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建衙(下)

bookmark

PS:新的一週,謝謝啦

聽了焦和的話,劉存立即想起四個月前就已着手組建、直到本月初才昭告天下的天子親軍西園軍,想起西園八校尉中的袁紹、曹操和淳于瓊,最後,劉存再次痛苦地想起了在他治下高唐縣擔任縣尉的劉備,以及跟在劉備身邊的關羽和張飛。

五十天前,劉存非常意外地見到比自己小一歲的劉備,那種無以描述的震驚之感,以及劉備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至今仍然深深銘刻在劉存腦海裡,令劉存終身難忘:

當時劉存剛結束第二次平原城的攻防大戰,渡河趕回黃河南岸的高唐城北碼頭,與率領補給船隊到來的水軍統領鮑老三見面,聽取水軍的行動彙報,確定下一步行動方案,並打算敦促高唐縣衙儘快組織民夫,將水軍運來的大型弩牀、投石機和特製箭矢送往激戰後的平原城。

烈日炎炎的碼頭一片混亂,被徵調來的三千民夫望着從未見過的大海船大呼小叫,驚歎陣陣,卻沒人敢隨水軍運輸兵登船渡河,劉存見狀非常惱火,又找不到主事的本地官吏,只能把親衛派出去勸說民夫儘快登船。

沒多久,一名身穿漢軍制式皮甲的年輕軍官大汗淋漓地趕來,恭恭敬敬向劉存致禮,用平和清晰的聲音報上自己的大名,尊稱劉存爲“使君大人”,然後一直拱着手,低着頭,詳細向劉存彙報高唐縣的民工數量,沒看到劉存圓睜的雙眼裡全是震驚之色。

直到劉存用微微顫抖的聲音詢問“可是涿郡劉備劉玄德”時,耳朵確實很大的年輕軍官擡起頭連聲稱是,謙遜地詢問“使君大人是否需要卑職在高唐全縣徵召士卒”,看到臉色蒼白的劉存茫然搖頭,年輕的劉備臉上露出失望之色,但很快就恭敬地致禮告辭,大步走向人羣,和他兩位高大魁梧的小弟一起,熟練地組織民夫上船過河。

回過魂來的劉存久久說不出話來,他遠遠望着跟隨劉備最後登船的兩位大漢,腦子裡天人交戰,嗡嗡作響,很想立刻衝上船去,和劉備以及他的兩個兄弟好好談一談,可是靈光隱約的腦子裡似乎有個尖銳的聲音不斷制止他,最後,劉存沒有挪動步子,直到水軍運輸船全部離開渡口駛向北岸,劉存才恍恍惚惚地進入高唐縣城。

劉存徑直進入陳舊的高唐縣衙,向沒逃走的縣丞細細打聽劉備的情況,才知道早在張純叛亂之前,時任冀州安熹縣都尉的劉備一怒之下,將勒索他的上司痛打一頓,然後帶上兩個結義兄弟南下青州避禍,不久即在濟南國君劉康的舉薦下,來到危險的高唐縣擔任縣都尉。

此後,劉存一直處於巨大矛盾之中,不知道如何對待劉備?

每當想起雄才大略的劉備體內深藏的勃勃野心,以及關雲長的“過五關斬六將”,劉存就覺得自己的脊樑陣陣發寒,所以他始終無法對此做出取捨,更不敢詢問任何人的意見,再加上日復一日的連番苦戰,還要上上下下兼顧南面戰場,劉存只好將此事埋在心底……

焦和看到劉存失神的樣子大爲驚訝,猶豫良久乾脆咳嗽一聲,等待劉存回過神來,焦和不緊不慢地笑道:

“大人別難過,既然趙叡決意要走,大人再怎麼愛才惜才也無法挽留了,如果大人信得過下官,何不派遣麾下某位將領率領琅琊將士趕來助戰,戰後自然而然地接過齊郡都尉一職?”

“下官知道,大人治下的城陽各縣,領兵都尉只負責訓練士卒保境安民,並不干預地方行政,對吧大人?”

劉存笑道:“沒錯!軍人不干預地方行政,同樣是歷朝歷代的規矩,反而是文官總能夠兼領兵權。景春兄,謝謝了!如此深情厚誼,劉存記在心上!”

