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曹文詔真猛而是敵人太弱,約等於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邊軍打老百姓,打勝仗不足爲奇。
崇禎七年八月,曹文詔帶着打流寇戰無不勝的人馬在大同跟建奴幹了一場,這才知道了自己的斤兩,最後的結果是被後金軍以少打多,打得損兵折將縮進城池再也不敢戰。
漢人在崇禎末年損失人口高達八成,由後世學者估算的一億五千萬下降到了滿清入關後的兩三千萬。
在死亡率八成的惡劣情況下,誰能保證自己躲得過去?
黃漢留下寧遠五千汰兵轉爲衛所軍屯田,每個人分給他們五十畝麥田耕種。
在他們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每一個人給銀六錢給雜糧五斗,現在就開始準備春耕。
如果他們在內地有家小又願意來關外屯墾,可以上報給鎮撫官,屆時“紅旗軍”會聯絡四方快運免費並且提供一路上的食宿花費,接他們來關外團圓。
良田哪裡來?這就是黃漢下手控制寧遠的真實目的,因爲黃漢懂得地理,遼西走廊緊靠連綿不絕的燕山山脈,水資源豐富,太多河流橫穿遼西走廊流入遼海。
遼西走廊分佈着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河套土地肥沃還是長日照地區,更加適合農作物生長、小流域治理。
修建了中小型水庫保證能夠蓄得住水,完全能夠應對三十年一遇的旱情,修通了溝渠在澇災來臨之時又能夠利用落差快速排水。
擁有了旱澇保收的糧食產區,擁有了寧遠到山海關之間的三百餘萬畝無主良田能夠養軍民百萬,在糧食危機的明末亂世太重要了。
黃漢的下一步計劃就會謀求控制山海關,接下來山海關到撫寧衛、開平鎮之間的大量良田又能夠較好地掌握,即便不能全部拿下,搞一兩成也有幾百萬畝之多。
估摸着今年春天接家小來關外屯墾的現象少之甚少,到了秋天就會截然不同。
因爲不見兔子不撒鷹是精明漢人的通病,那時他們會獲得收成,得到了糧食和銀子,會產生出帶上家小吃飽肚子的心思。
這些老弱之兵絕大多數在營伍裡也是被欺負的存在,名義上月餉是一兩左右銀子,真的到手的數目不可能超過五錢。
就這樣還經常一欠就是半年,現在每個月實發六錢銀子五斗雜糧,大部分人心滿意足。
這些糧餉也足以維持兩三個人飽食,混些野菜、樹皮讓四五個人不捱餓也能夠做到,畢竟六錢銀子可以買二百斤甘薯幹。
寧遠城裡的老百姓有一半是駐軍的家屬,一部分是失去家園逃來的遼民,還有些就是內地衛所派來服役的班軍,這些人退化得跟農民差不離。
屯墾能不能成功沒有人能夠預知,靠這個時代軍民的自覺性乃是笑話,三年內採取強制手段勢在必行,已經在關外的軍民一個人也不放歸是原則。
班軍、老百姓,黃漢同樣採取每一個有丁口的家庭給田五十畝的辦法進行軍屯,願意接家小來的免費,想回家的先完成三年屯墾看勞動表現。
劉在旗的宣傳隊也擴軍了,如今有了一個百總,他現在擁有正八品贊畫的文官品級領宣傳隊百總,麾下兩個總旗官得到了正九品主簿文職。
大明官場文武殊途,能夠得到朝廷承認的文官品級使得劉在旗有了一步登天的成就感,他親自帶了一個總旗宣傳隊員來到寧遠宣傳軍屯的必要性和給予屯民創造的條件。
宣傳隊還有一個總旗留在金州,一大半人的任務是充當學習班的老師。
想必有了幾十個童生、秀才天天跟那些將領磨嘴皮,起到的效果一定不錯,最起碼這些人離開學習班後肯定再也不想回頭聽他們嘮叨。
剛剛開始頒佈屯墾的法令基本上沒有軍民敢搭腔,因爲建奴不時就會來寧遠轉一轉,辛辛苦苦種出來的麥子都有可能等不到收穫就便宜了建奴。
爲了打消軍民的後顧之憂,宣傳隊把黃漢的應對辦法廣泛宣傳。
寧遠西到山海關北這片廣袤的地盤皆可挑選地肥水美之地屯墾,“紅旗軍”保證所有屯墾軍民的收成。
如果屯田被建奴毀了,每毀一畝田“紅旗軍”賠償麥子五斗,如果屯民被建奴殺了,不分老幼婦孺,每一個人都會得到“紅旗軍”三十兩銀子的賠償。
軍民所種的田畝以一丁五十畝定額,收成“紅旗軍”和軍民各得一半,在屯墾期,所有屯民家庭的男丁都可以享受每個月六錢銀子五斗雜糧的衛所軍待遇。
屯民也需要參加紅旗軍組織的水利工程、防禦工程建設,參加集體工程之時無需自帶伙食,所有人都會得到定量供應的食物,幹活賣力者給賞錢,偷奸耍滑者扣伙食的定量、情節嚴重者鞭撻。
宣傳隊解釋了什麼叫做扣伙食的定量,“紅旗軍”組織勞動力做體力活,人人都能夠吃早、中、晚三餐,被認定偷奸耍滑的人晚飯沒得吃,屢教不改纔會挨鞭子。
宣傳畢竟是停留在口頭上,許多人將信將疑,接下來就沒有人不相信了,因爲“紅旗軍”真的發下了白花花的銀子、黃燦燦黍米,只不過要拿到手六錢銀子和五斗雜糧必須建立戶籍。
無丁不成戶,於是乎許多被裁汰的老卒跟失去了男人的家庭重新結合,漸漸的女人很明顯不夠男丁成家。
宣傳隊緊急動員了從復州、金州解救的婦女兩三千來到寧遠跟老卒配對,這些女人絕大多數是建奴的玩物,能夠得到做人妻的機會都很珍惜,也少有人挑肥揀瘦。
畢竟這個時代婚姻自主者不多,基本上是父母做主,“紅旗軍”會保護所有解救的女人,也是成千上萬可憐女子的孃家人。
如果誰遭遇家暴可以跟負責幫扶的“紅旗軍”少年學兵傾訴、也可以找宣傳隊員、鎮撫官做主,屆時施暴的男人會被教育,情節嚴重的完全有可能判處男人勞改,判女人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