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凝固的黃河㈢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來到了應理縣的黃河九渡。才真正體會出王摩詰邊塞詩中的雄渾意境。儘管有人認爲王摩詰這句詩說的是河西甘、涼一帶流向北方沙漠腹地的河流。

這裡因有九個渡口而得名。趙誠爲了儘快渡過黃河。特意稍多走一段路程。選擇從這裡渡過黃河南下。

站在岸邊。回首北望。寒風帶着流沙撲面而來。駝鈴聲聲。有數支長長的商隊來到此處停歇。商旅帶來了異域的珍寶與風情。賀蘭山的餘脈在此與大河碰面。沙丘亦悄悄地逼近。如山巒此起彼伏。卻被大河頑強地擋住。雖然已是冬天。淺灣處也顯現了薄冰。但是大河仍然雄渾北去。一輪圓日。夕陽如血。染紅了浩瀚河水。也映紅了將士們的臉膛。

每一次出征。趙誠都會被如畫江山所感染。無論是草原、雪山還是沙漠、沃土。總會讓他爲之陶醉。而每次見到黃河。趙誠總會以敬畏的心情凝視一番。感受着這條大河激烈綿長的脈搏。

在雄奇壯麗的塞外景色中。賀蘭軍正在忙着渡河。他們沒有趙誠的閒情逸致。更沒有詩人即興抒懷的功夫。

汪忠臣領着一個文人模樣的人走了過來。那人“撲通”地跪在趙誠的面前請命。院的教授王若虛。他這是追着大軍而來。終於在這裡趕了上來。

“怎麼?你這是來勸孤放棄進攻金國?”趙誠按着刀柄怒道。

王若虛聞言一愣。卻道:“草民何敢攔駕?今國王御駕親征。大軍浩蕩。當着齏粉。無人可擋。草民豈敢阻擋?”

“那你這是要勸孤少殺生?”趙誠奇道。“孤雖殺人無數。卻非嗜殺之人。孤早就通令三軍。河南凡投誠者。皆赦免其罪。準其還鄉從舊業。”

“稟國王。兩國相爭。壯士互攻。刀箭卻不分彼此。總有無辜之人死與非命。草民只憂兩軍交戰。城池破損。黎民流離。又有手無寸鐵之士死於兵亂、飢寒。草民在河南還有一些故舊好友。上天有好生之德。草民請求國王能夠讓草民伴隨左右。爲國王甄別。”王若虛泣淚再拜。

王若虛已六十有八。臉上有着無盡的歲月滄桑。經過這番風塵僕僕。更顯出老態。寒風正將他的衣帶吹得飛起。有着說不出的悽愴之感。他這一番請求。正是要通過趙誠的許可和幫助。在兩國交戰之中。解救那些註定要倉惶流離的讀書人。

這位一把年紀老者的陳情。讓趙誠本來因壯麗景色而意氣風發的心情跟着壞了不少。他甚至擔心風大一點。會吹到了河中。

趙誠打量了他良久才道:

“王學士請起!孤並非無情之人。河南士人雖然眼下是敵國之臣敵國之民。然將來亦是孤之子民。孤怎會坐視彼等倉惶奔命?你若是願尋訪士人名流。則是孤所願耳!”

“國主能如此想。則是河南幸甚!天下幸甚!”王若虛得到趙誠同意。忙不迭地叩拜。他曾在金國朝廷爲直學士。趙誠如此稱呼他。令他感到有些不自在。

“數年前。孤過中條時。元裕之亦曾請命。難不成你們是約好的?”趙誠奇道。那元好問見趙誠將有滅金之勢。曾經交給趙誠一份關於河南名士的名單。雖是請求趙誠保護。其實就是希望趙誠將來能夠重用。

“草民聽元裕之說過。但草民所請與元裕之無關。”王若虛否認道。

“真地嗎?”趙誠笑了笑。他根本就不信。“不過。你們雖不願爲孤所用。能夠想到這一條。也算是有心之人。河南士人必因此而對爾等感激涕零。”

“盡人事罷了!”王若虛嘆道。

趙誠對於名士。不可謂不厚。王若虛、元好問等人心知肚明。雖然堅持不肯做趙誠的官。但是也沒有給趙誠添亂。相反卻是教書育人著書立說。也成就大秦國文壇一番好紙上發表一下對國家大事的看法。也算是建言獻策。對於這些文人們。趙誠願意折節交往。也給予相當重視。但是有人駁了他的面子。趙誠也不覺得對自己的威嚴有損害。這種親和的態度卻給他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換句話說。趙誠有足夠地容人氣量。

