在了一旁,一副等着看戲的樣子。

戲倒是立馬開始了,不過上演的卻不是衆人想象中的戲碼——就在羣臣笑聲尚未停息之際,突地一陣嗚咽的哭聲響了起來,而且越來越響,待衆人一看,那哭天嚎地的傢伙竟然是端坐在前墀下方的當今太子李治,立馬全都傻了眼,誰也不曉得這個懦弱的傢伙究竟是哪根筋搭錯了線,好端端地當衆哭個啥子?一時間全都收了聲,疑惑地看着慟哭不止的李治,誰也沒先開口去勸說一、二。

說女人是水做的,大體上是因女人們總是好哭,這一條好像是普遍真理,不過麼,真要是見着了李治的哭法,一準會明白過來——原來男人也能是水做的,這不,瞧李治哭得淚流滿面,梨花帶雨般地淋漓,鼻頭還一抽一抽地,要多投入便有多投入,這纔剛開哭呢,李治手中那條不知從那撈出來的白絹子便已經溼得能擰出水來了,天曉得他哪來的如此多淚水。

李世民先前聽得葉凌將柴哲威推了出來,正自好笑着呢,卻冷不防被李治來上了這麼一手,一時間有些子不悅,只不過當着衆臣的面也不好加以訓斥,這便等了一會兒,本以爲李治會自個兒說出哭泣的理由,卻不曾想李治越哭越是來勁了,頓時一陣心煩,皺了皺眉頭道:“雉奴,爲何如此兒女作態?”

李治顯然就是在等李世民問出這麼句話來,這一聽李世民開了口,立馬站了起來,也不管自個兒臉上淚水兀自流淌個不停,一頭便跪倒在地,邊哭邊道:“父皇,兒臣思及八哥遠在塞外征戰,這心便疼得厲害,八哥雖是英武過人,可兵危兇險,一旦有個閃失,該如何是好,兒臣肯請父皇將八哥調回關內,莫叫八哥再受征伐之苦,兒臣求父皇了。”

譁然,一片譁然,滿大殿的朝臣們一聽李治此言,先是寂靜無聲,而後便是譁然聲大作了起來——若說蘇勖所爲是要分蛋糕,而葉凌所奏是摻沙子的話,這位爺最狠,竟然打算連鍋都端走了,偏生還說得娓娓動聽的,一副全然是爲了李貞之安危考慮的樣子,令羣臣們震驚之餘,也暗自佩服其手段之高明,畢竟誰都知道如今的安西就是李貞的根基與命根子,一旦將李貞調出安西的話,別的不說,光是李貞先期投入的人力物力就得全部打了水漂,那可絕對是個天文數字了,再者,眼下李貞手中諸軍分散四處,正好處於最虛弱之時,此時調他回京,饒是李貞再勇武,也沒個着力之處。

李治有多少料子,滿朝文武心中都有數得很,似此等老辣之手段怎麼看也不像出自無能的李治之手,譁然之後的滿朝文武漸漸地全都靜了下來,人人都在推測着李治這麼一手背後究竟藏着的是誰,而李世民也皺着眉頭沒出言表態,大殿裡立馬就是一派詭異的寂靜……

