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 逆流急

(踏莎行)

切切慧心,輕輕雁翎,那辨得許多天機。

竹高莫知虛與實,自有我意說黃綾。

別時不辭,來時不揖,說高池如眼淚流。

夜長不知天明事,一谷青蒿絕人現。

不過魯承宗與他深交卻是另有一番道理。那是因爲他從祝節高編制好的衆多竹器中看出魯家特有的工法。像做竹傢俱時,祝節高的特別之處是在承重主料邊加暗銷,既防止使用時間長了以後連接部位脫落,又不影響美觀。這點和魯家六工“架樑”中柱樑之間加暗榫的方法是一個道理。還有編好的器物外加編凸出樣式圖案,他使用的引枝錯插手法和魯家“餘方獨刻”的木工雕刻技法非常相似;最重要還有一點,他編出的大六格眼提籃,竹片篾條的排列格局與魯家獨有的“斜插竹籬格”是完全一樣的規律。由此,魯承宗認定這個祝節高是哪處護寶祖輩的後人,就算不是,也肯定有些關係。

但在與祝節高交往幾次後,魯承宗發現祝節高完全就是個不見世面的木訥手藝人。他的竹器手藝是祖傳的,祖上卻沒傳下一絲和魯家有關係的信息和線索,所以對魯承宗許多試探的話他聽了就像遇到天外人一樣茫然。而且據他自己說,從小到大一直都生活在山裡頭,三十多歲了就出過兩次山。這點魯承宗也看得出,他對於外邊的人情世故是懵懂的。

但魯承宗同時又發現祝節高的談吐很是老道,很有些老江湖的味道,而且,這人定力很好,不驚不咋,很難從他神情上琢磨出心裡想什麼。

其實人都有兩面性,像祝節高這樣的一個人,要麼真的是什麼都不知道,淳樸之極,要麼就是連江湖走老了的魯承宗都騙過,城府之深無法揣度。

但從那以後,魯承宗去福建經過千翎山區,都會去看看這位朋友。其他要有人去福建經過那裡,魯承宗也總是讓帶些東西物品給他,因爲山裡的生活比起外面來要艱難許多。

這一趟往那地界去,第一站他們就直奔祝節高居住的小山村。

一條溪流貫穿的山坳,兩邊的山坡上全是竹林,如同一片綠色的海洋。山坡的小道上,三四個壯碩的漢子肩扛着剛砍倒的青竹往下面走。溪流邊一塊圓滾的巨石上坐着個幾個姑娘婆姨。正悠閒自得地抓着一捆捆蔑條在修寬窄剔毛刺。柔軟光滑的蔑條閃爍着油亮的光澤,就如同巨石下“嘩啦啦”流過的溪水一般。一條引水槽架,全是用粗竹劈開爲槽,用細竹交叉爲架,從水澗那裡蜿蜒着開始,一直延伸到竹林深處去了。

“好地方啊,住這裡,俗人都能染上點仙氣。”這句話可能是水油爆這一路說的最正經的句話。

在村口的場子上,魯承宗他們見到了祝節高。雖說是村口,站這裡卻看不到一點山村的外貌,整個村落都被竹林密密地掩蓋着。要不是有人帶着,怎麼都不知道這裡面還有個住着不少人的山村。

