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是孫中山的陵墓,位於南京東郊的鐘山風景區內,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羣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被譽爲“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中山陵的整體分佈
中山陵包括博愛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建築。陵墓入口廣場有高大的花崗岩牌坊,上面是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往北走過博愛坊,就是近400米長的墓道,共有392級石階,落差73米。沿墓道前行到達陵門,頂上是青色的琉璃瓦,門額上寫着“天下爲公”四個大字。再進爲碑亭,繼續向前直到祭堂。
臺階
到達中山陵頂需要爬長長的臺階,每過一段臺階會有一塊平臺以便歇腳。這裡有一個設計上的視覺手法,使你自下而上看時,只見臺階不見平臺,自上而下看時,只見平臺不見臺階,你不妨留心一觀。在第五個平臺上有兩個大鼎,其中一個鼎壁上還留有日軍侵華時造成的炮彈孔。
祭堂
山頂最高峰上便是中山陵的主體建築——祭堂,爲仿宮殿式的建築。三座拱門上分別刻有“民主”、“民權”、“民生”,中門頂上嵌有“天地正氣”豎額。祭堂中央是由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孫中山坐像,底座鐫刻六幅浮雕,爲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祭堂東西護壁上有孫中山遺著《國民**建國大綱》。
墓室
祭堂內有兩重銅製墓門,門內則爲圓形墓室,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臥像,下面安葬着孫中山的遺體。不過現在墓室已經不對外開放了。
陵墓周邊
在陵墓建築羣外,還環繞着音樂臺、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中山書院、藏經樓(即孫中山紀念館)、行健亭等紀念性建築,均爲建築名家傑作,很有藝術價值,你可以順道觀賞。
在南京待了兩天,感覺自己一直被歷史環繞着,有歷史的城市,溫度是不同的。因爲是路癡,所以轉了好大一圈纔到達中山陵景區,中山陵景區是免費的,整個景區青山綠樹環繞,空氣很好,爬山幾百層的石階,一定要去拜謁一番孫中山先生。音樂臺是一個休閒的好去處,裡面有很多白鴿,可以買一點兒鴿食安靜的喂喂鴿子,他們不怕人,在你的身邊圍繞着,偶爾一羣白鴿飛向天空,美極了。靈谷寺,強推的是無樑殿,以前是無量壽佛的聖地,後來國民**將它改爲國民革命軍的公墓,當你遠遠走向無樑殿的時候,你會莫名感到一股正氣也有一股**。還有靈谷寺啊還有其他的景點也是不錯的。主要是裡面環境好,走一走,整個人都很輕鬆。明孝陵也是值得去的地方,這裡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與他的皇后合葬的地方,登上最高處,俯瞰整個明孝陵很美。景區與景區間距離較遠,大家可以坐景區觀光車,很方便,十元一次。中山陵與音悅臺在一個地方。這兩天,走了不少地方,六朝古都的歷史讓我深深觸動,這座城市經歷過繁華,經歷過災難,經歷過時光的洗禮,幾度在某些景區的遊覽中淚目,直擊內心。幸運幸福的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更應該記住歷史,感激我們的前人,用生命熱血爲我們爭取這來之不易的生活,永懷感恩之心,珍惜當下。 準備好回到我的城市,但這座城的溫度,我記得住。他和我去過的其他城市不同,也是這座城讓我決定,把中國的古都都走一遍。 晚安,南京
值得去。看了N個攻略,還是坐錯了一趟車,個人有兩條建議如下:1.坐地鐵到孝陵衛站,出站(忘記幾號出站口了)坐202路公交車到靈谷寺遊玩,出來坐觀光車到中山陵,再坐觀光車到明孝陵,完了以後也可以觀光車到苜蓿園地鐵站坐地鐵回市區,建議路上找不到不明白的,一定要問詳細點;2.可以坐地鐵到苜蓿園站下,然後坐觀光車從明孝陵—中山陵—靈谷寺遊玩,完了坐202公交到孝陵衛站下,過街坐地鐵回市區。另外,到明孝陵可以坐公交兩站就到“明孝陵”站下,步行20米20米左右到1號門入園最是省時間,再從7號門出去坐車到中山陵,再到靈谷寺玩。我個人是第二種玩法。這是一天的行程,體力好的 可以在靈谷寺後繼續遊玩美齡宮。個人感覺中山陵景區一天遊玩即可,園區都有簡餐,也可以試試靈谷寺的齋飯素面等。裡面景區靈谷寺的靈谷塔頂層9層吹着風看風景很棒。能坐公交儘量坐公交,實惠又方便。建議頭天晚上就買好套票,規劃一下線路。
週日按照原計劃,我們去了南京中山陵踏青。
距上次去中山陵大概有十多年了,之前也遊覽過幾次,按說路線應該很清楚。可是我還是帶錯了路,幾經周折纔到,臭親說我"盲人帶路,瞎指揮",哈,哈!我說,出來不就是瞎折騰的麼!
