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

劉備是開國之君,當下大漢的朝臣,大多都是劉備的從龍之臣。

再加上劉備在世時,對他的大臣們可謂是至情至性。

故而無論是從公、私兩方面來說,今日參與大朝會的漢臣們都沒理由拒絕爲劉備上廟號。

相反的,他們的態度都是頗爲積極熱衷的。

可今日大朝會的難點不在於,該不該爲劉備上廟號,難點是在於爲劉備上什麼樣的廟號。

在兩漢之際,帝王與臣子大多是要臉的。

要臉的一個重要表現在於,兩漢無論是官方或者民間,對帝王上廟號一事都抱着相當謹慎的態度。

就拿個比方來說——孝景帝在死後並未獲得廟號。

本來按道理來說,論文治,孝景帝有文景之治這等含金量十足的盛世功績打底。

論武功,孝景帝在位時平定七國之亂,有力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併爲後來“一漢當五胡”的盛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孝景帝都可圈可點,完全算的上一位有作爲的帝王。

這要是放在隋唐後面的朝代,孝景帝死後不但能上廟號,上的定然也是“高”,“宣”這類一等一的廟號。

但實際情況就是,孝景帝連最普通的廟號都沒有。

不止孝景帝,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孝武帝,他的廟號也並非是死後就獲得。

孝武帝的“世宗”廟號,是孝宣帝繼位後,爲了標榜自身血脈的正統性,才爲他上的。

從孝景帝及孝武帝的事例可以看出,在西漢帝王獲得廟號是一件多難的事。

當然了隨着皇權的加強,在西漢的後世帝王中,廟號後來的確也出現了濫觴的跡象。

孝宣帝死後獲得中宗的廟號,這一點沒有爭議,作爲將西漢國力推上鼎峰的帝王,他實至名歸。

可元、成、哀這三位逗比,在死後竟然都被上了廟號

只能說一句不要臉。

只是若是這樣的話,反正有先人不要臉了,今漢的大臣當然就可以“順勢而爲”,想出一切好的廟號往劉備身上安。

可惜的是,隨着漢室一位新的要臉的帝王出現,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這位帝王就是漢世祖劉秀。

劉秀在稱帝后,得知元、成、哀三位先帝不要臉的事蹟後,氣的他直接下詔免去了這三位先帝的廟號。

無獨有偶,將劉邦及劉秀封爲偶像的劉備在稱帝后,亦將東漢的孝平帝劉衎、孝和帝劉肇、孝安帝劉祜、孝順帝劉保、孝桓帝劉志五位帝王的廟號給免了去。

這五位帝王就不說有啥功績了,平均都沒活過三十五歲,這樣的帝王都有廟號那不純純搞笑麼。

特別是作爲將漢室帶入深淵的漢桓帝,他的廟號竟然是威宗?

直接把劉備氣笑了。

劉秀與劉備的行爲,無疑都大大再一次維護了廟號在兩漢帝王中的權威性。

可這亦讓今漢的大臣們,有點沒辦法“隨意發揮”了。

畢竟免去五位搞笑帝王廟號的是劉備,他們身爲劉備的心腹之臣,總不可能太過隨意,從而打了劉備的臉吧。

作爲太常,孟光試着提出了爲劉備上“高祖”廟號的建議。

據《孔子家語·廟制》所言: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劉備作爲今漢的開國之君,劉備若上廟號,自然可以稱祖。

