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指責對我打擊很大
■孩子來信
東子叔叔,您好!
我是一名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別看我的年紀小,可我卻擔負着很大的壓力。
我不知道別的小孩每天都在幹些什麼,但總覺得自己沒得到應有的快樂。
我媽媽是小學老師,爸爸是醫生,他們對我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甚至可以用苛刻來形容。如果一個孩子,學習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家長應該很滿足,對不對?可是我的爸爸媽媽不會,他們覺得我應該考滿分。
上學期期末的時候,我的數學考了98分,錯了一道題,媽媽讓我把這道題抄寫了一百遍。在她眼中,我應該有電腦一樣的功能,錯誤率應該是零。
就說這次的寒假作業吧!我們的寒假作業是一本練習冊,每科都有。媽媽規定我一天寫幾頁,寫完了她檢查。前兩天,我正在看動畫片,媽媽一嗓子就把我吼到了她的臥室。“寒假作業讓寫的作文你寫完檢查了嗎?”媽媽板着臉問我。
“檢查啦!”我如實回答。
“那怎麼會出現兩個錯別字?”媽媽很生氣地指着她用鉛筆畫的圈圈。我不吭聲,因爲我知道,接下來肯定是一頓嚴厲的指責。
叔叔,您一定以爲我在誇張吧!可這是真事兒。我媽媽就是這麼誇張,好像完美主義者一樣,容不了一點瑕疵。每次我犯了一點點小錯誤,她就指着我的鼻子,說我不用心、不努力。
平時上學的時候,我每天都要事先預習功課,遇到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去問爸爸,爸爸總是不耐煩地說:“這麼簡單你都不會。”我最討厭他們這樣說話。在學校裡,每個老師都說我聰明,同學也羨慕我成績好,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卻不這麼認爲。
前幾天,我的數學作業做錯了一道,媽媽發現後很生氣,讓我重新做。結果我又一次做錯了。這下媽媽發火了:“如果是因爲馬虎做錯了,還可以原諒,這麼簡單的題,你竟然不會,你是不是我生的……”下面的話,我就不重複了,總之就是一頓指責,直到我哭了方纔停止。
媽媽以爲我是因爲自責才哭的,可是我的心裡卻充滿了委屈。我不過是一個小學生而已,用得着這樣嚴格地要求我嗎?因爲他們很厲害,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嗎?可是我只是個普通的孩子,爲什麼對我要求那麼高,爲什麼要處處指責我……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家長的過高期望是一種病態心理
一直以來總忘不了這樣一個場面:在每年的中、高考考場外,一羣家長在烈日下等待着。每位家長的臉上都寫滿了緊張、焦慮的神情。看起來,家長比參加考試的孩子要緊張得多。孩子們的臉上倒是沒有緊張的神色,可是我依舊覺得他們可憐。我在擔心他們瘦弱的身軀揹負不了父母的期望。
作爲父母,沒有人不對自己的孩子抱有美好的期望。懷胎十月,我們期望生下來的寶寶健康、漂亮;孩子呱呱墜地,果然健康、漂亮,我們又開始期望孩子聰明、伶俐;孩子上學後,我們又希望孩子有天賦,能有好成績。此後我們的期望就更多了,要孩子進重點中學,將來考名牌大學,最好再考上碩士、博士,出國留學,有一個錦繡前程……總之,孩子一步步成長,我們的期望一路追隨。
如今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父母除了把濃濃的愛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之外,更是把滿腔的期望投注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需要揹負的期望就更多了。
隨着生存競爭的日益加劇,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危機感。父母在爲自己的生計奔波的同時,更希望孩子擁有過硬的本領,以便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尤其對於那些因爲各種原因而失去追求更高學歷的機會、如今在社會競爭中明顯處於劣勢的家長來說,爲了彌補自身的缺憾,他們更是一股腦地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他們希望孩子將來出人頭地、有所作爲,不用像他們一樣,整天爲下崗擔憂,爲沒有好的發展前景遺憾。
所以說,現如今的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比任何一個時代都強烈,因此也比任何一個時代都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對孩子有期望是正常的,更是自然的,是對孩子的愛的體現。可是,當期望超過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對於孩子來說,這就不再是愛,而是壓力,甚至是一種傷害。最終可能會導致孩子沉入期望的“深海”,使快樂在窒息中死亡,靈性在重負下隱遁……
最近幾年,爲逃避學習的壓力、逃避父母的壓力而離家出走的孩子多了,患上“學校恐懼症”、“學習恐懼症”的孩子多了,甚至自殺的孩子也開始多了起來。
正是因爲家長如此高的要求,孩子們小小年紀竟然有“活得很累”的感慨。很多中小學生已經不知道什麼叫快樂,也無從尋找快樂。他們僅有的活動場就是學校和家,而學校有老師加壓,回家有父母加壓,重重期望如大山一樣,死死地壓在他們身上。想擺脫,猶如上天入地一樣艱難。而現實是,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唯有順從!