其實我總覺得每次經過的風景都不一樣,現在城市綠化、亮化工程捨得花錢呢,再說江蘇也是個有錢的佬,又把中山陵附近毗鄰山區重新修整成園林摸樣,斜倚着山坡修葺了大面積的草坪,竹林,曲徑,和溪流潺潺環繞的亭臺樓閣,把紫金山一帶當成自家的後花園了,怡目怡情,是週末舉家郊遊休閒的好去處。
下了公交車,沿着彎彎山路盤旋而上,約摸走十幾分鍾纔到陵園的入口處,再向東走幾十米,終於到了中山陵的第一座高大雄偉的門樓前,上面有“博愛”兩個金字,是孫中山先生手書的。牌坊前的大平臺上,人滿爲患。站在平臺上,放眼望去,山頂最高峰的墓室遙遙向天,兩邊高大的雪松,蒼翠連綿,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和墓室,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入了這道大門,我們趕緊溜進一個旅遊團,跟着導遊走,肯定是沒錯的。不然就是走馬觀花,看不到實質。
這個團的導遊叫“小趙”,是個很帥氣很陽光的男孩子,講解的非常有激情,讓人聽了起勁。
小趙導說:中山陵,從“博愛”前的臺階算起,一共有392個石階,取當時中國有3億9200萬同胞的意思。本來,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和兒子要將總統“國葬”,可是汪精衛一夥不同意,因爲當時孫中山畢竟是臨時大總統,最後宋慶齡沒法,只能以國民黨總理的身份降爲“黨葬”,所以孫中山先生身上披的是是國民黨的黨旗。
說着,我們到了陵門前,以青色的琉璃瓦爲頂,門額上是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爲公”四個大字。
再進就是碑亭,有一塊高大的碑石,上書: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小趙導說:你看,這碑石正面有字,可是碑的後面卻是空白。據說,當時要國民黨四大美男之一-----汪精衛來負責撰寫,可是時局混亂,汪精衛一直沒有完成這個任務,以後就一直空白了。
再往上,就要到達祭堂。看上面高高的臺階,遊客們不免有點膽怵。
趙導用手向前一指,說:無限風光在險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啊。這裡一共有八個平臺,從下往上,前五個平臺和石階代表了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再往上三個綠色蔥蔥的是代表了孫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中間平臺上有兩個大紫銅爐,西邊的那隻銅爐被日本鬼子的槍彈擊穿,留下一個乒乓球大小一樣的洞眼,深深刺痛了我們的心,這是日本侵華的永久見證!
那場戰爭給南京的傷害,遠遠不止是這一個小小的洞眼,踏遍南京的每一個角落,沉默的城牆,悠悠的秦淮水。。。無處不留下沉痛的記憶和無聲的控訴!
到達祭堂,也就是山頂,喘着氣極目遠眺剛剛的來路,山下的人頭密密攢動在蒼翠掩映之間,遠方山巒起起伏伏,幢幢高樓挺拔屹立,大都市的風範一覽無餘。
步入祭堂,瞻仰了孫中山先生的高大坐像,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堂後還有墓室,裡面是孫中山先生的臥像,下葬遺體,可惜那天並沒有開放。
我們去的那天是3月11日,第二天就是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的忌日,導遊說:“陵門的正門每年只有兩天是打開的,一是生辰日,二是就是明天的忌日。墓室因週末人多,爲得到更好的保護,只在週一到週五開放。遺憾,是不是?小趙歡迎您下次再來,故地重遊,我,就在這兒等着您!”
