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學關係我會自己處理
■孩子來信
叔叔,您好,我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我要向您承認,我不是個好孩子,因爲我經常和同學打架,但打架並不是我的本意,我想安穩地過日子,不想被同學欺負,更不想我的媽媽經常去學校。
本來我並不是一個愛打架的壞孩子。小時候我的性格很內向,所以總有同學欺負我,那個時候我就總是向爸爸媽媽訴苦,雖然有時候媽媽會嫌我不爭氣,但是次日早上總會到學校幫我討公道,我當時覺得很開心,看見曾經欺負我的同學嚇得臉都白了,真是很解氣。可是慢慢的,媽媽去學校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了,因爲她今天幫我出完氣,過幾天那個同學又找藉口找我的麻煩,甚至他的朋友也一起來找我麻煩,這樣便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所以班級裡有越來越多的同學看我不順眼,我似乎成了全班的公敵,有事沒事他們就找我的麻煩,可是我不想再把這件事情告訴媽媽了,總不能叫她天天來學校吧!
我認爲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樣,也是因爲媽媽經常來學校,不管是直接找欺負我的同學,還是直接找老師,那些同學只會越來越看不起我。這一切也不能怪別人,所以再有人欺負我的時候,我便不告訴媽媽了。
可是一直忍着也不是個好辦法,他們還是像以前一樣總是欺負我,於是我開始還手。他們一直覺得我是好捏的柿子,當然會向我發動猛烈的攻擊,於是當天晚上我回家的時候臉上、身上全是傷,被媽媽發現是必然的,第二天她又找到了我們班主任老師。
本來我和那個男生打完架就說好誰也不告訴自己的家長,從此井水不犯河水。誰知道我媽媽沒有和我說一聲就去了我的學校,當時我們協定的時候有好多同學都在場呢,這下好了,我不但成了老師眼中愛打架的學生,在同學眼中也變成言而無信的人了。慢慢的,我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和同學打架成了家常便飯,只不過現在已經換成對方的家長來學校找我了。
其實,我覺得最開始我就應該自己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係,要是那樣的話也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這不能全怪我的爸爸媽媽,我自己也有責任,可惜我沒有多啦A夢,不能讓時光倒流……
叔叔,我現在才知道同學間鬧矛盾,家長最好不要介入,所以我想通過您告訴我媽媽,同時也讓其他家長知道,不要幫自己的孩子處理同學關係。很多時候,這樣做只會引起更大的矛盾,事情將變得更糟糕……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家長不要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一個人離開了社會、離開了同他人的聯繫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從“自然人”逐步轉化爲“社會人”,這個轉化過程就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孩子學習、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孩子與同伴之間出現矛盾在所難免。而這些矛盾或問題是由孩子自己解決還是由父母出面呢?
很多父母出於愛孩子,覺得孩子遇到的問題越少越好,或者遇到問題由父母來幫助解決,孩子纔不會有煩惱。其實,父母這樣做,也許孩子一時不會有煩惱,但更大的煩惱會出現在他成人之後。因爲缺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一遇到問題,他就會想到求助別人,而若沒有人幫他,他就會陷入無助、恐慌的狀態中,如此,就會產生舉步維艱的感覺。
因此,不要因爲孩子小,就不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孩子能不能解決問題,不在年齡大小,也不在聰明程度,而在於他們是否經常自己解決問題,在於他們的經歷。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要製造機會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讓孩子通過獨立處理問題的經歷成熟起來。
在對女兒依依進行自立教育的過程中,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只要依依能自主的事情,我總是鼓勵孩子自己做主。小到今天穿什麼衣服,自己喜歡的玩具想放在什麼地方,這個週末怎麼過,等等;大到假期想到哪裡旅遊,要不要參加什麼興趣班,邀請什麼樣的朋友來家裡……這些事情我們都有意識地放手,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抉擇,鼓勵她進行判斷和思考,並最終作出決策。甚至,我偶爾還會特意製造出一些“問題”,讓依依去解決。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是體現孩子自立能力的重要內容。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利用處理人際矛盾來鍛鍊孩子自立自主意識的效果,所以經常會看到這種情況:兩個小孩子爭一個玩具的時候,家長急忙跑過來,勸這個拉那個,把矛盾平息下來;孩子和夥伴鬧彆扭了,撅着嘴回家了,家長趕緊領着孩子去找小夥伴做工作,調和矛盾,直到看着兩個孩子握手言和,才放心回家……
我很少插手依依和夥伴之間的紛爭,從她蹣跚學步初學會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時候開始,我和她媽媽就遵循這個原則:要孩子獨立處理人際關係。
記得依依三歲多的時候,她媽媽帶她到學校操場去玩。一個經常和依依在一起玩的小姑娘騎着一輛童車,在依依面前飛馳。依依看着看着就不滿足只做個觀衆了,她向媽媽申請:“我也想玩!”可是當時她的童車不在身邊,沒有車子給她騎。她指着小姑娘的背影說:“我要騎那個!”
