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寶鈔之爭

天尚沒有亮,數千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忽然出現在平康坊的街頭,他們封鎖坊門、巡查街道、盤查路人,將許多想趁天不亮溜回家的嫖客又嚇回了青樓,整個平康坊瀰漫着緊張的氣氛。

一身戎裝的崔連星率領着數百精銳的軍人疾步前行,平康坊的一名地保引領着他們來到一條深巷。

“將軍,你說的購買綢緞的突厥商人就住在這裡面。”?地保有些膽怯地指了指深巷。

崔連星一揮手,一隊手執鋼弩的士兵立刻翻上牆頭,順着牆頭快速潛行,在離小院還有十步時停了下來。

另有兩百餘士兵執巨盾橫刀,緩步前行,行至大門前停下,等待着下一步的命令,崔連星望着死氣沉沉的大門,他心中隱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他昨晚在東市一連盤查了三家櫃坊,終於發現了那種一模一樣的金錠,查到這是一家蜀錦綢緞行所寄存,他緊接着又找到了綢緞行的掌櫃,得知這是一支突厥人商隊所支付的貨款,東主是一個年輕的突厥女子,他再次返回東市,找到市署署正,終於從市署的繳稅登記簿中找到了這支商隊住在平康坊,這時已是四更時分了,憑着張煥給他的金牌,他最終得到了軍隊的支持。

“上!”崔連星下達了最後的命令。

‘砰!’地一聲巨響,軍士一腳將門踢開,數百名士兵一起涌進衝進了圖蘭的院子,院子裡堆滿了大小箱子,大多敞開,裡面皆是所買的蜀錦吳綾,現場一片雜亂,已經人去屋空。

崔連星大步走進了小院,沉靜的眼中終於忍不住閃過了一絲遺憾,只可惜他還是慢了一步,他仔細地在屋內院中尋找線索,但最後還是一無所獲,對方是一個極爲狡猾的敵人,他所丟棄的東西沒有任何線索,而可能留下線索的東西卻一樣也沒有納下。

崔連星沉吟片刻,他忽然命令手下道:“馬上去找畫師,圖影全城緝拿,提供線索者賞五千貫,隱匿者以叛國罪論處!”

長安城立刻沸騰起來,一隊隊士兵在大街上巡邏,準備隨時接收線索搜查,而城內的突厥人卻人人自危,他們的房東、鄰居紛紛將他們舉報,不停有士兵衝進各大客棧、酒樓搜查,整個長安城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大明宮紫宸殿內也一樣嚴肅緊張,這裡在舉行張煥即位後的第一場廷議,廷議是處理權力僵持的一種方式,當張煥對相國的重大決定有異議時,他不會硃批敕令,沒有皇帝的硃批,相國也不能擅自決定重大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大家坐下面對面的談,把事情講清楚。

今天的廷議便是發行紙幣問題,應該說這是張煥考慮已久之事,唐朝的貨幣是銅錢和絹,前者份量太重、攜帶不便,而後者更是難以保存、流通性不強,早在隴右時就不斷有商人向張煥建議以金銀幣補充銅錢,方案雖好,但終因金銀的產量太小而未被採納。

在他即位後不久,鹽鐵監令楊炎便向他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稅賦改革方案,改丁戶納稅爲按田畝、財產多寡納稅,並實行貨幣納稅,改按田畝納稅可以有效制衡土地兼併,但因影響太大,張煥在皇位沒坐穩之前認爲實施的時機還不成熟。

而實行貨幣納稅阻力就小得多,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在不增加百姓負擔的同時,大幅度提高稅收,簡單地說,就是可以大量減少糧食黴爛以及運輸途中的損耗,而且可以避免實物徵稅過程中的徇私舞弊,比如某地收了一百石糧稅,可最後運抵京城只剩下三四十石,當然,糧食減少的名目繁多,路途損耗、儲藏黴爛等等,十分光面堂皇,但實際上卻肥了一大批地方各級官吏。

