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天命之說

第645章 天命之說

秦始皇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浩大的車隊,自西邊而來,直入薛郡鄒縣。

“君侯,我聽聞嶧(yì)山乃齊地名山,素來被入秦的儒生所稱頌,號稱鄒魯奇觀,現在一看,也不過如此嘛。和我關中險峻雄山相比,真如一處低矮山坡,真是讓人失望。”

當隊伍在鄒縣附近紮下營寨,趙佗出門眺望北邊的嶧山時,身側傳來另一人的感嘆聲。

趙佗回頭看向說話之人,正是秦莊襄王之子,當今皇帝的弟弟,子嬰。

可能是趙佗曾率軍南征北戰,遍走六國之地,對於天下山川河流頗有見識的緣故。

子嬰這位隨皇帝出行的宗室長者,常來和趙佗交談,每每聊完,都感覺收穫頗豐,一來二去,兩人之間就有了一些交往。

趙佗對於子嬰這位歷史上的“秦三世”,也頗有好感,並未拒之千里。

相比於諸位皇子,在奉行嫡長子繼承製度的秦國,子嬰是沒有多少繼承權的。

這也是歷史上秦二世殺戮兄弟姐妹,並冤殺蒙氏兄弟時,子嬰敢站出來進行勸諫的緣故,一來他是長者,二來無關皇位之爭。

故而趙佗與子嬰進行交往,並不用怕犯什麼忌諱。

此刻,面對子嬰的感嘆。

趙佗笑道:“公子看慣了大秦險峻之山,如今又來看這齊地山巒,自然是感覺無趣的緊。要知道孟子所言的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實則不過是齊魯之人坐於井中觀天,不知天下之大,雄奇之山是何壯麗之景。就連那泰山,號稱與天相齊,實則還沒咱們關中的華山高呢,更別說是這小小的嶧山了。”

子嬰皺眉道:“泰山號稱與天相齊,竟然還沒華山高?若是如此,怎麼歷代聖王要在泰山封禪。”

趙佗微笑而不語,只言泰山雖然比不過關中羣山,但在東邊齊魯之地,也算鶴立雞羣,可能是這個原因。

實則趙佗在敲定封禪之事後就研究了一下,估摸着古代聖王封禪之事真假難辨,大概率還是齊魯儒生層層累加,於這一兩百年鼓搗出來的東西。

畢竟孔子一生都沒言過“封禪”二字,其著作和周代流傳下來的典籍對於封禪之事更是毫無記載。最早的出處也就是稷下學宮假託管仲之名出版的《管子》,大肆吹噓此乃聖王之事的也都是齊魯儒生,所以其真實性確實值得懷疑。

不過趙佗自己一個門外漢,去御史府裡查查典籍都能懷疑的事情,秦始皇自己會不清楚嗎?

他手下那些博學之士,難道就沒有一個懷疑的嗎?

或許始皇帝根本不在乎真假。

不管真也好假也好,在儒生們上百年的努力下,封禪已經和聖王之事徹底畫上了等號,爲世人所接受。

始皇帝藉助封禪,在向上天誇耀自己的功績的時候,同時也是在昭告天下:自己這個皇帝是受命之主,有天地神明保佑,大秦帝國千秋萬代是上天所註定的!

“這是一種政治宣傳和思想戰術啊。”

“這年頭,人最信天命這種東西,皇帝行封禪之禮,代表他得到上天認可,只要藉此進行宣傳,至少能迷住大部分貴族和黔首。所以他纔會來搞什麼封禪大禮,就連之前在洛陽祭祀三代聖君也是一個意思。”

“始皇帝這樣做,就是爲了反覆的向天下黔首灌輸天命觀念,改造六國士人的天命觀。不停的給六國之人洗腦,秦滅六國,乃是受天命之舉,你們天生就該被秦國統治,你們天生就該是皇帝統治下的黔首,你們若敢反抗秦的統治,那就是逆天而行!”