祝篾匠正在教幾個小小子編竹玩意,見到魯承宗這些人,並沒有表現出驚訝,也沒有見到遠來朋友的欣喜。不知道是這人太木拙了,還是另有什麼心機。

一隻紅眼八哥從場子上飛過,停在引水的竹槽上喝水。有不專心編竹器的孩子發現了它,召喚其他孩子一窩蜂圍追過去。八哥一抖翅膀又飛到了餘小刺銅船的船頭上。

那是掌教天師的紅眼八哥,送完信後便跟着他們一起走。只是它走的是天路,又是自己尋食,整個路程只露了三四次面,每次在水油爆掌心裡喝完酒就又飛得不見了。

八哥把孩子們都引走了,留下篾匠和魯承宗正好可以不必避諱地聊幾句。

“啊,這麼多人,來我們這窮山惡水的,可是要委屈自己嘛。”話語裡帶着濃重的怪異鄉音,但還能聽懂。語氣中透着十分的淡漠。

“不是,是有事要辦纔來的。”魯承宗似乎已經習慣了祝篾匠的淡漠,也沒有與他多寒暄客套。

“哦,要我幫什麼忙?”話很直接,也讓旁邊的些人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能與別人纔對上一句話後就知道找自己是要幫忙的,這樣的人不會木拙。

“是這樣件事情,我們……”魯承宗話沒說完,篾匠便制止了他。

“不要告訴我你們辦事的目的,我幫你不圖什麼,就爲你當我是朋友,而且你也不是壞人。”這句話雖然語氣還是很平淡,卻讓魯承宗心裡着實感動。

“可你們這事怎麼會辦到這裡來的,我們這兒真沒什麼值當的東西。”這句話讓對周圍景色感嘆不已的人們都覺得言不由衷。

雖然魯承宗心裡想,把那些黃綾偈語之類的事情說給篾匠聽,也不知道他能不能理解。但爲了表示自己對他的信任,還是把篾匠拉到一邊,手指在旁邊引水槽裡蘸了蘸,就着身邊的青石面寫下“火靈繼虛海際假真武真雁翎”這幾個字,並且小聲給篾匠解釋起來。

篾匠明顯沒有認真聽魯承宗的解釋,只是自己打量那些字,並且嘴裡念念叨叨地。

看着篾匠這副神情,魯承宗慢慢放緩了話語直至停住。

等魯承宗不說話了,祝篾匠開口說了:“這裡是不是有兩個字寫錯了?還是記的人聽錯了,和實名兒差點。”

這句話讓所有知道這十二個字意思的人瞪圓了眼睛,怎麼?這其中還有其他意思?

“兄弟,你們幾個去向那些大妹子討些水喝。”“看看周圍有沒有什麼果樹,摘點野果來嚐嚐,要麼挖點竹筍晚上炒着下飯。”“……”

周天師、餘小刺他們把那些不知內情的人都打發了,然後都圍攏到篾匠這裡。

“火靈橋的火靈兩個字倒是對的,那地方全是楓樹,山上又是紅石,水下長滿紅蒿和紫藻,看起來就像全被燃着了似的,所以把這橋叫火靈橋。繼虛河,火靈橋下便是繼虛河,這河常年流淌不枯,卻又尋不到水源,流的是無源之水,所以起這麼個名字。其實估計是與山中暗河連接。”

“海際井在繼虛河下游,離火靈橋有十幾裡的山路,在個小坡腰上,是個天然水潭。潭口雖然只有水缸大小,卻沒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少深。有傳說這是海眼之一,是大海汲取天地之水,使得海不枯竭的途徑,從這裡可以直達到海底龍宮。這井遠遠就能看到,卻很難靠到近前,因爲這坡子在山洪泄道的正中,坡子下部已經被山洪衝成個倒角樽(上面寬大,下部細小),上去的人必須會懸空雙臂攀的技巧。不過我們這山裡的人就算會這技巧也不過去,說是被這井口的陰寒氣一衝,不是生病就是倒黴運。據說還有人當場就被衝落魂魄,掉入井中的。”