可“高”這一廟號,卻並未得到大多數臣子的支持。

與後世人所知不同的是,漢高祖這個廟號,並未在兩漢帝王中用過。

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孝高帝。

稱呼劉邦爲漢高祖的,基本上都是誤稱。

要是從這一點來說,劉備用“高祖”看起來好像也可以。

功高者曰“高”,劉備復興大漢,的確稱得上這個美稱。

可反對者卻有着不一樣的看法。

廟號一事,不單單是爲了稱頌先帝。

廟號講究的還是“蓋棺定論”。

意思就是當下所議的廟號,要符合劉備生前的作爲,不然就是張冠李戴,只會給後世遺留下笑柄。

“高”一字自然是極好的,可“高”的廟號大多用在承繼祖宗基業且王朝鼎盛時的帝王身上。

而劉備不是後繼之君,他所在的時代更是漢室淪喪之際,從這一點來說“高”就不適合劉備了。

在這點的事實之下,“高祖”一稱很快被大多數臣子否決。

而當否決了“高祖”一稱後,有些奇奇怪怪的廟號就開始出現在大殿中。

如佈德執義曰穆,德化肅和曰穆;稱“穆祖”。

如蓄義豐功曰仁,寬信敏惠曰仁;稱“仁祖”。

如溫和聖善曰懿,愛民質淵曰懿;稱“懿祖”。

好傢伙,今日參與大朝會的大臣有多少,糜暘就聽到了多少種各式各樣的廟號。

這也不能怪那些大臣們。

與後世不同的是,兩漢的禮制還處在一個探索的階段,特別是在帝王廟號這方面。

因爲比較稀少,所以根本沒多少案例可以參考。

無法參考,只能自己去摸索開創了。

而在祖前面加上一個美諡,成爲一個帝王專屬的廟號,是兩漢帝王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

例如劉秀的世祖廟號。

其實在從先秦流傳下來的頂尖廟號中,一開始並無“世”這一廟號。

“世”初始與今日衆臣口中所說的,穆、仁、懿都在同一檔次,都是一種常見的美諡。

之所以在後世人心中,“世”之一字會成爲與太、高並列的頂尖廟號,純粹是一般用這廟號的帝王,功績都過於頂呱呱了。

例如孝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

“世”是典型的,字因人而偉大的成例。

而從那些廟號的釋義來說,都不得不說是一等一的美諡,也能在某方面表達出劉備生前的爲人。

但糜暘卻總覺得美中不足。

“中祖”被你們吃了嗎?

望着不斷爭論的衆多大臣,望着默默無語的諸葛亮,糜暘知道是身爲義子的他,爲劉備爭取榮耀的時候了。

隨着糜暘的緩緩起身,殿內嘈雜的討論聲漸漸有着停息的態勢。

而當糜暘輕咳幾聲後,整座大殿立刻陷入了一片安靜之中。

看着糜暘的起身,坐在御座上的劉禪臉上露出興奮的神色。

剛纔第一次以天子身份臨朝的他,快被衆臣激烈的討論聲,給吵得頭快炸了。

劉禪現在只希望糜暘一錘定音,他好早點下朝回去爲他的父皇守靈去。

待殿內恢復安靜之後,糜暘先對着御座上的劉禪微微一拜,然後轉身看向殿內衆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孤以爲,先帝當上“中祖”之尊號!”

身爲軍人的糜暘,語氣很是淳厚,藉助着大殿內特殊的回聲裝置,他的話可以清晰地落入每一位大臣的耳中。

可就是在聽到糜暘的建議後,大殿內的大臣臉上卻紛紛有着別樣的神色。

啊?

這?

有點過了吧?

寂靜,沒有贊成或者反對,大殿內只保持着寂靜的氣氛。不過儘管嘴巴上沒說什麼,但許多大臣臉上的神色,卻清楚的暴露出他們當下內心中的想法。

今日能參加大朝會的大臣,要麼是熟知禮儀的名士,要麼就在昨天晚上惡補過關於廟號的知識。

故而他們對“中祖”這個廟號,又豈會感到陌生呢?

在從先秦流傳下來的廟號中,有三個廟號是最爲至高無上的,這三個廟號便是——太、高、中!

若從單單尊奉劉備的角度來說,糜暘提出的“中祖”廟號自然是極佳的。

但問題是雖說定位一致,可“中祖”的廟號是這三個廟號中,最難獲得的一個。

中是中興的意思。

而當中一字遇上祖後,要想獲得這個廟號,那位帝王要做的事就是:

在祖宗基業淪喪的時候,重新一統天下,再次廣大祖宗基業。

本來按這個要求,漢世祖劉秀是配的上這個廟號的,可劉莊爲了向天下人彰顯世系轉移,並未給他的父親劉秀上這個廟號。

而無論從劉備的志向,還是從他一生中所做的事來說,本來中祖這個廟號,的確是很適合劉備。

想來劉備地下有靈,得知自己能獲得這個廟號,定然也是頗爲欣慰的。

但重點是,劉備生前並未一統天下。

在這點遺憾的情況下,爲劉備上“中祖”的稱號,可就有些名不副實了。

這也是方纔孟光,寧願建議“高祖”而不建議“中祖”的最重要原因。

讓後世人服氣,是今日爲劉備定廟號的一個重要標準。

也正是有着這個標準在,哪怕許多大臣心中都想贊同糜暘的提議,但他們現在明面上都不能發聲。

扭捏又期待,就是當下許多大臣的想法。

當糜暘看到許多大臣那複雜的神色後,就知道了他們的想法。

而糜暘亦不是政治小白了,他自然敢主動提出“中祖”這個廟號,心中定然有着一番說辭。

在沉思了一會後,糜暘先問了在座的大臣一個問題:

“今朝,大漢能統一天下否?”

