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公試之初

這日到了衙門中旬休務,實在是沒什麼事做,範銘一時興起攜起一本《公羊傳》踱步重回到了應天書院,恰逢豔陽高照,初春的陽光顯得格外的和煦,倒是個踏春的好日子。

或許這段日子在衙門消耗的太多精力的原因,他感覺有些疲累,而到書院來則是一種放鬆的享受,從渾濁的衙門到清綽的書院,這憬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處在世界的兩個極端,感受着這撲面而來的浩然書卷之氣,範銘有種恍然脫俗的感覺,間或傳來莘莘學子的詩書朗誦聲,範銘豁然有種被洗滌的超脫感。

尋着書院中的小徑,範銘又回到了本齋的爐亭明倫堂中,一股熟悉而又親切的氣息迎來,讓他忍不住深深的吸了一口氣。

此時正直下午自修時間,沒有教授的直學在,齋中的同窗都在研讀着經書,或是在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在商討着什麼,見到範銘進來都齊齊將視線聚攏到了他的身上,其中鄧正元同李辨兩人最是意外,忍不住驚奇的叫出聲來,“範銘範兄。”

“鄧兄,李兄”範銘呵呵一笑,又朝其他衆人擡手行禮,“諸位同窗依如往昔?”

“範兄,你這是……從何而來,又欲何去啊?”

鄧正元同衆人臉上的表情說不出的怪異,也不怪他們的如此反應,自從範銘到書院報道以來,到書院的次數的越來越少,到了後來更是身影絕跡,實在是不想一個書院士子該有的模樣,以至於現在範銘這一到書院來,讓衆人有種看怪物般的反應。

“從來處來,到去處去,哈哈。”範銘走上前去,一擺長衫,坐了下來,說道:“我可是諸位的同窗啊,此處就是我的鍛身烘爐,怎麼,諸位以爲我是來作甚的?”

衆人這才一一反應過來,揖手同範銘回禮,鄧正元同李辨兩人又坐進了少許,以一種好奇眼光打量着範銘,範銘也以一種調笑的眼神回望着他們,最終李辨忍不住問道:“範兄,你真是回來進學的?”

“呵呵,當然,不然你以爲呢?”

鄧正元此時也忍不住接過話頭道:“聽聞你向堂長(相當於年級主任)請了庶假,這段時日都在何處?”

範銘點了點頭,在進府衙之前他確實通過沈大人的關係跟書院中的教授送禮,說了要進衙門爲吏的事,本來教授有所不悅,在範銘言明家中情況之後,才放寬了約束,允許範銘間時來上課,只要按時參加書院的私試和公試便可,他這才能夠有如此寬鬆環境,不過這前提是私試和公試必須要過關。

前兩次私試由於是在小考範圍之內,經義、論、策只考其中一樣,加上範銘也沒有將功課拉下,因此也就過得也十分輕鬆,這次卻不一樣,是屬於一年一次的公試,關係到他們這些外舍生能不能順利升等到內捨生的問題,因此由不得範銘不重視。

“我還能在哪兒,在家侍奉老母。”範銘在衙門當差

的事還沒有在書院中傳開,也不想在這問題上多做糾纏,哈哈一笑岔開話題道:“對了,此次公試你們可有把握?”

一說到公試兩人神色便就落寞了下來,吁噓嘆氣道:“範兄,你或許還不知道,此時公試怕是要有不測之因啊!”

“哦,出了什麼變故麼?”

鄧正元哀聲嘆了一口氣,“變故倒是沒有,只是有些麻煩,怕是走不得捷徑了。”

“此次公試乃山長(書院院長)親自出題,親自檢測,不易予啊,不易予啊!”李辨一邊給範銘解釋一邊搖頭晃腦,說話的神情像極了經年沉寂在經集典故中的老夫子,卻不像有擔心樣子,反倒是很有些得意的神色。

望着兩人神情,範銘心下了然,這兩人都是應天府中富戶子弟,來應天書院一半是讀書,一半是混取資歷與人脈,因此考試部分做些‘變通’也是常事,要說這兩人真才實學或許不是太足,但人情世故絕對是門清,以前範銘和這兩人接觸,也正是看中了這兩人交際方面的能力,看到李辨那少許有些炫耀的眼神,不由心中一動,對李辨道:“李兄似乎胸有成竹啊?”

“嘿嘿,不瞞範兄,這次家中已經爲我打點好了。”

正當範銘想要接着下問,就被鄧正元打斷道:“範兄莫聽他胡扯,山長是出了名的嚴正之人,不是龍圖閣大學士,誰能從他口中套取一絲口風?”

“怎麼沒有。”李辨急急的辯解,“我家有長輩同山長有舊,前日在文會上聽山長說起過此事。”

“真的假的。”這下連鄧正元都有些動搖了,“可有曾說起過有關策、論的事宜?”

“沒有。”

“那有個……屁用!”鄧正元忍不住白了李辨一眼。

“不過山長與人爭論過一事。”

“什麼事?”