自從皇帝在洛陽祭祀後,來泰山的一路上,趙佗已是有些回過味來,覺得秦始皇執意封禪,可能不僅僅是他自身權勢慾望的膨脹,不僅是他迫不及待的想要誇耀自己的功績。

始皇帝是在藉此神化、聖化自己的統治。

這位千古一帝並沒有許多人想的那麼膚淺,爲了一個炫耀之功,便大老遠的從關中跑到泰山來,因爲封禪確實是一種穩定帝國,安穩諸侯故地的手段,至少在思想層面上能起到一定作用。

接下來發生在嶧山上的事情,印證了趙佗的推測。

始皇帝帶着自己的愛子胡亥,弟弟子嬰,武功侯趙佗,以及左右丞相、奉常、廷尉、治粟內史等公卿重臣,以及周青臣、淳于越等齊魯儒生,一起攀登嶧山。

好在嶧山只有五百米高,其山道又被薛郡郡守清理過一遍,這趟爬山之旅並不算難。

待到登上嶧山之巔,始皇帝便在此處祭祀嶧山之靈,之後又讓廷尉李斯起筆,在這嶧山豎立下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趙佗默唸刻石之語,頓時瞭然於心,皇帝的心果然和他猜的差不多。

秦軍打六國,那叫:討伐亂逆,滅六暴強。

打完之後的成果就是:兵不復起。

然後便是天下之民享受統一天下的利好: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這刻石的內容,正是在宣傳秦國統一天下的正當性,妥妥的洗腦手段。

“如果讓各地學室師者、郡縣法吏對當地黔首進行長期的宣傳,只要等到這批六國遺民死去,兩三代人之後,那麼新生的黔首,對於六國就只會剩下暴亂之國的印象,而始皇帝則是終結亂世的天命之主,這一代一代洗腦下去,如果日後再來一場焚書之事,那還真就掌握了一切話語權。”

趙佗暗自感嘆這些統治者的手段。

始皇帝祭祀嶧山之靈完畢,在讓李斯和衆工匠刻石立碑的時候,他自己走到山頂邊緣,眺望遠方平野遼闊,感覺心胸開闊。

有山風吹過,捲動他衣衫舞動,這樣的場面,讓皇帝心有所感。

始皇帝回頭,望向跟在身後的衆人,平靜詢問。

“我大秦並一宇內,兼吞四海,成就今日之偉業。爾等可知主要靠的是什麼?”

“胡亥,你先來說說。”

始皇帝的目光望向跟隨在自己身後的幼子胡亥。

先問胡亥,就是避免他跟着其他公卿學,始皇帝想聽聽自己兒子的看法。

趙佗也跟着望了過去,目中閃過好奇,他和這位“秦二世”尚沒有多少接觸,如今剛好看看對方的行爲如何。

胡亥年紀雖小,但機靈活潑,面對父皇問話,眼珠子一轉,已經是有了答案。

他嘻嘻一笑,說道:“我大秦之所以能併吞天下,滅六暴強,那自然是靠了父皇的神武英明,在父皇的領導下,我大秦戰士英勇奮戰,這才統一了天下。若無父皇,就沒有今日的大秦!父皇就是一切的原因!”

馬屁精!

趙佗心裡嘀咕了一句。

怪不得這胡亥最受秦始皇寵愛,這次東巡,諸位年長的公子一個沒帶,只讓年歲最小的胡亥跟隨,瞧瞧人家這說話的技術。

若是換成扶蘇來,怕又是一番長篇大論,根本討不了皇帝開心。

果然,始皇帝哈哈笑起來,邊笑邊搖頭,說道:“你這小子啊,就會逗朕開心,大秦能夠統一天下,豈只是朕一人的原因。”

說着,始皇帝轉頭看向旁邊沉默的子嬰。

這一次隨從的嬴姓宗室,除了胡亥外,也就子嬰一人,自然引人注目。

“子嬰,你以爲如何?”

趙佗忙擡頭望去。

秦一世問完了“秦二世”,又向“秦三世”問話。

這般三世同堂的場面,那可真是極爲少見。

子嬰微一沉吟,回道:“回陛下,我大秦統一天下,陛下自是首功。之後便當是歷代秦國先君的努力,自孝公變法圖強,之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先王,奮勇爭先,使我秦國越發強大,這才奠定統一天下之基。”

子嬰的回答中規中矩,確實符合他的年齡和身份。

始皇帝也點頭道:“然也,朕乃奮六世之餘烈,方以強盛之大秦碾壓六國,若無六代先君發奮,亦無朕今日之偉業。”

周圍衆人點頭稱讚,秦國能統一天下,和連續出了六代明君絕對大有關係。

如果這六人裡,哪怕只出了一個敗家子,也沒有今日的大秦天下。

問話兒子和弟弟後,始皇帝的目光又看向了站在子嬰旁邊的自家女婿。

“武功侯以爲呢?”