第三十五章火上澆油(下)第五百四十章半道而擊(上)第一百五十三章朝堂風暴(下)第四百七十章險些失誤第一百九十六章虛晃一槍(下)第四百三十一章絕地反擊(下)第二百九十四章龜茲攻略(四)第四十六章突襲開陽第五百五十三章決戰平壤城(三)第四百六十六章毒蛇的獠牙(三)第二百五十八章國際關係第二百七十六章高恆的機遇第五百二十四章血戰周留城(三)第一百一十六章各自算計(上)第二百八十八章破城之戰(上)第五百二十一章血色黃昏第四百六十七章毒蛇的獠牙(四)第一百四十四章暗潮洶涌(下)第二百四十六章軒然大/波(一)第一百一十一章麻煩的朝議第二百五十六章以進爲退(下)第三百五十三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五)第二十三章憂國不忘發財(下)第二十九章無妄之災(上)第一百九十五章虛晃一槍(上)第四百二十二章混世小魔王第四百五十七章牛欄崗會戰(三)第一百五十二章朝堂風暴(上)第七十章決戰諾真水(六)第一百七十六章決戰皇城之巔(五)第六十二章血戰(九)第五百二十六章巧取烏骨城(一)第五百四十八章京師風雲錄(七)第五百一十章推波助瀾(中)第三百三十七章京師起微瀾(下)第一百四十一章是與非(下)第四百四十九章未慮勝,先慮敗第一百八十章兄與弟第六十九章決戰諾真水(五)第二十九章無妄之災(上)第四百七十七章圍城血戰(五)第五十三章各施奇謀第四百四十七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中)第四百六十四章毒蛇的獠牙(一)第四百二十章誰主沉浮(下)第三百五十三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五)第二百四十九章軒然大/波(四)第三百五十二章京師之倒劉行動(四)第一百五十三章朝堂風暴(下)第一百九十一章長孫世家之變(二)第一百八十三章佈局伊始(上)第一百三十六章回京之路(中)第八十一章暗潮洶涌(下)第二百六十三章連蒙帶坑(五)第八十七章武庫遺失案(中)第五百二十九章巧取烏骨城(五)第二百九十九章龜茲人的反撲(二)第二百五十二章驚濤駭浪(二)第二百五十章軒然大/波(五)第五百章針鋒相對(二)第一百三十九章是與非(上)第五百三十一章血洗安市城(二)第二百三十七章碧血染黃沙(五)第五百二十一章血色黃昏第五十章巧入神武(四)第四百零七章奇峰突起(中)第六十三章宜將剩勇追窮寇(上)第二十二章憂國不忘發財(中)第一百八十九章廷議之變(下)第九十一章應對的策略(中)第三百九十九章刑部之爭(下)第三百五十六章風雲詭變之莫離的出手第二百零三章儲君立,諸王出(下)第三百四十四章全面對決(上)第三百四十八章禁斷紅山嘴(下)第五百三十二章血洗安市城(三)第五百三十三章血洗安市城(四)第四百四十七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中)第四百四十八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下)第三百六十章風雲詭變之意外的對決(上)第五十六章血戰(三)第四百八十七章一石激起千層浪(五)第三百五十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二)第二百九十三章龜茲攻略(三)第二百一十二章反客爲主(上)第四百章明修棧道(上)第二百一十九章星星峽之戰(五)第四百七十三章圍城血戰(一)第三百五十八章風雲詭變之王見王第一百九十五章虛晃一槍(上)第三百五十九章風雲詭變之終須一戰第一百六十章喋血長安城(一)第三百六十三章清水河會戰(二)第三百八十九章另類的刺史第四百八十二章父子論政第五百五十三章決戰平壤城(三)第二百零一章儲君立,諸王出(上)第二百七十二章塔瓦庫勒湖會戰(三)第六十一章血戰(八)第一百二十二章仙人跳(中)
第三十五章火上澆油(下)第五百四十章半道而擊(上)第一百五十三章朝堂風暴(下)第四百七十章險些失誤第一百九十六章虛晃一槍(下)第四百三十一章絕地反擊(下)第二百九十四章龜茲攻略(四)第四十六章突襲開陽第五百五十三章決戰平壤城(三)第四百六十六章毒蛇的獠牙(三)第二百五十八章國際關係第二百七十六章高恆的機遇第五百二十四章血戰周留城(三)第一百一十六章各自算計(上)第二百八十八章破城之戰(上)第五百二十一章血色黃昏第四百六十七章毒蛇的獠牙(四)第一百四十四章暗潮洶涌(下)第二百四十六章軒然大/波(一)第一百一十一章麻煩的朝議第二百五十六章以進爲退(下)第三百五十三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五)第二十三章憂國不忘發財(下)第二十九章無妄之災(上)第一百九十五章虛晃一槍(上)第四百二十二章混世小魔王第四百五十七章牛欄崗會戰(三)第一百五十二章朝堂風暴(上)第七十章決戰諾真水(六)第一百七十六章決戰皇城之巔(五)第六十二章血戰(九)第五百二十六章巧取烏骨城(一)第五百四十八章京師風雲錄(七)第五百一十章推波助瀾(中)第三百三十七章京師起微瀾(下)第一百四十一章是與非(下)第四百四十九章未慮勝,先慮敗第一百八十章兄與弟第六十九章決戰諾真水(五)第二十九章無妄之災(上)第四百七十七章圍城血戰(五)第五十三章各施奇謀第四百四十七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中)第四百六十四章毒蛇的獠牙(一)第四百二十章誰主沉浮(下)第三百五十三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五)第二百四十九章軒然大/波(四)第三百五十二章京師之倒劉行動(四)第一百五十三章朝堂風暴(下)第一百九十一章長孫世家之變(二)第一百八十三章佈局伊始(上)第一百三十六章回京之路(中)第八十一章暗潮洶涌(下)第二百六十三章連蒙帶坑(五)第八十七章武庫遺失案(中)第五百二十九章巧取烏骨城(五)第二百九十九章龜茲人的反撲(二)第二百五十二章驚濤駭浪(二)第二百五十章軒然大/波(五)第五百章針鋒相對(二)第一百三十九章是與非(上)第五百三十一章血洗安市城(二)第二百三十七章碧血染黃沙(五)第五百二十一章血色黃昏第五十章巧入神武(四)第四百零七章奇峰突起(中)第六十三章宜將剩勇追窮寇(上)第二十二章憂國不忘發財(中)第一百八十九章廷議之變(下)第九十一章應對的策略(中)第三百九十九章刑部之爭(下)第三百五十六章風雲詭變之莫離的出手第二百零三章儲君立,諸王出(下)第三百四十四章全面對決(上)第三百四十八章禁斷紅山嘴(下)第五百三十二章血洗安市城(三)第五百三十三章血洗安市城(四)第四百四十七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中)第四百四十八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下)第三百六十章風雲詭變之意外的對決(上)第五十六章血戰(三)第四百八十七章一石激起千層浪(五)第三百五十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二)第二百九十三章龜茲攻略(三)第二百一十二章反客爲主(上)第四百章明修棧道(上)第二百一十九章星星峽之戰(五)第四百七十三章圍城血戰(一)第三百五十八章風雲詭變之王見王第一百九十五章虛晃一槍(上)第三百五十九章風雲詭變之終須一戰第一百六十章喋血長安城(一)第三百六十三章清水河會戰(二)第三百八十九章另類的刺史第四百八十二章父子論政第五百五十三章決戰平壤城(三)第二百零一章儲君立,諸王出(上)第二百七十二章塔瓦庫勒湖會戰(三)第六十一章血戰(八)第一百二十二章仙人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