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盟友與敵人

1914年9月20日,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曾經的皇宮早已成爲君士坦丁堡博物館,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皇宮前寬闊的閱兵場被修葺一新,爲的就是迎接這個對土耳其民主共和國來說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日子。

十幾個巨大的氣球漂浮在廣場上空,氣球下面吊着的綵帶迎風招展。

廣場四周從早上起便聚集了數十萬羣衆,他們交頭接耳小聲談論着,使得整個閱兵場都籠罩在一片嗡嗡的聲音中,猶如一個巨大的菜市場。

閱兵場中央,二十個巨大而整齊的步兵方陣顯得壯觀而肅穆。每個方陣由1萬名土耳其士兵組成,他們人人精神飽滿,挺直胸膛平視着前方。士兵們頭戴傳統土耳其圓頂布質軍帽,身上穿着與德軍類似的灰布軍裝,插着刺刀的步槍全都背在肩上,方陣頂部的那片雪白讓人有些晃眼。

每個方陣最前方的一排軍官非常顯眼,因爲他們頭上全部戴着德式尖頂頭盔。這些人都是純正的德國軍官,有些人是從奧利僱傭兵團時期就一直呆在土耳其,有些人則是退役之後陸續從德國來到這裡的,他們在土耳其部隊中擔任顧問或者參謀,爲土耳其軍隊撐起一副堅強的骨架,使得這支土耳其軍隊在作戰方式和作風上與德國軍隊有着許多相似之處。

步兵方陣前面放着上百門大小不一的火炮和許多機槍,這些武器大部分是德國軍火商在土耳其投資興建的軍火工廠生產的。最近幾年,大量德國資金和機器設備的涌入使得土耳其原本薄弱的工業得到了顯著的發展。

火炮和機槍前方是一字排開的數十架飛機,它們尾部和機翼都塗有鐵十字,每架飛機前面還有一小隊揹着步槍的土耳其步兵。

整個閱兵場最前方是威嚴的騎兵部隊,2萬名騎兵穿着傳統的土耳其騎兵軍服,寬大的馬刀掛在馬鞍旁邊,兩旁還有一些拉着大炮的馬車。

閱兵場前面高高的觀禮臺上有三排位置,第一排基本上都是穿着軍裝的重要將領,第二排是穿着禮服的內閣成員和德奧等國的外交使節,第三排是是軍階稍微低一些的將領和其他政要。

觀禮臺最前方,工作人員還在緊張地調試着擴音設備。第一排正中央兩個人正在親密交談着,其中那個留着一字胡、臉龐年輕而俊美、胸前掛着一大排勳章、穿着大元帥軍服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年僅33歲的土耳其民主共和國總統凱末爾。除了世襲帝王之外,人們很難想象有人可以在這個年紀就掌握着一個面積如此巨大、人口如此衆多的國家,並且建立起一支軍容這樣強盛的軍隊。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年輕的領袖所走過的道路是多麼艱辛。共和國成立之初,土耳其經濟落後、人民貧窮,社會動盪不安,舊國王和反動派的勢力仍舊隱藏在民間和軍隊之中,他們無時不刻不在積聚力量和尋找計劃妄圖顛覆新生的土耳其政權;政府中,青年土耳其黨也在窺覦着凱末爾民主黨的統治地位,軍隊成爲反動派、青年土耳其黨和民主黨爭鬥的焦點。因此,凱末爾借德國人之手將土耳其軍隊改造成爲一支只服從他和德國教官團命令的軍隊,同時將土耳其軍隊的實際指揮權交給了這些德國教官。幾年過去了,土耳其的局勢漸漸平穩下來,凱末爾也將自己的命運與德意志帝國綁在了一起。

這一點與另一個真實世界的歷史有着許多的相似之處,青年土耳其黨也將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德國委派的德土聯軍司令。只不過在那個世界,土耳其的參戰很勉強,參戰起因甚至有些滑稽,那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格本號事件——德國戰列巡洋艦“格本”號和另一艘巡洋艦在開戰之初滯留在君士坦丁堡,當時恪守中立但傾向於參加同盟國的土耳其迫於英俄壓力扣留了那兩艘德國戰艦,最後的結果是土耳其花錢向德國購買這兩艘戰艦,不過戰艦依舊由換上土耳其海軍軍服的德國水兵操控,爲了迫使土耳其參戰,德國密令那兩艘戰艦炮擊了黑海的俄國海港,土耳其也就半推半就地加入同盟國參戰了。

