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

bookmark

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

南中雖然是屬於益州的一部分,但是出於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儘管大漢在南中設有四郡。

但是真正執掌那四郡軍政的並非是朝廷派去的的官員,而是當地勢力強大的異族豪族。

當然以目前大漢的國力,單單一個異族豪族的力量並不可怕。

但若是整個南中四郡的地方勢力都聯合起來共同反叛,也可拉扯起戰兵上萬。

這種數量的戰兵,對於兵力空虛的益州腹地來說,是很有威脅的。

這便是劉備想先下手爲強的原因。

只是諸葛亮在聽完劉備的話後,沉思一番後便勸諫劉備道:“臣以爲現在不是大舉南征的時機。”

聽到諸葛亮出言勸阻他南征的意圖,劉備有些意外。

他不覺得他能看出來的問題,一向長於戰略的諸葛亮會看不來。

所以劉備問諸葛亮道:“卿有何見解?”

諸葛亮對着劉備一拜後言道:“陛下以爲南中蠻族爲何想反卻不敢反?哪怕是在外敵已然勾連彼等的情況下。”

南中之所以時常有叛亂髮生,除去當地有着錯綜複雜的內因之外,還因爲大漢的敵人時常會派人勾連南中的野心之輩。

這種情況劉備當然知道。

他甚至還知道諸葛亮所言的外敵中,還包括江東的孫權。

聽完諸葛亮的反問後,劉備不假思索的答道:“自然是因爲近年以來,我軍武威煊赫,遂使南中逆民不敢妄動。”

諸葛亮在劉備回答完後,略微點點頭。

接着他又對劉備言道:“因我軍連戰連捷,遂使得南蠻日趨安分。

當然諸南蠻不臣之心久已有之,如陛下所言的那般,他們遲早會反叛。”

“但以當今局勢而言,南蠻短時間不會有所妄動,明面上他們依然會順服陛下。

凡戰者講究師出必有名,南中諸蠻尚未有明確反跡,陛下若突舉大兵伐之,於這一點並不相符。

大漢乃天下正統,況今天下三分,局勢紛擾,這一點就更當更爲注意。”

見諸葛亮以出師無名爲理由阻止自己討伐南中,劉備不置可否。

諸葛亮說的沒錯,師出無名不說其他,就單單對己身的士氣也會有影響。

只是劉備知道諸葛亮乃是個經世致用的大才,他不會單單以這一點反駁自己。

沒有出劉備的意料,諸葛亮接下來就對劉備繼續勸諫道:

“況南中雖號稱異族聚集地,然境內依然有不少益州豪族盤踞。

那衆多益州豪族在當地紮根數百年,無論是在南中,還是在蜀郡都有着非凡的影響力。

若陛下無名義而驟起大兵,會讓好不容易安穩的益州再次動盪。”

見諸葛亮提到這點,劉備的臉色開始變得肅穆起來。

劉備知道諸葛亮是在提醒他什麼。

爲何南中一地的動亂能持續數百年而一直未曾停歇呢?

甚至在東漢國力昌盛時也是如此。

那是因爲南中一地的動亂,他的半獨立性乃是益州全體士族所默許的。

南中的特殊地理優勢,讓他成爲了益州士族的一條退路。

一旦益州士族在益州的中心犯有罪行,他們就可以利用在當地的影響力,從蜀郡逃入南中避難。

儘管這會讓他們的族望受到嚴重的打擊,但至少保證了家族的存續。

而大漢又一直有戴罪立功、存亡斷續的傳統。

只要他們能保證族人的生命,他們的族人中有人後來能立下功勞,或者說通過養望成爲益州的名士,那他們的家族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或許在進入益州之前,劉備還不知道益州士族的這種騷操作,但是當他入主益州後,他可是親眼見過這種操作的。

就例如當初他剛剛入主益州時,益州“一日三驚”時一般。

在那段時間中,他爲嚴正法度加強統治,是殺了不少人。

但是逃去南中的人更多。

而當初他之所以能通過強硬的手段,將益州以最快的速度穩定下來,南中的存在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只要有着一條後路在,士族是不會輕易抱團死磕的。

但若是他在師出無名的情況下,抽劍將益州士族的那條後路斬斷,益州很可能會再次陷入動盪中。

並且那樣的動盪,也許不會如當年一般輕易平定了。

益州目前是劉備的根據地,沒有帝王會不對根據地不穩一事不感到憂心。

諸葛亮見劉備因爲他的話陷入沉思,便繼續言道:

“荊州十數年來一直陷入戰火中,當年的富庶之國早已不見,現在我大漢的國力大多隻靠益州支撐。

而益州近年來亦頻繁損耗國力支撐大戰。

南中諸蠻分散各地,要想徹底討平,我軍兵力當在數萬。

可南中地勢險惡,交通不暢,南征之戰耗時不會短。

以益州目前之國力,是實在無法再支撐陛下長久南征的。

縱使不考慮師出無名這一點,就單單以我大漢的國力,這時大舉出兵南征亦不是上佳之舉。”

諸葛亮在說完這一點後便看着劉備,希望他能認真考慮他的看法。

而劉備在諸葛亮的提醒之下,他對於剛剛心中的想法,已然發生動搖。

諸葛亮說的是對的。

若現在大漢有國力能支撐大舉遠征,他第一時間想的肯定就是北伐,而絕不是南征。

只是雖然諸葛亮說的很有道理,但劉備之所以想南征爲的不是徹底將南中四郡納入他的統治中。

他擔心的是將來他在大舉北伐之時,南中會趁機偷襲益州腹地。

要是這個隱患不消除,劉備始終覺得心裡不踏實。

諸葛亮見劉備還在猶豫,他便上前一步對着劉備問道:“以往每逢陛下外出征伐時,都會留臣鎮守成都。”

“而臣向陛下保證,只要臣在成都一日,勢不會讓南中的動亂影響到陛下的北伐大事。”

諸葛亮的言語之中充滿着強大的自信。

諸葛亮的自信影響到了劉備。

他望着眼前這個十數年來,從未在他面前有所妄言的腹心之臣,眼角之間流露出笑意。

“南中一旦動亂,想來招撫、施恩皆是無用。

兵亂唯有以兵爭鎮壓。

而屆時大漢良將皆會隨我征戰,孔明可是有把握獨自能討平戰亂?”

劉備有這種疑問,是因爲諸葛亮以往雖然也有帶兵過,但他卻極少獨立領軍過。

面對劉備的疑問,諸葛亮立刻拱手答道:“請陛下放心。”

“南中安寧就罷,若南中諸醜膽敢叛我皇漢,跳梁者,雖強必戮!”

當聽到諸葛亮的那句“跳梁者,雖強必戮”之後,劉備頃刻間哈哈大笑起來。

“好。”

大笑之餘地一個字,顯露出劉備對諸葛亮無比的信任。

沒有實際戰績的言語或許在別人那裡是蒼白的,可劉備願意毫無理由地相信他的臥龍。

只因爲十數年來,諸葛亮從未讓他失望過。

當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有了解決辦法後,劉備現在的心情變得極佳。

他拉住諸葛亮的手一同站在高高的臺階上。

這時劉禪已然在劉備與諸葛亮身前的廣闊空地上,駕駛着胯下的駿馬繼續搭弓射靶起來。

劉備看着劉禪那越發熟練的騎射動作,他的眼神中有着毫不掩飾的疼愛。

“我曾聽射君說過:你在許多臣下面前稱讚過太子:智量之籌,甚大增修,過於所望。”

劉備突然地冒出這句話,諸葛亮有些詫異,只是這句話的確是他曾經說過的,所以他便對劉備答道:

“確有此事。”

“若太子真能如你所說一般,那我又復有何憂呢?”

劉備善於識人,他又怎麼不會對自己的兒子瞭解甚深呢?

在劉備看來,劉禪雖然有着長處,但他肯定沒有諸葛亮說的那麼好。

之所以諸葛亮會在臣下面前那麼誇讚劉禪,只是在用個人的威望,爲劉禪增加名望而已。

諸葛亮聽出了劉備話語中的惆悵。

他想說一些話打消劉備的惆悵。

只是他還未說話,劉備卻自顧自地說道:

“太子不愛習武,這一點我是知道的。

我也知道之所以每逢我在宮中的時候,他都會主動在我面前練習習射,是想讓我開心,他不想辜負我的期望。”

“這一點便是太子的長處。對於他的尊親,他是仁孝遵從的。

只是我恰恰擔心的也是這點。”

“我是他的尊親,皇后也是他的尊親,太子遵從我,將來自然也會遵從皇后。

可是我並不信皇后,或者說我不信皇后背後的吳氏一族。

當年吳懿身爲劉璋的姻親,卻能臨陣倒戈降於我。那來日,誰知吳懿又不會如此呢?