始皇帝飽含期待的開口。

胡亥和子嬰的話讓他認可,但他覺得還不夠,他希冀趙佗的回答。

周圍重臣聽到這話,全都精神一振。

胡亥好奇的看着自己這個姐夫。

廷尉李斯也眯着眼望過來。

周青臣和淳于越等儒生注目相視。

面對無數道目光的注視。

趙佗面色平靜,向皇帝行了一禮,便擡頭與他對視。

“稟陛下,臣認爲我大秦能統一天下,只有一個原因。”

“天命!”

這一刻,始皇帝的眼中爆發出光彩。

果然,趙佗能理解他!

趙佗沉聲道:“昔日周室內亂,先君襄公得宗周之地而立國,乃是天命。後文公出獵,獲黑龍象水德之兆,是天命。穆公稱霸西戎,闢地千里,是天命。自孝公變法,至於莊襄王連出六代明君,亦是天命!”

“是天命讓我大秦一統天下,是天命讓陛下成爲天下之主!”

“一切,都是天命!”

在趙佗的聲音中,衆人悚然一驚,紛紛在心頭暗罵馬屁精。

就連廷尉李斯也是磨着牙齒,這趙佗把他想說的話全給搶了。

好在始皇帝在得到滿意的答案後,就沒有繼續問下去。

他的嘴角微微上翹,他沒看錯人,趙佗應該是知曉了他真正的心思。

知道他來到這東方封禪泰山,和祭祀各地山川的真正目的了。

始皇帝,除了封禪以誇耀功績外,更是要向天下昭告大秦的天命,獲得合法合理的統治宣稱,這是對帝國統治大有好處的事情。

如果你說是靠着大秦歷代先王努力拼搏打下的江山,六國士人和黔首除了憤恨之外,並不會有什麼感覺。但若是宣傳天命,那可就大不一樣了。

博士僕射周青臣反應極快,立刻拱手道:“大秦天命所歸,陛下奉天命併吞四海,成就萬世之偉業,正當封泰山,禪樑甫,告命於天。還請陛下移步泰山,行封禪之舉!”

看到周青臣趁機站出來拍馬屁,李斯笑了笑,眼中卻已經滿是冷光。

始皇帝則是在周青臣的聲音中,再次感覺到自己的偉大,以及天命所歸。

他看了周青臣一眼,又望向趙佗,笑着點了點頭。

“朕當移駕泰山,於六月六日,行封禪大禮,以昭告我大秦天命,並以功績告命於天!”

始皇帝轉身望向懸崖外,只見滿目平原遼闊,一望無際,頓覺胸中滿懷慷慨豪壯之氣。

這,就是朕打下的天下。

而朕就是天命之主。

一切,都已經註定了。

趙佗默默看着這一幕。

“天命啊……”

子嬰的身份,大概有五六種,其中較主流的有兩種。一個是《秦始皇本紀》裡“二世之兄子”,另一個是《李斯列傳》裡的“始皇弟”。

前者最爲流行,從東漢到近現代多采用此說,甚至還有說是扶蘇之子的,不過從邏輯、年齡上各方面來講都不太符合,現在較多的採用“始皇弟”一說,參考相關論文《秦亡王子嬰辨疑》、《秦王子嬰非二世兄子辨》、《再探秦王子嬰身世之謎》。

至於網絡流行的成𫊸之子說,是馬非百先生將“始皇弟子嬰”斷句爲“始皇弟子,嬰”,說他是始皇弟弟的兒子,叫做嬰。

然後李開元先生秉承此說,並進一步聯繫到成𫊸身上。持此說的暫時只看到李開元先生一人,乃一家之言,此處不取。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

(本章完)