“大軍南下。需經長途行軍。你一把年紀就不要緊跟着辛苦。孤還要在河東停駐一些時日。等待黃河結冰。你不如跟在後面。慢慢趕路?”趙誠反過來勸道。

“多謝國主!”王若虛心想趙誠說地也是實情。不敢違抗。

“孤記得你昔年曾在陝西州、延安等地爲官。如今這些地方已經大變樣了。王學士不如順道去故地看看。”趙誠道。“說不定。會詩興大發。寫出百篇好詩來。”

陝西經過這十年的休養生息。早就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景。早就開始對外輸糧。王若虛早就聽無數人說過長安的繁華。只是趙誠這個時候提出來。在他看來有些顯擺的意味。

щщщ .TTkan .¢ 〇

“草民若是有暇。定會去看看。”王若虛搪塞道。不忘吹捧趙誠一句。“陝西大治。百業興旺。全賴國王聖明。進君子、退小人、選賢能、汰貪腐。方能有今昔對比之大治。”

“呵呵!”趙誠有些得兵火遠離一方百姓罷了。此番徵河南。爾等雖擔憂無辜百姓傷亡。卻不曾想過要是河南在孤手中。還百姓一塊樂土也是可期的。”

王若虛陪在身旁。低着頭沒有應聲。他臉上地表情複雜。既有故國衰敗、殘破的焦慮與痛心。竟也有對未來的一番美好期望。

“父王。賀蘭軍已經大部渡過了河。陳將軍要孩兒請父王渡河!”趙鬆從岸邊跑了過來。鼻尖上冒着細汗。

“王學生。你我就此分別吧。孤留下兩什兵士照顧左右!”趙誠扭頭說道。“你們可慢慢趕路。在十一月中旬前抵達河東即可。”

“多謝!”王若虛躬身道。他地目光追隨着趙誠身影。直到趙誠登上那些纏着八九個充氣羊皮囊的簡易渡船。消失在對岸良久才收回目光。

黃河水拍打着渡船。泛着浪花。河中央有暗流。有七八漩渦在河面上打着轉兒。飄着泡沫。變化莫測。普通的船在此卻無法通行。而這種使用羊皮伐的渡船卻是最適合的。

遇到湍流處。渡船在湍流地中央略有激盪。曹綱指揮着強壯的親衛們小心翼翼地划動着船漿。汪忠臣則站在旁邊的渡船上緊張着往這邊觀望。唯恐發生不測。

趙誠感覺自己的衣甲被人趙鬆臉色有些發白。趙誠撫着兒子地肩膀。笑道:

“這有何懼?黃河雖險。然也擋不住人之聰明才智。還有孤的千軍萬馬!”

趙鬆年輕的臉繃得緊緊地。這是他第一次坐船。而且這第一次坐船就是橫渡黃河。當然會令他感到緊張。他見父親這麼說。故作放鬆地說道:

“孩兒這是第一次坐船。人們常說黃河九曲。險中有險。孩兒看這黃河也不過如此!”

“哈哈。鬆兒這是胡說八道。”趙誠笑罵道。“北人善騎馬。南人善操舟。各有專長。這是習性使然。你從未坐過船。害怕便是害怕。何必遮掩?”

趙鬆見父親責備。只好承認道:“本來在岸上看着有趣。這一旦上了渡船。腳下不穩。如同踩在棉花上。好比練武。下盤不穩。一推就倒。讓人心裡發怵!”

“上了岸就好!”趙誠道。

趙鬆望着越來越近的對岸。忽然道:“父王說南人善於操舟。莫非說的是宋國?孩兒以爲我大秦國利在騎軍。善於突襲奔馳。孩兒雖未去過宋國。但聽說那裡與我們北方不一樣。水道衆多。又多水田、沼澤。故孩兒想江南不利騎軍施展奔襲。將來父王要是想攻打宋國。倒先要訓練出一支精銳的水軍來。”兒子刮目相看:“你這是聽誰說地?”

“孩兒自己想地。難道孩兒說錯了?”趙鬆不明白道。又補充說。“前些日子偶聽老師提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據說完顏亮就是因爲這句詩而萌生南侵宋國之意。卻不料在採石磯被宋國水軍殺了個大敗。”

他的老師有許多。掛名地更多。這裡說的是劉翼。劉翼不僅教他學問。也時常向他灌輸着一些有關治國與征戰的歷史教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者說此乃前車之鑑也!”趙誠欣慰地說道。“我兒能這麼想。也不枉爲父的期望。”

“母后要孩兒伴隨父王左右。學得父王一半的本事。”趙鬆道。在他的眼裡趙誠就是全天下最有本事之人。

“你母后雖然對你希望殷切。不過這亦是婦人之見!”趙誠卻故意說道。

“父王爲何如此說母后?”趙鬆道。他雖然懼怕母親。見父親當着自己的面第一次說母親的不是。令他感到意外。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纔是我兒應該做地。”趙誠道。“你若是學孤一半地本事。那麼你將來的兒子豈不是隻學到孤的四分之一本事?”