可是順從是痛苦的,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他們失去了少年時代的歡樂,更品味不到學習的樂趣……
也有孩子進行了抗爭,但他們的抗爭大多是消極的,比如逆反、逃學,甚至離家出走、自殘、自殺……
有些家長打着爲孩子好、爲孩子的將來負責的旗號,將種種期望投注到孩子身上,讓孩子陷入看不到希望的痛苦深淵中,一路掙扎一路成長着……
不知道當孩子們長大成人後,再回顧這段充滿“血淚”的求學生涯,會發出怎樣的哀鳴?
家庭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孩子對社會文化的瞭解、其價值觀和道德準則的建立均始於家庭。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是家庭,第一任老師是母親。母親應掌握科學的教子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從家庭環境、家庭氣氛、家庭風尚等方面,給予孩子“潤物細無聲”的薰陶,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塑造其優良的個性。
作爲家長,不應該把考高分、上好大學視作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對孩子的評價不要只看孩子的成績單,更不要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克隆人——自己今生不能實現的理想,要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今生成功的地方,孩子一定也要成功;過分地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過分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對孩子的期望特別高、特別多,讓孩子整天揹着沉重的壓力生活、學習——這樣的人生,換做是您,您能接受嗎?
信中的這位母親真是讓我無言以對。按理說,孩子考了全班第一是該令人高興的事情,甚至就算爲孩子感到自豪也無可厚非,而僅因爲兩分之差沒有得滿分就去指責孩子,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這般苛刻的指責,已超出了一個人的正常心態,看來這位家長有必要去看看心理醫生了。如果家長不改變自己錯誤的做法,將給孩子帶來終身的心靈傷害。
批評也要講究藝術
我們再退一步說,即便孩子真的做錯了什麼,家長給予批評時也要注意說話的方式,要講究一個藝術性,也就是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和承受能力——既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又不給孩子帶來傷害。
正在生長髮育階段中的中小學生,其心理往往處於一種動盪、多變的狀態,對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卻又不輕易接受父母的教導,所以很多父母常常很難了解孩子的想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利用各種機會多和孩子溝通,多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盡力去理解他們的內心所想。
想一想我們平時如何批評孩子的?“你這字寫得太難看了!”這是最直接的批評,如果這樣說呢:“寫得不錯,不過我想你如果細心些會寫得更好!”其實還是在說他寫得不太好,但這樣說,聽起來是在誇他,而且還給了孩子動力:媽媽說我可以寫得更好。於是孩子會更加用心地去寫,努力把字寫得“更好”。
懂得批評的藝術,把批評融入到真誠、欣賞、肯定的語言當中,讓孩子從中感受到支持、信任和鼓勵,他們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併產生極大地改正錯誤的動力,從而會做得更好。這就是賞識教育原則下的批評。
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對孩子的自尊心有特別大的影響。一次表揚可能會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次批評可能會淹沒一個人才。中國有句俗話,叫做“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尊重能給人以溫暖、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產生信賴。尊重是一種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人格是增進父母與子女感情的基礎。
有很多家長認爲,孩子什麼也不懂,怎麼講道理也是白搭,不如干脆命令。其實不然,孩子的心思既敏感又脆弱,極易受到傷害。不要看孩子小,其實他們很清楚“內外”之別。與小夥伴們的衝突他們一般是不會放在心上的,但是對父母的言行舉止他們卻很在意。假若家長不尊重孩子,動輒惡語指責卻不說明道理,或者明知自己無理,孩子有理,也絕不向孩子低頭道歉,反而執意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重壓之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
比如信中這個孩子,她僅僅因爲作文中出現了兩個錯別字就被媽媽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我們不要因爲孩子一犯了點錯就厲聲指責,指責謾罵解決不了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分析原因,與孩子溝通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
孩子的作業出錯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客觀上的,孩子確實不會;另一種是主觀上的,馬虎了、不認真了。作爲家長必須要清楚一點,作文中出現了兩個錯別字,不管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這都不是什麼大錯。小錯人人都會犯,甚至天天都會犯,我們的社會正是在不斷的犯錯中發展進步的,不管是人腦還是電腦,出錯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能及時矯正錯誤,修補不足,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還以這兩個錯別字爲例,家長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孩子的錯是主觀上的還是客觀上的。如果是主觀上的,那說明孩子學習不認真,學習態度有問題;如果是客觀上的,說明孩子對所學知識掌握得還不夠紮實。假如是我發現了女兒的作文中有兩個錯別字,我會這樣和孩子交流:“寫得不錯,只是出現了兩個錯別字,以後需要注意。查查字典,看看他們各自的解釋,爭取下次不要犯這樣的錯誤。”我相信這樣說孩子是會欣然接受的,當然也就不會產生牴觸情緒了。
這就是“重壓之下的口服心不服”和“順應孩子的心悅誠服”之間的區別,也是批評的藝術性所在,當然也反映了每位家長教育方法的差別。該做怎樣的家長,還望您多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