但實行貨幣納稅卻有一個問題,就是銅錢不足,由於銅料限制,大唐每年的鑄幣量是二百五十萬貫左右,十年前僅僅是勉強夠流通用,但隨着物價上漲,尤其是米價的上漲,一貫錢還不足買三鬥米,嚴重時鬥米千錢,銅錢明顯背離了價值,這樣許多商人和大戶人家都大量儲存銅錢,使得市面上的銅錢越來越少,很多地方都退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這種情況下,如果再推行以貨幣納稅,那錢貴物賤的嚴重局面必然會產生,將極大傷害農民的利益,所以貨幣問題就成了所有改革的瓶頸,而尋找新貨幣就成了當務之急。

這就是張煥急於推行紙幣的深層原因,他認爲並不複雜,其實就是將飛票小額化、定額化,改名爲寶鈔,爲此,他大量積存金銀,以作爲發行寶鈔的信用抵押,但沒想到在張延賞剛提出發行寶鈔的建議便被相國們斷然拒絕,讓張煥的心裡怎麼能平衡?

參加廷議的官員除了兵部尚書元載在河北處理契丹人之事尚未歸外,其餘六位相國皆出席了廷議,除此之外,還有與財政租稅相關的部寺負責人,新任戶部侍郎劉晏、太府寺卿張延賞、少府監令郭全、鹽鐵監令楊炎、新成立的土地田畝監令裴明遠等等十幾人。

“各位愛卿,朕之所以召開這次廷議,是緣於前兩天太府寺卿張延賞的一道奏摺,關於發行紙幣一事,這個奏摺已經被韓相國所否,理由竟是於制度不符,但朕以爲這個否定的原因是否輕率?朕不敢苟同,此事事關重大,所以朕召集這次廷議重新探討此事。”

說罷,張煥取出張延賞的奏摺遞給了身旁的宦官,宦官又交還相國,請各位傳遞瀏覽,事實上,張煥在昨天便已照會過各個參會的大臣,大家心中都有數,廷議是在偏殿舉行,地方不大,衆人分兩排相向而坐,坐在右首第一位的便是韓滉,他是相制改革後的第一任執政事筆,從他的本意上說,他是極力贊成發展工商業,也是楊炎稅制改革的主要支持者,但他卻堅決反對發行紙幣,他認爲這是貽害子孫的魔鬼,閘門在他手中一開,或許就會埋下大唐的滅亡之根,因此他堅決否定了張延賞的建議,但他也知道這其實是皇上的意思,所以他在奏摺上只批了於制度不符,但沒想到這竟成了皇上揪住不放的把柄,他很清楚今天開廷議的目的,這恐怕就會成爲君相的第一次衝突。

韓滉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一步站了出來,他張煥深施一禮道:“陛下,否定張使君奏摺的是臣,但臣絕不是輕率而爲,事實上,張使君在寫這本奏摺前已經問過臣爲何陛下要蓄積金銀,臣告訴他,這是皇上有發行紙幣的念頭,臣也告訴他發行紙幣的種種弊端,他當場表示願與臣一起反對陛下的紙幣念頭,但臣卻沒想到僅僅隔了兩天,他就上書要求發行紙幣,如此前後判若兩人,着實讓臣疑惑不解。”

韓滉之言頓時引起了一片譁然,他的意思很明顯,張延賞的奏摺是爲討好聖意而上,而發行紙幣的真正作俑者就是皇上本人,雖然這能爲阻止今天廷議的通過搶得先機,但韓滉也會由此惹怒皇上,衆人不由都爲他捏了一把汗。

果然,張煥的臉色頓時陰沉下來,這件事他不想出面,昨天他派宦官已經暗示過張延賞,今天將由張延賞來挑主樑力促此事,但韓滉卻看破他的企圖,一上來便釜底抽薪,打亂了他的部署。

“那韓相國就說說看,這裡面有哪些弊端?”張煥冷冷地說道。

“陛下,臣先問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如果朝廷發行紙幣,那陛下怎麼防止假紙幣的出現?”

