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

留法勤工儉學會的會員中,以工求學者爲實行會員,贊成以工求學,欲爲出力者爲贊助會員。會員最多時達千餘人。留法勤工儉學會的工作,對推動華工教育的開展和吸引一批農村青年赴法勤工儉學起了很大作用。

蔡元培曾讚揚說:“由此,勤於工作而儉以求學主義,益確實而昭彰矣。”

爲推動勤工儉學活動和加強旅法華工教育,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積極投身於勤工儉學會的活動,依託豆腐廠、地浹泊人造絲廠等實體,積極的爲勤工儉學會活動創造條件。

勤工儉學會印行的“勤工儉學傳”月發行數十份。用中法兩種文字介紹富蘭克林、盧梭、傅來爾等名人勤奮學習的事蹟。鼓勵華工勤工儉學,並長期堅持。

蔡元培曾爲“勤工儉學傳”第一冊作序,讚揚其“華法對照,俾讀者與修養德行之餘,兼得研尋文字之益,是勤工儉學之本義,昭然揭日月而行,而不致有岐”。

留法勤工儉學活動在以後的中國,是個有重大影響的事。

1917年初,回國後的蔡元培與吳玉章等人,曾成立了北京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先後在河北蠡縣布里村(今屬高陽縣)、保定、北京、長辛店、成都、重慶、上海、廣州、長沙、濟南、天津、武漢等地,開辦留法預備學校或各種留法預備班,並在上海、四川、廣東、江西等省市建立華法教育會分會。

在李.大.釗、周.恩.來、蔡和森、趙世炎等人倡導和推動下,1919年至1920年,共組織了17屆、來自全國18個省的1600多名勤工儉學生,分20批先後到達法國。一大批中國的進步青年,由此對西方社會的人文思想和科學技術有了更多瞭解,對中國社會的落後、愚昧狀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全國各地青年赴法勤工儉學的,以四川、湖南的爲最多。在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中間,由蔡和森、王若飛、向警予等發起組織“工學互助社”,宣傳馬.克.思主義,其成員由四十多人發展到三百多人。

衆所周知,留法勤工儉學活動,曾造就出 如朱老總,小.平、陳毅等一批新中國的開國元勳。對此,蔡元培功不可沒,當然,這爲後話。

我們還是來說此時身在法國的蔡元培。

在參與留法勤工儉學會活動的同時,他還與吳稚暉、李石曾、汪精衛等人在法國正式組建了世界社,使這一發起籌備四年之久的同人團體,終於落到了實處。列名發起的還有張靜江(張人傑)、褚民誼、譚熙鴻、陳璧君等。

世界社致力於出版書報,向中國人宣介西方學術文化。

由蔡元培起草的《世界社意趣》言道:“同人就學異國,感觸較多,欲從各方面爲促進教育之準備,愛有世界社之組織。”

該社成立後,因把編譯圖書做爲主業,因此也該社也被稱爲“世界編輯社”。

譚熙鴻(1891-1956),號仲逵,江蘇吳縣人,長於上海。他14歲考進上海電報局當練習生,16歲轉正任報務員,因拍電報關係認識了蔡元培。蔡見他爲人穩重,辦事認真負責,有愛國心,遂發展他爲同盟會會員。

褚民誼(1884-1946),字重行,浙江省湖州市人,生於一個士大夫世家。父親褚吉田是一位名醫。褚民誼早年學舊學,後來學習英語及理科知識。

1903年,東渡日本求學,入日本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思想傾向革命。1906年隨同鄉張靜江赴法國,抵巴黎後,與吳稚暉、李石曾等創辦中國印書局,發行《新世紀月刊》和《世界畫報》等,宣傳反清革命。

1911年11月,褚民誼回到辛亥革命後由革命派掌握的上海。經黃興介紹,結識了汪精衛、陳璧君夫婦,隨後同陳璧君的義妹陳舜貞結婚,遂成了汪精衛的連襟。

1912年4月,就任中國同盟會本部駐上海機關部總務長。後來,同盟會等團體改組爲國民黨,赴歐留學比利時,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學習。

1915年春,回滬倒袁,9月三度赴歐。

1920年,他和吳敬恆、李石曾創建巴黎中法大學,任副校長。同年,他赴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醫學。1924年,獲得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24年末,褚民誼回國,在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內從事教育工作,歷任廣東大學教授、代理校長,兼任廣東醫學院院長。

1926年1月,褚民誼在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不久又升任中央執行委員。

1939年5月,他被秘密訪問上海的汪精衛拉攏,參與建立親日政府的活動,遂成爲汪僞政府核心人物之一。

940年3月,南京汪僞國民政府成立,褚民誼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

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逮捕,1946年被執行槍決。

張靜江(1877年9月19日—1950年9月3日),譜名增澄,又名人傑,字靜江,別署飲光,晚年又號臥禪,浙江烏程(今浙江南潯)人, 中國近代政治家,與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並稱爲“國民黨四大元老”。

張靜江出身江南絲商巨賈之家,早年因病成跛足,人稱“張蹺腳”。 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在結識中.山先生後便開始對其給予經濟上的支持,中.山先生稱他爲“革命聖人”。後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其主持建設委員會工作,蔣介石稱他爲“革命導師”。

在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張靜江爲主席團成員,並當選中.央執行委員。 在中.山先生逝世後召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又當選爲中.央監察委員。

蔣.介.石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推舉張靜江爲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晚年逐漸淡出政治,轉而信佛,故又名臥禪。病逝於紐約。

陳璧君(1891年11月5日-1959年6月17日),女,字冰如,原籍廣東省江門新會,汪精衛之妻。1891年11月5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喬治市,爲南洋鉅富陳耕基之女。

