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殺公孫

卻說劉虞偷襲祖昭後軍不成,逃跑途中被公孫瓚所殺的消息早就傳到了袁紹的耳中。袁紹得知這一消息後,不禁拍案而起,大罵劉虞就是廢物一個,完全不足以和他謀士。田豐心中也是沮喪不已,本來他已經告誡劉虞,不要貪功貿進,只有奪得遼東就選擇堅守就行,想不到那傢伙居然想要偷襲涿郡,被人前後夾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公孫瓚殺了劉虞的消息祖昭也得知,對此他也是有些惋惜,劉虞怎麼說都是一個好官,若不是處在不同陣營中,倒是真值得結交這個人的,現在被公孫瓚殺了,是在是值得嘆息。他知道公孫瓚一定也會圖謀遼東,所以命陳有志等將領主動出擊攻打公孫瓚,現在他的大軍和袁紹在前線對戰,袁紹定然不會撤軍,這正是消滅公孫瓚的一個好時機,若是讓他們聯手了,那麼到時候曹操再摻合進來,祖昭覺得自己的兵力雖然雄厚,可是也不足以和他們三路大軍抗衡,而且曹操現在手中有天子,其他諸侯自然也是會聽從曹操的話,現在乘着曹操沒有出兵,袁紹被圍之際,正是除掉公孫瓚的大好時機。

陳有志得了祖昭的命令之後,盡起西川之兵,同時聯合幽州的五萬軍隊,共十七萬軍隊對公孫瓚發動了追擊。起初公孫瓚因爲兒子被殺,心中很是憤怒,以此鼓舞軍心,讓他們奮力和陳有志帶領的軍隊一決雌雄,可是他智謀終究不及陳有志,先是被誘入埋伏圈中被火燒精銳部隊,損失慘重,後來又是低估了陳有志的精銳力量,兩軍發生正面衝突,結果被蘇德帶着軍隊偷襲了他們的後軍糧草,從而導致他們潰敗,一直逃會自己的最後方基地。

敗走之後,隨着陳有志的追擊,他本來有好幾次能共反攻的機會,而是由於他的害怕和保守情節,不敢觸及,以前的猛虎氣勢已經不再,看着公孫瓚如此沒有了鬥志,手下將士對其也很是失望,逐漸離去,多有投靠成有志大軍者。

看着自己的部將越來越多的逃離,公孫瓚心中更是害怕,成天成夜的命令民衆和士兵修築很是高大的堡壘,勢必藉助這些堡壘和陳有志大軍抵抗。可是隨着陳有志大軍的不斷推進,公孫瓚的堡壘被一點點的推掉。

最終,公孫瓚躲在一個由鐵塊組建成的高大堡壘中,將自己鎖在裡面,又防止自己的部下被人買通要殺自己,每天他都只是讓十歲一下的孩童帶着食物進來,而且必須是讓孩童先試吃,等半個時辰過後孩童沒有事情了,他纔敢吃。見到公孫瓚這樣,將士們知道他已經徹底的沒救了,離棄者更是十有八九,本來原先公孫瓚還有十多萬軍隊的,可是現在,除了一些追隨自己多年的親信部隊還?隊還不忍離去之外,幾乎都走完了,現在他身邊不剩下兩萬的軍隊。

成有志得到這個軍中消息之後,立刻就帶着精銳部隊發動總攻,最終將所有的堡壘攻下,之由公孫瓚所在的那個堡壘是實在是堅固,裡面的一個士兵足以抵得上外面的十個,所以成有志開始攻擊的時候,損失了一些士兵,之後他就沒有再選擇強攻,而是令人將堡壘包圍了起來,同時命人從四面八方開挖地道,想要直接讓那堡壘落入地下。

士兵們就在公孫瓚能見的地方開挖隧道,同時也大肆的在他面前運送泥土,完全就是讓他之後,就算他躲在堡壘裡面有了好幾年的存糧,最終也一定將他的堡壘給挖塌了,讓他死在裡面,出來投降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公孫瓚見了,心灰意冷,知道自己死期到了,於是招來家小進了自己所在的那個堡壘之中,提劍將他們全部殺了,最後自己個自刎身亡。知道公孫瓚死後,他的親信部隊盡皆投降,歸順成有志。

