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卑是因爲您很少肯定
■孩子來信
東子叔叔,我今年十三歲了,是個不快樂的女孩,因爲我很自卑。
我長得很醜,至少媽媽是這樣認爲的。剛上小學時,爸爸媽媽離婚了,這幾年我一直跟媽媽一起生活。小時候,我並不知道自己長得難看,只是媽媽總是揪着我說:“怎麼長這麼黑?像你那個死爸。”每次她幫我搓澡,總是很用力,彷彿如此一來我黑黑的皮膚就能被搓白一樣,有好幾次,我發現脖子都被媽媽搓紅了。後來,媽媽不再說我黑,而是常常問:“你怎麼這麼醜呢?”是的,我就是這樣一個醜孩子。
每當家裡來了媽媽的朋友,那些阿姨只能用“文靜”、“老實”這樣的詞語來形容我。每到這時,媽媽總抱怨,這孩子,長得一點也不像我,難看死了,我都不樂意帶她出門……那些阿姨便勸媽媽說,長大就會好的,女孩子小時候都不好看,長大就長開了。可是這話似乎並不適合我:如今我已經是中學生了,依然還是醜醜的樣子,就連我自己都嫌棄自己。
我喜歡的童話故事裡,每一個善良的女孩都很漂亮,只有黑心的巫婆纔會長着很醜的臉。我並不黑心,長的卻和巫婆一樣。我不知道是童話裡忘記寫我這樣的女孩,還是我真的只是個壞心腸的人。不會有人樂意和一個醜姑娘交往的,所以我沒有朋友。
在花開的八月,我離開了缺乏美好回憶的小學,升上了中學。因爲我沒有變漂亮,自然也不會有人喜歡我。期中考試家長會後,媽媽很生氣地把我叫到她的房間說:“老師說你表現得很不好。”我莫名其妙地看着她,這次期末考試,我考進了班級的前10名,雖然沒有小學時的成績好,可是老師不會只對第一名滿意吧?簡單回想了一下,我也並沒有惹是生非。到底是哪裡表現不好呢?
“上課從來不主動發言,還不合羣。老師找你談話也不吭聲。光學習成績好有什麼用,你想變成書呆子嗎?”我依舊不做聲,因爲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媽媽的話。她說的也是事實,但我不是不合羣,而是別人不喜歡和我玩兒,所以我纔能有多餘的時間看書、複習功課。
“看你那沒出息的樣子,你倒是吭一聲呀,是啞巴嗎?和別人說話都不會!”媽媽見我不說話,顯得有些生氣。
“我不敢。”我輕聲說道,我怕他們拒絕我,我怕他們和媽媽一樣,嫌我醜……
“真是沒出息,你是跟老虎、獅子一起上課嗎?竟然說不敢……”媽媽一邊生氣地絮叨,一邊去廚房做飯了。她不再問我什麼,也不再多看我一眼。無奈,我只好回自己的房間看書。
小學時,老師在家長會上給成績好的學生髮帶“獎”字的本子,每次她拿回來,便直接扔給我,連一句表揚的話也不說。我原以爲只要努力,就可以從別的方面討得媽媽的喜歡。可是無論我怎麼做,她都不肯定我……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家長絕不可嫌兒醜
有道是“兒不嫌母醜”,可母又怎可嫌兒醜呢?
這是一位什麼樣的母親?顯然這不是一位好母親,可她又爲何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從來信綜合分析,我認爲很大程度上是這位母親的一種遷怒情緒所致。婚姻的破裂給她帶來的痛苦,她無法言說,但還必須找個宣泄的空間和對象,如此一來,孩子就成了她的“出氣筒”。
任何人都可以說孩子醜,唯獨家長尤其是母親不可以說孩子醜。況且,“醜”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管孩子長得怎麼樣,只要健康就好,家長應該爲擁有一個健康懂事、還愛學習的好孩子而自豪纔對呀!