“有膽敢造假紙幣者,將滿門抄斬,參與印製假紙幣者也連同死罪,朕會以最嚴峻的律法來威懾造假者。”

韓滉搖了搖頭又道:“嚴刑峻法或許有效,但那隻能威懾對升斗小民,如果是大食、回紇等國印製大唐的紙幣來套購瓷器、綢緞等物呢?甚至他們根本什麼都不買,陛下發行一千萬貫,他們也同樣發行兩千萬貫投到我大唐來,屆時陛下又如何應對這種局面?”

“那朕就責令將作監研製新的印製手段,讓他國無法仿製。”

“陛下,豈不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嗎?”

韓滉見張煥一意孤行,他不由長嘆了一口氣道:“臣反對印製紙幣其實並不僅僅是擔心被人仿冒,也不是擔心百姓不接受,畢竟新事物的出現和推廣都有一個適應過程,朝廷也可以用強制的手段來推行紙幣,也正如陛下所言,發明新的技術來防止假紙幣,臣擔心的不是這個,而是擔心將來,一旦陛下開了這個先例,那以後又如何控制它?”

原本讓張延賞來出面打擂臺,結果竟被韓滉逼得赤膊上陣,丟了面子的張煥心中極爲惱火,在韓滉的步步緊逼下,他幾次要發火都強忍住了,他擺了擺手,極爲不耐煩地道:“朕難道不知發行紙幣的風險嗎?朕大量儲積金銀是做什麼,不就是準備用金銀儲備來做擔保嗎?如果發行紙幣不行,那飛票爲何又能用起來?”

張煥的聲音一步步提高了,他最後逼視着韓滉道:“韓相國,朕登基已經一個月了,對相國們的意見朕都是充分尊重,可你既然知道發行紙幣是朕的想法,那你爲什麼就不能尊重朕一次呢?”

韓滉脖子一硬,亦毫不退讓道:“臣反對印製紙鈔是爲天下百姓着想,這和尊重陛下與否沒有關係,陛下或許能考慮用金銀作擔保,但千百年後陛下的子孫們若沒有金銀而濫發紙幣,以致紙幣氾濫、貽害無窮,陛下能爲今天開這個先河負責任嗎?”

“你莫非是說朕發紙幣的想法是不負責任嗎?”張煥森然地盯着韓滉,眼中閃過了一道殺機。

“是!臣就是這個意思。”韓滉毫不畏懼地昂着頭,鐵骨錚錚。

紫宸殿中一片寂靜,氣氛緊張到了極點,衆人都注視着張煥,唯恐他一拍御案,就此殺了韓滉,張煥的眼神也急劇變化,一時難以下臺,這時,禮部尚書盧杞卻陰陰地冷笑一聲道:“韓尚書,你以千百年後未知的事情來反對陛下也就罷了,但你卻不守君臣之禮,悍然以下犯上,你眼裡還有陛下嗎?”

‘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盧杞的身上,驚訝、不解、輕蔑、憤怒,盧杞在此時落井下石,抽掉了皇上的臺階,分明是要置韓滉於死地。

韓滉慢慢摘掉了頭上的烏紗帽和腰間的紫金魚袋,緩緩道:“陛下,發行紙幣一事恕臣不能答應,若陛下一意孤行,臣請辭相國,任陛下處置。”

坐在下首的崔寓也站了起來,他同樣摘下了烏紗帽和紫金魚袋,昂聲道:“即使中書省和陛下通過了發行紙幣,臣的門下省也一樣駁回,臣也請辭門下侍郎,回鄉種田。”

這時,張煥已經慢慢冷靜下來,韓滉的強硬也終於讓他意識到自己在這件事上有些急於求成了,他瞥了盧杞一眼,便微微嘆了一口氣對韓滉道:“這件事或許是朕有失考慮,朕向你致歉,還有崔侍郎,朕也不同意你的請辭,請收回吧!”