她媽媽笑着說:“那你去問問小姐姐,看她能不能借你玩一會兒。”
依依嘟着嘴巴不動:“媽媽去說!”
她媽媽鼓勵她:“你去說一樣的,姐姐會答應你的!”
於是,依依怯怯地走到那個小姑娘面前:“姐姐,能讓我玩一會兒嗎?等我的童車拿回來,我也借給你玩!”小姑娘果然答應了,依依高興地騎上了借來的童車。
可是還沒等她蹬出幾步遠,小姑娘反悔了。追過來抓住車把,非要依依下來。依依不高興了:“你答應我的,我還沒騎呢!”說着,還坐在車上不肯下來。兩個人僵持着,誰也不讓誰。妻子在遠處看着這一幕,沒有過來勸解。只見僵持了一會兒之後,依依從車座上跳下來,但兩手還是緊緊抓着車把,帶着討好的笑對小姑娘說:“姐姐,謝謝你,我就騎一圈,好嗎?”小姑娘不動搖,依依繼續“做工作”:“我的玩具給你玩,好嗎?”
“交涉”工作做了很久,小姑娘終於鬆開了抓車把的手,依依歡快地跳上車,繞操場轉了起來。
孩子的問題讓他自己去解決
由於依依從小受到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比較多,所以她不僅可以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即便其他同伴之間發生不愉快的時候,她也會擔起“調解”的擔子,在中間做工作,撮合矛盾雙方和好。
依依九歲時,我們初到煙臺安家,第二天依依就認識了樓上樓下好幾個孩子。其中樓上比她大一歲的海芸和樓下比她小一歲的琳琳,成了依依的親密朋友。可是,由於三個孩子都有個性,所以每天都會鬧出些不愉快,時常不是這個留着眼淚一個人轉身上樓,就是那個賭氣站在一邊黑着臉誰也不理。若是海芸和琳琳之間發生矛盾,這個時候依依就穿梭在兩個人之間,先勸這個再勸那個,直到把兩個人的手拉到一起,笑聲重新響起。如果是兩個孩子中的一個和依依有了不快,依依則會在短時間內調整自己的情緒,然後主動找對方談談。是自己錯了,就主動給對方承認錯誤;是對方錯了,則有理有據地點出來,委婉地批評完之後,再說:“我不怪你,我們還是好朋友。”大部分時候,說到這裡,對方已經不好意思了,兩個人就言歸於好了。
有一段時間,依依和海芸不知道因爲什麼鬧了彆扭,兩個人誰也不肯主動找對方。僵持了好幾天,依依很傷心,對我說:“爸爸,你幫我去找海芸談談好嗎?我不想一直這樣下去。”看着孩子一副悶悶不樂、心事重重的樣子,我心裡也很不是滋味,一衝動真想答應她,做一個調解員,從中調和這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但是我剋制住了這一衝動,冷靜地對依依說:“孩子,爸爸相信你處理問題的能力,你去和海芸談,一定比爸爸談得好。不信,你去試試。”依依在我的鼓勵下,鼓足勇氣去找海芸,不一會兒兩個孩子手拉手回了家,還在屋裡竊竊私語,一副親密無間的模樣……
由此我想說,作爲父母,千萬不要阻止孩子獨立處理問題。我們可以暫時幫孩子一把,卻不能陪他們走一輩子。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要靠自己去走,父母之於孩子,其使命不是陪孩子走他要走的每一步,而是捨得放開手讓孩子學着自己走路。我們要做一個“旁觀者”,對孩子少“呵護”一點,對孩子的事情少參與一點,不必想着要幫孩子或者爲孩子做這做那,要孩子儘早學會自己走路、自己解決問題,這纔是真正愛孩子。
正如這個孩子在信中說的那樣:家長幫孩子處理同學關係,很多時候會引起更大的矛盾。我們的家長總是忽略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辦法,比如他說的“和那個男生打完架就約好誰也不告訴自己的家長,從此井水不犯河水”。這雖然不是一個最好的辦法,但至少還是可以解決問題的吧!我在年少時,也曾因打架與別的孩子做過這樣的約定,此後我們真的就再也不打架了,因爲我們要信守諾言。所以說,如果我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孩子們定會做得很好,如果家長介入那就複雜了。
當然我說的不介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並不是對他們的問題不聞不問,而是適當地給孩子一些良好的建議。最忌諱的就是動輒找老師或找對方的家長,那樣一是容易激化矛盾,二是會傷害孩子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