陳有志命人炸開那個堡壘,進了公孫瓚所在的屋子,見到裡面到處都是屍體,都是他的家小,其中一個,穿着一身盔甲,頭上兜鍪也不曾退下。有士兵告訴陳有志,自從公孫瓚躲進這裡之後,一直都是盔甲不離身,吃放睡覺都是一樣,而且就是吃飯的時候手中都是拿着劍的,也不敢低頭吃飯,每吃一口,都要警惕的看看四周然後確認安全後才吃第二口。

曾經有孩童給他送飯的時候,就因爲湯裡面有一把鐵勺,公孫瓚懷疑那是要刺殺他的武器,直接就一劍將那孩子殺死了。這些事情後來被祖昭知道了,也是嘆息不已,曾經那麼勇猛的一個人,帶着五十個人將一隊近千人的北方蠻族殺的丟盔棄甲的一個猛將,最終卻落得這個一個疑心病比曹操還重的下場,不禁不讓人嘆息。

陳有志當初聽聞了公孫瓚的事情之後,也是哀嘆不已,完全就沒有想到他會如此,想剛剛和他交手的時候,讓陳有志都很是小心翼翼,絲毫不敢大意,後來卻發現他原來是一個這麼敗不起的人,一戰敗了,就沒有什麼勇氣再戰了。

想想之前的公孫瓚,對於保護大漢疆土還是有不少的功勞的,所以陳有志也命人將公孫瓚和家人厚葬,至於他的那些非直系的親戚,陳有志也很是友善的對待他們,還讓他們在那裡做了些官職,共同管理那個地方。

誅滅了公孫瓚之後,祖昭的大後方完全沒有了威脅,這爲以後他爭雄天下和曹操和江東集團一決雌雄打下了厚實的基礎,這點上陳有志等人算是功不可沒的。

且說在陳有志和公孫瓚交手的期間,祖昭和袁紹大軍也是時有衝突,不過兩軍都是成對峙之勢,誰也沒有主動發動決定性的進攻。因爲誰都知道,一旦失敗了,那麼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看到祖昭遲遲沒有發動總攻,而袁紹大軍也難以一時間發動反攻,田豐又想袁紹建議,現在他們對峙的地方,是辛氏郡望,可以讓辛家出面攻打祖昭,這樣就能消耗祖昭的軍力,到時候可配合着辛家將祖昭一舉滅了。

袁紹聽從田豐的話,立刻就命沮授去隴西狄道說服名門望族辛家出兵。且說這辛氏,在高祖反秦的時候給高祖大軍提供了跟多的幫助,那時候辛家就是很強大的一個家族,有十幾萬的家族軍隊,可謂是獨霸一方,形成國中之國之勢。後來高祖奪得天下,感於辛家的功勞,他親自下詔隴西爲辛家郡望,任何人若是敢進犯辛家,那就是要反國,朝廷必須派出軍隊幫助剿滅。

且說沮授聽了袁紹的命令,到了狄道求見辛家郡守辛常道。此人之前在朝中爲官,官至尚書令,可是後來永遠靈帝的昏庸,所以辭官回到了隴西。靈帝又下詔辛常道爲隴西的郡守,統管這裡的一切。

辛常道聽到袁紹派人前來,因爲袁紹是四世三公,他也敬畏幾分,忙讓人接着進來,對沮授也是以禮相待。席間,沮授說道:“辛氏爲隴西名望之族,高祖時期就有皇規,任何人膽敢進犯隴西,那麼就是和朝廷爲敵,如今我能來到這裡的見郡守大人,真是三生有幸啊。”

辛常道說道:“沮先生能來,也是我們辛家的榮幸。辛氏得高祖恩德,倍感於心。沮先生乃是四世三公的袁本初麾下的知名謀士,不知道此次前來,所謂何事。”

沮授道:“我主和祖昭在隴西形成對峙之勢,我想大人已經知道了吧。”

辛常道點點頭,說道:“我自然知道。袁本初是朝中重臣,可是我聽說這祖昭也不是什麼小角色,他師承盧植,頗有學識,將遼東治理得井井有條,本來幽州是一個貧窮的地方,可是在他的治理的遼東郡和遼西郡,可是商賈來往不絕,其繁榮程度不亞於京都洛陽啊。”

沮授卻搖頭哈哈一笑,說道:“恕我冒犯了,大人只知道其一,卻不知其二啊。”