“陛下!”韓滉無比激動的跪了下來,他想說什麼,卻又萬語千言不知該怎麼表達,半晌,他才哽咽道:“?陛下之恩,臣銘刻於心。”

“韓愛卿不必客氣,你是爲國事堅持,朕豈會真的怪罪於你。”

張煥意興蕭瑟地擺了擺手,準備要結束廷議了,忽然,大殿的後面有人道:“陛下,臣有一個兩全的方案!”

大殿裡所有人的眼睛都向後看去,只見最後的末位上站起一人,卻是新任的土地田畝監令裴明遠,他在出席這次廷議的朝臣中資歷最淺,故只能坐在最後,他慢慢走到前面,向張煥深施一禮,“陛下,臣建議用銀幣來替代陛下紙幣方案。”

他剛說完,旁邊的幾個人都笑了起來,韓滉暗暗嘆了一口氣,但還是感激地對他笑了笑道:“明遠可能不知,我大唐白銀的儲量和產量都實在有限,數量不足,難以流通成爲錢幣。”

但張煥的眼睛卻亮了起來,他猛地想起裴明遠對他說過的一件事,連忙道:“衆愛卿先不要急着下結論,聽明遠說下去。”

裴明遠微微一笑,便對衆人道:“我從大食返回時,聽碎葉都督曹漢臣說過一件事,數年前葛邏祿人曾經在碎葉以南緊靠蔥嶺的烏滸河流域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銀礦帶,但葛邏祿人卻不會開採煉礦,而且不僅是在烏滸河流域,在碎葉河附近也有不少銀礦和金礦,曹都督已開始命數萬大食戰俘在碎葉附近小規模開採銀礦,臣路過碎葉時曹都督已經煉製了三十萬兩銀,只是路途遙遠,運到長安不便。”

裴明遠的話在大殿裡激起了極大的反響,大唐內地金銀不足,但並不等於別的地方就沒有,尤其是蔥嶺以西自古就盛產黃金,大殿裡僅僅寥寥十幾人,但議論聲卻雜亂成一片,尤其是鹽鐵監令楊炎格外激動,如果錢幣問題能解決,那他稅制改革的第一步就能推行下去,不等他出列表示支持,更加性急的韓滉卻已經搶先一步對張煥施禮道:“陛下,臣請少府監立即派人赴碎葉勘察礦藏。”

“臣反對!”盧杞尖細的聲音猶如一盆冷水,將整個大殿內的熱切一下子撲滅了,大殿裡陡然安靜下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盧愛卿爲何要反對此事?”張煥面無表情地問道,剛纔盧杞對韓滉落井下石的一幕讓張煥有點警惕起來,自己的幾個重臣之間原來也藏有很深的矛盾。

“臣並不是反對金銀同列錢幣,臣是反對取西域之銀,不僅是路途遙遠,將西域之銀運到中原需要極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我大唐在蔥嶺以西僅碎葉一塊飛地,其餘土地還實際控制在大食人手中,開發碎葉和烏滸河之銀,又該如何應對大食可能的攔截?一旦衝突事起,必然給大食開戰的理由,現在我大唐剛剛由亂入治,正是該韜光養晦之時,與大食的戰爭又豈是我們能承受得起?”