相比之下,凱末爾和他的土耳其參戰則要積極得多。

正在與凱末爾交談的德國將軍看起來也非常年輕,他便是比凱末爾小一歲的奧利准將,也是這支德土聯軍的總司令。

當工作人員紛紛離開觀禮臺的時候,凱末爾整了整身上的軍裝,沉穩而堅定地站了起來,他明白自己要宣佈的是關係着國家命運的一個決定,萬千性命都捏在他的手裡。

“共和國的公民們,共和國的士兵們,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我們被敵人稱爲歐洲病夫,我們的國家受到了敵人的羞辱,我們的領土受到了敵人的侵略,我們的人民受到了敵人的壓迫!現在,該是反擊的時候了!讓我們每個人都拿起武器,我們有最忠實的盟友,我們有最勇敢的戰士,我們最有先進的武器,我們要將所有敵人撕碎!”

整個閱兵場一下子沸騰起來,士兵們整齊劃一地喊着口號,羣衆在這種氣氛的鼓舞下開始歡呼雀躍。

“我宣佈,從即日起,土耳其民主共和國加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等國組成的神聖同盟,與我們共同的敵人——俄國、英國、法國,進入戰爭狀態!戰鬥吧!共和國的勇士們!”

在宣戰儀式結束之後,士兵和羣衆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上舉行了盛大的遊行,戰鬥的氣氛很快波及到整個土耳其,人們紛紛走上街頭,許多城市和村莊甚至徹夜狂歡,徵兵站很快被參軍的人羣擠滿。

很快,一列列軍隊紛紛開赴前線,百姓們夾道歡送……

土耳其的參戰對於交戰雙方來說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同盟國來說,他們又增添了一個有力的盟友,經過德國軍官全面整編的土耳其軍隊的戰鬥力不可小視,德國人離自己從柏林通往巴格達的夢想又進了一步;對於協約國尤其是沙俄帝國來說,土耳其的參戰簡直是個惡夢,俄國是土耳其的世仇,它窺覦伊斯坦布爾已達千年之久,它做夢都想把這座位於黑海口的城市變成“沙皇格勒”。那條叫做達達尼爾海峽的狹小的著名出海通道,長僅80公里,最寬處不過5公里,那是俄國終年可用以通向世界各地的唯一出口。

凱末爾雖然年輕,但是他的戰略眼光並不短淺,在開戰之後他並沒有立即向俄國和英國宣戰,而是積極進行戰爭準備,等待最佳的參戰時機。儘管有德國的全力支持,但是他的共和國成立才短短几年時間,經濟軍事實力還在逐步恢復中;地理上,德國遠在天涯,俄國和英國人的軍事力量卻近在咫尺,協約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遠在土耳其之上。直到德國在西線和海戰中均取得巨大優勢,英法在地中海的艦隊也匆忙調回歐洲戰場,凱末爾這才動手,緊緊抓住這個大好時機將土耳其戰車開上了戰場。

戰爭的血刃一下子伸展到了另半個世界,從土耳其加入戰爭的這天起,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通道被堵死,俄國只好依靠一年中有半年時間冰封的阿爾漢格爾和遠離前線1萬多公里的符拉迪沃斯克了。俄國的輸出降低了98%,輸入降低了95%,整個俄國幾乎被隔絕。英法艦隊的離開使得協約國從海上進攻土耳其成爲空想,俄國人在黑海的海軍力量已經遠不如前,他們的戰爭潛力也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在英法地中海艦隊主力調回歐洲戰場之後,地中海的海上力量主要由意大利海軍、奧匈帝國海軍、希臘海軍、土耳其海軍和少量英法艦艇構成,英法的小型艦隊勉強用於保衛法國本土南部沿海港口和殖民地港口,對於地中海的局勢基本喪失了發言權;第一檔的奧匈帝國海軍和意大利海軍各自擁有約10艘無畏和前無畏戰列艦以及近百艘其他小型艦艇,不過開戰之初奧匈帝國僅有6艘潛艇,而意大利擁有25艘;第二檔的希臘海軍和土耳其海軍水面艦艇也實力相當,兩國均擁有4艘戰列艦和其他數十艘小型艦體,希臘海軍僅有2艘潛艇,而土耳其駐紮着12艘德籍潛艇,並建有專門的潛艇維修船塢。

