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

民國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凱正式發表了接受帝位的申令: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予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爲謙讓,實因惴惕交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予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第創造弘基,事體繁重,洵不可急遽舉行,致涉疏率,應飭各部院就本管事務會同詳細籌備,一俟籌備完竣,再行呈請施行。

“凡我國民,各宜安心營業,共謀利福,切勿再存疑慮,妨阻職務,各文武官吏,尤當靖共爾位,力保治安,用副本大總統軫念民生之至意!除將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推戴書,及各省區國民代表推戴書,發交政事堂,並諮復全國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代行立法院外,合行宣示,俾衆周知!此令。”

於是袁大總統搖身一變,成了袁大皇帝,時間是民國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從這一天起,中國政壇上出現了一個奇異現象,讓人啼笑皆非。是既有總統,又有皇帝,既不是中華民國,又不是中華帝國。在公文上更顯得異常混亂,把人搞得不知怎麼辦好。

如奉天將軍段芝貴首先稱臣,袁手批“不當稱臣”。直隸巡按使朱家寶的奏摺文字**,擡行寫“奏請皇帝陛下聖鑑”。袁也說登基大典尚未舉行,稱臣稱皇帝陛下都不恰當。

不過,從這個時候起袁世凱就不喜歡別人再稱其爲總統了。

自民國四年十二月十七日起,北京《政.府公報》不再見有“大總統令”了,代之而起的,是 “政事堂奉策令”。究竟是奉何人策令,至今仍是個迷。因爲這策令是皇帝也是總統、既非皇帝也非總統的袁世凱所發出,袁在這些策令中既不自稱爲“朕”,又不自稱爲“本大總統”,而稱曰予。聽口氣這應該是準皇帝的口吻,大概是歷史的過渡吧!

這是個稀奇古怪的時期,中國有一個人又是皇帝又是總統,最高當局又是袁政.府,又是袁家王朝。還真別說,袁世凱的走狗們還真能“與時俱進”,在公文程式上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廢除了總統的稱號,也避免用皇帝的封號,儘可能使用些含混的名詞,如“奉諭”、“謹乞鈞鑒”等。

十二月十二日,是袁世凱接受帝位推戴的一天。這天他在懷仁堂接見了簡任以上文武官員二百餘人。

這些大小官員紛紛向袁大皇帝祝賀,文官在東,武官在西,排列整齊,向袁行三鞠躬禮,由內史監阮忠樞率領,公府大禮官黃開文司儀。

袁世凱發表一篇簡短演說,把自己的接受帝位,說成是爲了救國救民:

“大位在身,永無息肩之日。故皇帝實爲憂勤惕厲之地位,決不可以安富尊榮視之。且歷代皇帝子孫鮮有善果,平時一切學問職業皆不得自由,故皇室難期發達,予爲救國救民計,犧牲子孫,亦不敢避。”

明明是挖空心思當皇帝,卻做出一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無奈”姿態。

爲了當上這個皇帝,袁世凱搞垮國會,把立法機構變成他的御用工具,變成他隨意使用的玩偶。按着他的需要,隨意修改法律,隨意製造民意。成了終身總統還不滿足,還要子子孫孫把大傳下去。使得我們這個飽受專制之苦的國家,在民主制度建設上剛剛取得一點點進步,便全部化爲了烏有。

袁世凱所做的這一切,在中國的歷史上,肯定是空前之舉,會不會絕後呢?恐怕很難說。因爲,這種臉皮比城牆都厚的無恥之輩,爲了一己私利,爲了獲得權勢而不擇手段的人,這人世間恐怕很難絕跡。

袁世凱接受帝位後的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十三日,下了一道《禁止反對皇帝令》,全文如下:

“前清遜位,民國成立,予以薄德,受國民之付託,攬統治之大權,惟以救國救民爲志願。憂勤惕厲,四載於茲,每念時艱,疚慚何極!近以國民趨向君憲,厭棄共和,本懲前毖後之心,爲長治久安之計。迫切呼籲,文電紛陳,僉請改定國體,官吏將士,同此悃忱。舉國一心,勢不可遏。予以原有之地位,應有維持國體之責,一再置詞,人之不諒,旋經代行立法院議定國民代表大會,解決國體,各省區國民代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民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予又何敢執己見而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往借所垂於順天逆天之故,致戒甚嚴。天不可見,見於民心。斷非藐藐之躬,所能強抑。

“外徵大勢,內審素懷,事與願殊,異常悚懼。從民意則纔不足以任重,違民意則理不足以服人,因應胥窮,旁皇竟目。深維好惡同民之義,環顧黎元望治之殷,務策安全,用奠區宇,因思宵小僉壬,何代蔑有,好亂之徒,謀少數黨派之私權,背全體國民之公意。或造言煽惑,或勾結爲奸,甘爲同國之公敵,同種之莠民。在國爲逆賊,在家爲敗子。蠹國禍家,衆所共棄。國紀具在,勢難姑容。予惟有執法以繩,免害良善。着各省文武官吏剴切曉諭,嚴密訪查,毋稍疏忽,特此通諭知之。此令。”

既是“官吏將士,同此悃忱。舉國一心,勢不可遏”,又何談“着各省文武官吏剴切曉諭,嚴密訪查,毋稍疏忽”“ 國爲逆賊,在家爲敗子”呢?