“哦?此話怎麼講啊?”辛常道倒是也不生氣,而是想聽聽沮授是怎麼說。他沒有見過祖昭,對於祖昭的事情只是聽人說起,所以此刻倒是真想聽聽身爲敵對勢力的沮授會是如何的說。

沮授說道:“祖昭那人,治理地方確實有一套,不過這都是建立在毀滅地方權貴的。大人難道不聽聞他先是滅了遼東名門公孫度,後又用玄菟郡太守的女兒相威脅,讓公孫王或家族也被他壓制,後來更是逼走幽州牧劉虞,此人狼子野心,窮兵竇武,想在他想要打敗我家主公,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敗了,他接下來會如何?”

辛常道眉頭一聳,已經揣測到了沮授的話中之意,問道:“先生不防之言。”

沮授笑道:“其實我不說,大人也已經知道了。按照祖昭小兒的習慣,他每佔領一個地方,必然是打壓當地貴族名門,然後利用百姓的仇富仇權心理共同聲討地方權貴,最終消滅了地方名門權貴,卻贏得了百姓的心,他於是就會繼續侵佔其他地方,直到將大漢疆土全部佔領了。說白了,他就是要一步步的消滅朝中的地方力量,然後奪取政權。之前十常侍、董卓和現在的曹操,雖然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他們都不敢謀朝成爲,天下始終是大漢的,可是這個祖昭,他要是得了天子,那麼必定就謀朝了,現在他出兵隴西,我大膽的猜想一下,若是我家主公退兵了,他的目標應該是你們辛家。”

辛常道早就怒不可歇了,拍案而起,說道:“無知小兒,也敢妄圖天下,真是反了。我辛家得高祖隆恩,豈能讓他如此胡來。先生回去告訴袁本初,我辛家不會袖手旁觀,我會立刻整頓軍馬攻擊祖昭。真是豈有此理,我不提着他的腦袋去見皇上,我都對不起這郡望太守之名。”

沮授見說動了辛家出手,心中一陣高興,也沒有在辛家多做停留,而是藉着要回去將消息告訴袁紹的理由,速速離開了。辛常道也不挽留,一直將沮授送出城中,這才折身而回。

回到城中之後,辛常道立刻就召集大小將領前來議會,商議出兵攻打祖昭的事情。有將領不解,本來他們兩大軍閥的爭鬥,這和他們辛家無關的,爲何他們要出兵呢,他們可是隻聽從朝廷的調度的,或者說就是朝廷也要保護他們的,爲什麼突然之間要攻打祖昭軍呢。

辛常道早就知道會有將領提出這樣的疑問,因爲在見到沮授之前他也是這種想法了,現在聽到別人的疑問,他將沮授的話變換着方式向衆將領說了,說的衆人也是義憤填膺,叫囂着一定要誅滅了祖昭,讓他知道什麼是厲害。

這時候卻出來一人還是不建議出兵,衆人一看,此人正是辛常道的女兒辛愛奴,家族之中的唯一一個女將領,而且才智、勇武都是數一數二的一個女將。

她說祖昭一直都是很愛護百姓的,他之所以和袁紹大軍對峙,本就是袁紹要侵犯他,現在袁紹打不過了,這纔想着要讓辛家出面,這是被袁紹軍利用了。幽州本就是一個窮地方,可是在祖昭的治理下,已經是一個堪比洛陽的繁華之都。特別祖昭還評定了北方諸國,先是讓新羅歸降,然後又征服烏桓、高句麗和朝鮮島上的所有部族,讓近幾年來北方一直沒有受到戰火的燃燒。試問這樣一個人,又怎麼會是父親口中說的那樣呢,她甚至直接就問父親這一番話是不是就是袁紹的使者說的,現在最好就是不要插足他們的事情。

辛常道卻絲毫不聽女兒的話,盡說祖昭殺公訴度,躲玄菟郡,逼走劉虞的事情,還說他就是一個戰爭狂人,將來要是被熱得了天下,一定會戰亂四起,國家永遠不會得到平安。

辛愛奴還是不服氣,說祖昭治理的遼東和遼西,之前就招收了所有的去那裡避難的百姓,所有的往來商客無不對祖昭點頭稱讚的,怎麼可能是一個窮兵竇武的人呢,他之所以要出兵大戰,完全是這亂世之中要保得一方平安,這次和袁紹作戰,完全就是袁紹先挑釁的。