抗戰期間隨汪精衛叛國投敵,淪爲漢奸。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逮捕。病死於獄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法等協調國嚴重缺乏勞動力和兵源。便與中國政府簽訂了以工代兵的招工合同,僅法國就陸續從中國招募了近4萬名華工。

隨着大批華工涌向法國,留法檢學會因忙於負責他們的食宿安排、學校介紹,工作聯繫等三方事務,原先承擔的華工教育工作顯得力不從心了。

這時,中法兩國政學界也主張聯合成立對在法華工進行培訓教育的專門機構。

1916年3月29日,中法兩國知名人士在巴黎召開華法教育會發起大會。推舉蔡元培爲中方會長,法國前教育部長施豔,巴黎大學史學教授的歐樂爲法方會長。

宣佈該會宗旨是發展中法兩國友誼。尤“重以法國科學與精神之教育,圖中國道德、智識、經濟之發展”。

蔡元培與汪精衛等還聯名發表《公啓》,提出華法教育會,要“擴張國民教育,輸入世界文明。闡揚儒先哲理,發達國民經濟”。 華法教育會是留法儉學會,留法勤工儉學會的發展和擴大。

該會成立後,出版了《旅歐雜誌》、《華工雜誌》等刊物。開辦華工學校創設了里昂中法大學。組織開展中法學術交流,成爲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宣傳者,領導者和組織者。實際上也成爲中法兩國在文化教育方面交往的平臺。

在蔡元培看來,開展勤工檢學即可以爲中國造就大批先進人才。還可以由此輸入歐洲先進科技和教育,實現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理想,實爲改造社會之良策。

1916年4月。蔡元培以華法教育會名義發出致國內《各省行政機關函》,着重闡述其對國家,民族之益。

“我等以爲此事裨益於我國人者有三”:一曰擴張生計,二曰輸入實業知識。三曰改良社會。“敢情廣爲提倡(勤工儉學),助其進行”。

而後國內一些省市也陸續成立華法教育會的分會。 也是在這一年的4月,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創辦了第一所華工學校。他本人身先士卒,爲師資班編寫了《華工學校講義》。其中德育三十篇,智育十篇,親自講授。此講義後來成書出版。

他在自寫年譜中說:“李君(即李石曾)爲使這些工人便於工餘就學起見,特編一種成人教育的教科書。派給我編的,是關於行爲方面與美術方面的。關於行爲方面的,李君還出了幾個舉例的題目給我,是偏重於辯別疑似的,如理信與迷信。簡約與吝嗇之類。我所編的都照此式。其關於美術的,則有建築、圖書(畫),音樂等篇。後來引入《蔡孑民言行錄》中,稱爲《華工學校講義》。”

1916年8月,蔡元培在《旅歐雜誌》上發表了著名的《文明之消化》一文。

這篇文章裡,蔡元培敏銳地提出如何對待中西文化融合的問題。他舉例,比如古代燦爛的希臘文化,正是吸收和消化了埃及、腓尼基諸古國的文化;而歐洲現代文化,纔是由於吸收並消化了希臘、羅馬、阿拉伯諸民族的文化,才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蔡元培認爲,中國自秦漢以後因鄰邦均蠻荒落後於中原文明,無可吸收借鑑者,這使中華文化陷於停滯之中。自晉至唐、宋,因與印度文化相接觸,致宋代哲學和文學美術各放異彩。但自元代以來六百年,又幾乎再沒有新的文明營養可茲補充,致中華的文明日漸羸瘠。

他深刻指出,中國古代吸引印度文明的過程中,因不善於消化吸收,導致整個社會風氣爲宗教所薰染,以至於“迷信滋彰”直至今日。到了今天,中國人學習歐洲文明,尤其要審慎,否則,“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將視印度文明爲尤甚”。

他在文章中言道:“吸收者,消化之預備。必擇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食肉者棄其骨,食果者棄其核,未有渾淪而吞之者也。印度文明之輸入也,其滋養果實爲哲理,而埋蘊於宗教臭味之中。吸收者渾淪而吞之,致釀成消化不良之疾。鉤稽哲理,如有宋諸儒,既不免拘牽門戶之成見;而普通社會,爲宗教臭味所熏習,迷信滋彰,至今爲梗。歐洲文明,以學術爲中堅,本視印度爲複雜;而附屬品之不可消化者,亦隨而多歧。政潮之排蕩,金力之劫持,宗教之拘忌,率皆爲思想自由之障礙。使皆渾淪而吞之,則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將視印度文明爲尤甚。審慎於吸收之始,毋爲消化時代之障礙,此吾儕所當注意者也。

“且既有吸收,即有消化,初不必別有所期待。例如晉唐之間,雖爲吸收印度文明時代,而其時《莊》《易》之演講,建築圖畫之革新,固已顯其消化之能力,否則其吸收作用,必不能如是之博大也。今之於歐洲文明,何獨不然。向使吾儕見彼此習俗之殊別,而不能推見其共通之公理,震新舊思想之衝突,而不能預爲根本之調和,則臭味差池,即使強飲強食,其亦將出而哇之耳!當吸收之始,即參以消化之作用,俾得減吸收時代之阻力,此亦吾人不可不注意者也。”

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139章 慶典第479章 新人物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398章 張瘋子第182章 開張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94章 僵局第390章 內幕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0章 過街老鼠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36章 張瑞璣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428章 大學令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139章 慶典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614章 轉折點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123章 孫袁會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289章 內鬥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65章 保路運動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204章 勸退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345章 張毒菌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
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139章 慶典第479章 新人物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398章 張瘋子第182章 開張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94章 僵局第390章 內幕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0章 過街老鼠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36章 張瑞璣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428章 大學令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139章 慶典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614章 轉折點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123章 孫袁會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289章 內鬥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65章 保路運動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204章 勸退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345章 張毒菌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