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弘農楊家

一般的謀士哪個不是身材消瘦、儒雅瀟灑?偏偏這個基本站在當代所有謀士頭上的賈詡竟然是個其貌不揚的胖子,真是人不可貌相。

誰能想到這麼個看似和善的胖子外號竟然叫做毒士?爲人深沉陰狠,設計毒辣,表面上卻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就是袁術一開始也被表面現象矇蔽了,後來才發現這貨的能力和狠毒果然都不是虛的。

發現自己喝茶養魚的好日子被打亂了,賈詡心中頓時不爽了起來。

“主公放心,詡保證不出半年就能將楊修的心性磨練好。孝直,你也要好好表現,不要讓這個師弟看輕了!”賈詡看似漫不經心的瞟了一眼法正。

發現賈詡眼神中流露出的恐怖氣息,法正立刻如小雞啄米一般慌忙不迭的點點頭。

暗暗嚥了口口水,法正在心中默唸道:未曾見面的師弟啊!你可不要怪我,這是腹黑師傅讓我乾的啊!

田豐看到法正膽戰心驚的樣子,暗自搖了搖頭。

還是欠鍛鍊啊!喜怒不形於色都做不到,心性太差了。

對於法正同樣拜入賈詡門下田豐倒是沒有太大的反感,雖然心中有一絲芥蒂,但想到法正的性格和天賦也就釋懷了。

法正的精神天賦註定他是要走賈詡和郭嘉這條路的,根本不適合作爲像自己一樣的內政謀臣。自己即使有些不捨但也無法阻止賈詡強行收徒的行爲。

拜很多個師傅在古代並非什麼難以接受的事。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被傳爲佳話。法正拜賈詡爲師自然也算不上什麼了,達者爲師嘛!

能拜賈詡爲師也算是法正的造化,這可不僅是資質好就能碰到的,還需要一定的運氣。若不是郭嘉對於法正很看好,再加上賈詡還欠李儒一個人情,欠縱橫家一個交代,以他懶散的性格,估計只會把自己所學帶到棺材裡。

這也是袁術最無奈的地方。古人對於自己畢生所學的傳承問題太過藏私了,基本上除了傳給自己的後人,大多數人寧願把一切帶到棺材裡也不願傳下去。

袁術對此也沒什麼辦法,只能儘量引導,以名利誘之,慢慢改變這種風氣。類似的這種不良風氣還有很多。

比如厚葬的問題,曹操爲什麼提倡薄葬?因爲大漢的財富大半都陪葬埋地下去了,是個人都知道這樣下去不是個事,但爲了不留下罵名,沒幾個人敢站出來提倡薄葬。

袁術卻不在乎這些,早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向天下人陳明瞭厲害。而且從自身做起,薄葬了自己的父親。(反正袁逢也沒死,裝個樣子而已。)

袁術麾下這些謀士可都是些頂尖人才,哪個手裡沒有一些私貨?可袁術也不能強逼着他們留下傳承啊!只能慢慢的誘導。

給他們出書、讓他們流芳百世,反正紙張在袁術這裡不要多少錢,印刷雖然麻煩一些但一人兩本還是很輕鬆的。

亦或者就像現在這樣,給他們找徒弟。什麼法正、周瑜、陸遜,你們隨便教。這些都是一點就透的天才,不怕他們學不好,就怕你們拿不出壓箱底的東西,很快就教不了。

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誘惑這些大佬把自己的私貨全部掏出來,傳承下去。

長安,自從劉協死後,最傷心的除了諸多的漢室宗親和心向漢室之人外,就數弘農楊家了。

隨着劉協的死去,這個曾經絲毫不遜於袁家的世家現在已經處在了懸崖的邊緣。

“唉!一步錯、步步錯,本以爲憑藉漢室之強,再撐個兩百年不成問題,卻不曾想局勢轉變如此之快,我楊家竟然落到了這種地步!”

楊彪心裡苦澀無比。如果說漢室的衰微還算在楊彪的掌控之中,那麼劉協的死就徹底毀了楊彪的算計。

弘農楊家的祖先是西漢丞相楊敞。楊敞玄孫楊震東漢光武帝時官居太尉,人送稱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

弘農楊家有多麼厲害?隨便說幾個人名就明白了。不說司馬遷的女婿楊敞,西晉“三楊”,隋朝的宰相楊素和其子楊玄感,唐朝楊貴妃這些人,就是隋文帝楊堅,武則天的母親和北宋楊家將等都是弘農楊家的後代。

沒有千年的王朝,但有千年的世家,這話用來形容弘農楊家絲毫不誇張。從漢朝、晉朝、南北朝到唐朝,乃至宋朝,這個家族都是權傾天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家族纔是最爲兇殘的存在,相較於漢末烈火烹油、閃耀一時的袁家,楊家纔是笑到最後的那個人。

這個家族之所以能夠一直屹立不倒、權傾天下,除了家風良好、人才輩出以外,就是因爲他們奉行的宗旨十分的無恥。

當皇親國戚!