所以,這位家長需要調整心態,進行自我心理疏導,必要時可以找心理醫生診治。家長心態調整好了,對孩子的態度轉變了,孩子纔有可能丟掉自卑,纔會擁有自信和快樂,這個家庭纔會幸福。
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自卑的孩子一般會有很多明顯的特徵,比如膽怯怕羞、喜歡獨來獨往、猜疑心重、缺乏自信等。兒童偶有怕羞純屬正常,但是過度膽怯,如不願拋頭露面、不敢接觸生人,則可能源於其內心深處隱藏着的強烈的自卑情緒。一般來說,正常兒童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並十分看重友誼。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對結交朋友興趣索然,往往喜歡獨來獨往。自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會表現得很敏感,他們會很在乎家長、老師、小夥伴對自已的評價,特別是對家長的批評指責,往往會表現得憤憤不平。另外,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心,這點相信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
而在諸多造成自卑的原因中,長相不好看是一大主要誘因。
日前,武漢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在武漢城區數所中小學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接受調查的學生有300人,從八歲到十六歲的各個年級學生都有。在調查中,有160餘人感到自卑,其中130多名學生坦言,長相不美是自己自卑的最主要因素。這些學生表示:平時同學中沒有人誇過自己的相貌,就連家長也從來沒有肯定過自己的長相。
據瞭解,一些家長爲了讓孩子安心學習,很少誇讚孩子的外貌,擔心孩子會因此變得貪慕虛榮,不把心思用在學習上。爲此,一些家長甚至直言孩子長相不佳,以打擊孩子的“臭美”言行。
家長這樣做可謂用心良苦,但這些做法無形中給了孩子不良暗示,那就是“你長得不討人喜歡”。長相有缺憾,使人有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壓抑了自信心和上進心,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是,有缺憾的人並不是一無所長、一事無成的,比如信中的這個孩子,首先作爲學生她一直學習都比較好,這不就是該得到我們的肯定與表揚的嗎?
林肯出身低微,年輕時所受的教育不多,而且長相極醜,走在街上別人都要多看他幾眼。他不修邊幅,衣服總是穿得不合身,說話也總是不得體。他也曾爲此自卑過,他的母親不僅沒有因此嫌棄他,反而時常鼓勵他。最終使他成爲美國人民最尊敬、最愛戴的總統,爲美國的統一、和平、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家長揭短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不打臉是因爲臉是人身體經常露着的地方,是人的門面,就是常說的“臉面”,人要臉樹要皮嘛,打別人臉就是最不給人面子,就是對他人的最大不尊重。
我們都知道“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這個“他人”是指除卻自身之外的所有人,當然包括你的親人、朋友。所以,與你骨肉相連的孩子既是你的至親,又是“他人”。
人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長經歷,都有自己的缺陷、弱點,也許是生理上的,也許是隱藏在內心深處不堪回首的經歷,這些都是他們不願提及的“瘡疤”,是他們在極力隱藏和迴避的問題。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什麼愉快的事。對於他人身上的缺陷,萬萬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語加以評論甚至攻擊。人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面子”的虧。無論是什麼人,只要你觸及了他極力隱藏的“傷疤”,他定會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反擊。這樣做的目的也無非是獲求一種心理上的平衡。
如果經常揭孩子的短,一旦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達到極限,那也許就會瘋狂地“反擊”。這種“反擊”有兩種最常見的形式:一是就此消沉,二是暴力回擊。任何一種方式都會令家長痛不欲生,可見,給孩子必要的尊重和肯定是化解危機的良策。
尊重孩子,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自尊需求。自尊,是指一個人自己尊重自己,不允許他人輕視,並希望自己在各項活動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心理品質。從心理學上講,自尊是一種極爲尊貴的心理品質,期盼社會能尊重自己,是每個人的天性,是每個正常人的內在心理需要。
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分爲五個層次,其中,對尊重的需求是人的一種本能需求。自尊心對孩子而言,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是向善的基石。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像對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樣,對待孩子的自尊。
缺乏自尊的人,會自甘落後、不求上進,這種消極思想將影響學習和生活。
尊重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從尊重人的角度出發,才能產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一個人只有受到尊重,才能發揮潛質,纔可能有獲得成功的可能。
然而,很多家長都和信中的這位家長一樣,忽視了孩子的自尊需求。
當孩子屙到褲子裡或尿溼了牀時,他們會當着其他小朋友的面大聲呵斥孩子;當孩子在學校考了較低的分數時,他們會向奶奶爺爺等其他親屬大肆“宣揚”;當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時,他們大動肝火、疾言厲色地訓斥,甚至罵孩子是小偷;當孩子長得不如他們的意時,他們會肆意貶損、侮辱……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纔會愉快地接受你的幫助和教育。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長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須經過大腦“過濾”,切莫在信口開河時無意間“揭”了孩子的“短”,使得孩子大失面子、大傷自尊,進而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家庭是孩子最安全的港灣,如果父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不但會使親子關係出現隔閡,更糟糕的是,很容易使孩子出現過激行爲。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隨着成人意識的增強,他們的自尊需求會更加強烈,忽視孩子的這種需求,您的家庭教育註定是失敗的,孩子的人生更可能會錯失幸福。
所以,在此我忠告家長朋友:即使您有天大的不幸,也不要將它轉嫁到孩子身上,那樣對孩子太不公平了。在某種程度上,孩子本身也是受害者,您再這樣打擊這顆弱小的心靈,不等於再一次傷害孩子嗎?自私的宣泄,一時輕鬆,將會帶來一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