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薦)
不過秦王嬴政現在是何境遇,畢竟與姜珝無關,姜珝現在在意的,是此次的伐燕之戰。
從歷史來看,趙國此次伐燕必然又是無功而返。
不過姜珝不知道究竟是因爲龐煖無能,導致伐燕一戰失敗,還是又有秦國干預其中,使趙國未盡全功。
其實若是姜珝瞭解戰國曆史的話,那麼姜珝便能瞭解,在秦國尚未東出之前,山東六國彼此之間幾乎打出了狗腦子,有時候就爲了爭奪區區幾座城池,消耗了大量的國力。
而秦國只需要守住函谷關,便可坐看山東六國彼此征伐。
單是燕趙之戰,在這段時間內就打了好幾次。
一日後,姜珝率領大軍來到龐煖軍營,此時七萬趙國士兵已經集結完畢,只等舉行誓師大會後,便可出征燕國。
而姜珝也是第一次見到聞名已久的龐煖老將軍,此人年紀隨大,但遠不到風燭殘年,看其精氣神,至少還算充足,不會猝死在行軍路上。
“拜見將軍!”姜珝躬身行禮道。
“快起!”龐煖單手虛拖,隨後上下打量姜珝半響,讚道:“你便是我趙國的天才將星姜珝,果然英姿勃發,一表人才,李牧收了個好徒弟啊!”
“將軍過獎了,末將只是靠着恩師提攜方纔能有今日。”姜珝謙虛道:“說來慚愧,末將微末之功便執掌一軍,時常在夢裡驚醒,生怕辜負趙王和恩師重託。”
“不必謙虛,你已弱冠之齡便能將八千軍隊治理的井井有條,我看便是秦國的甘羅比你也有所不及。”龐煖笑道。
“將軍過獎了。”
“好了!你遠來辛苦,且先回營休息,等明日誓師大會後,我軍便出征伐燕。”
“是!”
誓師大會極爲無聊,古代沒有擴音器,趙王站在點將臺上講話,姜珝即便站在前排,也只能聽個大概,更不要說後面那七萬將士了。
不過在古代,誓師大會是非常重要的,因爲這代表師出有名,趙國軍隊是正義之軍,此次伐燕乃是不得已而爲之。
這還是姜珝第一次見到趙王,如今趙王不過四十歲左右,由於保養的好,看上去頗有氣勢。
其實通過這幾年的瞭解,當今趙王並沒有姜珝想象之中的那麼不堪。
或許他的心中不算寬廣,但也一心爲了趙國的江山社稷而努力。
只是趙王沒有太大的才華,也沒有識人之明,便是有心,恐也無力。
大軍出征十五天左右,便已接近武陽城。在距離武陽城五十里外紮營後,只需明日一天行軍,便可兵臨武陽城下。
龐煖擂鼓聚將後,看着營中衆將士問道:“諸位,我軍明日便可兵臨武陽城,爾等可有破城之法?”
“將軍,聽說燕國守將劇辛雖然頗有統兵之才,但爲人心高氣傲,我軍何不用驕兵之計?”一名將領聞言當先說道。
姜珝聞言翻了翻白眼,好一句廢話。
既然知道劇辛此人心高氣傲,那所有人都知道應用驕兵之計,但問題是,怎麼用計?
衆將士你一言我一語的,有說直接攻城的匹夫悍將,也有說再施疲兵之計的,也有說耗其糧草的,總之在姜珝聽來,沒有一個可用之計。
不過姜珝一直都在觀察龐煖的表情表情,軍中其他將領如何,姜珝都不在意,若是統兵大將無能,那纔是累死三軍呢。
好在龐煖頗有城府,聽營中衆將吵吵鬧鬧的,便立刻喝道:“吵吵鬧鬧的像什麼話,都給老夫安靜!”
等營中安靜下來後,龐煖沉思片刻,忽的望向姜珝,笑問道:“姜都尉,你是李牧將軍高徒,不知心中可有破城之計?”
“回將軍,將軍只需明日派我爲前鋒去武陽城下叫陣,此城可破!”姜珝起身行禮道。
“哦?你破城需多少兵馬?”龐煖雖然不信姜珝之言,但還是想聽聽姜珝究竟有何計策,纔敢口出狂言。
姜珝淡淡一笑,自信道:“三千!”
“最好是老弱殘兵!”姜珝又補充了一句。
“三千老弱殘兵就想攻破武陽?姜都尉,你這未免也太誇大其詞了吧?”營中有人大笑道。
“我若帶領三千老弱殘兵叫陣,將軍認爲,劇辛會如何應對?”姜珝不驕不躁,淡淡說道。
龐煖沉吟片刻,道:“他會出城與你一戰!”
“不錯!”
“若此戰我三千大軍大敗而逃,將軍認爲劇辛會追殺我嗎?”姜珝又問道。
“姜都尉如今名聲在外,又是李牧將軍高徒,你若敗在劇辛手上,劇辛自然會派兵追殺與你。”龐煖聞言笑道:“姜都尉,你是想用詐敗之計,引劇辛來追,再半路設伏嗎?”
“不過劇辛畢竟也算統兵有方,必知窮寇莫追的道理,若是他不追殺你又當如何?”
對於姜珝的計策,龐煖雖然看好,但若劇辛不追,此計便行不通了。
“這就要看我明日如何激將了!”姜珝神秘一笑,隨後大喝道:“拿上來!”
不多時,一名姜珝麾下的士兵手捧一個木盒走進營帳,姜珝命令道:“將木盒打開!”
士兵打開木盒,衆將一看,只見木盒之中疊放着一件女衣。
“明日我去叫陣時,便將此禮送給劇辛,哪怕他心中明知是計,也一定會不顧一切的追殺我!”姜珝笑道。
“這……”
龐煖有些猶豫,倒不是擔心此計不能成功,而是覺得此計太過陰損。
捫心自問,若是龐煖守城之時,有人送來一件女衣相激,哪怕明知出城必死,恐怕也會殊死一搏。
“將軍不必有所顧慮。”看出龐煖心中所想,姜珝笑道:“爲將者,心中當穩如泰山,若是小小激將便承受不住,那也是他活該兵敗身死。若我與劇辛易地而處,有人送我一件女衣,我不但會穿上它,而且還會登上城樓請敵將一觀。”
這個計策,便是姜珝從三國之中學到的。
自從派出斥候調查到武陽城守將劇辛的性格後,姜珝便想出了此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