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

想來想去,袁世凱想明白了一件事。清廷爲什麼這樣的看重自己?是指望自己帶着北洋軍剿滅革命黨。

不是有句話嗎?叫作養敵自重。先不說這革命黨能不能剿滅?就算這革命黨很容易剿滅,也不能輕易剿滅,要留着他們對付清廷。

而革命黨的首腦黃興,爲什麼願意用拿破崙和華勝頓的地位換取自己和他們一路走呢?不也是因爲有自己在,清王朝推翻難嗎?這不同樣存在着“養敵自重”嗎?

推翻了清王朝,在革命黨的那一邊,自己不也就失去可利用的價值了嗎?顯然,這個清王朝也是不能隨意推翻的。

雖然,這個時候,袁世凱還不知道,自己應當怎樣做?可以怎樣做?但有一點,他是清楚的。在革命黨和清王朝之間的他,清王朝和革命黨都想利用,又都有可利用的價值。

而他要做的,則是想辦法對這兩股力量善加利用,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樣一來,他反而沒有必要招撫這些亂黨了。需要怎麼做,同樣要視形勢的發展而定。而當下,急需要做的,是他這位名正言順的內閣總.理大臣,回京上任,重組內閣。

臨行之前,少不了對即將委以重任的的馮國璋面授機宜。

雖然,馮國璋是他的親信,是絕對可以放手信任的人,但袁世凱對他也還是要有所保留的。還是要把他的一些做法和想法,穿上好看的外衣,裝扮起來。

因爲,他的真實想法是不能告人的。

既然要“養敵自重”, 既然是清王朝不能隨意推翻,革命黨也不能輕易剿滅,臨行之前,袁世凱還是想暫時休戰,爲自己的進一步圖謀爭取些時間。

十一日,他派出正式代表劉承恩和蔡廷幹,帶着他的親筆信渡江與武昌方面議和。

袁世凱在信中主要表達的意思是:“如能承認君主立憲,兩軍即可以息戰,否則,仍以武力解決。”

黎元洪和軍政.府主要負責人接見了劉承恩和蔡廷幹。

劉承恩和蔡廷幹按照袁世凱地交待,見面時強調了,清政.府已經宣誓實行立憲,革命的目標已經達成。倘在延長戰爭,只能是生靈徒遭塗炭。現在,列強正虎視眈眈,無休止的戰亂,只能讓列強有機可趁,恐釀中國遭瓜分之禍。希望暫息兵端,公舉代表入京,組織新內閣,共圖治國安邦大業。

黎元洪首先駁斥了袁世凱的革命遭致國被瓜分說。

指出:由於清王朝的腐敗和無能,國家已經和正在遭受到瓜分。現進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正是爲使國家免遭瓜分。清廷現在的立憲不過是麻痹人民,維持自己統治的手段。從戊戌變法開始,立憲喊多少年了,什麼時候真心實行過。

沒有各地革命的風起雲涌,清廷不可能有所謂的立憲,一旦大家放下武器,舊的勢力一定會捲土重來。革命志士的血流得夠多了,不能再無休止的流下去了。

革命的目標是共和,當前的革命形勢一派大好,清王朝的統治已經很快就要土崩瓦解了。所謂民心不可逆,爲什麼還要走回頭路搞什麼君主立憲?

黎元洪最後奉勸袁世凱認清形勢,不要頑固的與人民爲敵,不要逆歷史潮流而動。正確的選擇是,率領北洋軍轉向共和,把手下的弟兄們帶上光明的大道。

聽黎元洪這一番話,能感覺出這時候的他已經被革命黨同化了。

軍政.府的其它負責人也紛紛發言,奉勸袁世凱不要頑固不化,繼續與人民爲敵。別以爲自己手裡有一支北洋軍,就可以傭兵自重。袁世凱的面前只有二條路,一條是起義投向人民,一條是被民軍消滅。

這些人義正詞嚴,倒讓劉承恩和蔡廷幹無言以對。

送劉承恩走的時候,黎元洪小聲對他說,讓袁世凱好好思考一下黃總司令的信,不要錯過良機。言外之意是袁世凱如轉向共和,他也擁戴袁世凱成爲中國的拿破崙、華勝頓。

劉承恩表示,他一定把黎都督的話帶到。

袁世凱這時其實對君主立憲制沒有很大的興趣,只是身份所致。他是內閣總.理大臣,只能站在內閣總.理大臣的立場上說話。

對議和也沒抱很大的希望,主要還是想摸摸這些革命黨人的底,看看他們對自己究竟是什麼態度。

黎元洪個別和劉承恩說的那幾句話他很愛聽,也印象深刻。

但是,對方的狂傲還是激怒了他。而另一方面,長時間的按兵不動,也對清廷那邊無法交待。

此前,他對馮國璋的要求是保持和對方的對峙,暫不進攻。現在,他改變了主意,臨行前佈置馮國璋,做好必要的準備,一舉攻克漢陽。

是想再給這些革命黨一記重拳,讓他們進一步清醒清醒。

馮國璋正立功心切,高興地接令。

清廷又發急電催袁世凱這位內閣總.理大臣歸位了,袁世凱不能再推辭了。他把前線的軍事完全交待給馮國璋,帶領大隊的衛隊,浩浩蕩蕩北上;十三日抵達京城。

第二天,隆裕太后和載灃召見了袁世凱,對他進行了勉勵;也殷切希望和要求他不要辜負朝廷的重託。

袁世凱誠惶誠恐:“世凱拜此大命,膺此大任,日夜苦思,不知如何能上安聖慮,下除民苦。”堅決表示:“殺身成仁,以古聖賢之心爲心,……誓爲清廷保全社稷。”

隆裕皇后是個心地善良之人,看到袁世凱誠懇的樣子,很爲感動,關心的問起了袁世凱的足疾?

