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妲己是被一隻妖狐害死的,死後那隻狐狸還佔了自己的身體,去迷惑紂王。讓整個天下的人都說自己是妖妃,罵自己的父母教出來一個狠毒的女兒,西伯侯甚至還慶幸沒給自己兒子娶了這麼個惡毒的妻子。
蘇妲己心中怨氣難散,怨氣最終集結成了厲鬼。蘇妲己自小和西伯侯之子伯邑考訂親,成了厲鬼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再見見伯邑考,向伯邑考解釋那個妖妃不是自己,自己還是他小時候見過的那個妲己。
誰知道到了伯邑考的房間是見到的卻是伯邑考已是嬌妻在側,一臉的笑容幸福美滿。妲己見了這樣的伯邑考心中恨意如一把鋼刀戳進心底,只恨不得殺了伯邑考,只是伯邑考身上有紫氣護體,她近不得身,才無法殺了伯邑考。
不過妲己沒有放棄,一直留在伯邑考身旁觀察,在聽說姬昌離開之前曾留下話讓伯邑考不得去救父,否則會有性命之憂。妲己毫不猶豫的使用暗法迷惑伯邑考身邊的人以孝道慫恿他去朝歌救父親姬昌。蘇護和姬昌兩家是世交,妲己從小就和姬昌接觸極多,知道姬昌的先天演卦之術十分厲害,他既然留下了這樣的話那伯邑考去了朝歌只怕是必死無疑。
伯邑考雖然是姬昌之子,卻遠不如妲己對姬昌的瞭解,並沒有百分百相信姬昌留下的話。聽周圍的臣子以孝道勸自己,就帶了散宜生和自己一起去朝歌求見紂王,並帶了重寶獻給紂王和紂王身邊的佞臣,企圖能讓紂王放自己的父親姬昌回西岐。
妲己就這麼靜靜的看着伯邑考一路進到朝歌,看着那隻狐狸精勾引伯邑考,或許是妲己身體裡本身對伯邑考的執念作祟,那狐狸精竟然也對伯邑考起了心思,可惜伯邑考聲稱自己已有嬌妻,妲己也已經是紂王的妃子,他不能做大逆不道的事情,拒絕了妲己。
隱在一旁的妲己見狀心中更恨,自己和伯邑考的事情是從小就定下來的,當初紂王發兵來打父親的時候西伯侯不但沒有幫自己的父親,甚至還幫着紂王讓父親獻出自己。伯邑考更是對自己沒有半點感情,對於自己進宮爲妃沒有半點牴觸,轉眼就娶了嬌妻,此時更是大義凜然的說自己不能做大逆不道的事情,不忠不義之人。
可是當初那個在自己面前信誓旦旦的說長大了以後要娶自己的人又是誰呢?她就那麼傻乎乎的信了眼前的男子,把這個男子放在了心裡,相信他是愛自己的,是不會放棄自己的,長大後一定會來娶自己,一輩子對自己好的。誰曾想,自己心中所想不過是一個大笑話,對方也許只是一個隨口的玩笑話,半點沒有放在心上,所謂的承諾也不過個笑話罷了。
妲己眼睜睜的看着狐狸精陷害伯邑考,把伯邑考剁成肉醬,做成肉餅,送去給姬昌吃。不知爲什麼,她看着這樣的伯邑考,不但沒有半點傷感,反而隱隱有些暗爽。妲己想,或許她骨子裡也是一個狠毒的人吧,所以才能做背後的推手,眼睜睜看着自己曾經愛國的人被剁成肉醬,做成肉餅。
伯邑考死後,妲己變的冷心絕情起來,她本就是怨氣所化的厲鬼,沒有多少善心,此時經歷情傷,更加狠心絕情,一路上不斷的吞食魂魄提升自己的修爲,企圖以厲鬼修煉入道,擺脫六道輪迴。
這一日,妲己走到了東海的九灣河附近,聽到一個少年呵斥:“你那畜生,是個甚東西,也說話?”待妲己走過去想看個究竟時已見到一個夜叉模樣的魂魄飄了過來,妲己大喜,飛過去收起夜叉的魂魄打算一會兒找個地方吞食。夜叉是有修爲的仙官,吞食他的魂魄抵得上吞食一萬個人類魂魄,這對自己來說簡直是大補之物。
妲己心裡喜歡,卻也知道夜叉不好惹,自己不趕緊離開被東海的人發現自己收了夜叉的魂魄說不定就要吃不了兜着走,正準備掉頭跑路,忽然聽到砰的一聲,天空中掉下一條巨大的龍。剛纔自己聽到的那個少年的聲音緊隨而來:“打出這小龍的本像來了。也罷,把他的筋抽去,做一條龍筋絛與俺父親束甲。”
妲己見狀大驚,她雖然無知,卻也聽父親說過,這龍乃是興雲佈雨的天界正神,若是被打死了,那肯定不會善了。妲己見那少年不過十四五歲年紀,跟自己差不多大小,面如冠玉,肅肅如松下風,軒軒如朝霞舉,讓人忍不住心生好感。
妲己也不知平時冷心絕情的自己怎麼腦子一熱就衝過去攔住了要動手抽龍筋的少年:“不要。他是天庭正神,你殺了他會惹麻煩的。”
少年見有個女子忽然閃身出現在面前攔住了自己,側頭打量面前少女,見少女雖然只是鬼魂,但少女身材輕盈,清雅脫俗,一頭如絲緞般的黑髮隨風飄拂,秀眉細長,一雙眼睛如星辰如明月,粉腮微暈,朱脣如滴水櫻桃,實在是生平僅見的絕色美人。
少年起初打死夜叉是因爲夜叉長的醜陋,又是個畜生的樣子,讓他本能的把對方當做妖怪了。如今見眼前少女雖然是鬼魂,但長的實在好看,讓他本能的對對方有了好感,又聽對方是爲自己着想,態度好了不少:“怕什麼,我師父是闡教太乙真人,我師祖是聖人,還怕一條小龍不成。”
妲己忙拉住少年又舉起乾坤圈的手,勸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何必給你師父惹事?天庭正神不好惹。”
少年雖然對妲己的話不以爲然,但想着這個漂亮姑娘想救這小龍他就給小龍留一條命也沒什麼,笑道:“那就饒了他吧。”收起乾坤圈對妲己道:“我叫哪吒,李哪吒,你叫什麼?”
妲己低下頭垂下眸子黯然道:“我叫妲己,蘇妲己。”
哪吒看着低頭垂眸的妲己喃喃道:“蘇妲己?這個名字我好像在哪裡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