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不讓我出去玩
■孩子來信
老師您好,我是一名剛上初二的學生,最近正讀您女兒的書——《范姜國一的快樂初中》。我一邊看一邊感慨:同樣是花季女孩,卻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如果把我們比做小鳥的話,她便是住在大森林裡的百靈,我卻是生活在籠子裡的黃鸝。我多麼想要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呀!可惜我的父母不像您一樣那麼開通。我並不是說我的父母不好,只是他們的愛,緊緊地束縛着我,讓我透不過氣來。
一年前,因爲爸爸媽媽調動了工作,我們全家搬到了這座陌生的城市。在這一年裡,我對這個城市的瞭解,依然只是學校到家這一路上的“風景”。兩點一線的生活是枯燥的,可是我卻無法不沿着這條線走下去——爸爸媽媽從不允許我到外面去玩。
記得我剛轉到新學校的時候,交了不少新朋友,本來我們約好週末要一起出去玩兒,可爸爸媽媽卻不同意,好像人家會把我拐走一樣。久而久之,朋友們便不再約我了,甚至開始疏遠我。在學校裡,我沒有特別要好的朋友,大家都以爲我清高,從不接受別人的邀請。他們不知道,其實是我的父母不同意。
他們不讓我出去,我就只好每天關在家裡看書、學習。爸爸媽媽對我從不吝嗇,給我買了不少書,雖然覺得苦悶,但是看看書也算可以消磨時間。於是有一天,我讀到了國一寫的書,在書中,她描寫了自己的初中生活,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激起了我心中的波瀾。我覺得,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人家在比我還小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獨自做這做那了,我現在都十四歲了,卻連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自由都沒有,於是我決定抗爭。
上學期期末考試的最後一天,大家決定第二天全班同學一起去郊遊。雖然這不是學校組織的,但也算是集體活動了,我琢磨着媽媽會同意,於是晚上便和她講了。
“有老師嗎?”媽媽問。我搖搖頭。“那出事了誰負責呢?”
“媽媽,不會出事的,我們全班都去,三十多人呢!”
“一羣小孩子,瞎胡鬧,不準去!”說罷,媽媽就走開了。
我追着媽媽又央求了一陣,可是無論我怎麼說,她就是不同意,我急得眼淚都掉下來了。看見我哭,媽媽趕緊安慰我:“你們一幫小孩子有什麼好玩的,你要是想出去玩,等週末媽媽帶你去遊樂園,想玩什麼都有。”
我抹抹眼淚,嗚咽着說:“全班都去,我不去的話,別人……”
“我都說了,不準去!回屋學習去!”媽媽生氣地說。
我沮喪地回到房間裡,思考要怎麼和大家解釋我爲什麼不能去。那天晚上,我翻來覆去地想應該怎麼辦。後來,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
第二天早上,我不到六點就起牀了,準備趁着爸爸媽媽還在睡覺的時候偷溜出家門。結果剛跑出樓道,就聽見媽媽在喊我。我假裝沒聽見,飛快地跑出了小區。
本來說好全班都去的,但是卻只來了一半同學,沒來的同學也是因爲家長不同意。我這才發現,不是隻有我的父母不開通。可是這也不能證明他們是對的,雖然我們未成年,但國家也沒規定,未成年人不能獨自出來玩呀!
下午回家後的狀況,我想您應該能夠猜到。媽媽的怒火,在我進門的一剎那便爆發了。我一直靜靜地聽着媽媽的訓斥,不反駁也不辯解。最後,見媽媽的氣消一些了,我開始和她說我心裡的話,關於那些我想要出去玩兒的理由,我甚至還舉了范姜國一的例子。這是我在回家路上練習了幾十遍的話,我試圖說服媽媽,讓她改變想法。我今天雖然沒經過她的同意就跑出去,可到底還是安全地回來了!但事情並不如我想象的樂觀,我還是失敗了,媽媽依然不允許我出去玩。
我們都不理解對方的想法,我很想和媽媽溝通,但是她一直拒絕。東子老師,您說我該怎麼辦呢?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教育不該“屏蔽”玩耍
從來信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家長不讓孩子出去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怕影響學習,二是擔心安全問題。其實,這也是大多數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出去玩的理由。
我們先說說玩耍到底會否影響學習。
長久以來,我們的家長把“家庭教育”定義爲“文化學習”,一提到教育孩子,張口閉口談的無不是與學習有關的話題。很多家長認爲,“玩”與“教育”是不搭界的,甚至是會起反作用的。在大部分人眼中,學習就要爭分奪秒,“玩”是浪費時間,是會影響學習的。
基於這樣的思想意識,一些家長,尤其是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是不會把“玩”列入到孩子的日程表中的。家長有這樣的想法似乎也可以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歷來崇尚“頭懸樑,錐刺股”的學習方式,那些寒窗苦讀的楷模被人們爭相頌揚和模仿,而“玩”在大家眼中自然就是“不務正業”、學習態度不端正的表現。所以,但凡聽到家長訓斥孩子,說得最多的恐怕就是:“整天就知道玩!該學點東西了!”