畢竟他與益州士族走的太近了。”

諸葛亮默默聽着劉備講述他內心中的隱憂。

身爲一個帝王,劉備心中的隱憂是很多的。

劉備雖是一位仁義之君,但是仁義不代表沒有自己的是非觀。

對於一些有着黑歷史,立場不堅定的大臣,劉備也不會缺少疑慮之心。

隨着許多故人的離去,能夠聽取劉備心中隱憂的人也越來越少。

在劉備的話語之間,他還透露出些許後悔的意味。

當年他娶吳氏,乃是爲了穩定心向劉璋的一衆益州士族。

當時的他心中只想着匡扶漢室,並未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能登臨帝位。

所以當時在他看來,娶與益州士族有衆多利益牽扯的吳懿妹妹爲妻,乃是他身爲一個主君應該做的事。

可是隨着他地位的不斷提高,及至最後登臨帝位之後,劉備卻對當年的舉動有些後悔了。

一個諸侯的正妻,與一個帝王的皇后,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特別當皇后升爲太后之後,她身上所代表的政治意義更是不得了。

在漢代天下間除去帝王能自稱朕外,太后亦可以此爲自稱。

由此可見太后在漢代的政治地位。

儘管並非所有的太后都有臨朝稱制之權。

但是當太后擁有臨朝稱制的事成爲一件政治傳統後,那麼它對政治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十分深遠的。

太后與皇帝,皆是天下臣民的君。

而當這種強大的政治意義,可能會落在心懷不軌的外戚家族上時,劉備心中的擔憂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七十古來稀,他今年已經六十有餘,他還能活幾年?

特別是當關羽離去之後,大受打擊的劉備,心中就對這一點愈發不自信。

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

若是他將來一旦離開這個世間,那麼以劉禪的性格,以劉禪的才能,他顯然不能在這險惡的亂世之中,成爲興復漢室大業的引導者。

而他的身邊,又沒有出自本族的完全可以信得過的宗親。

所以他必須安排輔政大臣,他對心中輔政大臣已經有人選。

但是政治講究的是名義爲先。

若是身處君位的太后有意與他所安排的輔政大臣爭奪大權,那麼大漢未來又會走向何種境地呢?

每當午夜夢迴,劉備心中總是會浮現這個擔憂。

有些事,是該未雨綢繆了。

劉備深吸一口氣,接着對諸葛亮說道:“當初由北方放歸的一衆忠臣,許多人我都已經讓人覈查身份過。”

“一會我會讓人將名單交到你的手中。伱要儘快安排那些人進入益州各郡縣任職。”

諸葛亮知道劉備爲何要這麼做,所以他馬上對着劉備應道:“唯。”

在安排好這一件事後,劉備看向身旁的諸葛亮,他接着諸葛亮言道:“再過一段時間,我會賜予你開府治事之權。”

聽到有意要賜予自己這項代表着人臣無上榮譽的權力,諸葛亮下意識就想拒絕。

數百年以來,唯有三公和大將軍有開府治事的權力。

只是三公的開府早已經成爲虛設,唯有大將軍的開府是真開府。

而大將軍之所以能時常成爲東漢朝政的實際執掌者,除去他掌握着天下兵權之外,還因爲他有着開府治事的權力。

這樣至關重要的權力,諸葛亮沒想到劉備會這麼快賜予他。

可是面對諸葛亮的推辭,劉備的態度卻很堅決。

“你遲早要開府的。”

不開府,你將來怎麼和在當地盤根錯節的那些人鬥呢?

不開府,我的江山將來由誰來守護呢?

這時劉備覺得有些乏了,他便在左右近侍的陪伴下朝着寢殿走去。

在劉備走遠之前,他對着諸葛亮最後留下一句話:“命人告訴子晟,好爲之!”

當這句話傳入諸葛亮的耳中時,他發現劉備的身影已然走遠。

諸葛亮看着劉備離去的身影,他今日第一次感覺到往日中偉岸的身影,開始變得蒼老起來。

時間如白駒過隙,再偉岸的英雄,終究會有老去的一日。

今日是劉備,將來便會是他。

劉備老了可以安排他守護大漢江山。

那將來等他老的時候呢?

會是陛下最後話語中提及的他嗎?