誰當皇帝他們就攀附誰。就算天下大亂,他們也都死守在皇帝身邊,亦或者守在關中地區,等到新的統治者出現,他們再攀附上去。

總之就是保持中立不作死,一心一意跟着皇帝走。但是誰當皇帝對於他們來說無所謂。

這個套路一直被他們從漢朝玩到了唐朝,玩得爐火純青。

還有一個神奇的數據,歷史上所有的宰相中,姓楊的最多,而且基本都是弘農楊氏出的。光是唐朝三百多年就出了十二個楊家的宰相。

相較於人才輩出的潁川荀家,弘農楊家纔是真正的穩。玩的套路就是猥瑣發育、不浪,反正底蘊深厚,發育着發育着對面就打不過了。

漢末四大世家,袁家顯赫一時,差點就登上了九五之位,但還是時也命也的失敗消失了。荀家陳家猥瑣發育一時,但還是沒憋住,跳了出來,最後在魏晉以後沒落了。

只有楊家真正的做到了一直猥瑣發育,笑到了最後。要不是碰到了元朝那羣野蠻、不按套路出牌的貨,說不定弘農楊家的套路還能繼續下去。

現在的楊家可還沒有後來那麼豐富的經驗。雖然也想到了這個套路,但本以爲依靠大漢四百年的聲望,自己死守在天子的身邊就好。

反正最後就算有人能夠奪得天下,估計也得靠着禪讓的方法,到時候大不了厚着臉皮再靠過去就行了。歷史上曹丕登基他們就是這麼幹的。

卻沒有想到出乎意料的情況出現了,劉協死了!

劉協死了無所謂,最關鍵的是大漢正統沒了,真正的天子也沒了。這難度一下子升級了呀!

初次使用這個套路,雖然自己仔細研究過應該沒什麼問題,但楊彪還是覺得沒底。所以他選擇自己帶着大半的楊家繼續蹲在關中,然後讓自己一脈出去投靠其他諸侯,留下一條後路。

隨後他就盯上處在江東的袁術。

爲什麼選擇袁術呢?

第一,這貨和自己是親戚,而且和自己關係不錯,好說話。投奔過去也不至於會被算計了,起碼安全問題能夠保障。

第二,袁術的底子不錯。天下第一大諸侯,不說能夠一統天下的機會最大,靠着長江死守也能撐個幾十年。到時候自己家發展起來,大不了看誰能統一天下再投奔過去不就好了?以自己家的底蘊用這個套路怎麼都不會輸的太慘。

第三,袁術現在正好需要一個像自己一樣的外來可信的世家來穩定江東的局面。過去了肯定就會得到重用,不至於被暗中打壓。

楊彪心裡算盤打得很精。雖然形勢變化出乎了自己的意料,但這麼搞得話,勝率還是很大的!

