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鑑

認真讀史,舉一反三,吸取精華,反省自己,思考人生的真諦,研究這個時代治理國家的政策,能使朱永興才學更博、智略更廣。而閱讀史書,不僅使他在學識上會有提高,其文學素養和思想水平亦有所長。

古人有言:“以銅爲鏡,可以整衣冠;以人爲鏡,可以辨得失;以史爲鏡,可以明興亡。”在閒暇時的讀史生活,鑑古今成敗及名臣言行可法者,一一具志諸胸中,對朱永興的影響巨大。當然,目前還不明顯,可從其此後的言行中,很多卻可以感受到他的變化。

在傳授、教導,也在學習、吸收,朱永興可不敢小瞧古人,更不認爲憑自己來自後世的一些見識便能將古人玩弄於股掌。所以,他走的是改革之路,卻並不急於求成,步子也邁得穩健,力爭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適應。

在軍事上的改革是最明顯的,但這也是形勢所迫,能夠獲取勝利,便不會有什麼反對。在政務上則要謹慎,一些原有的政策本來便很好,朱永興可以照搬照用或稍微修改便實施的,則不必用標新立異來表現自己。

比如孫可望治理滇黔時提倡修路,提倡百姓家家種樹,朱永興便稍加改動推行如故。此舉既改善了交通運輸的狀況,百姓院落中亦是樹木蔥綠、冠蓋遮陽,成爲一道悅目的風景線。

“重廉吏,除貪酷,不時差人易服色,暗訪察,有廉者立加獎擢,貪者立拿懲辦。傳示各府州縣”。

“立登聞鼓,凡政有不便於民,許人赴訴,立即除之;有可以便於民者,立即行之”。

“令地方上,不論紳士軍民。有爲地方起見,即一得之愚,亦許進言,立引見,不許攔阻,即妄誕之言亦不深究。獎節孝,復鄉飲,浚海口,省耕省斂。凡有利於民者無不備舉”。

“凡發兵征戰,所過大路,雞犬不驚,百姓賣酒肉者路旁不斷。如有擅奪百姓一物者,立刻取斬;如該主不首,連坐;該管官失察,責八十棍。立法若是之嚴,故民得安息反富庶焉”。

如上皆是大西軍經營滇省曾採取過的措施。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也說明孫可望還是很有些才能的。朱永興不管是誰施行過的。只要有效便下諭令實施。

至於其他的一些新政策,朱永興也儘量改頭換面,使其契合時代,契合民衆的傳統心理,儘量使民衆少些驚異和猜疑。

在歷史上,很多政策不是不好。而是在執行中出現問題。畢竟,對於一個正常的政府來說,出臺政策,以維護並保持社會穩定是關係到切身利害的,沒有誰會故意引起社會的動亂。但與民有利。或許便會與官僚和豪強的利益種突,好的政策便會被陰奉陽違,便會被曲意修改,從而成爲害民之政。

說到底,還是吏治的問題。而這其中,又涉及到了人治和法治。事實上,人治和法治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都希望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即使是人治事實上導致了社會動盪不安,這也並不意味着,人治論者希望將國家搞亂,或者是一定想將其老百姓置於死地。

所以,在法學和政治學中,法治是同人治並列的兩種基本的治國方法。既然是並列,那就不可能是優劣利弊如此簡單明瞭,昭然若揭。只有在難分高下的較量中,法治相對於人治的優點才值得追求。

而且,既然是一種治國的手段,那麼人治也不可能僅僅是爲了維護統治者個人的權力;即使是爲了青史留名,爲了自己的國家強大和具有影響力,一個領導人也不會在如此明顯的選擇之間選擇一個對實現其政治抱負如此不利的治國方略。

追根究底,人治與法制論證根源還是要從人的“性善”、“性惡”說談起。就理論角度來說,法制更符合運動論,能夠約束由於人思想的變化而做出的行爲,因此,一個強大的國家依賴法制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即便朱永興是穿越者,也不敢自大到認爲他剽竊的政策措施便一定能夠適應這個時代。社會結構不同,生產力不同,人們的思想水平不同,道德觀念不同……這些在政策制定和推出時,都是要必須加以注意的地方。也就是說,政策的先進與否,是與時代特點密切相關的,拿來就用,那不是睿智,而是愚蠢。

所以,朱永興在形勢稍微穩定之後,便一直表現得很謙虛、謹慎,儘量與智囊或屬下商議後再作定奪。這樣做,一方面是強調集體智慧,另一方面是使他的思路和別人的時代特點相結合。同時,這也是在逐漸擺脫人治的弊病。

“人治”者認爲國之治亂,不在法而在統治者的賢能與否。“文武之治,布衣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儒家的“人治”主義,過於重視人的特殊化、思想道德高度與自覺性,這種“賢人”政治的條件和基礎顯然過於理想化了。

人性善,還是人性惡,對於後世的朱永興來說,似乎不是什麼糾結的問題,畢竟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他見過了太多醜惡的東西。與其相信人的道德修養,倒不如用法律條文加以約束。

“立國之初,宜用寬典,既彰殿下仁厚,又不致人人自危……”

“不然,法貴於嚴,庶不至流弊。俾後之守者,自易治耳。況地方新復,非嚴無以統衆,惟在制宜而已……”

引經據典的文字朱永興粗粗略過,沉吟了半晌,提筆在文件上寫道:“法者,非爲人亡政息,亦非爲短期之措,之初、之後,皆當遵照執行,是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至於寬嚴之度,法未頒佈前可認真研討,頒佈後則絕無寬貸,犯者雖親信無赦,是爲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立法不同於推行政策,政策可依據情況不同加以廢棄和修改,法律條文則是嚴肅的,長期的,絕不能朝令夕改。至於以後,金口玉言、出口成憲地高高在上時,朱永興也不準備隨意踐踏。這不是什麼高尚,而是他考慮得深遠,既是爲國家,也是爲自己,還是爲自己的子孫後代。

…………..(未完待續。。

第154章 赴廣東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72章 退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89章 進退兩難第3章 安沛入甕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91章 軍隊建設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87章 接戰(二)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86章 復臺建議第91章 軍隊建設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47章 齊集元江第88章 毒蘑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45章 險地——灰坡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84章 搶灘登陸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06章 法陣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87章 潛入襲城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9章 緬甸,山東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98章 我認得你第86章 接戰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91章 外交,內政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3章 宗室留守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28章 封官兒第85章 急行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23章 綜合實力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21章 柔情蜜意第272章 血戰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22章 水利部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66章 棄險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73章 人心散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34章 失敗,爭吵
第154章 赴廣東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72章 退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89章 進退兩難第3章 安沛入甕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91章 軍隊建設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87章 接戰(二)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86章 復臺建議第91章 軍隊建設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47章 齊集元江第88章 毒蘑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45章 險地——灰坡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84章 搶灘登陸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06章 法陣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87章 潛入襲城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9章 緬甸,山東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98章 我認得你第86章 接戰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91章 外交,內政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3章 宗室留守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28章 封官兒第85章 急行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23章 綜合實力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21章 柔情蜜意第272章 血戰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22章 水利部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66章 棄險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73章 人心散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34章 失敗,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