“盧尚書爲何要這般沒有骨氣。”

一直保持沉默的裴佑走了出來,他輕蔑地瞥了一眼盧杞道:“昔太宗皇帝即位,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太宗皇帝尚能北戰突厥、西取安西,使我大唐再無邊患之憂,現我大唐雖是由亂入治,但也不能聞噎廢食,不思進取,蔥嶺以西曆來都是我大唐的領土,我們怎能以韜光養晦爲藉口,眼睜睜地看大食徹底佔領蔥嶺以西,況且金銀乃是一國的戰略物資,事關我大唐強盛,爲此,我們更不能守着金山銀山而無買米之錢。”

說罷,裴佑轉身向張煥奏道:“陛下,臣等認爲此事事關重大,應提升爲整個大唐的戰略高度,碎葉的地位也要提高,同時要加派重兵駐防。”

張煥點了點頭,“裴愛卿所言深合朕意,大食並不會因我們韜光養晦就放過我們,該打的仗,我們就得迎頭而上。”

他見盧杞還有反對之意,便一擺手止住了他,這一次,張煥用不容商量的語氣斷然道:“此事事關重大,不僅要遇到蔥嶺以西的領土歸屬問題,還有駐軍、勞工、開採、冶煉、運輸等等一系列大事都會涉及,必須要全盤考慮,需要一位德高望重,且能力出衆的人來全權協調此事。”

他的目光一一掃過衆人,最後落在了張破天的身上,他沉聲命道:“刑部張尚書。”

張破天萬萬沒想到皇上會看中自己,他心中一陣發慌,連忙站起來道:“臣在!”

“朕就命你全權負責協調此事,如果此事能成功,朕就答應各位愛卿,徹底放棄紙幣的方案。”

張破天深感肩上責任重大,他毅然躬身答道:“臣決不辜負陛下的重託!”

廷議結束了,衆人各自散去,張煥也回到了御書房,他坐在御案前,出神地注視着案上一枚黃澄澄的開元通寶金幣,這枚金幣是天寶初年鑄造,這一枚金幣可抵一貫銅錢,只因黃金稀少沒有大規模鑄造流通,如果西域的銀礦真能得到大量開採,那麼同樣的一枚銀幣就能價值一百文錢,這樣一來,制約大唐各項改革的瓶頸也就霍然貫通,原本二十年才能達到的目標,或許五年、十年就能完成。

張煥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他的頭枕着手慢慢躺下,出神地望着屋頂,今天的廷議本是討論紙幣發行,卻沒想到竟得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放棄紙幣而採用金銀爲幣,而且不僅僅是改用金銀那麼簡單,取碎葉和烏滸河之銀也就意味着暫停的安西戰略又將重新啓動。

張煥慢慢閉上了眼睛,他彷彿又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安西之戰.

