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元神出竅
佛教基本上是否定靈魂。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否定靈魂存在,而因果關係所聯繫的是記憶,不是靈魂。佛教各派對靈魂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在佛教傳入中國時,由於中國人重視先靈,因而使得中國佛教發展靈魂觀念。通俗之佛教的喪禮中,一般會誦經超度以引導亡靈早登極樂西方,這明顯是肯定靈魂觀念之做法。
除了魂魄說以外,中國的道教的許多派別都認爲,人的靈魂是一種擁有意識的特殊物質,並稱之爲“元神”、又叫作“內丹”。這種元神有‘陰’陽之分,而經過修煉,使人變爲純陽,就可以控制靈魂進出‘肉’體。他們稱之爲“元神出竅”。
原始基督教將靈魂分作“靈”(希臘文pneuma)和“魂”(希臘文psyche)兩部份:“魂”是血‘肉’的,所有生物都有的;“靈”(即生命力)則是來自上天的,只有人類才擁有。因此,西方人有“人類是萬物之靈”之說。《聖經》的原文用詞“魂”(即希伯來文nephesh和希臘文psyche)顯示,是沒有將身體和“魂”加以劃分,而且描述“魂”是會死亡的。
傳統認爲靈魂乃是不滅的,最終會到天堂或地獄。因受古希臘哲學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影響,今天一般的基督教信仰中,將人劃分爲兩部分-靈魂與身體,在生之時是不分離的。根據《聖經》的描述,巳死信徒的身體會改變,與得榮耀的耶穌的身體相似。
中世紀最廣泛的觀點認爲靈魂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爲每一個新身體創造一個靈魂。這想法受到改革宗傳統和加爾文宗等支持。另一個觀點認爲個人的靈魂承自父母,這受到一些基督教教父和天主教派別所接受。
在古希臘,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爲靈魂是單純不能加以分解的,有生命和自發‘性’,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純粹的,因他有追求世界的‘欲’望,而墮落到地上,被圈入於‘肉’體中,註定要經過一個淨化的階段,靈魂是會輪迴轉世。其後的新柏拉圖主義都有對靈魂作描述。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着作中曾將靈魂與心理學一同討論。亞里士多德將《論靈魂》列爲“第二哲學”的範疇。對靈魂的定義﹐亞里士多德認爲靈魂是形式﹐‘肉’體只是質料,靈魂纔是實體。靈魂分爲3個部分,有理‘性’﹑感覺和營養的機能。
伊斯蘭教靈魂觀所根據的是《可蘭經》。靈魂的意義與“呼吸”、“風”相關聯。靈魂是在身體受造後,才受造的;但靈魂是永恆的。在人死亡時,靈魂會與身體分開;在復活之時,靈魂和身體將會重新複合。
回教的靈魂觀包含了傳統、神學、哲學、神秘主義等四種看法。
根據觀察和分析,人類靈魂的粒子爲反物質,也就是人類軀體的映‘射’。人類軀體的體積有多大,其靈魂生物磁場團的映‘射’體積就有多大。組‘成’人類軀體的最小粒子單位是分子,而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最小單位,原子核又是由電子和質子及中子組成,將原子再分,可得到最小的粒子(夸克)。原子核處於正電位,外圍電子處於負電位,所有正物質的電子爲負粒子,而反物質的電子爲正粒子。