第372章 江東之變第404章 劍指秦律第368章 將勇者勝第763章 小目標第530章 火燒西南第726章 物理第81章 質疑第53章 燕策第67章 燕人第782章 懷疑第633章 鳥盡弓藏第609章 燒火將軍第717章 婉拒第417章 刺殺趙佗第50章 首級第340章 秦亦有神第641章 刺客歸來第178章 戴氏第79章 墨者第170章 雜牌軍第296章 秦楚砲戰第792章 戰死第148章 俘虜第816章 刺佗(中)第646章 胡亥之親第334章 欲效田單第301章 上將軍愛我第108章 戰策第132章 伐魏第478章 三王入朝第377章 無約立約第338章 兵臨楚都第486章 風波將起第144章 各懷心思第589章 頭曼求婚第441章 李信徵遼第604章 單于授首第350章 楚王啓第251章 信至咸陽第150章 計功第587章 二襲胡營第174章 桓軍侯第2章 秦舞陽第58章 義兵論第639章 英雄暮年第520章 六國城第403章 橫陽君死第687章 勢力第471章 王欲先降第34章 入伍第50章 首級第281章 章邯之名第604章 單于授首第497章 諸姬通婚第267章 兄弟第555章 獵捕翕侯第481章 六王伏辜第380章 見熊啓第149章 張耳第805章 儀式第528章 皇帝交心第659章 尋仙夢斷第203章 娶妻第295章 堅壁自守第44章 金鼓第508章 趙佗鑄幣第469章 齊宮交鋒第324章 懸羊擊鼓第591章 半渡而擊第801章 投降第147章 亡命第65章 夜襲第269章 趙佗迷蹤第588章 玩弄大將第569章 滅匈奇謀第399章 何以家爲第242章 以假代真第124章 楚國使者第719章 皇家第333章 項燕釣龜第587章 二襲胡營第331章 楚之齟齬第265章 劉季娶妻第656章 齊地八神第600章 秦火燎原第128章 蒙毅第4章 荊軻第666章 鼎於何處第6章 駕車第834章 帝崩第167章 地勢第786章 執戟第591章 半渡而擊第555章 獵捕翕侯第299章 這不是歷史第460章 抄他後路第557章 屁股轉換第286章 趙佗將軍第293章 國力對耗第260章 背水爲陣
第372章 江東之變第404章 劍指秦律第368章 將勇者勝第763章 小目標第530章 火燒西南第726章 物理第81章 質疑第53章 燕策第67章 燕人第782章 懷疑第633章 鳥盡弓藏第609章 燒火將軍第717章 婉拒第417章 刺殺趙佗第50章 首級第340章 秦亦有神第641章 刺客歸來第178章 戴氏第79章 墨者第170章 雜牌軍第296章 秦楚砲戰第792章 戰死第148章 俘虜第816章 刺佗(中)第646章 胡亥之親第334章 欲效田單第301章 上將軍愛我第108章 戰策第132章 伐魏第478章 三王入朝第377章 無約立約第338章 兵臨楚都第486章 風波將起第144章 各懷心思第589章 頭曼求婚第441章 李信徵遼第604章 單于授首第350章 楚王啓第251章 信至咸陽第150章 計功第587章 二襲胡營第174章 桓軍侯第2章 秦舞陽第58章 義兵論第639章 英雄暮年第520章 六國城第403章 橫陽君死第687章 勢力第471章 王欲先降第34章 入伍第50章 首級第281章 章邯之名第604章 單于授首第497章 諸姬通婚第267章 兄弟第555章 獵捕翕侯第481章 六王伏辜第380章 見熊啓第149章 張耳第805章 儀式第528章 皇帝交心第659章 尋仙夢斷第203章 娶妻第295章 堅壁自守第44章 金鼓第508章 趙佗鑄幣第469章 齊宮交鋒第324章 懸羊擊鼓第591章 半渡而擊第801章 投降第147章 亡命第65章 夜襲第269章 趙佗迷蹤第588章 玩弄大將第569章 滅匈奇謀第399章 何以家爲第242章 以假代真第124章 楚國使者第719章 皇家第333章 項燕釣龜第587章 二襲胡營第331章 楚之齟齬第265章 劉季娶妻第656章 齊地八神第600章 秦火燎原第128章 蒙毅第4章 荊軻第666章 鼎於何處第6章 駕車第834章 帝崩第167章 地勢第786章 執戟第591章 半渡而擊第555章 獵捕翕侯第299章 這不是歷史第460章 抄他後路第557章 屁股轉換第286章 趙佗將軍第293章 國力對耗第260章 背水爲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