第71章 射胡月(四)第310章 回紇劇變第370章 舊愛新歡第316章 安西戰略(六)第197章 事關重大(中)第365章 大唐變天(上)第152章 鳳翔訴情第236章 回紇來使第24章 同船渡第216章 四大家族第60章 殘月如血第171章 殺雞儆猴第2章 揮琵琶(上)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276章 朱泚之死第46章 大唐帝第238章 虛晃一槍第71章 射胡月(四)第239章 三方角力第281章 指點迷津第102章 爭奪家主(四)第94章 綾綺殿第374章 江淮風雲(上)第378章 江淮風雲(五)第414章 筆筒案(二)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117章 皇后的決定第228章 厲兵秣馬(一)第233章 厲兵秣馬(六)第137章 帳篷春色(上)第402章 明遠薦賢第386章 最後的較量(中)第208章 格局之變(五)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23章 遇渭河第408章 酒樓偶遇第70章 射胡月(三)第178章 烏鞘嶺的烽火第335章 再返長安第370章 舊愛新歡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290章 漕運之爭(中)第143章 雪夜下涼州(下)第226章 絕地反擊(中)第208章 格局之變(五)第357章 慶功之死(上)第380章 江淮風雲(七)第254章 連環效應第328章 安西戰略(十八)第145章 杜梅之策第413章 筆筒案(一)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14章 佔領阿圖木鎮第111章 馬球謀士第29章 立奇功(下)第82章 憶往事第380章 江淮風雲(七)第7章 林芝堂(下)第23章 碎葉風雲(四)第27章 碎葉風雲(八)第104章 爭奪家主(六)第89章 鬼推磨第230章 厲兵秣馬(三)第96章 崔小芙(下)第273章 三線作戰第309章 天降奇兵第178章 烏鞘嶺的烽火第87章 長孫家(上)第29章 立奇功(下)第260章 重建張家(上)第198章 事關重大(下)第229章 厲兵秣馬(二)第160章 兩日風雲(二)第50章 重返巴格達.第79章 計中計第67章 驚天變第356章 兩處佈局第96章 崔小芙(下)第6章 林芝堂(上)第385章 最後的較量(上)第374章 江淮風雲(上)第104章 爭奪家主(六)第356章 兩處佈局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221章 吐蕃名將第299章 葛邏祿人第349章 局勢迷離(下)第196章 事關重大(上)第157章 崔小芙召見(下)第327章 安西戰略(十七)第405章 夢月老人第235章 厲兵秣馬(八)第212章 奴隸風波第37章 碎葉風雲(十八)第375章 江淮風雲(中)第43章 意外發現.第239章 三方角力第376章 江淮風雲(三)第56章 新朋友第208章 格局之變(五)
第71章 射胡月(四)第310章 回紇劇變第370章 舊愛新歡第316章 安西戰略(六)第197章 事關重大(中)第365章 大唐變天(上)第152章 鳳翔訴情第236章 回紇來使第24章 同船渡第216章 四大家族第60章 殘月如血第171章 殺雞儆猴第2章 揮琵琶(上)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276章 朱泚之死第46章 大唐帝第238章 虛晃一槍第71章 射胡月(四)第239章 三方角力第281章 指點迷津第102章 爭奪家主(四)第94章 綾綺殿第374章 江淮風雲(上)第378章 江淮風雲(五)第414章 筆筒案(二)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117章 皇后的決定第228章 厲兵秣馬(一)第233章 厲兵秣馬(六)第137章 帳篷春色(上)第402章 明遠薦賢第386章 最後的較量(中)第208章 格局之變(五)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23章 遇渭河第408章 酒樓偶遇第70章 射胡月(三)第178章 烏鞘嶺的烽火第335章 再返長安第370章 舊愛新歡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290章 漕運之爭(中)第143章 雪夜下涼州(下)第226章 絕地反擊(中)第208章 格局之變(五)第357章 慶功之死(上)第380章 江淮風雲(七)第254章 連環效應第328章 安西戰略(十八)第145章 杜梅之策第413章 筆筒案(一)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14章 佔領阿圖木鎮第111章 馬球謀士第29章 立奇功(下)第82章 憶往事第380章 江淮風雲(七)第7章 林芝堂(下)第23章 碎葉風雲(四)第27章 碎葉風雲(八)第104章 爭奪家主(六)第89章 鬼推磨第230章 厲兵秣馬(三)第96章 崔小芙(下)第273章 三線作戰第309章 天降奇兵第178章 烏鞘嶺的烽火第87章 長孫家(上)第29章 立奇功(下)第260章 重建張家(上)第198章 事關重大(下)第229章 厲兵秣馬(二)第160章 兩日風雲(二)第50章 重返巴格達.第79章 計中計第67章 驚天變第356章 兩處佈局第96章 崔小芙(下)第6章 林芝堂(上)第385章 最後的較量(上)第374章 江淮風雲(上)第104章 爭奪家主(六)第356章 兩處佈局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221章 吐蕃名將第299章 葛邏祿人第349章 局勢迷離(下)第196章 事關重大(上)第157章 崔小芙召見(下)第327章 安西戰略(十七)第405章 夢月老人第235章 厲兵秣馬(八)第212章 奴隸風波第37章 碎葉風雲(十八)第375章 江淮風雲(中)第43章 意外發現.第239章 三方角力第376章 江淮風雲(三)第56章 新朋友第208章 格局之變(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