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吳太夫人有個妹妹,一同嫁給了孫堅,後來,被羅貫中寫進了《三國演義》裡,稱爲吳國太。
哎,灑家不一向標榜寫的是三國史實,不是虛構的人物嗎?怎麼寫起了吳國太?
別的小說不行,《三國演義》裡的可以。
我們不是常常把《三國演義》當成三國史來看嘛?在“000不是第一,是唯一”裡,我不是把祝融夫人寫進去了嗎?
祝融夫人可純粹是羅貫中虛構的人物,她寫了進去,吳國太爲什麼不能寫進去?
寫,寫吳國太!
…… ……
吳國太,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不見於正史記載。
在小說中,吳國太被描述爲孫堅的次妻,孫堅正妻武烈皇后(小說中寫作吳太夫人)的妹妹,孫朗、孫尚香的母親,原型是孫堅之妾丁氏。
《三國演義》中,吳夫人和其妹吳國太都嫁給了孫堅,吳夫人生四子,吳國太生一子孫朗和一女孫尚香。
吳太夫人去世後,孫權遵母親遺命,奉養吳國太如同親生母親。
…… ……
赤壁之戰時,吳國太曾提醒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
後周瑜設下美人臭計,欲以婚姻爲由將劉備賺至東吳,乘機監禁劉備而以此爲要挾交換荊州。
劉備到達東吳後,用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將與孫權之妹結親一事傳遍全城。
吳國太得知傳聞,批評了周瑜、孫權,又在甘露寺相看了比自己女兒大三十多歲的劉備,老太太挺滿意,欣然促成女兒和劉備的婚事。
劉備後來劫持孫夫人逃回了荊州。
當孫權準備以張昭之計攻伐荊州時,吳國太出面阻止,認爲這是張昭在害自己女兒的性命。
孫權派遣家將周善帶領心腹前往荊州接回妹妹,張昭提議以吳國太病重爲由,讓孫夫人順利回吳。
正巧此時劉備已前往益州,孫夫人便乘機攜劉禪逃回東吳,但途中趙雲、張飛追來,周善爲保護孫夫人被張飛所殺,劉禪也被追回,好在孫夫人已順利離開,最後得以與吳國太重聚。
…… ……
吳國太,《三國演義》第六回初次提及,並在孫夫人的婚嫁中充當了重要角色,然而除了曾經提醒“外事不決問周瑜”,她在《三國演義》中,無時無刻不充當着反孫吳的形象。
這一點,和正史中發揮着國家政治和個人智慧色彩的吳夫人(演義裡她的姐姐)比,簡直可以完全堪稱兩類人了。
寫小說嗎,又不是寫正史。
吳夫人有點兒太正,給人一種裝P的印象,塑造一個活泛一點兒的,只從女兒個人幸福角度出發,不去管那些男人打打殺殺事的老太太,而愚弄了兩個“人傑”,讀者會拍手叫好的,可以被讀者接受。
周瑜提出“假招親”,本意是借招親之名誘使劉備來吳,這完全是所謂重視國家大事的正面行爲,可是計謀暴露後,吳國太只從女兒的婚事考慮,堅持以假亂真,促成婚事。
有的人一再提及劉備和孫尚香的年齡差,來說二人婚姻的正當性,忘了那是在兩千多年前的環境裡,年齡上的差距,不是事。
就是回到現代,你還覺得男女兩人年齡相差30、40及至50歲,有什麼不道德的嗎?
婚姻、愛情的實質,不是年齡,是感情,好嗎?
而且,劉備是一國之君,又那麼笑容可掬,敦厚仁義,孫尚香一看都愛上了,她媽豈有相不中的道理?
在甘露寺裡,吳國太一眼就相中了自己的姑爺,坑兒子(或者說是外甥)助女兒、女婿逃出東吳,那是更不在話下了。
過了很久以後,當孫權與張昭圖謀荊州之時,她倒又堅決要求接回女兒了,她的心裡只想着女兒,怕女人罹難戰火,其餘別的,都一邊去!這纔像一個當媽的樣,天下哪個當媽的,不是這樣呢?
所以,羅貫中寫的,入情入理,順其自然,爲讀者一致叫好,不愧是大小說家!四大名著之首的作者!
…… ……
吳國太“胳膊肘往外拐”“自家人損招專傷自家人”,讓孫權、周瑜等孫吳勢力叫苦不迭,只便宜了諸葛亮、劉備等人,因爲在作者看來,劉備是正統,蜀漢是正義的一方。
吳國太知道自己的女兒爲丈夫投江而死,是什麼心情?《三國演義》沒有寫,我想,堅韌的、愛情至上的老太太,這個時候會一反“護犢子”的心態,心裡在點頭,頂多感嘆一聲——如果女兒的事,位移到自己的身上,自己會怎麼樣呢?
她是能夠理解的。
《三國演義》,講的就是一個“義”字,一切的一切,都要讓位於“義”,這纔是作者希望讀者讀罷此書所能接受的觀點。
羅貫中煞費苦心地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虛構人物形象,莫不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至於史實,擺在那兒呢,你願意看史實,你去看好了,沒誰擋着你。可我這是小說,你記住了,是可以虛構的小說,我明告訴你,我編了,我虛構了,你煩,你可以不看,你有這個權利,除非在呈堂證供的時候,你都可以保持沉默。
不可否認,這樣寫的結果,是給小說增加了娛樂性,後來的所有地方戲,無不以這段情節,當成主線,刻畫出孫權和周瑜的愚蠢,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的調笑。大家看到這裡,無不嘻嘻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