“這個……”趙鬆還沒想到那麼遠的事情。盯着腳下的河水道。“孩兒雖勤學苦練。的功業。孩兒怕是做不來……”

趙誠聞言大怒。伸手揪住趙鬆的耳朵。令趙鬆吃痛大叫了起來:

“父王。鬆手、快鬆

“國主息怒!”曹綱在一旁勸道。趙誠這才鬆手。

“父王。孩兒說的沒錯。您敗蒙古、收高昌、于闐。又平遼東、燕雲。不久大河東西南北皆臣服父王。東至大海之濱西至大漠。皆是我大秦國的版圖。”趙鬆委曲地說道。“您地功績。孩兒怎能比得

趙誠愣了。心道兒子這話聽上去也是很有道理的。他相信歷代的開國之君們怕是都有些體會。立國之君可以憑個人的聰明才智。取了天下。創出一番事業來。不過總的來說。一個王朝總會是一代不如一代。後代總會躺在先帝的功勞簿裡坐享榮華富貴。直到被新的王朝取代。

將來的事情。自己怎能見着呢?人死一了百了。何必爲管不着身後子孫的事情費盡心思?管好眼前的纔是最重要地。趙誠如此想。

“不如。父王滅了金國之後。就將宋國留給孩兒征討。孩兒將來統兵十萬。再訓練精銳水軍自登州等地南下。出奇不意直搗臨安。將宋國皇帝及宗室捉了。宋國將不戰自潰。”趙鬆又說道。“但要是有合適的出海口。遼東太遠。最適宜的卻是李的地即便是將來發展海運。招攬海外商人來我大秦國經商。也是不錯的。”

趙鬆自言自語。很顯然他是動過腦子思考過問題的。

趙誠笑了:“鬆兒這想法倒是不錯。不過這訓練水軍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辦得到的。”

“孩兒今年十五。花個十年總該能成功了吧?”趙鬆揚着青春的面孔說道。“一要有適合造船的巨木;二要有技藝高超的匠人;三要有會駕舟指揮的將軍;四要識得海路水道;五就要熟悉水性的漁民從