大總統做了皇帝,副總統怎麼辦呢?

黎元洪由武昌入京幽居瀛臺後,便以“無智、無能、無爲”自處。

帝制運動開始,黎元洪更裝聾裝啞,自民國四年九月六日起,他便一再請辭副總統和參政院長職,希望回原籍黃陂休養。

自從黎元洪借袁世凱之刀,殺害了首義功勳張振武之後,至少給人們的感覺是黎元洪完全投靠了袁世凱。而事實上黎元洪也時時處處維護袁世凱,只要袁世凱有需要,就出來爲袁世凱站臺、發聲,可謂亦步亦趨。即使這樣,袁世凱還是對其不放心,因爲袁深知黎元洪的能量和影響,好不容易從湖北弄出來,關在籠子裡,當然不能放虎歸山。

黎元洪曾經籌劃逃離,但因走漏風聲而沒能如願,知道離北京是辦不到了,自十一月起,他堅決拒絕受領副總統的薪金和公費,請袁世凱裁撤副總統辦公室,並向參政院諮請辭副總統職。

他像個啞巴,對任何人都不開口,辛亥起義開始,他身不由己被擁推出來,那時還“唔……唔……唔……”,“好……好……好……”,這時連這些字眼也沒有了。

十二月十五日袁世凱封黎元洪爲武義親王,其申令如下。

“光復華夏,肇始武昌,追溯締造之基,實賴山林之啓,所有辛亥首義立功人員,勳業偉大,及今彌彰,凡夙昔酬庸之典,允宜加隆。上將黎元洪,建節上游,號召東南,拱衛中央,堅苦卓絕,力保大局,百折不回,癸丑贛寧之役,督師防剿,厥功尤偉,照《約法》第廿七條特頒榮施,以昭勳烈。黎元洪着冊封武義親王,帶礪山河,與同休慼,槃名茂典,王其敬承。”

由這道命令顯示袁世凱的陰險,他不否定建立民國出過力的人功勞,所以而粉飾帝國與民國並不矛盾。他稱黎元洪爲上將,是勾消了他副總統地位;插入贛寧之役,是表示對國民黨的敵視態度。拿新《約法》作爲封王的根據,一方面表示他始終遵守民國《約法》,另一方面也使黎元洪覺得是民國榮典而可以接受。

但是,黎元洪並不買賬,封王命令發表後,袁世凱派內史監阮忠樞、公府顧問舒清阿以道賀爲名去窺探黎的態度。

阮忠樞公然向黎稱呼“王爺”,並且傳達袁世凱的意思,打算加封他爲副元帥和輔國大將軍。本來以爲黎這位“泥菩薩”一定會受寵若驚、感恩戴德。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一段時間以來,都是順民的好脾氣之人,卻怒不可竭。

義憤填膺地吐出了六個字:“你們不要罵我!”

十九日袁世凱又有一令勸黎元洪受封,有“王其祗承,毋許固辭”語。

黎元洪的一位智囊因勸了他一句,希望他能明哲保身,不要因小而失大,竟氣得黎元洪從此不和他對話。

爲了讓黎元洪能接受武義親王這個封號,袁世凱可謂心思用盡,但黎元洪就是不接受,最後一次竟以自殺相威脅。(關於此內中詳情,本書在第二部《黎元洪》中將詳加敘述,這裡就暫時略過)

總之,這位被孫中山譽爲的民國第一偉人,自從離開老巢被近乎軟禁在京城後,便漸漸被人們遺忘了。現在,爲了捍衛共和,所表現出的高風亮節,不能不被世人所刮目相看。

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7章 如願以償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4章 自保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44章 北歸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45章 積重難返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94章 曹錕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34章 自保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68章 張勳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13章 志得意滿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60章 山雨欲來第22章 大事不妙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5章 去買官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70章 呼聲第14章 平定政變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482章 離開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412章 “甲午”之後
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7章 如願以償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4章 自保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44章 北歸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45章 積重難返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94章 曹錕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34章 自保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68章 張勳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13章 志得意滿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60章 山雨欲來第22章 大事不妙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5章 去買官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70章 呼聲第14章 平定政變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482章 離開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412章 “甲午”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