焦和哈哈一笑,客氣幾句便站起來告辭。劉存將焦和一直送到大門口,兩人一路有說有笑,羨煞了進進出出的諸多官吏。

等劉存再次回到公事房,公孫沛和管寧已經坐在他的辦公桌前方,剛纔劉存與焦和相互試探相互交底時,公孫沛和管寧就在裡間靜聽,此刻兩人的意見非常一致:

“焦和主動示好,希望與主公結交,定是從朝中獲得了消息,藉此機會表明心跡,希望主公儘快健全刺史府衙門,一句話——建衙!”

之所以說是建衙,不敢言開府,原因是建衙與開府絕不一樣,大漢朝對開府的規定和限制非常嚴格,只有三公和大將軍才能根據定製獲准開府,組建自己的民政和軍政班子。

建衙則沒有那麼嚴格的限制,各州刺史本來就有設於各州的刺史府,每個郡的郡都尉也有資格建立自己的軍政衙門,每個郡也都可以單獨建立自己的鹽鐵衙門。

劉存和他的麾下心腹要做的就是建衙,不過在外人看來,只是換個寬敞地方辦公居住,再補足青州刺史座下長期空缺的官吏,將刺史府衙門弄得氣派威嚴一些。

實際上,劉存和他的心腹謀士們是建立一個健全的軍政班子,借大亂之際一舉將整個青州的行政權力和軍權收回來,逐步推行各項新政,最終把青州刺史府建設成爲統轄青州軍政大權的強力機構,這個機構還有個世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幕府。

早在五個月前,大漢宗親、九卿之一的太常卿劉焉有感於天下叛亂四起,向朝廷提請恢復漢成帝時期的州牧制度,任命宗室或者重臣爲州牧,理由非常充分,而且針對時弊:“刺史太守貨賂爲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爲牧伯,鎮安方夏。”

劉焉的提議,被朝中文武大臣認爲是在朝廷和地方郡縣之間,再增設一層權力機構,皇帝任命的州牧權力凌駕於地方太守之上,便於總攬各州軍政大權,威懾不臣,防微杜漸,以到達安定百姓天下太平的統治目的。

皇帝劉宏與朝廷文武百官經過數月討論,再看到如今大漢天下暴亂四起,特別是前泰山太守張舉和中山太守張純的大規模叛亂,嚴重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政權,所以,皇帝和文武百官逐漸認可了劉焉的意見,並已開始制定相關制度,不久將會正式向天下頒佈執行州牧制度。

