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非戰之困難

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情也不一樣,由此而得出的結論也就相差甚遠。相對於於七、高得捷等人在遼東的順利,以及他們的樂觀,晉王李定國這一路由西北進軍的部隊,所見到的景象卻令他們憂心忡忡,更多的顧慮則是在光復北方之後朝廷的能力。

隨處可見乾裂的土地,乾旱還在持續,雖然已經不是很嚴重,但很多地方不是荒蕪的問題,而是缺乏水利設施,以致缺水缺到寸草不生。而且很多土地拋荒的時間不短了,李定國看上去覺得至少數年無人耕種。

成羣結隊的流民向南而行,戰亂又起,撤退的清兵不僅拉伕搶掠,還燒房燒屋。沒有了家當,沒有了最後一點餬口的糧食,百姓們只能向南逃,期望着王師的拯救。

鎮朔軍和討朔軍攻破漢中後,進入陝西,直逼西安。西安清軍在戶縣與明軍激戰一場,被擊敗後立即棄城而走,由陝北退往山西。如果西安清軍據城死守的話,未必不能堅持些時日,但京師面對山東的敗局已經無暇分兵守衛,急於調兵回防,所以,佔領陝西的行動,明軍並未遇到有力的抵抗。

按照總參謀部的計劃,西路軍將攻取陝西、山西,徹底孤立直隸,孤立京師。按照現在清廷急於調兵回防的心理,西路軍很有把握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但現實的情況卻使西路軍的行動變得緩慢下來,這讓李定國等將領都十分發愁。

困難是擺在面前的,由於所過地方不僅難以得到物資補給,反倒要拔出軍糧來賑濟大批的流民。而從後方轉運則要耗時耗力,難以在時間上完成總參謀部的要求。

況且鎮朔軍中騎兵衆多,消耗更是巨大。如果冒險北上,就只能寄希望於繳獲的物資糧草,顯然這有些一廂情願了。

“物資已經改由漢水船運。然後在安康轉爲陸路。”昌國公高文貴皺着眉頭,陪着晉王李定國在漫步巡視,“這已經是最快捷的運輸路線了。但數量還是不夠,不夠我軍直入山西,從西面進逼京師。”

“甘陝的情況顯然要比朝廷預料的更困難。”晉王李定國輕輕撫摸着腰帶,不無憂慮地說道:“吾已經上奏朝廷。陳述困難,請萬歲加拔糧草物資,或者有另行安置流民之策。只是這圍攻京師的計劃,怕是要因爲咱們而改動了。”

“韃虜此計甚是毒辣,堅壁清野啊。使我軍難以快速推進。”高文貴有些忿忿地跺了下腳,“也是看準了萬歲仁厚,我軍又號稱王師,必不會置流民於不顧吧?”

李定國無奈地苦笑了一下,說道:“確實如此啊!如果萬歲按原計劃明年北伐的話,物資會充裕很多。嗯,估計萬歲也沒想到北方會凋弊如此,韃虜會行如此毒計吧?”

“光憑東路大軍。攻取京師恐怕不易吧?”高文貴思索着說道:“缺乏騎兵機動保護,便要穩步進軍,處處留兵駐守。以保證糧道暢通。這樣一來,兵力優勢就難以維持。而且冬季將近,作戰於我軍不甚有利啊!”

“其實——”李定國猶豫了一下,低沉地說道:“如果今年光復京師,恐怕糧草物資的壓力會更大。萬歲宅心仁厚,定會竭盡全力賑濟難民。如此。倒不如把包袱先留給韃虜,以免有損英名。”

高文貴苦笑着連連搖頭。並不是不同意李定的說法,而是覺得皇上定不會如此。

李定國的意思很簡單。眼不見心不煩,接收不到難民,也就不用耗費糧草賑濟。如果急於將韃虜驅逐出北地,被破壞得滿目瘡痍的北地和無數的難民勢必成爲朝廷的沉重負擔,後勤的壓力可能會使明軍難以繼續展開戰略行動。這樣的話,韃虜有可能在遼東得到喘息和休養,而現在攻掠遼東的明軍很可能難以得到有力的支援。

但朱永興的脾氣稟性李定國和高文貴都比較瞭解,估計是不大可能接受這種自欺欺人的冷酷之舉。而李定國的話語中,也有些許抱怨朱永興發動北伐的時間早了些。如果按照原定計劃,明年北伐的的話,將不可面臨如此大的困難。

“沒有我軍的騎兵參戰的話,攻克京師怕是有些困難吧?”李定國對不能按期進兵,以致延誤整個戰略行動感到不安,騎兵是寶貴的,戰馬是寶貴的,長趨急行不是不行,但馬匹的倒斃將是令人極爲心痛的事情。

“嗯,濟州島的騎兵比咱們晚了近一年,即便是不走彎路,怕是也要到明年開春才能夠大用。”高文貴猜測着搖了搖頭,輕輕嘆了口氣,“如果咱們這支強軍不能在克復京師一役中展露光彩,那可真是太可惜了。”

鎮朔軍的騎兵屢經戰鬥,特別是在戶縣,終於與八旗展開了騎戰廝殺。不出預料,騎兵牆擊敗了八旗的傳統騎兵。雖然明軍在人數上佔優勢,西安的清軍八旗也未盡全力,但新戰法顯現出的威力令李定國等人欣慰激動,自信心大增。而且,從目前來看,鎮朔軍的騎兵成立最早,人數最多,訓練最久,應該是明軍中的第一精銳。好鋼用在刀刃上,將領們當然希望在光復京師這樣歷史性的戰役中顯露風采。

李定國沒有說話,舉目望着遠處粥棚旁黑壓壓的人羣,大人叫、孩子哭的聲音順風傳來,他無奈而又鬱悶地長長嘆息一聲。

……

“是朕心急了嗎?”朱永興待內閣衆臣看過晉王李定國的奏摺,似得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停頓半晌,聲音突然又激昂起來,“衣冠變爲犬羊,江山淪於戎狄,此誰之罪哉?祖宗之地,大明赤子,難道只是辯詞力有未逮,便要自塞耳目,視而不見嗎?”