在很多家長看來,玩只能作爲一種學習之餘的調劑方式,是純粹的消遣,也可以說是在消磨時間。
玩和學習真的就是對立的嗎?當然不是。其實,“玩”雖說是一種娛樂性的活動,但是它也具備一定的教育功能的。首先,它教會孩子認知。孩子從誕生那一天起,就開始在玩耍中認識和感知世界,並在玩耍中學會語言交流,懂得人際交往。可以說,玩耍是孩子理解人生的開始。其次,它教會孩子做事。比如很多遊戲需要和他人配合才能獲勝,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會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會學會如何與別人合作。但凡遊戲都有規則,不遵守規則遊戲就無法順利進行下去,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會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日後的生活中便會具備遵守社會規則的意識。
玩耍還能提高孩子的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模仿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甚至還可以開發智力,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協調能力。所以我經常說,在很多情況下,“玩”其實就是“學習”。
安全要保證,玩耍也不該丟
接下來再和家長聊聊孩子的安全問題。
作爲家長,除了擔心孩子的溫飽,恐怕最不放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了。無論是玩耍還是做其他別的事情,安全教育都要貫穿始終。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但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不告訴孩子具體的安全防範措施,而是一味地禁錮,是不科學、不明智的做法。所以,如果您也像信中的那位家長一樣,那可真要好好反省一下了。
現如今的社會治安確實存在着諸多問題,中小學生遭到不法分子侵害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正確認識遇到的人和事,明辨是非,提高警惕性,消除對危險的麻痹和僥倖心理。同時也要樹立自我防範意識,掌握一定的安全防範方法,增強自身的防範能力,使自己在遇到異常情況時,能夠冷靜、機智、勇敢地去應對。
如果孩子小,那麼在他(她)出去玩耍的時候,我們就要告訴他(她),別讓器具(器材、玩具)傷了,不要和陌生人走等安全注意事項。如果孩子大一些了,比如像信中這個孩子一樣,是個初中生了,那麼家長要告訴他們,不要和陌生人搭腔,不要單獨行動,最好和同伴在一起,不接受陌生人的錢財、禮物、食品,不搭乘陌生人的便車,不接受陌生人的邀請同行,不獨自往返偏僻的街巷、黑暗的地下通道,不獨自一人去偏遠的地方遊玩,等等。
我的女兒與信中女孩同齡,每週我都讓她出去玩,有時是和三五個小姐妹相約遊樂、唱歌,有時是自己去購物、逛書店。不管是和別人一起出去,還是自己單獨出去,我都要叮囑她注意安全。由於從小就對她進行安全教育,所以孩子每次都是高高興興地去,快快樂樂地回。
大一點的孩子如果是和同伴出去玩,家長一定要了解清楚,都有哪些同伴,去哪裡玩,玩些什麼,並要和孩子約定好回來的時間。另外,除了自己孩子的聯繫方式,最好還要記下同伴的手機號碼或家庭電話,以便及時與孩子溝通。
當然,支持孩子玩耍也並非毫無原則,如果覺得孩子的人身安全存在隱患,要理直氣壯地對孩子說“不”——不要讓孩子單獨和異性夥伴出去玩耍,還要告訴孩子哪些活動不適合他這個年齡段參與,溝通時要心平氣和,口氣不要強硬。
“玩耍”是孩子的基本權利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的基本權利。對於孩子來說,“玩”是最開心的事情,而對於父母來說,“玩”也是最佳的教子方式。孩子通過玩耍可以學到多少知識、增長多少能力,這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
所以,教育不僅不該忽略“玩”,反應該把“讓孩子玩”、“教孩子更好地玩”納入家庭教育中,使其成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學會認知,即獲得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以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與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進行有效合作;最後是學會生存,這是前三種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可以說,這四種學習是個人知識結構的支柱。
現實告訴我們,一個綜合能力強、心裡充滿快樂、陽光的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不一定好,但走出學校後,無論他身處何地,都會因爲適應環境能力強、生存能力強,而順利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身的價值。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在於孩子學了多少文化知識、考了多少分,而在於他是否成爲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如何實現教育的這一最終目的?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給孩子快樂!因爲快樂的心情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自我成長等各方面都有影響。
那又如何讓孩子快樂?還是那句話:給孩子玩的權利。
人們常說會玩的孩子最聰明,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在幼兒園裡,愛玩且會玩的孩子常常是老師的得力助手,會把老師分下來的任務完成得很漂亮;在小夥伴的遊戲中他們往往會成爲領袖人物;在學校的聯歡會上他們通常是引人注目的活躍分子,常常唱主角;這些聰明孩子的人緣還特別好,他們常常會是朋友中的核心人物。
一些家長在孩子讀小學時,還給孩子一些玩耍時間,可上了初中後就看得緊了。得知我女兒是玩着上完小學的,有的媒體記者和家長就問我:在小學可以玩着過,但上了初中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到了初中還能玩嗎?
我就告訴他們,范姜國一上了初中當然就不能像上小學的時候那樣玩了,課程多了要學的內容也多了,需要佔用的時間勢必也多,所以玩的時間要逐漸減少。但是我依然可以保證:范姜國一仍然是中國初中生中玩耍時間較長的一個。
即便現在女兒已經上高中了,但她每週依然有足夠的玩耍時間,比如在家裡上網、看電視、玩各種棋牌,參加室外體育活動以及前文中談到的和同學相約出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