劉存和他的心腹們早已得到消息,一直以來都在爲此日夜努力,就連劉存的大舅哥糜竺,爲了劉存順利上位,如今還在頻頻往來於琅琊與洛陽之間。

第161章 所謀乃大(下)第30章 征途(下)第68章 環環相扣(下)第263章 雷霆之勢(上)第176章 坐山觀虎(上)第285章 歸心(下)第57章 勤王(上)第169章 錯綜複雜(下)第34章 攻其不備(下)第204章 急報傳來第67章 環環相扣(上)第213章 北上(下)第35章 東莞城(上)第119章 逆水行舟(上)第168章 錯綜複雜(上)第49章 招兵買馬(上)第128章 管亥歸來(下)第150章 無聲殺伐(上)第53章 踏雪訪子義(上)第278章 西征前夕第58章 勤王(下)第7章 夏河城第84章 風起雲涌(下)第248章 四面楚歌(上)第11章 最大的糧倉第179章 駕馭之道(下)第55章 承諾(上)第76章 軍心民心(下)第103章 陽謀(下)第162章 步步蠶食(上)第280章 輕取潼關(下)第86章 順勢而動(下)第5章 安身立命之本第201章 “徵發”密令(下)第277章 密談(下)第41章 琅琊水軍(上)第170章 是非對錯(上)第285章 歸心(下)第99章 冀州來使(下)第225章 連鎖反應(上)第117章 羣英會(上)第167章 嶄新格局(下)第42章 琅琊水軍(下)第217章 招攬子龍第66章 鬥智鬥勇(下)第6章 躁動第107章 固山之戰(下)第282章 無可阻擋(下)第135章 合縱連橫(上)第98章 冀州來使(上)第199章 除惡務盡第35章 東莞城(上)第183章 報復(下)第214章 雙雄會第115章 轟動(上)第80章 潛移默化(下)第162章 步步蠶食(上)第20章 合作第275章 今非昔比(下)第51章 求賢(上)第124章 蓄勢(下)第195章 徐晃歸心(上)第97章 建衙(下)第220章 伺機而動第236章 顏良(下)第194章 決戰(下)第249章 四面楚歌(下)第13章 浴血搏殺第118章 羣英會(下)第261章 決斷(上)第50章 招兵買馬(下)第178章 駕馭之道(上)第243章 誘之以利(下)第40章 悄然改變(下)第188章 誘敵(上)第212章 北上(上)第202章 天下震怖第161章 所謀乃大(下)第6章 躁動第8章 悄然發力第167章 嶄新格局(下)第116章 轟動(下)第276章 密談(上)第96章 建衙(上)第1章 東武城第40章 悄然改變(下)第52章 求賢(下)第218章 心腹大患(上)第260章 不歡而散第14章 衆志成城第161章 所謀乃大(下)第22章 擴張(續)第181章 問鼎之基(下)第87章 誓言(上)第2章 絕境第253章 高調納妾(上)第118章 羣英會(下)第181章 問鼎之基(下)第231章 鳩佔鵲巢(上)第232章 鳩佔鵲巢(下)
第161章 所謀乃大(下)第30章 征途(下)第68章 環環相扣(下)第263章 雷霆之勢(上)第176章 坐山觀虎(上)第285章 歸心(下)第57章 勤王(上)第169章 錯綜複雜(下)第34章 攻其不備(下)第204章 急報傳來第67章 環環相扣(上)第213章 北上(下)第35章 東莞城(上)第119章 逆水行舟(上)第168章 錯綜複雜(上)第49章 招兵買馬(上)第128章 管亥歸來(下)第150章 無聲殺伐(上)第53章 踏雪訪子義(上)第278章 西征前夕第58章 勤王(下)第7章 夏河城第84章 風起雲涌(下)第248章 四面楚歌(上)第11章 最大的糧倉第179章 駕馭之道(下)第55章 承諾(上)第76章 軍心民心(下)第103章 陽謀(下)第162章 步步蠶食(上)第280章 輕取潼關(下)第86章 順勢而動(下)第5章 安身立命之本第201章 “徵發”密令(下)第277章 密談(下)第41章 琅琊水軍(上)第170章 是非對錯(上)第285章 歸心(下)第99章 冀州來使(下)第225章 連鎖反應(上)第117章 羣英會(上)第167章 嶄新格局(下)第42章 琅琊水軍(下)第217章 招攬子龍第66章 鬥智鬥勇(下)第6章 躁動第107章 固山之戰(下)第282章 無可阻擋(下)第135章 合縱連橫(上)第98章 冀州來使(上)第199章 除惡務盡第35章 東莞城(上)第183章 報復(下)第214章 雙雄會第115章 轟動(上)第80章 潛移默化(下)第162章 步步蠶食(上)第20章 合作第275章 今非昔比(下)第51章 求賢(上)第124章 蓄勢(下)第195章 徐晃歸心(上)第97章 建衙(下)第220章 伺機而動第236章 顏良(下)第194章 決戰(下)第249章 四面楚歌(下)第13章 浴血搏殺第118章 羣英會(下)第261章 決斷(上)第50章 招兵買馬(下)第178章 駕馭之道(上)第243章 誘之以利(下)第40章 悄然改變(下)第188章 誘敵(上)第212章 北上(上)第202章 天下震怖第161章 所謀乃大(下)第6章 躁動第8章 悄然發力第167章 嶄新格局(下)第116章 轟動(下)第276章 密談(上)第96章 建衙(上)第1章 東武城第40章 悄然改變(下)第52章 求賢(下)第218章 心腹大患(上)第260章 不歡而散第14章 衆志成城第161章 所謀乃大(下)第22章 擴張(續)第181章 問鼎之基(下)第87章 誓言(上)第2章 絕境第253章 高調納妾(上)第118章 羣英會(下)第181章 問鼎之基(下)第231章 鳩佔鵲巢(上)第232章 鳩佔鵲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