趙誠彷彿第一次發現自己的長子已經長大成人。這時渡船撞向了岸堤。船上之人冷不防地東倒西歪。

早就有一隊親衛跑了過來。紛紛將渡船拖住。將趙誠父子迎上岸來。

“我兒在學會操舟之前。不知這騎馬的本事有沒有長進?”趙誠跳上了戰馬。回頭說道。

趙鬆剛上岸。正在努力地適應着腳下虛浮的狀況。聞言也跳上自己的戰馬。在趙誠還未宣佈出發之前。搶先越衆而出。將趙誠丟下。

“這個兔崽子!”趙誠暗罵道。雙腿一夾馬腹。追了過去。衆親衛緊跟其後。將黃河拋在身後。

當然不久以後。他們又會再一次渡黃河。九曲黃河以這種方式令世人爲之興嘆。

第十四章 桃花石㈠第六章 遠離撒馬兒幹 完第二十二章 決戰野狐嶺㈢第五十一章 河東烽火㈡第九十章 輪迴㈢第九十章 輪迴㈢第十三章 長纓在手㈢第四十章 中原路㈤第十四章 夜宴㈢第二十五章 南下㈣第七十三章 新政㈣第四十八章 使宋㈡第十八章 耶律楚材㈡第六十章 河北風雲㈡第十九章 桃花石㈥第六章 貴由㈠第七十一章 新政㈡第四十二章 蟄伏與躁動㈩第十九章 少年的煩惱㈠第三十六章 蟄伏與躁動㈣第二十四章 盟約㈣第四十五章 燃燒的家園㈡第十五章 暗流㈤第四十七章 戰潼關㈢第二十一章 奴隸㈠第二十六章 南下㈤第一章 秋收㈠第三十三章 蟄伏與躁動㈠第二十四章 賀蘭雪㈣第六十四章 河北風雲㈥第四章 瑞雪㈣第五十二章 杭州與汴梁㈤第十章 趙誠說書㈢第五十六章 滿江紅㈣第二十二章 決戰野狐嶺㈢第四十四章 三年之約㈣第八十五章 帝國落日㈧第十三章 燕雲㈦第二十七章 伐交㈠第四十章 賀蘭好兒郎㈦第九章 長生天之佑㈣第七十四章 烽火河南路㈡第六十二章 秦王的反擊㈧第五十章 河東烽火㈠第五十七章 他也姓趙㈠第八十二章 帝國落日㈤第五章 瑞雪㈤第二十六章 甕山泊㈠第七章 東返之路㈠第二十五章 點石成金㈡第四章 秋收㈣第八十一章 會盟㈥第四十九章 戰潼關㈤第八十三章 會盟㈧第八十三章 會盟㈧第五十七章 秋風緊㈣第四十七章 螳螂與黃雀㈢第四十八章 燃燒的家園㈤第三十章 運籌帷幄㈢第八十七章 帝國落日㈩第七十四章 新政㈤第五十章 杭州與汴梁㈢第四十三章 揚鞭㈠第十章 征服與反抗㈢第三十五章 蟄伏與躁動㈢第四十五章 揚鞭㈢第二十章 耶律楚材㈣第十九章 長纓在手㈨第二十九章 甕山泊㈣第八章 燕雲㈡第二十九章 春寒㈡第十四章 者別㈡第十二章 長纓在手㈡第十一章 暗流㈠第四十二章 寂寞河中府㈥第四十一章 三年之約㈠第七章 英雄冢㈡第六十六章 止戈㈢第六章 瑞雪㈥第十章 征服與反抗㈢104 大事年表第四十四章 三年之約㈣第三章 獵㈢第二十五章 盟約㈤第七章 長生天之佑㈡第七十六章 會盟㈠第十五章 官山月㈠第七十七章 烽火河南路㈤第六章 長生天之佑㈠第二章 春天裡的殺機㈡第一百零六章 江山如畫㈨第五十三章 滿江紅㈠第五十九章 他也姓趙㈢第十六章 長纓在手㈥第四十七章 螳螂與黃雀㈢第六章 遠離撒馬兒幹 完第二十七章 南下㈥第八十九章 輪迴㈡第二十章 冬至㈤第五十四章 新的人生㈤
第十四章 桃花石㈠第六章 遠離撒馬兒幹 完第二十二章 決戰野狐嶺㈢第五十一章 河東烽火㈡第九十章 輪迴㈢第九十章 輪迴㈢第十三章 長纓在手㈢第四十章 中原路㈤第十四章 夜宴㈢第二十五章 南下㈣第七十三章 新政㈣第四十八章 使宋㈡第十八章 耶律楚材㈡第六十章 河北風雲㈡第十九章 桃花石㈥第六章 貴由㈠第七十一章 新政㈡第四十二章 蟄伏與躁動㈩第十九章 少年的煩惱㈠第三十六章 蟄伏與躁動㈣第二十四章 盟約㈣第四十五章 燃燒的家園㈡第十五章 暗流㈤第四十七章 戰潼關㈢第二十一章 奴隸㈠第二十六章 南下㈤第一章 秋收㈠第三十三章 蟄伏與躁動㈠第二十四章 賀蘭雪㈣第六十四章 河北風雲㈥第四章 瑞雪㈣第五十二章 杭州與汴梁㈤第十章 趙誠說書㈢第五十六章 滿江紅㈣第二十二章 決戰野狐嶺㈢第四十四章 三年之約㈣第八十五章 帝國落日㈧第十三章 燕雲㈦第二十七章 伐交㈠第四十章 賀蘭好兒郎㈦第九章 長生天之佑㈣第七十四章 烽火河南路㈡第六十二章 秦王的反擊㈧第五十章 河東烽火㈠第五十七章 他也姓趙㈠第八十二章 帝國落日㈤第五章 瑞雪㈤第二十六章 甕山泊㈠第七章 東返之路㈠第二十五章 點石成金㈡第四章 秋收㈣第八十一章 會盟㈥第四十九章 戰潼關㈤第八十三章 會盟㈧第八十三章 會盟㈧第五十七章 秋風緊㈣第四十七章 螳螂與黃雀㈢第四十八章 燃燒的家園㈤第三十章 運籌帷幄㈢第八十七章 帝國落日㈩第七十四章 新政㈤第五十章 杭州與汴梁㈢第四十三章 揚鞭㈠第十章 征服與反抗㈢第三十五章 蟄伏與躁動㈢第四十五章 揚鞭㈢第二十章 耶律楚材㈣第十九章 長纓在手㈨第二十九章 甕山泊㈣第八章 燕雲㈡第二十九章 春寒㈡第十四章 者別㈡第十二章 長纓在手㈡第十一章 暗流㈠第四十二章 寂寞河中府㈥第四十一章 三年之約㈠第七章 英雄冢㈡第六十六章 止戈㈢第六章 瑞雪㈥第十章 征服與反抗㈢104 大事年表第四十四章 三年之約㈣第三章 獵㈢第二十五章 盟約㈤第七章 長生天之佑㈡第七十六章 會盟㈠第十五章 官山月㈠第七十七章 烽火河南路㈤第六章 長生天之佑㈠第二章 春天裡的殺機㈡第一百零六章 江山如畫㈨第五十三章 滿江紅㈠第五十九章 他也姓趙㈢第十六章 長纓在手㈥第四十七章 螳螂與黃雀㈢第六章 遠離撒馬兒幹 完第二十七章 南下㈥第八十九章 輪迴㈡第二十章 冬至㈤第五十四章 新的人生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