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 蟹的故事

時間如那滾滾長江,向未來奔騰不息。

不知不覺之間,又來到了2021年農曆的八月份,隨着聯邦的崛起,農曆在世界範圍內受重視程度,越發巨大起來。

南大洋。

這是近幾年才正式命名的大洋,位置就在南極洲周邊,聯邦在南極洲和南大洋的開發,主要是保護性開發爲主。

作爲全球變冷過程中,少數沒有受到太多衝擊的區域,這裡今年也熱鬧了起來。

一艘15萬噸的核動力遠洋捕魚船,此時正在在南大洋的阿蒙森海外側,這裡的平均水深達到600~1000米,是一片不小的海盆。

此時北半球正值中秋,而南半球卻是開春,由於黃石火山事件的影響,南極洲之前擴大的冰蓋,又再一次縮小了一些,不過沒有退回2016年之前的冰蓋線。

捕魚船過來這裡,並不是捕捉南極磷蝦,也不是看上鯨魚、海豹和企鵝,而是爲了帝王蟹。

沒有錯,是爲了帝王蟹。

或許很多人非常疑惑,不是說帝王蟹原產白令海嗎?怎麼南大洋也有?

實際上,不僅僅南大洋有帝王蟹,在北大西洋同樣有帝王蟹,北大西洋的帝王蟹,是老毛子時期的研究人員從白令海帶過去的。

而南大洋的帝王蟹,目前還不能確定出現原因,但是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人爲放養的;另一種則是之前全球變暖過程中,詭異暖流從北太平洋裹挾過來的。

不管它們是如何過來的,帝王蟹對於南大洋海域而言,是典型的入侵物種。

這艘名爲“星海15號”的核動力捕魚船,也是聯邦進入農業工廠時代後,設計的少數漁船之一。

其實現在聯邦的各大水產公司,都以規模化養殖爲主,出海捕撈自然水產品的情況,正在逐年減少之中。

而類似於星海15號這種大型捕魚船,就算是進行捕撈作業,也需要拿到海洋部的配額,不然是不能隨意捕撈野生海洋動物的。

這一次拿到南大洋的帝王蟹捕撈配額,其實也是南大洋的帝王蟹有氾濫成災的跡象。

船長和捕魚經理正在駕駛艙內,看着偵察潛艇反饋回來的數據,這個海盆內的帝王蟹不在少數。

捕魚經理王漢彪拿着海洋部的調查報告,臉色有些無奈的說道:

“今年秋季(南半球)的勘測數據顯示,這片海盆的帝王蟹大概在75~90萬隻左右,現在看分佈密度,估計不下於150萬隻。”

“好像還上爬了一百多米。”船長張鵬提醒道。

實際上,帝王蟹的生長區域,通常在深度800~1000米的海牀中,除非南大洋的海水溫度上升,它們纔會向上發展。

目前在南大洋的7個海盆中,都發現了帝王蟹的蹤跡,只是族羣規模有大有小。

在南大洋沒有天敵存在的帝王蟹,一旦在這裡紮根,後果就是吃光海底的絕大多數動物和海藻。

因此必須人工減少帝王蟹的數量,將其族羣在南大洋的規模,壓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範圍內。

實際上,星海15號捕魚船過來南大洋捕魚,這是一項虧本生意。

現在帝王蟹在白令海和南太平洋區都有養殖場,年產量帝王蟹15~20億公斤,平均到聯邦總人口上,也差不多每人0.7公斤左右。

捕撈自然的帝王蟹,成本其實比養殖還高很多。

現在聯邦境內的帝王蟹,市場零售價也才3~5信用點每公斤,而星海15號哪怕一趟下來,順順利利將10萬噸的冷凍艙裝滿,同時也順利批發出去,總收入最多1.5億信用點。

問題是船隻折舊費、員工工資、補給物資、設備折舊費、包裝和二次運輸,加起來都要1.3億信用點左右。

看起來可以賺2000萬左右。

但問題是自然生長的帝王蟹有大有小,加上中途的路損,市場飽和等問題,以及他們根本捕撈不到10萬噸帝王蟹,虧損基本是明擺着的事情。

實際上,星海15號是不通過帝王蟹出售賺錢的,而是靠海洋部和生態部的財政補貼。

要不然,南大洋海域的帝王蟹最多隻有900~1200萬隻,全部撈上來都不一定有10萬噸。

偵察潛艇探測了海盆中的帝王蟹數量後,捕魚經理王漢彪拿起對講機吩咐道:

“開始作業,丙136錨點,下網。”

“收到。”

機械臂將巨大的捕撈網投入海底,然後在抵達海牀後,便快速展開高強度材料製造的捕撈網。

爲了保護生態,現在聯邦的捕魚船上,已經禁止了傳統的捕撈網,一律改用高強度的捕撈網。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傳統的捕撈網,經常斷裂後,殘留在海洋之中,這些捕撈網又不容易迅速降解,很容易纏繞在海洋動物身上。

當網成功鋪設在海牀後,工作人員按下一個開關,捕撈網上攜帶着一些球型物品,這些東西會發出一種特殊的聲波,可以誘導周圍的帝王蟹向這裡彙集。

與此同時,工作人員會投入一些特製的誘餌,進一步吸引帝王蟹。

兩個多小時後,上萬只帝王蟹,密密麻麻擁擠在捕撈網上。

王漢彪知道該收網了:“收網!”

機械臂的電機啓動,將連接着捕撈網的纜繩拉起來,一大網帝王蟹從720米的海底被拉到海面上。

重量顯示器上,顯示這一網捕撈了62噸帝王蟹,減去一部分海水和雜質,應該有50噸左右。

按照這個速度,王漢彪估計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將這個海盆80%的帝王蟹一網打盡。

到時候就可以叫大鵬地效運輸機,過來將帝王蟹送到附近的澳洲,再通過空運運輸到聯邦的南半球各地。

其實以聯邦的捕魚船效率,如果補貼足夠,分分鐘將帝王蟹吃成保護動物。

至於爲什麼北大西洋的帝王蟹,會出現氾濫成災的現象,這其實和資本運行有關係。

當年北歐和露西亞簽訂的捕撈協議上,限定了帝王蟹的每年捕撈額度。

一方面氾濫成災,另一方面又限制得死死地,這是鬧哪樣?

自然是錢惹的禍。

要知道,帝王蟹的捕撈成本相對較高,而消費市場的總消費量又存在上限,一旦帝王蟹產量大增,必然導致市場銷售價格跳水。

既然如此,那就要控制生產量,造成物以稀爲貴的假象,維持高銷售價格,以保證利潤。

就好比生產1萬噸,總營業額50億,淨利潤25億;生產10萬噸,總營業額100億,淨虧損100億。

如果你是經營者,你會選擇哪個?