辛常道說道:“愛奴,你看問題太簡單了。總之現在若是不除掉祖昭,今後會很麻煩的。你若是一直堅持不和祖昭開戰,那麼你手下的將士,以後直接歸我管,你好好的回到閨中,該繡花就繡花,該織布就織布,我早就不希望你舞刀弄槍的了,一點都不向一個女孩子家。”

辛愛奴聽了,立刻就不高興了,厲聲說道:“父親,你這是要削了我的兵權麼,我可不同意。什麼女子的,之前和高祖一同打天下的我們辛家前人不就是女子居多麼。好,既然你執意要和祖昭開戰,那麼我也無話可說。不過在和祖昭開戰的時候,對於袁紹不可不防,我們辛家當受到朝廷的保護,必須讓朝廷下詔,所有軍團不能對我們辛家圖謀不軌,否則就是與朝廷爲敵。”

辛常道笑道:“這你就多慮了,袁本初志大才疏,他定然不敢碰我們辛家的。而且現在是他有求於我,他連祖昭都擺不平,又豈敢再動我辛家,這不是自取滅完麼。傳令下去,立刻整頓精銳部隊,準備對祖昭軍隊發起攻擊。”

辛愛奴道:“父親,就算不防袁紹,要攻打祖昭,也不可操之過急,我聽說祖昭手下謀士衆多,手下大將更是個個勇猛非凡,其中如張遠趙孟和趙元等人,解釋萬千軍馬中來去自如的猛將,更有陳宮這等曠世奇才爲軍師,我們若是貿然進攻,萬萬不可。”

辛常道很是不不屑的笑道:“愛奴啊,你終究就是太女孩子氣了。那陳宮,我聽說了,本就是一個小小縣令,能有什麼過人之處,祖昭用那等人爲軍師,豈有不敗之理啊。”

辛愛奴道:“父親別忘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縣令,卻是用三十萬的軍隊包圍了袁紹五十萬的軍隊,袁紹手下有田豐、沮授、郭攸等天下聞名的曠世奇才,卻敵不過一個陳宮,這難道還不夠厲害麼?”

“沮授等人才傾天下,可是袁紹不盡聽言,這纔有所一敗。我非袁紹,自然不會自高自大卻又膽小如鼠,現在我有兵三十萬,我就不信還打敗不了祖昭。愛奴,你帶着你的五萬精兵留守後方吧,前線之事就交給我了。”辛常道說道。

辛愛奴還想再說,可是辛常道卻不聽,已經下令整頓軍馬,即刻出擊。辛愛奴無奈,只得暗自祈禱父親出兵得勝,她則帶着軍隊留守後方,她始終都放心不下袁紹這人,反客爲主的事情他可不是沒有幹過,現在這世道,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

辛常道整頓二十萬人馬,帶着幾十名將領,浩浩蕩蕩的離開了狄道之城,向祖昭大軍駐紮的地方前進。他聽了沮授的話之後覺得很是有理,想到公孫度被殺死,劉虞那樣的好官被逼走,他就覺得祖昭真心就是一個亂臣賊子,殊不知其實劉虞是被公孫瓚逼走了。

