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煌言不知道的是,在他離開江西之後,十月霜降,江西的士兵們幫着種下了越冬的小麥之後,便開始了集結。整個江西原來的士兵、新募的軍隊,即便蕭冰帶着五萬大軍進入了湖廣以後,還有着二十多萬軍隊,分駐在各府,其中以南昌和九江兩府駐軍最多。
各部的官兵接到的都是集中操練的命令,麥子種上以後,整個冬天都是農閒季節,進行大規模的操練也很正常,不過在有心人的眼裡,肯定有重要的事情要發生,畢竟齊王陳越不可能半年的時間不做任何動作,就是不知道這次的目標是誰?
南京,張煌言放棄恩科改考武備學院的事情傳了出去,引得士林衆人紛紛側目。
張煌言身爲浙江舉子,同窗同年甚多,當即便有無數的人前來規勸,奈何張煌言吃了秤錘鐵了心根本不聽人勸,只能嘆氣離去。
武備學院的事情由大都督府全權負責,自從陳越開府以後也沒閒着,仿平南侯幕府的先例,在大都督府建立諸司,楊正平、錢楓林等東番島上諸心腹都召回了南京,現在東番島只留陳默坐鎮,輔以一幫官員佐吏。
東番島兵力還有一萬多,又有平南棱堡堅城,以及數十艘三桅福船,安全方面不成問題,現在島上移民二十萬餘人,一半是山東移民,一半是舟山漁民以及從福建過去的閩南人。而東番島又施行的是全民皆兵,是要適齡男子一年必須參加三個月的軍訓,動員起來再召集兩三萬軍隊不成問題。現在陳越封王官職大都督掌管大明軍隊,陳越借鄭芝龍個膽子也不敢明着挑釁,東番的安全方面並不擔心。
原本陳越對崇禎和朝廷失望之餘打着開拓海外的主意,沒想到離開不久大明便出了這麼多的事情,不得不回來帶兵。而封王當大都督更是意料之外的事,不過既然做到了現在的位置,陳越的目光只能首先放在國內,等到平定大明之後再以舉國之力開拓海外不遲。
被陳越召回來的不僅錢楓林楊正平等人,出了造船作坊以外的整個軍械司工坊也都搬了回來。舟山東番地理偏僻,原料物質供應不足嚴重影響了軍械的產量。既然現在陳越掌握了南京,當然要把工坊設在南京了,以爲不論是原料還是人工都要比舟山東番方便百倍。而陳越更是打算在原來軍械司的基礎上,整合南京原有的工坊,把規模迅速擴充,大規模生產,以裝備越來越多的軍隊。
五月陳越進入南京以後,七月份舟山和東番的人和物質便陸續撤到南京,現在工坊早就建設好,正在加班加點的生產,軍械司潘學忠、陳於階、韃官安東尼等人忙的不可開交。
而楊正平被陳越上奏朝廷加了左都督的官階,在大都府任戰訓司司長,和參謀司司長錢楓林一起負責武備學院的籌備事宜,當初平南軍幕府成立以後,新軍的招募訓練一事便是由楊正平和錢楓林負責,做這樣的事他們得心應手。
而隨着一起來到南京的還有一船重要的貨物,那便是二十多萬斤蔗糖!到了南京一經投入市場便引起了轟動,南京百信爭向搶購。
蔗糖,是東番剛剛興起的產業。在荷蘭人佔據東番時便有福建的移民種甘蔗熬糖,而陳越收復了東番島之後,在官府的扶持下東番的製糖業迅速發展起來。
整個東番島幾百萬畝的良田,除了留出必要的種糧食的地以外,剩下的大部分都種植了甘蔗。而在官府的扶持下設立了十多處製糖工坊,軍械司發明改良出了壓榨熬湯的一整套工藝,使得蔗糖的規模產量是過去的十倍以上。
不管什麼年代,甜食都是很多人的最愛,明朝自然是有蔗糖的,不過規模不是很大,導致糖的價格昂貴,甚至比食鹽還貴,普通百姓人家根本吃不起。而東番蔗糖的價格和食鹽相差不多,只要稍微富裕的中等之家都成吃得起。
而南京城的有錢人之多在整個大明也能數到前三,一船蔗糖到了南京沒有費多大功夫便悉數銷售出去。賺取的銀子竟達數萬兩之多!可以想象,隨着製糖業的逐漸擴大,以後的利潤還會越來越多。而東番島是陳越的藩國領地,出產的一切收益都會進入他的私人腰包。
當然陳越現在是不缺錢的,從張獻忠那裡繳獲的銀子花了這麼久依然還剩下三百多萬兩銀子。而且現在他控制了大明朝廷,很多開銷都可由朝廷由戶部負責。
說了這麼多扯的有點遠,言歸正傳。
張煌言放棄恩科報名武備學院的事情陳越自然聽說了,張煌言,張蒼水,西湖三傑之一,和鄭成功一起撐起了南明東南的半壁江山,另一個時空對於他的大名,陳越自然是如雷貫耳。沒想到張煌言竟然主動報考武備學院,落入了自己囊中!
閻應元,張煌言,還有名義上歸自己指揮的鄭森,明末這些英雄現在大部分都已經在自己囊中,這讓陳越也禁不住有些得意。
現在,明末最有名的將領中唯一不在自己屬下的就剩李定國了吧,想想自己剛剛殺了張獻忠擊敗了大西軍,想讓李定國歸降自己恐怕不可能,陳越不由得嘆了口氣。
不過也沒辦法,陳越自認是個普通人,沒有那種王八之氣一發衆英雄紛紛來投的霸氣。而且對於張煌言,陳越激動過後,便也很快放在一邊了。因爲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
當然武備學院的事情也很重要,它關係着大明軍隊未來的正規化戰鬥力。不過武備學院事情籌劃了已經很久,學院內學科的設定,教材的編制,乃至教官教諭的選用都基本結束,現在有錢楓林和楊正平負責此事,下面便是報名學員的考試,也都有專人負責。陳越並不用花費太多精力。
真正讓陳越費心的是,接下來大明的戰略問題。
ps:推薦一本書《貞觀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