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過劉銘傳!”雖然對楊東方的命令有些疑惑,胡乾不過他還是讓人去無極縣通知追擊的部隊別咬劉銘傳太緊的,不過命令才送出去,就有快馬來報。
“司令!12旅的騎兵團報告,他們在大沙河截住劉銘傳本部了,13團長聽說後,已經渡過木刀河追擊去了,估計113團也會追過去。”
“不是吧,這麼巧,那樣看來劉銘傳的運氣不夠好呀!”胡乾搖搖頭,心裡到是很想13團跟騎兵團把劉銘傳給幹掉,不過他沒有做其它動作,畢竟楊東方的命令在那裡,所以沒有在加派人去通知13團,而是通知新樂縣的手下,可以進攻定州了,打到博望縣爲止。
深夜!劉銘傳只渡過一小部分大概兩千人左右,這時一個千總匆匆忙忙跑來:“軍門大事不好了,新民軍的步兵到了。”
劉銘傳急問道:“來了多少人,從哪裡來的。”
那千總回道:“好像是從深澤縣方向,多少人看不出來。”
聽後劉銘傳到是鬆了一口氣,根據唐定奎的報告,深澤縣方向的新民軍就一個團的兵力,肯定要留下至少一個營的兵力,那麼也就一千多一點。
不過接下來又有人來報:“軍門,新民軍一個營的騎兵朝下游去了。”
這下他就急了,去下游,明顯是爲了渡河,新民軍這是想搶先在河對岸埋一個旗子,用騎兵牽制自己。
這是到了下決斷的時候了,不能在猶豫了,不然天亮後,新民軍越來越多那時在走會被騎兵纏住,自己也得撂這裡,咬了咬牙,極不舍的看了一眼對岸的部隊,劉銘傳也沒有太多想了,只道:
“走!”
帶着二千部將,劉銘傳留下唐定奎節制對岸的部隊,悄悄的離開了。
不過他走的雖然隱蔽,但是卻因爲13團新民軍的到來而暴露了,原來見從無極縣又開來無數新民軍,唐定奎有些心慌了,派人過河彙報請示,結果北岸的部隊大部都走了,只留下空帳。
於是唐定奎也悄悄跑了。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消息傳回南岸,本就軍心不穩的淮軍對滿清徹底失望了,主動向新民軍投降,畢竟他們也是苦難貧窮階級,新民軍的宣傳他們也是有聽過的,心裡的種子發芽壯大,終於長成大樹。
這到是13團長跟113團長沒有想到的,他們一邊讓人接收俘虜,一邊找來李薀泰商量,要不要連夜去追劉銘傳。
13團跟113團的營團級軍官都表示派出一部分去追,一定要捉到劉銘傳,這可是重要人物。
李蘊泰則說晚上不好追,他們對這一帶人生地不熟,晚上會迷路,明天在追則有點晚了,有牛宏升的一個營追擊夠劉銘傳喝一壺的。
衆人聽着這才作罷,不過接着李蘊泰卻邪笑提議道:“我們不追劉銘傳,其實我們可以去搞張曜,這傢伙明顯想保存實力,如果讓他聽說我們這邊把劉銘傳打垮了,他肯定會繼續向北退,所以我們趁他不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派出一個團去滹沱河下游截了他的後路。”
思路換一下,衆人到是眼前一亮,這個提議不錯,可行性極大。
接下來就是商量派哪個團去的問題了,這可是功勞,誰不想爭過來,不過最後任務還是給了113團的兩個營,在加上李蘊泰跟他的騎兵營。
原因是113團跟騎兵營先到這裡,體力上能勝任夜行的條件,爭取在天亮趕到目的地。
出發前剛好胡乾的通信兵追了過來,衆人更是有了底氣,對劉銘傳沒有多大興趣,也不怕胡司令訓斥他們了。
翌日!天亮之後,張曜讓手下吃過飯,預感到有危險來臨,要不是怕留下太多借口給劉銘傳參他一本,他都不想在停留饒陽縣。
果然很快預感應驗了,幾路探馬先後回報,說是東面新民軍向滄州挺近了。
這是個不好不壞的消息,證明自己是安全的,新民軍現在無暇來追他。
接着西邊傳來消息,淮軍在深澤縣大敗,新民軍113團追擊淮軍去了,看樣子是去堵劉銘傳。
這到讓他有些暗爽,憑什麼劉銘傳那小子本事沒有多少,升官到是挺快,顯然他張曜是極不服氣的,要知道當年跟着王爺,他張曜一口氣打掉了多少捻軍,三十萬的捻軍呀,光是投降的就有十多萬,這是什麼戰績。
結果朝廷以他目不識丁爲由就打落凡塵,沒有進階升官,這樣的朝廷保之何用,張曜不由摸了摸掛在腰上的那方刻着目不識丁四個字的方印。
不過他還沒有思緒多久,就又有人來報。
“大人不好了,我們的北面出現了新民軍,滹沱河的渡口被新民軍給搶過去了,我們的人不是被打死就是投降了。”
“什麼?”張曜倒吸了一口氣,暗叫不好,連忙出城去查看,騎着馬發現河對面的新民軍竟然是113團,整個人都傻了。
“怎麼會這樣,113團不是去堵劉銘傳了嗎?難道他們使了個瞞天過海暗度陳倉之計,目的一直是我,可是這也太不合理了,他們的速度運動得也太快了點吧。。果然是勁旅。”微微嘆氣張曜搖頭說着,手下問現在怎麼辦,他們好像被新民軍給包圍封鎖在了饒陽。
“怎麼辦!當然是舉旗歸順新民軍,我們就地起義!”沒有多想,張曜就這樣決定了,他很明白自己手下的士兵,雖然不少是湘楚子弟,算起來他是楚軍系統,不過這一萬多人的部隊,有七層是原來的捻軍收編過來的,一但消息傳開,說不定就會有人殺官鬧營。
還不如趁此投降,相信以他的能力,跟現在的軍力起碼能混個出頭,這也是他一直沒有跟新民軍死乾的一個原因。
對於張曜投降,113團是表示歡迎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實在是太好了,但是李蘊泰就不太高興了,他原本是捻軍,跟張曜是新仇舊恨,他提議來斷張曜後路,無非也是存了一點公報私仇的小心思,哪想到張曜這貨以前這麼硬氣,面對幾倍於已的捻軍都敢打的傢伙,這回竟然乾淨利落的投降新民軍了。
這讓他一拳打在棉花上,很不好受,也不去饒陽縣弄受降禮了,轉身帶着騎兵一口氣奔向了河間,然後狠狠的教訓了守在這裡的綠營,大殺特殺才算順了一口氣。
不提張曜與李蘊泰,正主楊東方正時正和董海川等軍情四處的人悠閒的騎着馬兒奔向天津,一跑迎着風領略此時的京津官道上的風景。
到處是高高的蘆葦還有慌草地,跟後世那差別大了去了,直到進入天津,看見熱鬧的大街,纔算找到一點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