今朝指的是劉禪在位的時候。

衆大臣看了一眼年輕的劉禪,想到劉禪可能會在位很長一段時間,於是乎在這個關乎政治正確的問題上,沒有人敢說一個不字。

“自然!”

不約而同的贊同聲,響徹在大殿之內。

誰敢不贊同,可以直接拖出去了。

而在得到了滿意的回答後,糜暘接着說出了他支持劉備上“中祖”廟號的緣由:

“祖者,意爲奠基者。

先帝雖不能在生前親手一統天下,然來日一統天下之君乃先帝之子,討伐不臣之將乃先帝一手拔擢。

此與先帝親手一統天下,又有何異?

況今漢室還於舊都,興復之勢已成。

孝武帝時,董公倡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遂方纔有我儒氏一門今日之盛況。

難道那時聖人亦在世否?

可爲何萬千儒家子孫,卻還要將孔子奉爲儒家聖人?

概因儒家興盛之基石,乃孔子一手締造耳!

借古知今,諸位又在遲疑着什麼!”

糜暘的話引起了在座衆臣的深思,漢代的儒士不迂腐,他們是會變通的。

只要糜暘說的有道理,他們並非不能支持。

最重要的是在這時,劉禪來了個完美助攻。

“縱來日朕在位之時,天下重歸一統,朕亦不敢貪父之功,奪父之尊也!”

當劉禪的這句話,成了糜暘勸說的最後一塊拼圖。

劉禪已然明確表達態度,他是不願在死後被稱祖的,那麼一統天下的功勞,最終還不是劉備的嗎?

既然如此,那還猶豫什麼呢?

待劉禪的話音落下之後,方纔還一直不講話的諸葛亮,率先起身對着劉禪拜道:

“陛下聖明!”

隨着諸葛亮支持的聲音傳出,想到對後世人也有交代的衆多大臣,亦紛紛起身對着劉禪拜道:

“大司馬之言,善也!”

至此,劉備“中祖”的廟號算是被徹底定下。

糜暘的臉上,也終於流露出一絲笑容。

漢中祖劉備,聽起來多麼順耳。

而當確定好劉備的廟號後,接下來就是要確定劉備諡號了。

對於這一點,衆臣的情緒就沒方纔那般熱烈了。

畢竟相比於稀有的廟號,諡號是每位帝王的標配。

可不熱烈歸不熱烈,衆臣最終在討論之下,還是爲劉備敲定了兩個極佳的美諡。

昭武!

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德輝內蘊曰昭;

克定禍亂曰武;保大定功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恤民除害曰武;

昭顯德,武彰功。

這兩個諡號放在劉備身上,可謂是十分相配。

至於爲何劉備會擁有兩字諡號,別問。

問就是追慕光武帝劉秀。

別說兩個字美諡了,得虧是有着諸葛亮在,不然糜暘都想直接給劉備來個十八字諡號一條龍套餐。

說到底,糜暘覺得“烈”不錯,又覺得“文”不錯,再看看,覺得“宣”與劉備也很搭。

今日糜暘是有些選擇困難症的。

只是可惜,當世還不是後世那諡號亂來的時代,糜暘的建議被諸葛亮一個眼神給瞪了回去。

不過糜暘在心中暗暗並未氣餒。

等他親手一統天下那日,你看他搞不搞帝王十八字諡號一條龍套餐。

反正就算後世人覺得不要臉,也是說他糜暘不要臉。

沒準還會有後世人因爲他的孝心,反而不覺得他不要臉,而是覺得他至情至性呢。

而當定下劉備的廟號與諡號後,在諸葛亮的詔令下,大漢朝廷正式向天下發布了訃告。

由長安發出的訃告,亦很快送到了孫權與曹叡的手中。

面對劉備的駕崩,這兩位又會採取怎麼樣的行動呢?