第29節 冷熱熬第1節 明我形第22節 脫身去第8節 海糉子第1節 入海流第38節 辨斷絃第28節 殺二道第14節 霍然覺第9節 探沒舟第6節 水迴天第19節 破困逃第16節 難識卿第4節 剪子潮第40節 剎石崩第30節 晨林詭第12節 海飄魂第11節 飄磷骨第1節 氣波動第18節 華陰玉第24節 困空石第1節 氣波動第6節 船影子第8節 三丘土第38節 壑難過第11節 皆狡殺第2節 二老訴第26節 逆流急第7節 盡浮沉第20節 獨步行第16節 至靈地第28節 衝破雪第17節 火行局第25節 三峰迴第26節 壁空壓第9節 蒙目解第28節 啓移塋第20節 千目望第11節 飄磷骨第13節 火欲旺第14節 天罡圍第8節 涅盤殺第37節 難了步第6節 搏冰樑第7節 碎雲天第11節 柳葉落第21節 復虞詐第11節 逼形顯第4節 人蹤無第25節 來去兮第3節 浪峰行第36節 山崩裂第11節 逼形顯第37節 賜我亡第10節 疑初起有關術語的解釋第7節 盡浮沉第28節 殺二道第33節 急奔走第23節 瓦如龜第6節 搏冰樑第4節 人蹤無第27節 垂底穗第21節 奔洪道第13節 水落砂第19節 開兇脈第6節 眉目間第5節 早已覺第11節 難尋規第23節 百歲嬰第36節 日煞兇第28節 殺二道第17節 覓魂掘第31節 地火烈第19節 器更利第13節 水落砂第11節 柳葉落第30節 斯人歸第24節 困空石第23節 馭龍格第12節 碧池紅第19節 破困逃第30節 斯人歸第7節 顛撲道第27節 蒿沒人第31節 破七狸第31節 伏石夢第5節 聲嘹唳第9節 探沒舟第14節 相扶將第21節 意難悟第7節 炸鬼嚎第5節 動阻僧第40節 無影殺第28節 坎漸識第24節 徹骨寒第16節 地驚變第21節 復虞詐第16節 難識卿第35節 又惡阻
第29節 冷熱熬第1節 明我形第22節 脫身去第8節 海糉子第1節 入海流第38節 辨斷絃第28節 殺二道第14節 霍然覺第9節 探沒舟第6節 水迴天第19節 破困逃第16節 難識卿第4節 剪子潮第40節 剎石崩第30節 晨林詭第12節 海飄魂第11節 飄磷骨第1節 氣波動第18節 華陰玉第24節 困空石第1節 氣波動第6節 船影子第8節 三丘土第38節 壑難過第11節 皆狡殺第2節 二老訴第26節 逆流急第7節 盡浮沉第20節 獨步行第16節 至靈地第28節 衝破雪第17節 火行局第25節 三峰迴第26節 壁空壓第9節 蒙目解第28節 啓移塋第20節 千目望第11節 飄磷骨第13節 火欲旺第14節 天罡圍第8節 涅盤殺第37節 難了步第6節 搏冰樑第7節 碎雲天第11節 柳葉落第21節 復虞詐第11節 逼形顯第4節 人蹤無第25節 來去兮第3節 浪峰行第36節 山崩裂第11節 逼形顯第37節 賜我亡第10節 疑初起有關術語的解釋第7節 盡浮沉第28節 殺二道第33節 急奔走第23節 瓦如龜第6節 搏冰樑第4節 人蹤無第27節 垂底穗第21節 奔洪道第13節 水落砂第19節 開兇脈第6節 眉目間第5節 早已覺第11節 難尋規第23節 百歲嬰第36節 日煞兇第28節 殺二道第17節 覓魂掘第31節 地火烈第19節 器更利第13節 水落砂第11節 柳葉落第30節 斯人歸第24節 困空石第23節 馭龍格第12節 碧池紅第19節 破困逃第30節 斯人歸第7節 顛撲道第27節 蒿沒人第31節 破七狸第31節 伏石夢第5節 聲嘹唳第9節 探沒舟第14節 相扶將第21節 意難悟第7節 炸鬼嚎第5節 動阻僧第40節 無影殺第28節 坎漸識第24節 徹骨寒第16節 地驚變第21節 復虞詐第16節 難識卿第35節 又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