我們一陣歡笑,告別,下山。
一路的旅程,心情是飛揚的,雖然肢體頗爲受累。其實,週末外出郊遊的目的就是“放鬆精神,勞其筋骨”,辦公室僵硬的座椅,電腦的輻射,緊張的氣氛,讓人麻木,讓人冷血。思想在飛速地運轉,而我們的肢體卻在慢慢蛻化。
忽然,一陣滄桑而飄渺的音樂直入耳膜,類似壎的古老,不禁循聲而覓,一個女孩在一個樂器店的麥克前吹奏着一種小巧的陶瓷樂器,完全無視他人,陶醉其中。禁不住誘惑,通過詢問與參觀,方知道這種樂器叫“陶笛”,六孔,可配教程。很是動心,便買了一個。去年在桂林陽朔的西街,看到了九孔壎,猶豫不決,擦肩而過,到現在還後悔呢!
手裡拎着一個陶笛,踏在林間小道上,中山陵在我背後漸行漸遠,而我已經想入非非,一個長髮飄飄的女子,吹着遙遠的笛聲,穿越千山萬水,到達一個無人的秘境。。。
去南京不能不去鐘山,到鐘山不能不到中山陵。
在離開南京的前三天,我終於去了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東郊鐘山風景區紫金山南麓。去中山陵的路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麗的中山陵園大道。大道兩旁聳立着整齊高大的法國梧桐,像兩排壯碩威武的將士守衛着蒼翠挺秀的山林。走在濃蔭鋪地的大道上,空氣裡瀰漫着林木的清香,路上沒有幾個行人,坡上青樹翠蔓,山間鳥語花香,整個山林都是你的,心頭的舒暢美得無法形容。
到達中山陵南面的音樂廣場,只見大羣的白鴿子在地上優閒地來回踱步,與周圍的遊人和睦共處,任何一個來這裡的遊人,不能不爲這人與自然的和諧感動。
在中山陵入口處,青頂白柱的花崗石牌坊上,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二字在下午的陽光下熠熠生輝。從牌坊進去,走過一條寬闊平坦的林蔭墓道,便看見題有“天下爲公”四字的陵門,也是中山先生的手跡。中山先生一心倡導天下爲公,卻英年早逝,時至今日,臺灣獨領一隅已六十餘載,先生在天若心有靈犀當擊案長嘆矣!所幸的是,兩岸人民數十年來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必定有完滿的結果。再進去是碑亭,一塊高8.1米,寬4米的碑石上刻着“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392級石階。一級一級地登上去,眼界一級一級擡高,一級一級接近青天白日。最高處便是中山祭堂,祭堂三個拱門上書有“民族”、“民權”、“民生”門額,門楣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仰視着堂內高大的中山先生白色坐像,似乎能感受到中山先生博愛的胸懷。堂後爲二重墓門,黑色大理石門框上有中山先生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字刻,進去是圓形墓室。形象逼真的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安放在墓室中央的長方形墓穴裡。中華民族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長眠於臥像下面五米深處密封的靈柩裡,永世爲後人景仰。
站在中山陵的至高點,眼前不時見白鴿紛飛,山上清風徐來,林間碧浪奔騰,天地浩氣油然蕩於心胸,此即爲遊中山陵之真諦吧!
在陵上停留片刻,心頭還惦着靈谷寺的桂花。便匆匆乘上景區的瀏覽車,來到深鬆圍攏中的靈谷寺。其時是陽曆九月十日,靈谷寺的桂花尚未盛開,無樑殿後的金陵桂花王金黃初綻芬芳乍吐,若有似無的淡淡清香杳然飄於寺內。時候不早,手上還捏着明孝陵的票。爲兌現到此一遊之念,又慌慌然趕往明孝陵。快馬觀花於明孝陵前後走了一遭,零亂裡記得有紫霞湖、明樓、內紅門、享殿、寶頂、神道、石像路等,從寶頂出來時看到臺階下一片洋紅色荼蘼花正在盛開。
經神道出了明孝陵,天色已然擦黑,中山陵之行倉促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