這和生產過剩後,選擇倒牛奶、倒茶葉,其實就是差不多的道理。

也是資本時代難以改變的難題,他們是知道北大西洋的帝王蟹氾濫成災,可他們就是不願意多捕撈,因爲捕撈太多,他們要虧本。

第六百三十九章 腦庭第七百章 暗流與不解第七百五十六章 理論第三百零七章 種子第六十六章 反向模式第二百七十一章 反將一軍第六百一十一章 東遊記(四)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貴嶼(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新裝備第五百四十七章 蟾宮第五百九十七章 月球(八)第七百二十五章 洪水第七百一十九章 鼎革第七百七十八章 次世代第二百一十四章 思路和着陸第四百二十九章 特產品牌第七百一十三章 黑雪第五百七十二章 暗中積累第一百二十九章 宣傳短片第七百六十一章 碳與金第五百零四章 新危機第六百四十九章 蟄伏第一百四十三章 期貨第四百四十六章 異常與棄子第五百零八章 整頓安排第二百九十五章 壯士斷腕第二百九十四章 增長第三章 大腦抑制第三百零三章 超級公路第二百八十五章 測評第二百七十五章 浪費第八十三章 鹽鹼地改造第三百九十章 風景獨好第七十一章 魯省藥玻第七百七十八章 次世代第五百五十章 兩次着陸第五百八十四章 意外發現第四百二十六章 賠償與出擊第一百九十四章 破鏡第二百二十六章 極限壓迫第三百一十八章 利器第一百二十五章 璃龍第三十九章 自證清白第四百一十三章 驚爆眼球第二百三十四章 孤島第四十五章 無心栽柳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貴嶼(三)第三百一十四章 補充與滯銷第五百零二章 關鍵一環第三百五十五章 慘烈第一百六十二章 調查與會議第八章 重新配置第八十三章 鹽鹼地改造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作用力第四百三十八章 消息和目的第四百二十六章 賠償與出擊第十一章 收購工廠第五百八十八章 別無選擇第六百五十九章 納米前沿第九十章 脫鹽與檢田第四百一十五章 優勢與策略第七百二十章 大同號第五百一十六章 失敗進化第五百六十五章 體檢篩查第一百八十二章 北風廠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與魚第四百一十三章 驚爆眼球第一百三十三章 應對和淡定第八十四章 豐民農業第七百五十六章 理論第六百二十章 窒息第五百一十九章 廉租房第六百四十章 暗流第二百二十二章 專利流氓第二百八十三章 鼎革第四百一十五章 優勢與策略第四百六十章 選擇第七百二十章 大同號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要性第七百五十四章 發電技術第五百五十三章 艱難的路第七百六十四章 馬太效應第九十章 脫鹽與檢田第一百一十一章 邀請第六百一十章 東遊記(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互聯第二百五十九章 撕裂鏈條第一百四十四章 席位第三十一章 材料革命第十七章 購地洽談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人性第七百六十三章 人造時代第三百五十九章 打包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退一步第六百五十四章 死結第一百七十四章 臘八密談第一百三十二章 採購與提防第七百一十章 雪球(七)第五百五十九章 競爭激烈第三百三十章 推廣
第六百三十九章 腦庭第七百章 暗流與不解第七百五十六章 理論第三百零七章 種子第六十六章 反向模式第二百七十一章 反將一軍第六百一十一章 東遊記(四)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貴嶼(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新裝備第五百四十七章 蟾宮第五百九十七章 月球(八)第七百二十五章 洪水第七百一十九章 鼎革第七百七十八章 次世代第二百一十四章 思路和着陸第四百二十九章 特產品牌第七百一十三章 黑雪第五百七十二章 暗中積累第一百二十九章 宣傳短片第七百六十一章 碳與金第五百零四章 新危機第六百四十九章 蟄伏第一百四十三章 期貨第四百四十六章 異常與棄子第五百零八章 整頓安排第二百九十五章 壯士斷腕第二百九十四章 增長第三章 大腦抑制第三百零三章 超級公路第二百八十五章 測評第二百七十五章 浪費第八十三章 鹽鹼地改造第三百九十章 風景獨好第七十一章 魯省藥玻第七百七十八章 次世代第五百五十章 兩次着陸第五百八十四章 意外發現第四百二十六章 賠償與出擊第一百九十四章 破鏡第二百二十六章 極限壓迫第三百一十八章 利器第一百二十五章 璃龍第三十九章 自證清白第四百一十三章 驚爆眼球第二百三十四章 孤島第四十五章 無心栽柳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貴嶼(三)第三百一十四章 補充與滯銷第五百零二章 關鍵一環第三百五十五章 慘烈第一百六十二章 調查與會議第八章 重新配置第八十三章 鹽鹼地改造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作用力第四百三十八章 消息和目的第四百二十六章 賠償與出擊第十一章 收購工廠第五百八十八章 別無選擇第六百五十九章 納米前沿第九十章 脫鹽與檢田第四百一十五章 優勢與策略第七百二十章 大同號第五百一十六章 失敗進化第五百六十五章 體檢篩查第一百八十二章 北風廠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與魚第四百一十三章 驚爆眼球第一百三十三章 應對和淡定第八十四章 豐民農業第七百五十六章 理論第六百二十章 窒息第五百一十九章 廉租房第六百四十章 暗流第二百二十二章 專利流氓第二百八十三章 鼎革第四百一十五章 優勢與策略第四百六十章 選擇第七百二十章 大同號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要性第七百五十四章 發電技術第五百五十三章 艱難的路第七百六十四章 馬太效應第九十章 脫鹽與檢田第一百一十一章 邀請第六百一十章 東遊記(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互聯第二百五十九章 撕裂鏈條第一百四十四章 席位第三十一章 材料革命第十七章 購地洽談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人性第七百六十三章 人造時代第三百五十九章 打包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退一步第六百五十四章 死結第一百七十四章 臘八密談第一百三十二章 採購與提防第七百一十章 雪球(七)第五百五十九章 競爭激烈第三百三十章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