表面上看來,土耳其參戰之後同盟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已經明顯超過協約國,然而事實上平靜的水面下卻暗流洶涌。

戰爭爆發後,由自由黨領導的意大利政府宣告其中立的立場。意大利認爲奧匈帝國在開戰前沒有與它進行協商,這明顯地違反了三國同盟條約。薩拉熱窩暗殺事件之後,維也納已經讓柏林瞭解了自己的一切動向、一切打算,但羅馬卻對此毫無知覺。

這條裂縫是無法避免的,畢竟奧地利和意大利長久以來存有芥蒂,甚至幾十年來相互憎惡。1814年在維也納大會上,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曾宣佈意大利不存在,這只不過是一個“帶有地理意義的言論”,而意大利民族統一運動的著名領袖加里波第在1848年曾命令自己的下屬,只要見到令人憎惡的奧地利“白襯衫”就開槍。

最近的情況越來越糟糕,意大利甚至對奧匈帝國的勁敵塞爾維亞表現出友好的姿態。

意大利自由黨政府及其反對黨,包括天主教徒及**,以及意大利大部分民衆都表示贊成通過談判保持中立,但也有一些干涉主義者在爲戰爭煽風點火,他們敦促政府利用戰爭這一契機結束意大利復興運動,通過佔領仍在奧地利統治下的領土,獲得意大利的統一。這些人包括民族主義者、從隸屬奧地利的意大利領土被流放到意大利的政治極端主義者、與社會民主黨有牽連的工會運動成員。

此外,干涉主義者從一開始就捲入了戰爭。1914年8月,意大利英雄加里波第的侄子佩皮諾.加里波第成立了“意大利軍團”,4000名年輕的自願者報名參加。他們前往法國,參加對德國人的阿爾貢戰役,加里波第的兩個孩子,布魯諾和科斯坦特在法國的戰鬥中獻出生命。

意大利政府利用強有力的政治上的機會主義來控制愈演愈烈的民族主義者的示威,並對奧匈帝國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使維也納相信,意大利想與協約國相互諒解,但如果維也納歸還奧地利曾佔領的意大利地區,也可以使其置身事外,這些地區包括:特倫特省、烏迪內省、戈裡齊亞省的弗留利地區、的裡雅斯特省、波拉省和裡耶卡省的威尼斯—朱利亞地區,但維也納的回答堅決而蠻橫:“這些事情別想,我們永遠也不會歸還的。”

此時,再也沒有什麼能阻止意大利對協約國做出的友好、協作態度了。

在英國海軍遭遇歷史性的慘敗之後,英法也加緊對意大利政府的誘惑。9月中旬,英法和意大利外交大臣開始秘密接觸,英法兩國提出,作爲意大利加入協約國的交換條件,羅馬將獲得一系列回報,包括從奧地利那裡收復的領土,再加上奧地利南蒂羅爾州至布倫納山口,亞德里亞海盆的伊斯特拉半島,阿爾巴尼亞的達爾馬提亞地區,還有德國在非洲的一半殖民地。

儘管此時德國在各條戰線上都取得了咄咄逼人的勝利,但英法開出的極具誘惑力的條件還是深深吸引着意大利政府,尤其是俄軍在加里西亞戰場牽制了大量奧匈軍隊並取得初步勝利之後,意大利更是蠢蠢欲動。

在意大利國內,戰爭準備已經如火如荼地進行起來,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他們並沒有打算履行與德、奧的同盟條約,一旦有機可乘,他們便會從背後給所謂的盟友一刀。

