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甚鮮成功
彼方以弱敵強,以寡勝多,即照一般習慣亦樂意誇張敵方兵數。薩爾滸戰役,滿方稱杜鬆率衆6萬,但當時明廷派往該路之監軍御史呈奏杜鬆所領只25,000餘員名。如以同樣比率加諸所謂20萬,則楊鎬所率兵只83,000人。即再加朝鮮所派兵及葉赫一部參戰兵員,其總數亦只能在10萬上下,不可能接近20萬。
亦自稱八旗兵馬10萬騎。以後楊鎬各路兵敗之後,滿軍於當年七月攻佔開原,用兵4萬,此爲滿軍首作攻城戰,系全力以赴,此4萬數可以表現其兵力概況。又在擊敗楊鎬軍後,努曾以犒賞加諸220個“牛錄”(騎兵連)。按每一牛錄有編制數300名,220牛錄應共有最大之戰鬥力66,000人。
薩爾滸戰役展開時滿軍倉促動員,兵馬到達時隨即加入戰鬥。所以從以上情形看來:在戰鬥最**時,可能投入5萬至6萬人,但並非經常如此。所以在純粹數字上,明軍仍佔優勢,但不如外傳之甚。
以下尚要說明:在戰場上滿人集中兵力,常保持局部數量上之優勢,但其記錄經常高度估計對方兵力,而低估本方兵力,大概炫耀戰功,不能放棄以寡敵衆之立場。
自北至南兵分四路,馬林、杜鬆、李如柏及劉綎各稱“主將”,出邊各有出發城堡地點,但未指明每路之。
攻擊目標,只稱其任務分別爲“攻奴酋之北面”、“攻奴酋之南面”等。
馬林原定由三岔兒堡出邊,經彼呈請改由靖安堡出,但攻擊發動之前夕,馬又請求仍依原案由三岔兒堡出,亦經批准,因此日後馬林兩路遇敵時,彼此相去不過數公里,但爲渾河阻隔,楊鎬未派前鋒,未控制總預備隊。但明軍後方重鎮如遼陽、廣寧仍有專將專兵把守。
從軍事眼光看來,楊鎬之攻略計劃甚鮮成功希望;統帥未遣派搜索部隊,敵情始終不明;亦未指明左翼主攻、右翼輔助,而系平行並進,四路主將各不相屬,戰線廣袤300公里;自部隊開進後主帥即失去掌握,至兵敗之後,楊鎬始悉部隊已與敵軍接觸。
明軍攻勢可謂“外線作戰”,顯然以敵都赫特阿拉爲目標。此時努爾哈赤如採取被動,明軍可望合圍,否則即集中兵力兼程猛進,不顧對方野戰軍之出處,先以雷霆萬鈞之力奪取此牙城,亦或仍可奏膚公。
再不然則依賴數量上之優勢,不計時日,各路穩打穩紮,一面以守作攻,逐漸縮小其包圍圈,亦應向各主將剴切表明統帥企圖,指定中間預定之到達線。
倘或其目的不在攻城,而在捕捉、殲滅敵之野戰軍,更當加強縱深配備,注意側翼行動,不能賦予某路任務爲攻奴酋之某一面。
看來明軍缺乏參謀業務,只依襲故智,一面誇張兵力,一面構成張布羅網、四面合圍之形象,希望對方未戰先怯,望風瓦解。但努爾哈赤久經征戰,非楊應龍可比擬,亦非豐臣秀吉手下諸將所能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