“詩賦與經義取仕之優劣。”李辨望着鄧正元一臉期待的神色,故意頓了頓,接着說道:“期間山長屢次提到王相公廢詩賦,僅以經義取仕之策不妥,論詩賦之重要,言‘無詩賦不成學’,是以此次公試當脫不開這詩賦一二。”

範銘默然,這經義與詩賦取仕之爭歷來已久,有鑑於唐代科舉的帖經、墨義完全是考死記硬背儒經,而詩賦考試又與治國實際關係不大,新法中改革科舉、官學制度,這其中就專門針對這點做了變革,到如今,廢除帖經、墨義、詩賦等傳統科目,改試經義,經義是論述儒經某一內容的小論文,既考察考生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理解,又考察考生的文筆水平。爲了加強評閱的客觀性,王安石還編制了經義式,作爲標準格式。不過詩賦畢竟是士大夫文人的基本素養的體現,後來採用詩賦考試還是經義考試幾經反覆,經義最終還是佔了上風。

事實上自上代山長范仲淹執掌書院,將書院升格爲國子監以來,就提出“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改革

主張,先行實施改革,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而到如今隨着王安石的罷相,這詩賦之學又隱隱有佔據上風之像,看來這位山長也是偏向詩賦取仕的文才之人,這不禁讓範銘有些擔憂。

若論詩賦,這的確不是他的強項,當然,論經義也不是功底厚實之輩,但總歸要比考詩賦有把握,這次山長還真是給他出了個難題啊!

這次公試對他來說重要性不可言喻,也是他通往仕途的一個踏板,若是能夠成功升到內捨生,則可以免省試,這就相當於多了一層保險,無論想什麼辦法都的拿下!

這不由讓範銘心思一動,一個重點浮現在他的腦海中,提舉學政司是在徽宗時候才確立確立的,如今一州的學政大權總得來說還是由知府直接統管,與其想辦法從山長身上漏出口風,倒不如從知府身上找突破口,不過這可能也難度更大,有點不切實際。

正思考入微,只聽鄧正元在一旁叫道:“範兄,在此瞎猜也不是辦法,不若明日晚上召集一些同窗,一邊吟風弄月,一邊探討學問,如何?”

範銘想了想,點頭道:“好,正合我意。”許久沒參與集體活動,這也實在是不利於拉近同窗之誼,如今衙門也沒多少事,乘着這機會多和同窗之間熱絡熱絡也不錯。

隨着一聲沁人心脾的鐘聲響起,講書的夫子從外悠然踱步進入爐亭,開始了一上午講授《穀梁傳》的課程,在讀書的氛圍中讀書很容易就進入狀態,尤其是在夫子那飽學之後,長久養成的儒雅之氣的薰陶下,這課業的進程也就顯得格外的有效率。

一天上午就這樣過去了,中午在返回家中路過應天書院的門前明志石碑時,在重新看到范仲淹那篇著名的《南京書院題名記》,此時的感惑卻油然不同。

“皇宋癖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澤注河漢,金革塵積,弦誦風布……則九河我吞,百穀我尊;淬詞爲峰,則浮雲我決,良玉我切。然則,文學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佔,或鬱郁於時,或峻於層雲,或深於重淵。至於通易之神明,得詩之風化,洞春秋褒貶之法……有憂天下之心。進可爲卿大夫者,天下其學,能樂古人之道;退可爲鄉先生者,亦不無矣。觀夫,二十年間,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臺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宜觀名列,以勸方來。登斯綴者,不負國家之樂育,不孤師門之禮教,不忘朋簪之善導。孜孜仁義,惟日不足……”

九河我吞、百穀我尊;浮雲我決,良玉我切,這是何等的大胸襟,有幸能在這位大賢的光環下讀書,也稱得上是此生有幸了,只是想想再過幾十年此處將會被戰火摧毀,心中又是一陣唏噓。

自己這麼微小的一點力量能做點什麼纔好啊!

若給我一州一縣,我能建成如東京般繁華,若是給我一國,我當該如何?

(本章完)