(本章完)

第584章 大才入網 孔明遺憾第2章 當爲班超第127章 糜暘之信 有師西來(4000字!求票,第260章 萬事俱備 糜暘疑惑第七百一十八章 疑兵之計 無名之輩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175章 執政以公 捉拿周羣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364章 利劍在手 可創生機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142章 潛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555章 先震劉封 再殺滿寵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673章 漢皇不豫 傳召百官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15章 糜暘的野望第七百五十二章 令人作嘔 掀案而起第336章 一勝一敗 張溫到來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312章 桃花劍舞 一眼千年第21章 於將軍,你好呀第517章 寧俘不降 三族將夷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518章 憤而降漢 大敵隱現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326章 州泰獻策 孫權惶恐第499章 借場東風 贈你精兵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140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13章 糜暘一計三成第619章 漢軍衝鋒 奮死一搏第517章 寧俘不降 三族將夷第七百五十六章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486章 諸葛回軍 心有靈犀第663章 以人爲本 十萬相隨第175章 執政以公 捉拿周羣第352章 虛報士卒 躍馬鎮場第186章 曹丕壯志 建言稱帝第327章 卑微上貢 私下任務第252章 知人用人 調教魏延第383章 漢帝欣喜 越亂越好第458章 怒掀帥案 再渡漢水番外:亡國之恨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206章 開展度田 當斬則斬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254章 老臣文和 關羽集將第546章 街亭守備 料敵於先第95章 你快死了吧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73章 噫興!噫興!(三更,求追讀)第240章 曹魏國力 長安異動第六百七十八章 糜賊尚在 薦司馬懿第548章 張郃出手 霹靂震空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49章 徐晃,來了(求追讀,求票)訂婚啦第10章 三駁潘濬第七百五十六章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185章 魏國柱石 靈前悲訴第541章 乃父之風 司馬跳腳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459章 萬事俱備 東風自來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637章 天命謂何 去逆就順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294章 糜暘危急 雲長終動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42章 大開八門(求票,求追讀)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508章 草擬遺詔 孫權不屑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322章 又愛又忌 何人鎮宛第354章 領軍抓捕 吳懿驚起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208章 車騎感嘆 曹丕親臨推兩本書第336章 一勝一敗 張溫到來第七百零四章 何時開戰 今日始也第六百九十六章 鷹擊長空 送天將軍第88章 援兵!援兵!(四更求追讀)第529章 伯言掛帥 智分敵勢第286章 當年千里 風起雲涌
第584章 大才入網 孔明遺憾第2章 當爲班超第127章 糜暘之信 有師西來(4000字!求票,第260章 萬事俱備 糜暘疑惑第七百一十八章 疑兵之計 無名之輩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175章 執政以公 捉拿周羣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364章 利劍在手 可創生機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142章 潛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555章 先震劉封 再殺滿寵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673章 漢皇不豫 傳召百官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15章 糜暘的野望第七百五十二章 令人作嘔 掀案而起第336章 一勝一敗 張溫到來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312章 桃花劍舞 一眼千年第21章 於將軍,你好呀第517章 寧俘不降 三族將夷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518章 憤而降漢 大敵隱現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326章 州泰獻策 孫權惶恐第499章 借場東風 贈你精兵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140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13章 糜暘一計三成第619章 漢軍衝鋒 奮死一搏第517章 寧俘不降 三族將夷第七百五十六章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486章 諸葛回軍 心有靈犀第663章 以人爲本 十萬相隨第175章 執政以公 捉拿周羣第352章 虛報士卒 躍馬鎮場第186章 曹丕壯志 建言稱帝第327章 卑微上貢 私下任務第252章 知人用人 調教魏延第383章 漢帝欣喜 越亂越好第458章 怒掀帥案 再渡漢水番外:亡國之恨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206章 開展度田 當斬則斬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254章 老臣文和 關羽集將第546章 街亭守備 料敵於先第95章 你快死了吧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73章 噫興!噫興!(三更,求追讀)第240章 曹魏國力 長安異動第六百七十八章 糜賊尚在 薦司馬懿第548章 張郃出手 霹靂震空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49章 徐晃,來了(求追讀,求票)訂婚啦第10章 三駁潘濬第七百五十六章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185章 魏國柱石 靈前悲訴第541章 乃父之風 司馬跳腳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459章 萬事俱備 東風自來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637章 天命謂何 去逆就順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294章 糜暘危急 雲長終動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42章 大開八門(求票,求追讀)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508章 草擬遺詔 孫權不屑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322章 又愛又忌 何人鎮宛第354章 領軍抓捕 吳懿驚起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208章 車騎感嘆 曹丕親臨推兩本書第336章 一勝一敗 張溫到來第七百零四章 何時開戰 今日始也第六百九十六章 鷹擊長空 送天將軍第88章 援兵!援兵!(四更求追讀)第529章 伯言掛帥 智分敵勢第286章 當年千里 風起雲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