袁世凱感動地回答:已經沒什麼大礙了。

載灃詳細地問起前線的戰況。袁世凱說:叛軍的總司令部設在漢陽,他動身前已經佈置好了收復漢陽的作戰,不出特別的情況,很快當有好消息傳來。

載灃和隆裕太后聽了後,很高興,也很受鼓舞。

從他們的表情看,應該是在爲自己所託稱職之人而慶幸。

如果他們知道袁世凱心中所想,不知會作何感想。

十六日,袁世凱的內閣成員出籠,名單如下: 外務部大臣樑敦彥(未到任前由胡惟德暫署),副大臣胡惟德(由曹汝霖暫署)。 民政大臣趙秉鈞,副大臣烏珍。 度支大臣嚴修(未到任前由紹英暫署),副大臣陳錦.濤。 學務大臣唐景崇,副大臣楊度。 陸軍大臣王士珍,(未到任前由壽勳暫署),副大臣田文烈。 海軍大臣薩鎮冰(未到任前前由譚學衡暫署),副大臣譚學衡。 司法大臣沈家木,副大臣梁啓超。 農工商大臣張謇(熙彥暫署),副大臣熙彥(祝瀛元暫署)。 郵傳大臣楊士琦,副大臣楊如浩(樑士詒暫署)。 理藩大臣達壽,副大臣榮勳。 這些人大多是袁世凱的人,特別是他眼中的重要位置。只有張謇和梁啓超幾個少數人,算是袁世凱的外人,和袁世凱沒什麼特殊關係。

張謇是個忠於自己追求的人,現在已從立憲派轉向了共和,他堅決不接受袁世凱給的官位。

梁啓超是不是對戊戌變法的事還耿耿於懷?反正也是堅辭。

袁世凱考慮他們有名人效應,一再挽留。過去,他與梁啓超矛盾很深。曾不止一次地罵梁啓超是“密謀亂政”的罪魁禍首,現在則是大力吹捧。

他親擬電文致電梁啓超:“公抱天下才,負天下望,簡命既下,中外歡騰。務祈念神州之陸沉,憫生靈之塗炭,……懇請即日脂車北上,商定大計,同扶宗邦。”

在梁啓超斷然拒絕後,袁世凱還不屈不撓地給梁啓超寫信:“十餘年來,執事(對梁啓超的尊稱)含忠吐謨,奔走海外,抱愛國之偉想,具覺世之苦心,沒讀所著文字,未嘗不拊掌神住也。……執事熱心匡室,萬流仰鏡,現值國事羹沸之際,民生塗炭之秋,必不忍獨善其身,高蹈遠行,不思同舟之危難,坐視大廈就傾。”

阮忠樞在一旁,見梁啓超一次次地拒絕,袁世凱還煞費苦心一次次地請。

忍不住多了一句嘴:“人各有志,不能強求,我們何必呢?”

袁世凱剛想說什麼,見旁邊還有別人,便言道:“當年爲請諸葛孔明出山,劉備三兄弟不辭辛苦,三顧茅廬。我們這連大門都不用出,打幾個電報寫幾封信,算什麼呀?”

“難道樑先生對於大人,真如諸葛孔明對劉備那麼重要嗎?”

阮忠樞很不解,因爲他常聽袁世凱私下議論梁啓超,常說的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袁世凱聽了後詭秘一笑。

這時候旁邊的人已離開,袁世凱低聲對阮忠樞說:“忠樞弟,你跟了我這麼長時間,怎麼還猜不透我的心思。像梁啓超和張謇這樣事多之人,內閣裡有一個兩個,還能承受,要是多了,什麼事都商量不成。這樣的人,越是不來越是要請,要讓別人看到,咱們是非才不用。”

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96章 風雲突變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63章 請願大潮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511章 完婚第310章 戰與和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23章 離開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23章 離開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614章 轉折點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614章 轉折點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294章 曹錕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37章 涉外事件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429章 辭職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8章 好景難長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72章 六字箴言第65章 保路運動第441章 美育第72章 六字箴言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530章 白話詩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章 小人精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5章 去買官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182章 開張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332章 拒籤“和約”
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96章 風雲突變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63章 請願大潮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511章 完婚第310章 戰與和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23章 離開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23章 離開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614章 轉折點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614章 轉折點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294章 曹錕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37章 涉外事件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429章 辭職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8章 好景難長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72章 六字箴言第65章 保路運動第441章 美育第72章 六字箴言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530章 白話詩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章 小人精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5章 去買官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182章 開張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332章 拒籤“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