崇禎可以面對甘陝“經年大旱,百姓易子而食”的奏摺只說句“朕知道了”,然後該徵的稅一文不少;他可以不發一粒糧食的賑濟,而要求自己的子民捨生取義,餓死也要爲國分憂出力。但朱永興做不到,他也必須想出辦法,並把羣臣的這種觀念徹底掐滅。

果然,朱永興的話基本上便是定了調子。仗要打,難民也要賑濟,啥都不能耽誤。本來羣臣中已經有不少人產生了緩一緩的想法,也就是暫時維持住現在的局面,在明年春天前不去佔領那些被破壞得很嚴重的失地。要知道,如果賑濟難民,就不僅僅只是糧食問題,還有禦寒的衣服、薪炭,這可是極大的財政支出。

雖然事先也有這方面的估計,但事實上卻將大大超出朝廷的供應能力。對此,羣臣也有些無奈,誰讓皇上宅心仁厚呢,誰讓咱是王師呢!

“啓奏萬歲。”吳三桂硬着頭皮上前奏道:“微臣以爲,在保障軍用物資供應的基礎上,盡力賑濟難民自是朝廷之責,然若實在缺口太大,也非人之罪也。”

朱永興微微頜首,示意吳三桂退下。他的意思很明顯,全力保障軍隊,然後嘛,便是盡人事而聽天命啦!雖然聽起來合情合理,但卻不是朱永興所要的最佳答案。

戶部尚書易成上前爲朱永興分憂,說道:“現下海貿愈發興盛,微臣以爲可提高海稅,甚至可恢復萬曆朝時的丈抽法。只是這稅錢易得,這物資難集。比如這棉花,即便向大量向海外求購,恐也難以湊齊。”

“丈抽法,易卿詳細說之。”朱永興不太清楚具體的數字,便開口詢問道。

萬曆皇帝的海稅收費標準被稱爲丈抽法:船闊一丈六尺者,每尺抽銀五兩,以後每加闊一尺,加徵銀五錢。在這個標準下,一丈六尺船就是八十兩銀,一丈七尺船是九十三兩五錢,一丈八尺是一百零八兩銀子……最大的兩丈六尺船則是十兩一尺,每船該抽銀二百六十兩銀子整。

聽得易成詳細說明,朱永興不由得倒吸了口涼氣。這萬曆哈,還真是要錢不要命,如此重稅固然能使國家財政增收,海貿也有點賺頭,但對於商家來說,近一半的利潤可就沒了。這樣瘋狂的抽稅肯定會讓不少人豁出命去走私,這種走私集團雖然也會冒極大的危險,但老老實實的商人利潤率實在太低,再加上海貿可能面對的海難等風險,正經商人根本無法同走私集團競爭。

長此以往,正經商人就會漸漸減少,而走私商不斷增多,最終海貿利潤還是會流到走私商人手裡,一個惡性循環形成後,政府也將無法再從海貿中獲益。

嗯,殺雞取卵式的短期暴利,朱永興決定完善海關,決定加稅,但加稅的幅度絕不會這樣大。

“禦寒之物也不是非用棉花不可啊!”朱永興沉吟着說道:“之前不也預料到這一點,並通過蒙藏購買羊毛、皮貨了嗎?應該還是不夠吧?那就再想想辦法。嗯,衆卿都集思廣益,回去找人商議研究,總有解決之道的。”

……)。

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9章 世子殿下?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82章 無題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245章 天變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12章 兵潰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3章 安沛入甕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54章 再退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22章 水利部第46章 火箭列裝第90章 俘虜處置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60章 大結局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71章 慘烈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9章 破城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38章 大海戰第20章 緊鑼密鼓第46章 火槍之威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90章 光復京師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7章 攻城第111章 結果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38章 反撲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196章 鑑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51章 戰後佈局第80章 教士保羅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42章 會晉王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02章 轟擊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5章 定情第56章 拒詔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88章 毒蘑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72章 血戰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99章 軍歌第93章 棄城集軍第89章 勝利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43章 保寧第26章 兵臨城下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33章 立威第11章 杭州,西湖
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9章 世子殿下?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82章 無題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245章 天變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12章 兵潰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3章 安沛入甕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54章 再退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22章 水利部第46章 火箭列裝第90章 俘虜處置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60章 大結局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71章 慘烈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9章 破城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38章 大海戰第20章 緊鑼密鼓第46章 火槍之威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90章 光復京師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7章 攻城第111章 結果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38章 反撲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196章 鑑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51章 戰後佈局第80章 教士保羅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42章 會晉王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02章 轟擊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5章 定情第56章 拒詔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88章 毒蘑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72章 血戰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99章 軍歌第93章 棄城集軍第89章 勝利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43章 保寧第26章 兵臨城下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33章 立威第11章 杭州,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