第三百一十一章 出巡江東第六百三十六章 勸導第一百三十五章 順水推舟第九百三十九章 應對第五百二十一章 主動權第三百二十章 八面玲瓏第七百零五章 犧牲第四百九十八章 巧舌如簧第九百六十四章 閒子第四百九十四章 田豐之憂第五百九十一章 底牌第七百七十一章 調人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匈奴乞降第四百九十八章 巧舌如簧第六百五十六章 瘋子第五十一章 圈套第五十章 後手第五百五十六章 賄賂第七百九十五章 破軍弓第五百九十三章 戰陣之威第七百五十八章 並非結束第六百四十七章 絕境第四百六十二章 自作聰明第四百五十七章 局勢第五百五十五章 入城第五百六十三章 看臉第三百二十二章 荀彧之謀第二百六十章 第三次夜襲第九百六十八章 得失第七百二十三章 碰面第四百七十五章 援軍第二十五章 甄家第七百三十五章 袖袍第六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煩惱第一百五十七章 絕境第七百一十四章 甩鍋第七百九十九章 撤退第四百零一章 甲士第八百五十七章 三板斧第二百零三章 界橋之戰第二百七十五章 擴軍第七百一十二章 劉備的抉擇第六百二十二章 親兒子第六百一十章 謀劃第一百二十二章 換吏第一百零七章 鯤鵬第五百七十七章 許攸第六百九十一章 江東猛虎第四百六十五章 來臨第四百六十章 羞怒第四百零八章 連環計第二百八十六章 太史慈的軍團天賦第四百二十章 絕境第四十五章 三才到來第四百一十章 詐關第八百二十八章 弓弩之利第九百三十章 開局第二百三十九章 將狼馴化成羊第四百五十五章 抉擇第五百八十一章 取巧第一百四十七章 曹操謀兗州第四百零四章 慘烈第八百零六章 農莊第九百七十章 表演第八百零七章 司馬懿第四百七十四章 騷擾第六百六十七章 分贓第六百零二章 緩退第二百六十七章 有死無生第五百六十六章 新的格局第七百二十六章 抗命攬責第四十五章 三才到來第九百五十四章 借力第四百三十一章 軍魂軍團第三百九十五章 密謀第八百八十五章 結束第九百零五章 半島局勢第八百零八章 袁家第六百一十六章 安置周瑜第三百七十四章 戰起第一百六十八章 長安之變第六百零七章 談判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小二喬第二百二十三章 弱得不行的益州軍第三百三十三章 暗中角逐第六百五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四百二十七章 敵情第一百九十七章 擊掌爲誓第四百四十七章 攪局第六十一章 培養第五百八十二章 河北之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董卓之死第四百一十五章 捨棄第八十二章 破局的關鍵第三百四十八章 遼東戰略第三百零二章 民族自豪第六百八十四章 司馬之謀第二百零六章 打瘋了的公孫瓚和袁紹第八十四章 誘餌第七百零八章 即將的落幕
第三百一十一章 出巡江東第六百三十六章 勸導第一百三十五章 順水推舟第九百三十九章 應對第五百二十一章 主動權第三百二十章 八面玲瓏第七百零五章 犧牲第四百九十八章 巧舌如簧第九百六十四章 閒子第四百九十四章 田豐之憂第五百九十一章 底牌第七百七十一章 調人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匈奴乞降第四百九十八章 巧舌如簧第六百五十六章 瘋子第五十一章 圈套第五十章 後手第五百五十六章 賄賂第七百九十五章 破軍弓第五百九十三章 戰陣之威第七百五十八章 並非結束第六百四十七章 絕境第四百六十二章 自作聰明第四百五十七章 局勢第五百五十五章 入城第五百六十三章 看臉第三百二十二章 荀彧之謀第二百六十章 第三次夜襲第九百六十八章 得失第七百二十三章 碰面第四百七十五章 援軍第二十五章 甄家第七百三十五章 袖袍第六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煩惱第一百五十七章 絕境第七百一十四章 甩鍋第七百九十九章 撤退第四百零一章 甲士第八百五十七章 三板斧第二百零三章 界橋之戰第二百七十五章 擴軍第七百一十二章 劉備的抉擇第六百二十二章 親兒子第六百一十章 謀劃第一百二十二章 換吏第一百零七章 鯤鵬第五百七十七章 許攸第六百九十一章 江東猛虎第四百六十五章 來臨第四百六十章 羞怒第四百零八章 連環計第二百八十六章 太史慈的軍團天賦第四百二十章 絕境第四十五章 三才到來第四百一十章 詐關第八百二十八章 弓弩之利第九百三十章 開局第二百三十九章 將狼馴化成羊第四百五十五章 抉擇第五百八十一章 取巧第一百四十七章 曹操謀兗州第四百零四章 慘烈第八百零六章 農莊第九百七十章 表演第八百零七章 司馬懿第四百七十四章 騷擾第六百六十七章 分贓第六百零二章 緩退第二百六十七章 有死無生第五百六十六章 新的格局第七百二十六章 抗命攬責第四十五章 三才到來第九百五十四章 借力第四百三十一章 軍魂軍團第三百九十五章 密謀第八百八十五章 結束第九百零五章 半島局勢第八百零八章 袁家第六百一十六章 安置周瑜第三百七十四章 戰起第一百六十八章 長安之變第六百零七章 談判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小二喬第二百二十三章 弱得不行的益州軍第三百三十三章 暗中角逐第六百五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四百二十七章 敵情第一百九十七章 擊掌爲誓第四百四十七章 攪局第六十一章 培養第五百八十二章 河北之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董卓之死第四百一十五章 捨棄第八十二章 破局的關鍵第三百四十八章 遼東戰略第三百零二章 民族自豪第六百八十四章 司馬之謀第二百零六章 打瘋了的公孫瓚和袁紹第八十四章 誘餌第七百零八章 即將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