第40章 ,連夜銬問第11章 ,徐無之議第15章 ,飛來急報第42章 ,勇救趙雲第17章 ,糧草之困第23章 ,夜路之變第105章 ,陳宮妙計第81章 ,神醫華佗第80章第8章 ,明經算術第33章 ,難得良將第69章 ,火軍埋伏第61章 ,察舉方正第72章 ,殺有餘辜第78章 ,再起戰亂第78章 ,暗夜追擊第82章 ,賞金五千第74章 ,冀州之急第27章 ,連夜追查第10章 ,新有挑戰第34章 ,搭救胡姬第102章 ,欲更帝位第4章 ,山原之外第108章第69章 ,火軍埋伏第122章 ,劉虞聽計第8章 ,餘孽風波第32章第126章 ,刺殺郡守第33章 ,難得良將第11章 ,徐無之議第106章 ,強權至上第58章 ,新式軍服第68章 ,別有爭執第86章 ,點破破綻第8章 ,夜幕殺人第59章 ,蒲元識水第50章第47章 ,以正軍紀第1章 ,寒風襲來第99章 ,大起大落第21章 ,有所不受第45章 ,初識名女第125章 ,勁敵第99章 ,消滅馬賊第28章 ,黑箭之兇第89章 ,細細之鹽第34章 ,潛行夜談第66章第105章 ,陳宮妙計第10章 ,新有挑戰第59章 ,動盪不安第44章 ,戎裝出討第64章 ,郡府奇遇第63章 ,進退維度第73章 ,蓄養商資第63章 ,進退維度第96章 ,女將第69章 ,爭執上下第56章 ,兩縣之見第90章 ,慘烈之死第31章 ,漢境胡人第85章 ,訓練之日第78章 ,再起戰亂第74章 ,冀州之急第31章 ,官勇之火第34章 ,搭救胡姬第17章 ,韓當義公第58章 ,全軍追擊第94章 ,令支之亂第57章 ,火計之計第74章 ,自有風範第110章 ,鮮卑大將第62章 ,糧草問題第16章 ,河東之想第45章 ,初識名女第90章 ,義釋文丑第50章第50章第103章 ,董卓禍亂第31章 ,漢境胡人第99章 ,消滅馬賊第121章 ,本初再戰第59章 ,車騎將軍第96章 ,女將第3章 ,胡馬犯境第36章 ,桃李不言第66章 ,夢兆再靈第70章 ,夜下出城第33章 ,四月之初第64章 ,郡府奇遇第41章 ,斷水決口第66章 ,夢兆再靈第92章 ,再次進言第90章 ,賊酋王政第4章 ,以少擊多第96章 ,煽風點火第96章 ,煽風點火第13章 ,海蠣產品第50章 ,功變爲過
第40章 ,連夜銬問第11章 ,徐無之議第15章 ,飛來急報第42章 ,勇救趙雲第17章 ,糧草之困第23章 ,夜路之變第105章 ,陳宮妙計第81章 ,神醫華佗第80章第8章 ,明經算術第33章 ,難得良將第69章 ,火軍埋伏第61章 ,察舉方正第72章 ,殺有餘辜第78章 ,再起戰亂第78章 ,暗夜追擊第82章 ,賞金五千第74章 ,冀州之急第27章 ,連夜追查第10章 ,新有挑戰第34章 ,搭救胡姬第102章 ,欲更帝位第4章 ,山原之外第108章第69章 ,火軍埋伏第122章 ,劉虞聽計第8章 ,餘孽風波第32章第126章 ,刺殺郡守第33章 ,難得良將第11章 ,徐無之議第106章 ,強權至上第58章 ,新式軍服第68章 ,別有爭執第86章 ,點破破綻第8章 ,夜幕殺人第59章 ,蒲元識水第50章第47章 ,以正軍紀第1章 ,寒風襲來第99章 ,大起大落第21章 ,有所不受第45章 ,初識名女第125章 ,勁敵第99章 ,消滅馬賊第28章 ,黑箭之兇第89章 ,細細之鹽第34章 ,潛行夜談第66章第105章 ,陳宮妙計第10章 ,新有挑戰第59章 ,動盪不安第44章 ,戎裝出討第64章 ,郡府奇遇第63章 ,進退維度第73章 ,蓄養商資第63章 ,進退維度第96章 ,女將第69章 ,爭執上下第56章 ,兩縣之見第90章 ,慘烈之死第31章 ,漢境胡人第85章 ,訓練之日第78章 ,再起戰亂第74章 ,冀州之急第31章 ,官勇之火第34章 ,搭救胡姬第17章 ,韓當義公第58章 ,全軍追擊第94章 ,令支之亂第57章 ,火計之計第74章 ,自有風範第110章 ,鮮卑大將第62章 ,糧草問題第16章 ,河東之想第45章 ,初識名女第90章 ,義釋文丑第50章第50章第103章 ,董卓禍亂第31章 ,漢境胡人第99章 ,消滅馬賊第121章 ,本初再戰第59章 ,車騎將軍第96章 ,女將第3章 ,胡馬犯境第36章 ,桃李不言第66章 ,夢兆再靈第70章 ,夜下出城第33章 ,四月之初第64章 ,郡府奇遇第41章 ,斷水決口第66章 ,夢兆再靈第92章 ,再次進言第90章 ,賊酋王政第4章 ,以少擊多第96章 ,煽風點火第96章 ,煽風點火第13章 ,海蠣產品第50章 ,功變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