三國亂世,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篇章中。

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575章 士載南下 噩耗致暈第311章 三英之名 亦如當年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六百八十八章 藏身廁中 反跡無疑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672章 三杯相敬 極盡暢快第280章 惟賢惟德 孟起拜服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624章 了卻遺憾 天命所歸第521章 燭影佳略 滿堂喝彩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411章 王平爲輔 二蠻呆滯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38章 司馬懿的毒計第342章 虛實相封 伐吳前奏第274章 三英再會 益德妙用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326章 州泰獻策 孫權惶恐第286章 當年千里 風起雲涌第283章 大風已起 劉賈嘆息第582章 勢在必行 暢想成真第七百七十章 蔣濟良謀 當斬則斬第658章 仲父有負 今日當解第473章 三路合圍 爲師必勝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528章 凌視關中 兵起淮南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19章 名爲參軍,其實帥也第七百六十九章 效仿郭開 言出法隨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叡栽倒 田豫擡頭第480章 魏軍應對 逆天改命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635章 懸屍城門 以力勸降第31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二)第168章 割地請和 奉送質子(5000字)第344章 返回南鄭 法邈五問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624章 了卻遺憾 天命所歸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659章 兩宮之爭 山陽在否第487章 鄧艾被訓 魏軍壓城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383章 漢帝欣喜 越亂越好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劉禪求教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訂婚啦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144章 百騎逐虎 割須棄袍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445章 懷疑與自信第6章 此路不通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412章 主動出擊 夜郎自大第446章 攻守易勢 慈不掌兵第291章 第二戰場 以身爲餌第668章 五美諸葛 重啓相國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287章 漢魏對決 樊偃會戰第634章 宛若游龍 驚爲天人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222章 大軍出發 吃人的網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東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第七百一十七章 人心初定 渡口失守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章推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598章 心懷死志 壯哉楊公第七百五十三章 狗腳爛吳 子晟救我第387章 辨壓羣臣 形勢扭轉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172章 恪之心思 鄧芝威脅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299章 以騎逐步 天道有常第7章 懾服徐詳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358章 棄市震懾 馬謖阻奏第531章 明光熠熠 漢胡重沓第508章 草擬遺詔 孫權不屑第七百四十一章 前方後方 吳軍一敗
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575章 士載南下 噩耗致暈第311章 三英之名 亦如當年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六百八十八章 藏身廁中 反跡無疑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672章 三杯相敬 極盡暢快第280章 惟賢惟德 孟起拜服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624章 了卻遺憾 天命所歸第521章 燭影佳略 滿堂喝彩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411章 王平爲輔 二蠻呆滯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38章 司馬懿的毒計第342章 虛實相封 伐吳前奏第274章 三英再會 益德妙用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326章 州泰獻策 孫權惶恐第286章 當年千里 風起雲涌第283章 大風已起 劉賈嘆息第582章 勢在必行 暢想成真第七百七十章 蔣濟良謀 當斬則斬第658章 仲父有負 今日當解第473章 三路合圍 爲師必勝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528章 凌視關中 兵起淮南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19章 名爲參軍,其實帥也第七百六十九章 效仿郭開 言出法隨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叡栽倒 田豫擡頭第480章 魏軍應對 逆天改命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635章 懸屍城門 以力勸降第31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二)第168章 割地請和 奉送質子(5000字)第344章 返回南鄭 法邈五問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624章 了卻遺憾 天命所歸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659章 兩宮之爭 山陽在否第487章 鄧艾被訓 魏軍壓城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383章 漢帝欣喜 越亂越好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劉禪求教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訂婚啦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144章 百騎逐虎 割須棄袍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445章 懷疑與自信第6章 此路不通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412章 主動出擊 夜郎自大第446章 攻守易勢 慈不掌兵第291章 第二戰場 以身爲餌第668章 五美諸葛 重啓相國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287章 漢魏對決 樊偃會戰第634章 宛若游龍 驚爲天人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222章 大軍出發 吃人的網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東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第七百一十七章 人心初定 渡口失守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章推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598章 心懷死志 壯哉楊公第七百五十三章 狗腳爛吳 子晟救我第387章 辨壓羣臣 形勢扭轉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172章 恪之心思 鄧芝威脅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299章 以騎逐步 天道有常第7章 懾服徐詳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358章 棄市震懾 馬謖阻奏第531章 明光熠熠 漢胡重沓第508章 草擬遺詔 孫權不屑第七百四十一章 前方後方 吳軍一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