第一百五十章 籌備第二百一十三章 省親第二百一十八章 毛遂自薦第二百二十四章 商圈計劃第一百三十一章 戒訓以史爲鑑:解讀王安石變法第十二章 三夫人回來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入職第一百九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三十四章 縣學甄試第一百四十章 拜碼頭第七十七章 又是一個大包袱第八十章 你是上邊的人?第一百七十八章 那塊地如何?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魚上鉤了第一百六十五章 四大商行第一百八十章 升格了第九十六章 是福不是禍第一百六十二章 升職了第五十七章 一個進階的機會第二十六章 糊塗的春/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欺人太甚第五十八章 似問非問第二百三十二章 又出妖蛾子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雙鳳來朝第二十七章 奮不顧身第一百八十三章 貓膩第一百三十九章 南京應天第六十一章 卜縣丞的賞識第三十六章 官途還是吏途第二百零七章 閒暇第一百二十一章 終於忍不住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主事換人第二百一十九章 重開漕運第九十二章 王福東的條件第一百二十五章 老刀之死第一百六十七章 意外插曲第二百零八章 下一步的策略第一百八十五章 相逢何似舊人第二百三十九章 不一樣第二百二十一章 送禮大潮第二百三十六章 有人眼紅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動真格的了第二百三十五章 開辦高級娛樂會所第一百四十六章 你給我記着!五代、宋的商稅 五代十國商稅第一百一十三章 妥協是一門藝術第十四章 突來之禍第二十一章 誰在逃避第二百零六章 悠然上行第二百三十三章 有‘細作’第三十三章 孫學正第一百七十八章 那塊地如何?第二百二十八章 商賈如過江之鯽第一百零五章 咱家的罪過第八十六章 帶着鹽引回來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爲官之道第二百一十六章 公試之初第二百三十五章 開辦高級娛樂會所第一百一十九章 按兵不動第一百七十六章 新曹司新氣象第二百一十二章 除夕嘉年華第四十章 這麼厚的家世第六十六章 冷遇第四十七章 縣學同誼第一百四十四章 這人是誰?第一章 這狗/娘養的青春第二百零六章 悠然上行第一百三十一章 戒訓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二百一十二章 除夕嘉年華第一百零九章 我不是兔子但會咬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讓人心動的消息第一百五十五章 府衙新司職第二百零四章 借雞生蛋第二百一十七章 詩、經之辯第十三章 好像要出事了第九十九章 你想怎地?第二十一章 誰在逃避第一百三十章 論功行賞第四章 曹府第二百零一章 這事不好辦從小片段來認識歷史--宋朝的下館子第二章 活着就是一種生活第一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六十一章 卜縣丞的賞識第二百零三章 多方阻難第四章 曹府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二十章 賬目有問題第一百九十章 誰是黃雀第一百七十九章 自家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貓膩第一百六十六章 醉翁之意第二百三十章 前倨後恭第九十章 要娶就一起娶第四十二章 初臨縣府第一百八十六章 恨君不惜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上元開泰
第一百五十章 籌備第二百一十三章 省親第二百一十八章 毛遂自薦第二百二十四章 商圈計劃第一百三十一章 戒訓以史爲鑑:解讀王安石變法第十二章 三夫人回來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入職第一百九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三十四章 縣學甄試第一百四十章 拜碼頭第七十七章 又是一個大包袱第八十章 你是上邊的人?第一百七十八章 那塊地如何?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魚上鉤了第一百六十五章 四大商行第一百八十章 升格了第九十六章 是福不是禍第一百六十二章 升職了第五十七章 一個進階的機會第二十六章 糊塗的春/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欺人太甚第五十八章 似問非問第二百三十二章 又出妖蛾子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雙鳳來朝第二十七章 奮不顧身第一百八十三章 貓膩第一百三十九章 南京應天第六十一章 卜縣丞的賞識第三十六章 官途還是吏途第二百零七章 閒暇第一百二十一章 終於忍不住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主事換人第二百一十九章 重開漕運第九十二章 王福東的條件第一百二十五章 老刀之死第一百六十七章 意外插曲第二百零八章 下一步的策略第一百八十五章 相逢何似舊人第二百三十九章 不一樣第二百二十一章 送禮大潮第二百三十六章 有人眼紅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動真格的了第二百三十五章 開辦高級娛樂會所第一百四十六章 你給我記着!五代、宋的商稅 五代十國商稅第一百一十三章 妥協是一門藝術第十四章 突來之禍第二十一章 誰在逃避第二百零六章 悠然上行第二百三十三章 有‘細作’第三十三章 孫學正第一百七十八章 那塊地如何?第二百二十八章 商賈如過江之鯽第一百零五章 咱家的罪過第八十六章 帶着鹽引回來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爲官之道第二百一十六章 公試之初第二百三十五章 開辦高級娛樂會所第一百一十九章 按兵不動第一百七十六章 新曹司新氣象第二百一十二章 除夕嘉年華第四十章 這麼厚的家世第六十六章 冷遇第四十七章 縣學同誼第一百四十四章 這人是誰?第一章 這狗/娘養的青春第二百零六章 悠然上行第一百三十一章 戒訓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二百一十二章 除夕嘉年華第一百零九章 我不是兔子但會咬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讓人心動的消息第一百五十五章 府衙新司職第二百零四章 借雞生蛋第二百一十七章 詩、經之辯第十三章 好像要出事了第九十九章 你想怎地?第二十一章 誰在逃避第一百三十章 論功行賞第四章 曹府第二百零一章 這事不好辦從小片段來認識歷史--宋朝的下館子第二章 活着就是一種生活第一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六十一章 卜縣丞的賞識第二百零三章 多方阻難第四章 曹府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二十章 賬目有問題第一百九十章 誰是黃雀第一百七十九章 自家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貓膩第一百六十六章 醉翁之意第二百三十章 前倨後恭第九十章 要娶就一起娶第四十二章 初臨縣府第一百八十六章 恨君不惜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上元開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