第33章 合擊第4章 羅馬假日第16章 裝甲穿插作戰第148章 濃縮就是精華(下)第31章 兩線作戰第17章 大西洋攻略第33章 碰壁第98章 支點第95章 羣山第70章 鉅艦大炮第42章 拯救第16章 識破第28章 驚天動地第76章 霧漫水之都第130章 利矛與堅盾(中)第9章 展示會的特殊客人第69章 優勢第24章 明爭暗鬥第22章 橋(5)第1章 經濟危機與戰爭第67章 流冰消逝第93章 一批巡洋艦第31章 兩線作戰第27章 托馬斯郵局第56章 兵臨夏威夷第6章 左腳弧線第25章 超級蛙跳第9章 各懷鬼胎第36章 跟我走吧第17章 誰是大傻瓜第84章 灰色森林第31章 流矢第5章 我們的巴巴羅薩第1章 入侵者第14章 真航母換假出兵第48章 小心的遭遇戰第5章 我們的巴巴羅薩第59章 陸上戰事第38章 海盜第7章 英倫寒冬第55章 “元首”出場第5章 哥尼斯堡少年軍校第25章 梟雄還是鳥人第40章 飛越塞納河第36章 戰火下的聖誕節第6章 男爵歸來第44章 平靜之海第14章 勝利的信心第29章 沉淪的島國第6章 左腳弧線第46章 一日政變第15章 使壞第48章 叛亂者第25章 愉快的前哨戰第31章 先禮後兵第41章 海戰之王第60章 大禮第64章 奔向布宜諾斯艾利斯第47章 海的力量第28章 光榮的撤退第34章 最後的血第37章 重現輝煌第49章 符騰堡之變第22章 蝙蝠與刺鳥第47章 在天空中賽跑(下)第105章 偉人墓第137章 人造英雄(下)第35章 財富與慾望第10章 毛瑟陰影第48章 擦肩而過第65章 光復日第136章 人造英雄(中)第41章 擴軍時代第7章 致命一擊第71章 轉折第43章 螳螂捕蟬第89章 國軍.整備第90章 坦克大會戰第24章 猛火第34章 華沙,我來了第9章 末日行動第10章 奧利之惑第37章 瓜分和平第63章 美麗大洋第16章 裝甲穿插作戰第45章 不安靜第66章 遭遇超級戰機第140章 時代的分界線(下)第31章 波羅海狼第19章 不期而遇第10章 名人第48章 叛亂者第8章 停戰談判第29章 帝俄崩潰第12章 紅色海豚第47章 內外交困第4章 願買願賣第42章 關東軍的戰場第28章 我有沙鍋大的拳頭第22章 吞日巨獸
第33章 合擊第4章 羅馬假日第16章 裝甲穿插作戰第148章 濃縮就是精華(下)第31章 兩線作戰第17章 大西洋攻略第33章 碰壁第98章 支點第95章 羣山第70章 鉅艦大炮第42章 拯救第16章 識破第28章 驚天動地第76章 霧漫水之都第130章 利矛與堅盾(中)第9章 展示會的特殊客人第69章 優勢第24章 明爭暗鬥第22章 橋(5)第1章 經濟危機與戰爭第67章 流冰消逝第93章 一批巡洋艦第31章 兩線作戰第27章 托馬斯郵局第56章 兵臨夏威夷第6章 左腳弧線第25章 超級蛙跳第9章 各懷鬼胎第36章 跟我走吧第17章 誰是大傻瓜第84章 灰色森林第31章 流矢第5章 我們的巴巴羅薩第1章 入侵者第14章 真航母換假出兵第48章 小心的遭遇戰第5章 我們的巴巴羅薩第59章 陸上戰事第38章 海盜第7章 英倫寒冬第55章 “元首”出場第5章 哥尼斯堡少年軍校第25章 梟雄還是鳥人第40章 飛越塞納河第36章 戰火下的聖誕節第6章 男爵歸來第44章 平靜之海第14章 勝利的信心第29章 沉淪的島國第6章 左腳弧線第46章 一日政變第15章 使壞第48章 叛亂者第25章 愉快的前哨戰第31章 先禮後兵第41章 海戰之王第60章 大禮第64章 奔向布宜諾斯艾利斯第47章 海的力量第28章 光榮的撤退第34章 最後的血第37章 重現輝煌第49章 符騰堡之變第22章 蝙蝠與刺鳥第47章 在天空中賽跑(下)第105章 偉人墓第137章 人造英雄(下)第35章 財富與慾望第10章 毛瑟陰影第48章 擦肩而過第65章 光復日第136章 人造英雄(中)第41章 擴軍時代第7章 致命一擊第71章 轉折第43章 螳螂捕蟬第89章 國軍.整備第90章 坦克大會戰第24章 猛火第34章 華沙,我來了第9章 末日行動第10章 奧利之惑第37章 瓜分和平第63章 美麗大洋第16章 裝甲穿插作戰第45章 不安靜第66章 遭遇超級戰機第140章 時代的分界線(下)第31章 波羅海狼第19章 不期而遇第10章 名人第48章 叛亂者第8章 停戰談判第29章 帝俄崩潰第12章 紅色海豚第47章 內外交困第4章 願買願賣第42章 關東軍的戰場第28章 我有沙鍋大的拳頭第22章 吞日巨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